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3校本培訓工作實施方案2篇 躍進未來:2023校本培訓實施策略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2W

《2023校本培訓工作實施方案》是針對當前教育領域發展需求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文件。該方案旨在為學校提供全面系統的培訓指導,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改革創新。通過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和方法,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推動學校發展。

2023校本培訓工作實施方案2篇 躍進未來:2023校本培訓實施策略

第1篇

根據區發展中心的文件精神,“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為主線,以有效教學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為重點”,“全面推行‘名師引領、任務驅動、學研行結合’的研修模式”,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本學年的校本培訓計劃將繼續在原有培訓模式“專業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基礎上,繼續開展“教研訓一體化”的校本研修活動。

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讓教師自身學會不斷地進行反思與研究,從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入手,反思個人和學校的教學行為,結合自身發展,突出“一個重點”——以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為重點,實現“兩個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轉變,達到“三個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促進“四個結合”——學習與交流相結合;教學與教研相結合;學習與考核相結合;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通過一系列切實有效的研修活動,校本培訓將成為提高我校教師綜合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首先是向書本學習。教師參加各種進修,學校在財力、物力、時間上大開綠燈保證學習效果。同時組織教師自費訂教育教學報刊雜誌。要求教師每學期定刊1-2份,讀教育名著,寫讀書心得。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開展讀書沙龍活動和青年教師論壇。

其次是向他人學習。一方面,本着走出去學,請進來講的原則,每學期都要組織教師外出參加區以上各種類型的培訓,聘請專家來校講學。另一方面,在校內教師之間開展互幫互學活動,繼續實施“青藍和鳴”新老教師師徒結對活動。我們規定每位教師每學期聽課不少於15節,評課不少於3節,並實行自行命題,自出試卷,自我評價。

第三是專題活動。結合教師素質年的文件要求,繼續實施教師“讀書活動”和撰寫“教育博客”兩項專題研修活動,並向發展中心申請學分,對教師進行有效考核和獎勵。

教師每年閲讀教育理論書籍名著2本,每本名著要求有1000字以上的讀書評論或讀後感;每兩月舉辦校讀書心得交流會1次。

⑴在校園網上設置讀書欄,學校定期推薦名著供老師選讀,並將老師的讀書隨筆和讀後感統一在讀書欄中刊出。

⑵每學期開展一次相應的讀書交流活動,主要包括:精品文章朗誦比賽、讀書筆記評比、讀書徵文比賽、教師讀書論壇等。

⑶在校本研修活動中落實讀書計劃,每學年完成4學分讀書任務。

⑷充分利用教工閲覽室開展讀書沙龍、讀書報告會、讀書交流會等活動。

教師每月平均發表日誌不少於4篇。每年6月由學校進行考核。按要求開展者計4學分。

⑴鼓勵教師建立個人博客網站,積極撰寫教學日誌,將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學手記、教案設計、課堂實錄、讀書心得等寫進博客,展示個人風採,搭建交流平台。

⑵為教師的博客建設創造條件,把教師博客建設情況及努力程度作為預測和評價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指標。

⑶學校將於20_年6月組織全校教師個人博客評比活動,並推薦優秀教師參加下一年市教師個人博客評比活動。

1.強化教學基本功(三筆)訓練,實行分段、分項考核,達到人人過關。

2.對全體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能力微格訓練。抓住導入、語言、提問、組織、講解、應變、強化、演示、板書、結語等幾個方面的教學技能,進行精雕細刻,積小能為大成。

對全校不滿3年的新教師教學基本功達標情況進行考核驗收。考核內容為三字(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其中體育教師為鋼筆字、耐力素質,音樂教師為鋼筆字、聲樂;美術教師為鋼筆字、寫生、毛筆,信息技術教師為鋼筆字、粉筆字、文字錄入)、三課(備課、聽課、上課)、三項(課件、命題、寫教學反思),其中體育教師為課件、寫評價方案、寫教學反思。

⑵嚴格組織考核。每年的3月—4月,由教科室組織考核,考核結果分優秀(10%以內)、合格和不合格三檔。3月份,考核“三課”和寫教學反思;4月份,考核課件製作、學科期末命題、“三字”。課件製作要求現場製作,命題考核要求出一份所教學科年級期末試卷,“三字”要求現場各書寫一份指定內容的作品。

3.進行現代化教學手段培訓。使每位教師都能熟練運用投影機、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並能自制教育教學課件。

2023校本培訓工作實施方案2篇 躍進未來:2023校本培訓實施策略 第2張

第2篇

近年來,大批青年教師走上教壇,青年教師(35週歲以下)所佔的比例逐年增加。加快青年教師的培養,迅速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教育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已成為我校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特擬訂本實施方案。

青年教師是學校未來發展的動力,他們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有必要對青年教師加強培養的力度,通過組織學習,傳、幫、帶,教學能力比賽、壓擔子等多種實際活動,促進他們快速發展,縮短他們的成長週期。

為了把青年教師培養的方案落到實處,學校成立青年教師培養領導小組。

對青年教師實施目標管理,並採取階段目標考核和綜合考核相結合的方法。階段目標分三步,即“一年要入門,三年能稱職,五年成骨幹。”所謂“入門”就是要求青年教師有良好的師表形象,具有與高中教育教學需要相適應的能力與水平;所謂“稱職”,就是要求青年教師具有比較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業務能力,教育教學質量較高;所謂“骨幹”,就是要求青年教師在教育中表現突出,在學科教學與研究中有一定見解,並取得優異成績,有一定的知名度。

為青年教師聘請師德高尚、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由學校向指導教師頒發聘書。指導教師本着熱情關心、細心指點、嚴格要求的原則,幫助青年教師準確把握所授學科的課程標準,教學原則和教材體系,指導青年教師學習現代教學理論,嚴格執行教學工作“五認真”規定,引導青年教師養成良好的師德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指導教師聽青年教師的課每學期不少於10節,每學期幫助青年教師“磨出”1—2節優質彙報課。對培養出優秀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學校給予表彰獎勵。

作為教師如果沒有過硬的解題能力,他就不能把握教材中的知識點,更談不上能系統的傳授知識給學生。為此,學校每年組織40週歲以下的中青年參與高三的模擬考試,進行解題能力評比。學校對在評比活動中獲獎的教師給予一等獎800元、二等獎500元、三等獎300元的獎勵。

3、做好青年教師的教科研培訓工作。具體安排如下:

三月份到五月份,進行教師解題能力評比活動;六月份開展一個學術沙龍活動;暑期要求青年教師閲讀至少一部教育教學專着,完成一萬字的讀書筆記、撰寫一篇論文;九月份進行學年拜師結對安排,參與拜師結對活動的師徒雙方交流教育教學的經驗和成長經歷;十月份,組織學習理論和學術沙龍活動;十一月,展開相關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學習;十二月,進行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評比。

教師的解題能力提高,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最終都是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因此,學校每年11月份學校每年4月份組織40週歲以下的中青年進行教學能力評比。學校對在評比活動中獲獎的教師給予一等獎500元、二等獎300元、三等獎200元的獎勵。

(2)每學期聽指導教師的課不少於15節,並做好聽課筆記,寫好聽課心得。

(3)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每學期要擬出一份有一定質量的試卷,提高自己的命題與評估能力。

(4)凡佈置給學生做的作業,自己都必須事先做一遍,完成該年度所教學科的會考卷的解答。

(5)認真做好學習興趣小組的輔導工作,做到有計劃、有教案、有記錄、有成效。

(7)每學期要上好1—2節彙報課,寫好一份優秀教案,展出一本備課筆記,上交一份教學工作總結。認真做好期中、期末的考查工作,認真監考,認真閲卷,認真講評,認真寫好質量分析表。

(8)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主動完成教研組安排的工作,積極開展教科研,每學年讀好一本教育理論專着,用好一本業務雜誌,每學年能寫出1篇達到一定水平的教學總結或教科研論文。

教學年限三年以上,年齡在35週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必須參加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評比工作。具體要求是:

(1)做好班主任或實習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要井然有序,學生精神歲月要蓬勃向上,德智體美勞要協調發展,成為本年級或學校的模範班級。任課教師要主動協助班主任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注意提高教學效率,師生關係融洽和諧,贏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讚譽。

(2)每學年要上一堂優質公開課,同時要積極主動的承擔對外開設公開課任務。

(3)備課筆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詳略適當;作業有佈置就有批改,有錯誤就有訂正,不出現漏批錯批現象,重視評講分析。

(4)每學年寫出一篇教育或教學論文,論文要求切合教育、教學實際,觀點鮮明,有一定的理論深度。

(5)認真做好期中、期末的考查工作,認真監考,認真閲卷,認真講評,認真寫好質量分析表。

學校領導和黨團組織要熱情關心青年教師政治上的成長,把優秀的青年同志吸收到黨內來;要注意發揮青年教師的作用,大膽使用,將素質好、能力強的同志推上領導崗位。

1、要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青年羣體的凝聚力;要關心青年教師生活上的實際困難,注意傾聽他們的意見。

2、對錶現突出的青年教師,實行政策傾斜。為青年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和繼續深造的機會;積極推薦市級以上的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為青年教師走向名教師的行列創造有利條件。

3、對那些教育教學工作中暫還有困難的青年教師,給予更多關心與幫助,使他們儘快提高業務水平,適應學校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