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年《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生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2W

讀書説實在的就是養心。只有知識上的富有才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那麼在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年《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生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查閲!

2022年《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生讀後感範文
2022年《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生讀後感範文

對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裏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讀書”、“談動”、“談靜”這三篇。

閲讀的好處不用多説,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閲讀的方法。最高峯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説,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閲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在《談動》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為我們的生機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我們就會想要一個人,什麼都不做。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樣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打電話,我們硬要自己保持尊嚴不打;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其實情緒是要發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緒,為什麼不直接任性一次,讓情緒自由發展呢?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美麗的花草、可愛的小鳥、深刻的知識,都無法提起我的興趣。()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為自己尋找樂子。

剩下的《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我們感受不是特別的深刻。只是覺得《談十字街頭》裏面有句話很有感觸:“強者皇然叫囂,弱者隨身附和,舊者盲從傳説,新者盲從時尚,相習成風,每況愈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沒在十字街頭底影響裏去。”至於《談多元宇宙》,我會傾向於將這篇文章理解成,時代的對一件事物的評價有很多標準,不同標準下的判斷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辯證,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2022年《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生讀後感範文

昨天,因為要到校本部參加幾個活動,而且活動時間安排的特別分散,所以早早就決定在那裏呆上一整天不回校區。早晨天剛剛亮,睜眼便是淅淅瀝瀝的小雨,雨點雖然不大,但是刮個不停的秋風把人整的夠嗆。這更加堅定了我之前的決定:妹的絕對不能在週末還傻逼呵呵的捧本四級單詞書死去活來的背,得抽出點時間來看看“閒書”了。説是抽出點時間來看閒書,其實一天的時間下來基本上只幹了三件事:早晨的體檢、中午到天津電視台充當羣眾演員和晚上聽關於黨團知識的講座。雖然這些事看起來是一些瑣碎的小事,但是帶給我的感觸和收穫特別的多。至於這些收穫和感觸究竟是什麼我就不在這裏説了,因為我發現我囉嗦了這麼一大段的話,還是沒有寫到關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的半個字。

先生的幾篇小文被我用零零散散的一個多小時給看完了。看完之後,我由衷的感受到了久違的一種內心的安頓,這種感受最近一次出現是在我大學聯考之後讀周國平散文的時候才出現的。我不像一些才人一般,能夠在拜讀過先生的作品後,論古述今、引章摘句、洋洋灑灑的寫下上萬字的溢美之詞。但是我想盡我最大的努力描繪一下我拜讀過先生作品後的感受,一則為了和朋友們一同分享我的感受,一則為了能夠再次品味一番內心久違的安頓。

在第一封信中,先生便向我們提出了關於讀書的問題。他認為當時的(當然,這也同樣適用於現在的青年)青年在讀書時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總是抱着非本專業的書不讀的態度;第二,以為時常讀課程規定的書便是一種讀書習慣;第三,過分盲目的相信“青年必讀書目”的謊話。在先生看來,讀書至關重要的是興趣,青年人讀什麼書應依賴青年人自己的興趣選擇,而非盲目聽信“青年必讀書目”的誤導,這一則是因為人只有對自我感興趣的事物才會有深入下去的傾向,一則是因為不同行業、不同興趣的推薦書目的人所推薦的書目大相徑庭。此外,先生還建議青年人每天抽出一點兒空閒時間讀書,特別是讀非本專業的書籍,這樣的做法有助於培養青年人讀書的習慣,因為這種習慣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是十分難以培養出來的。讀書的習慣,一經培養出來,對人是十分有益的,它不僅能夠幫助人開闊自己的眼見,拉近在世之人與業已辭世之人的距離,而且還能夠使我們養成潛心靜氣、平穩踏實的心性。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就向青年朋友提出讀書的問題,可見先生對我們良苦的用心以及讀書對於青年人人生髮展的重要性。

在談完關於讀書的問題後,先生緊接着在第二封和第三封信中談到了動與靜。所謂動,就是儘性,再説通俗一點就是放縱自我,從而使自我感到原始的滿足。當然了,這種放縱必須是於己於他人都無害的。陶淵明在辭官歸隱、常住草堂後,開始每天早晨把屋內的磚頭搬到屋外,晚上的時候又把磚頭搬回屋內。或許有人聽完這樣看似傻X的行為後要開始議論了:這不是腦子有病嗎?搬來搬去什麼也沒有改變。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的想一想,就會發現並不是什麼也沒有改變。雖然磚頭依舊是在屋內與屋外間移動,但是陶淵明本人達到了“動”的效果。終日下來,可以説這位老人從中獲得了不少原始發自內心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外部的物質的增益無法帶來的。青年在尋找“動”的樂趣的同時,還不應當忘記“靜”的享受。所謂靜,是指一個人的感受力。看看從古到今的一些詩人作家,他們的感受力都是超乎常人的,也正因此,他們才能從一些在常人看來稀疏平常的事物中找到樂趣。正如一句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平平的一汪活水,便可在詩人的筆下造出如此美景。青年,就是應該“動靜結合”,過得樸實平淡,但卻樂在其中。

在第四封(《談學生與社會運動》)與第五封《談十字街頭》)信中,先生開始關注起青年與當時國情的聯繫。他鼓勵青年人能不畏強權,站上十字街頭向不合理的傳統與習俗宣戰,亦即,他強調青年人要打破俗規陳矩,敢於創新。這在今天對於我們來説也是十分適用的。同時與之聯繫緊密的是先生鼓勵青年們為國家、為民族大膽的做貢獻。他援引蔡孑民先生的話“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來告誡青年人時時刻刻想着為祖國做貢獻,時時刻刻不忘靠讀書來為祖國做貢獻。在當時的形勢下,青年們是極易激動的,他們頻頻出現在各類的反對列強軍閥的運動中。先生用此語既肯定了青年們的愛國熱情,又深刻的指出了青年學生運動的方向:並非盲目的運動,而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運動。在讀到這兩封信的時候,先生的一句話對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種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箇中意思,需要我們細細品味。通過這兩封信,先生教導了青年應該如何處理自我與社會國家的關係。

從第六封信開始,先生給青年們的教導就主要着眼於他們自我的內在修養與人生髮展了。關於青年的內在修養,第六封《談多元宇宙》、第九封《談情與理》和第十封《談在盧浮宮的一個感想》分別教導了青年三種內在修養:對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態度、理智與情感的抉擇、正確的對待效率價值觀。

先生是用“多元宇宙”的概念展開青年對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態度的指導的。“多元宇宙”指每個人都存在於幾個宇宙中,有“道德宇宙”、“科學宇宙”和“情感宇宙”等等。在不同的宇宙中,應當有不同的評判事物的標準。比如説在“道德宇宙”中,對某個事物的評判應基於其是善是惡,而在“科學宇宙”中,對某個事物的評判則應基於其是真是假。任何宇宙都不得侵犯其它宇宙,否則會引起難以想象的結果。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之際,正是因為伽利略與哥白尼被本應用“科學宇宙”的評判標準評判,但卻被教會的“道德宇宙”的評判標準評判而受難。可見,青年在自我的生活中,應當時刻謹記採取合理的態度與方法來評判一件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事物的合理發展並體現出青年的自身修養。

在理智與情感的抉擇中,先生是提倡青年多加關注情感的。根據佛洛依德一派的看法,理智永遠都無法勝過情感,因為在某個人的行為發生的時段,它往往是內發不自覺的動用情感,只有當行為結束後,他才有可能用理智來給行動作評價甚至是下定義。先生通過“隱情感”這一理論以及為孝應當發自內心的觀點(“問理道德”與“問心道德”之辯)解釋了他提倡青年多加關注情感的原因。其中種.種教誨,不但有強烈的説服力,而且還不失強大的感染力,讓青年既在感情上、又在理性判斷上深深信服。

至於合理的效率價值觀,先生給青年指出了盲目追求效率之蔽,這種為美國人歡迎並推廣至世界效率價值觀讓人失去了平心靜氣享受生活的耐心。當緊密的時間表成為一個人行動的唯一依據時,他將再難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即使找到,也無法享受。試想想,如果一個人連生活的樂趣都找不到,他還可能做好什麼唯需深入耐苦才能做得到的事。《蒙娜麗莎》或許會成為絕跡,因為觀賞它的人只是花費一分鐘的時間在畫像面前感歎、讚美和拍照,人們從來都不能靜靜的佇立一會兒,仔細看看這世上最美的微笑。艱苦卓絕的品質,往往是與享受生活的性情結伴而行的。

先生剩餘的四封信,一封為《談升學與選課》,在那個時代就指出了枉以“歐美學校”自稱的一些大學誆騙學生的現象,只不過那時的學生大部分是不瞭解實情,被騙進去的。而非至今愈演愈烈的“留學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幾十年前的問題,何以當今仍舊存在而且還過分變態?這值得我們思考。再説《談讀書》一文,先生明確的否定了“作文需要天賦”的看法,鼓勵青年可以積極的練習作文,從臨摹和寫實開始,一直到寫情,循序漸進,不斷提升。這也是法國作家福樓拜教導其徒莫泊桑寫作技巧中的一點,箇中原因,無需多述。

至此,我已將近敍述完我從先生那裏學到的東西,其中的第十二封信(《談人生與我》)由於當時圖書館閉館時間已到,沒能讀完。只剩下第十封信(《談擺脱》),也是我體會最深的一封信,需要囉嗦幾句。在這第十封信中,先生以一部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約前496—前406)的《安提戈涅》為引子,提出了青年應當如何處理矛盾的問題。《安提戈涅》整劇,共有三處矛盾,一處是國王身份的克瑞翁與家長身份的克瑞翁的矛盾,一處是國民身份的安提戈涅與妹妹身份的安提戈涅的矛盾,還有一處是兒子身份的海蒙與未婚夫身份的海蒙的矛盾。總之,每個矛盾都需要其面對者作出堅決的選擇,要麼成就其一,譭棄其二,要麼成就其二,譭棄其一,如果矛盾面對者在選擇方面猶豫不決的話,那就可能出現二者都被譭棄的情況。因此,先生告訴我們,處理矛盾最忌諱的不是權衡矛盾雙方的利弊,而是優柔寡斷的不肯做出選擇。想想現在的大學生活,何嘗不是如此?上帝給了我們每個人二十四個小時的時間,這是公平的,這種公平不僅僅督促着我們要加倍努力的學習、成長或是工作,而且還暗示着我們要懂得適可而止、學會知足,決不能既掰玉米、又摘西瓜,把二十四個小時妄想成一年來辦事。

讀罷先生的文章,雖説只是明白了一些簡簡單單的為人處世的道理,但這世間行的通的大道理,又有哪個不是簡單易懂的呢?就算是一些複雜的道理,不也是要被學者們逐步剖析,直到化解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簡單道理才能夠被社會接受嗎?因此,學問無複雜與簡單之分,就算是有,也是簡單學問占主導地位的。寫來寫去,總是一些閒言碎語,最後還是比不過我們親力親為,真正的拜讀先生的文章,只有這樣,各人才能獲得各人的感受,朋友也才可以拿他的感受與我的對比吧。因此,諸君須記,閒暇之餘,不妨拿出先生文章一讀。

2022年《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生讀後感範文

在朱光潛的給青年的12封信中,其中有十二談,分別為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脱、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在談讀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唯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我認為這句話無論是放在從前還是現在,都是合適的。社會中有很多流行文化,但我們不能盲目跟風。我們應該多讀有用之書,找尋讀書的價值,人生的價值。

動靜結合,乃為平衡之理。談動與談靜都有其特色。在談動中,是圍繞閒愁來講。愁生於鬱,鬱由於靜止,而求泄的方法在動。裏面講到,要想消除閒愁就應該多活動活動。在談靜中,談到人生境界。作為青年,要學會靜,要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這有利於求學處事。

對於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當中有一句話“救國讀書不可偏廢。”這讓我想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要注重實踐,不可空談,將學習與社會相結合。然後對於談十字街頭,我認為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十字街頭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從容抉擇。

談多元宇宙,聽上去像物理學那樣深奧,其實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來説,每個領域,每項專業,甚至個人,它們的宇宙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籠統地用某個詞彙去衡量其價值標準。我很喜歡裏面一句話“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為縱慾辯護。”

接下來是談升學與選課,作者認為是大學還遠遠不夠,選校應該以有無誠懇、和愛的空氣為準,而選課更應注重個人的享受。我是贊同這種觀點的,因為在學習中開心快樂才最重要。在談作文中,我瞭解到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真正學作文,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敍文。

理智不能控制情感,也離不開情感。只有理智的生活是索然無味的,只有情感的世界是過分衝動的。比如説孝不只是一種義務,更是出於情感。這便是我對談情與理的理解。陶淵明做澎澤令,不願束帶見督郵向縣吏説:“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他擺脱祿位以行吾心所安。人人都想從某些東西中擺脱,但若人人都擺脱不開,生命便成了悲劇,這便是談擺脱後的感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家興。作為青年,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