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張愛玲作品最新讀後感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6W

在作家張愛玲眾多作品中,大家都讀過哪些呢!在讀完後都寫一寫讀後感。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作品最新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張愛玲作品最新讀後感

張愛玲作品最新讀後感

看了張愛玲《造人》,我特別欣賞她對孩子的感悟。她説她對小孩是尊重與恐懼。小孩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 。青年的特點是善忘,往往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他們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們都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已經有很有評判力,知道最細緻的痛苦和快樂。愛玲説:“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樣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我也清楚得記得我小時候的一幕幕:父母人是多麼的健忘和説話不負責任。把他們對我許過的願幾乎忘掉,或老不兑現,這引起了我深深的不滿。他們忙於外出幹活,疲於和親戚鄰居禮尚往來,憂心於他們彼此間的磕磕畔畔,苦惱各種社會關係的處理。埋怨不聽話的孩子不給他們爭氣。他們無暇顧及我的所想和所想,不理解我的痛苦和快樂。他們毫不掩飾他們暴烈的脾氣,惡毒的言語。他們除了對面包和麪子的關心以及我們生病時的照顧,我和父母們幾乎沒有什麼精神交流。有的只是命令和服從, 發氣和反抗。因此我是孤獨,寂寞的。在我生活的環境裏,更多的是仇恨,委屈,和不滿。對於這些只想在心裏,卻無法向人傾訴。也不知道這些可以傾訴,於是全部壓在心底,不斷淤積。

孩子是怎樣扭曲的心靈,是怎樣的秉性,這樣只顧生了又生,養兒防老的世界裏,是沒有去關注的。但孩子清楚地記得這一切是怎樣造成的,父母以及周邊的大人是怎樣對待他們,他們又怎樣的讓孩子們窒息,難以忍受的。

張愛玲作品最新讀後感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的第一部驚世之作,這篇小説創作於1943年,是張愛玲將殘酷之美髮揮到極致的作品,此時的張愛玲涉世未深,還僅僅是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女子,然而字裏行間卻渾然是一種蒼涼的感覺,讀起來往往令人泛起生生的絕望。

這是一部描寫戰時香港的中篇小説,寫出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劇,在小説的開頭,張愛玲寫道“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斑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説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講完了。”我看來,這似乎不像是一本小説,倒更像是一位歷經世事風霜的老者,捧着一杯香茗,搖着藤椅,看陽光灑滿周身,身邊圍着一羣年輕的孩子,款款道來。

一個從上海隨家來港求學的女孩子葛薇龍,在全家要搬回上海之際,投靠了早年與其父反目的姑媽,她是大富翁的小妾,當初不顧家人反對,與港商結合,而今港商已死,留給她大量財富,現在她要以這些花費她青春時日的錢來玩愛情遊戲,以挽回過去的時光,薇龍幾不經意地就被這裏的殖民地空氣腐蝕了,成為姑媽二世,既為姑媽弄人,又為紈丈夫弄錢。

小説的女主人公薇龍是一個清醒的沉淪者,她只是為了她微薄的願望與幸福,付出相應的代價。她明知環境不好,可是她總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禮相待,外頭人説閒話,盡他們説去,我念我的書,”可是才三個月功夫,她就已經對這裏的生活上癮了,想要回到原來的環境裏,只怕是回不去了。

她幾無尊嚴地固執地愛着喬琪這個花花公子,她貪戀喬琪給她的温暖,喬琪的一個親吻就讓她傻傻地覺得至少喬琪今晚是愛她的,這一點愉快的回憶是她的,誰也不能夠搶掉它,這樣一個卑微的存活的女子,真是如她自己所説的那樣:女人真是可憐,男人給了她幾分好顏色看,就歡喜的這個樣子,她起初鄙視這樣的女子,最後自己卻實實變成這樣的女子,陷進去,無可自拔。

小説中説道人們常以為自己擔負得起這樣一種願望代價的重量,她也以為她可以,可是這年頭,沒有那一個人是羅曼蒂克的傻子,其實她也不過是可以供人利用的籌碼,有人需要她來賺錢,有人需要他來捧場,有人需要她的美色,這儼然是一個時代女性的悲劇。

張愛玲自己曾説道: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唸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這點用到薇龍身上正合適,遇見喬琪,愛上喬琪,此後人生裏就只剩下喬琪這樣一個根本不值得他去愛的男人,為了喬琪,她毅然嫁給他,卻又在各色男人之間周旋,為喬琪掙那銅臭,儘管喬琪娶她只是為了錢,她卻依舊不可逆轉的愛下去,既無怨言,好像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裏,然後開出花來,眼裏心裏滿滿的全是他,而自己只要俯視他就足矣。

她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悲劇,她覺得自己跟那些街頭的女子區別不過在於“她們是被迫的,自己是自願的,而這一切不過全出於對喬琪的愛。

張愛玲説道: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着自己。對薇龍來説,她愛喬琪,幾無迴旋固執地深愛,而對喬琪來説,葛薇龍與其他他所追逐的女孩子並無兩樣,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的婚姻只是他遊戲人生中的一個計劃好的策略行為,他只想利用葛薇龍獲得經濟上的滿足。然而喬琪對於薇龍又是坦誠的,他對葛薇龍所説:“薇龍,我不能答應你結婚,也不能答應你愛,我只能答應你快樂。”可越是這樣,薇龍就越是飛蛾撲火般去追求愛情,她自願付出,只因她微薄的快樂。

薇龍只是一個拼命追求愛情與幸福的平凡女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她只有靠自己才能實現這一個微薄的願望,在被酒色財氣淹沒的燈紅酒綠的外表下,她最初對愛的美好幻想逐漸被現實擊碎。與其他女生不同的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看清了自己所屬的環境。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期望的那樣在收穫幸福和愛情的同時能夠收穫到尊嚴的,但她並不是自甘墮落,而是對愛,對喬琪還抱有希望。她對喬琪所做的一切只是因為對愛毫無尊嚴的渴求,現實是容不得她以清高和淡泊的姿態生存的。

應該説葛薇龍是那個時期女性的命運的縮影,她的悲劇恰恰是當時中國女性不被重視,沒有出路的寫照。這在張愛玲的作品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像《茉莉香片》裏被聶傳慶打死的.言丹朱,《金鎖記》裏被母親毀了一生幸福的姜長安,《花凋》裏遇到心儀之人卻被病魔拖垮得死去的鄭川娥,《紅玫瑰與白玫瑰》裏追求幸福卻被振保拋棄的王嬌蕊,這些女子哪一個不是隻想追求只屬於自己的温暖懷抱,想亮着一盞燈等丈夫歸來,只可惜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隔膜冷漠甚至冷酷,以及人的孤獨無助生活的荒謬暗淡,以及被慾望左右的人的沉淪墮落無奈扼殺了那些單純的女子,誰又能倖免,誰又能繼續以高傲的姿態存活着呢?

張愛玲作品最新讀後感

塵封58年的張愛玲佚文《鬱金香》近日出土。初讀之下感覺故事比較平淡,不及《傾城之戀》的華麗蒼涼,也不及《金鎖記》的撼人心魄。但語言還是十足的張愛玲味,比如這樣的描寫:“一枝花的黑影斜貫一輪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還有結尾處寶初“站在窗户跟前,背燈立着,背後那裏女人的笑語啁啾一時都顯得朦朧了,倒是街上過路的一個盲人的磬聲,一聲一聲,聽得非常清楚。聽着,彷彿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張派風格。

《鬱金香》的故事並不複雜,一如張愛玲過去的作品,在新舊雜糅掩映之中,展開舊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兩個少爺寶初、寶餘與丫頭金香之間的或明或暗,或輕薄或深婉的關係。情節看似單純,但是結構非常講究。作品以金香推門亮相始,以寶初的悽然回憶終,金香彷彿迎面而來,轉身遠去。在人物關係的發展中,可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作品開頭寫寶餘狂追金香,使人誤以為是要寫金香與寶餘之間的糾葛,並引出寶初與閻小姐之間的戀愛,然而山重水複之後才發覺金香愛的是寶初,而寶餘最終與閻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節奏緩慢,極力鋪陳舊家庭中兩三天間的日常生活情態,交待錯綜的人物關係。後半部分節奏驟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這種節奏類似於《金鎖記》。後半部寶初漸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畫面之外,成為側寫的對象。結尾處,寶初與金香之間本有重逢的機會,然而在擁擠的電梯裏,只聽到別人喊她的名字,卻無法分辨她的身影,兩人擦身而過但卻並未謀面。這與《紅玫瑰與白玫瑰》結尾寫振保與嬌蕊在公共汽車上相遇的情景大異其趣。作品故事雖然簡練,但是線索明暗交錯,起伏有致,充分顯示了張愛玲結構小説的才華。

作品中三個最主要的人物寶初、寶餘兄弟和金香之間的三角戀關係,從框架上看多少有點《邊城》的味道,然而內涵是迥然不同的。寶餘是張愛玲筆下最擅長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種既輕佻又世俗的角色。寶初和寶餘同是庶出,但是同父異母。由於母親早逝,寶初由寶餘的母親養大,並一起寄居在寶餘的親姐姐阮太太家裏。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寶初沉靜、憂鬱的性格。與寶餘對金香的輕浮舉止不同,寶初是認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愛護她,但他的愛是有限的,也是軟弱的。

對浪漫愛的拆解,尤其是對男性愛的懷疑一直是張愛玲早期小説的主題。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後改寫為《半生緣》)裏,張愛玲才漸漸露出温情的面目。而這篇寫於1947年的《鬱金香》,通過寶初對金香的感情描寫,透露出剛剛經歷感情創痛的張愛玲對愛情的懷疑。作品寫寶初出門的時候,金香將一個精心縫製的小禮物悄悄裝到他的口袋裏:一個白緞子糊的小夾子,緞子的夾層下還生出短短一截黃紙絆帶,是裝市民證和防疫證用的。金香設想得非常精細,大約她認為給男人隨身攜帶的東西沒有比這更為大方得體的了,然而寶初並未珍惜,反而心裏有點鄙夷、輕蔑,覺得這東西看上去實在有一點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見,心裏就是一陣悽慘”。可是“怎麼着也不忍心丟掉它”,於是故意夾到書本里,讓人家去摔掉它罷。這個看起來温文穩重、誠摯內向的寶初對金香的愛不過如此!陳子善先生説寶初的身上有《半生緣》裏沈世鈞的影子,我覺得從沉靜、平和的性格來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張愛玲前期作品的愛情描寫,多的是現實利益的斤斤計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詩意,然而卻不能説她是個愛的虛無主義者。她筆下的女人多少都帶點怨女的氣質。在男女愛情的“兩個人的戰爭”中,女人往往是失敗者。她們付出的感情總比男人多,對愛情的期待總比男人高,如葛薇龍之於喬琪喬,曹七巧之於姜季澤,王嬌蕊之於佟振保,而金香之於寶初也不例外。從老太太的嘴裏,我們得以約略瞭解金香後來悽苦悲慘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還不給她錢,她只能出來找事情做,養活兩個孩子。讀到這裏,一個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艱難的生活中辛苦輾轉的身影閃現在畫面之中,一種鬱郁蒼蒼的身世之感漫上心頭,留給我們無限的歎息和惆悵。這時候,我們才真正領略到這篇小説題目的深長意味:“鬱金香”原來是要把鬱和金香拆開來讀的。金香帶着青春活潑的氣息撲面而來,卻連一個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張愛玲又一次將她的“荒涼”拋灑在我們對“鬱金香”的華麗想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