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圍城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04K

完成一篇讀後感幫助深化我們對書上人物的理解,優秀的名著在我們讀完之後是非常值得我們寫一篇讀後感的,你會寫讀後感嗎,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圍城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圍城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

圍城讀後感800字篇1

用了兩個星期讀完了《圍城》,不得不説,錢鍾書先生的文學水平太高了,我難以理解到大家所説的層面,不得不從網絡上借鑑一些經驗才能較好的理解這篇小説。

其實小説通過了方鴻漸的故事,寫出了中國社會的市井百態,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小説的名字雖是“圍城”,然而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有關圍城的絲毫信息,直到後來,讀了其他人的評價,才體會出,這圍城是值得方鴻漸的愛情,在進去之前,拼命的想進去,但一旦邁入了圍城中,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出來。克爾愷郭爾在《非此即彼》中説過:“如果你結婚,你就會後悔;如果你不結婚,你也會後悔;無論你結婚還是不結婚,你都會後悔。嘲笑世人愚蠢,你會後悔;為之哭泣,你也會後悔;無論嘲笑還是痛哭,你都會後悔。信任一個女人,你會後悔;不信任她,你也會後悔。吊死自己,你會後悔;不弔死自己,你也會後悔。先生們,這就是一切哲學的總和和實質。“

方鴻漸的愛情在我看來是個悲劇,一個本來玩世不恭的人在蘇文紈和唐曉芙中選錯了人,更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最終無奈的和孫柔嘉結為夫妻,而求生路上也異常艱難。

美好的愛情是人人嚮往的,然而當你得到了愛情後卻發現與自己想象的大不相同,但你卻已經步入了圍城之中,儘管你再怎麼努力的掙脱束縛,卻還是困在圍城中。當你慢慢的在圍城中居住下來後,愛情也漸漸的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親情,但你卻依舊沒有離開圍城,你依舊羨慕着牆外面的人,外面的人也想進入城牆裏。

也許題目的選取不僅僅是把婚姻比作了圍城,它更是指着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我們一直在一個空間裏繞圈,突然發現了更令人嚮往的空間,就費盡心思的進入了新的空間中,卻依舊是不停的繞圈,又想去其他的空間,從一個籠子跳到另一個籠子,不停的重複,卻樂此不疲。

生活中的圍城太多了,婚姻、事業、家庭……它們都想一座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

?圍城》不得不説是一篇極好的小説,我感覺一遍是不足以理解的,必須再讀,多讀,才能更好的理解小説的意義。

圍城讀後感800字篇2

“冷若冰霜,豔若桃花。”本是一句對文中蘇文紈的評價,但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蘇小姐的評價,更是本書的靈魂所在。

蘇小姐如此,然而文中其它人物又何嘗不是如此。更甚於書中所述“圍城”也逃不開這八字的短評。

“圍城”看上去冷若冰霜,然而當人們真正品味其中,又何嘗不能豔若桃花?方鴻漸終了一事無成,似乎命運於他冷若冰霜,然而若他在人生任何一處改變態度,誰又能説她的命途不會豔若桃花?

魯迅先生曾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圍城,大抵也是如此。世上本沒有圍城,被困住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圍城。或者可以這麼説,圍城,不過是各人加予自己或他人的枷鎖。

曾有人這樣説:“一個人的記憶就是座城市,時間腐蝕着一切建築,把高樓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不往前走,終會被沙子掩埋。所以,我們淚流滿面,步步回頭,可是隻能往前走。”沙城,就是一個人的記憶;記憶,也可能變成一個人的圍城。

偶爾可以夢迴沙城,那些建築依舊精美,即使它變成圍城,它也依舊美好,豔若桃花,但那僅僅限於回憶,當我們沉溺其中,整座城市便會開始崩潰,把所有美好通通埋葬,只餘冷若冰霜的圍城。

?圍城》一書以方鴻漸的生活為主線,講述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圍城,一步步將命途趨向冰霜般的寒冷境地。誠然於他而言,圍城本就存在。從他最初出國求學不成而弄虛作假開始,他便一步步踏進城中。然而,本可以如桃花般豔美的城,終在他的軟弱與怯懦下冰封千里。

我們沒有權利改變世界,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儘管我們無法強大到拒絕走入圍城,但我們至少可以令圍城宛如桃花般優美,而非千里冰原般寒冷。

書中的方鴻漸,其實很可憐,然而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他本有那麼多機會走出冰冷的圍城,給自己一個豔美温暖的圍城,可他卻都一一放過。

無論是情感,亦或是生活,當斷則斷。只有果決的做出抉擇,才不會令記憶的沙城變成冷若冰霜的圍城。

所以,即使我們無力阻攔記憶的沙城變成困住大家的圍城,但我們至少也一定可以做到不讓它變成一座冷若冰霜的圍城。

命運,圍城,究竟會冷若冰霜,還是會豔若桃花?選擇權永遠都在我們自己身上。

圍城讀後感800字篇3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從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學生活到歸國在上海點金銀行謀事、與蘇文紈和唐曉芙發生情感糾葛後再趕赴內地三閭大學當副教授,然後與孫柔嘉結婚、輾轉到上海,最後又離開去了重慶的故事。

有人説,《圍城》寫的就是婚姻似圍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也説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但在我看來,裏面的圍城不止一個,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個。大圍城套小圍城,小圍城裏再套圍城,人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圍城組成。

譬如方鴻漸的大家庭裏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封建迂腐的繁文縟節,正是方鴻漸一直想要逃出來的一個圍城;再譬如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期間所看見教授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更是一座佈滿機關的圍城,幸而最後方鴻漸衝了出來。但是,突破圍城的同時,他又步入了另一個圍城——與孫柔嘉結婚。他就這樣無休止地入城、出城,就好像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法得到解脱。

?圍城》中的現象,在我們現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很多人都遇到過許多圍城並深陷其中,想要逃脱,卻誤打誤撞地進了另一個圍城,既不甘於困在圍城之中,又找不到出去的路,便只能鬱鬱寡歡,哀歎人生,悔恨當初。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許多瑣碎的事,而這些卻常常弄得人焦頭爛額。可這就是生活。都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然而現實卻是,詩和遠方只是理想化生活裏的,大多數人的生活裏更多的都是眼前的苟且罷了。

無論生活有多糟糕,無論命運待我們多不公平,我們都應好好過日子,才不枉此生。曾經看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人的一生就這麼長,總不能因為怕會死,就不活了吧。”同樣的,人的一生就這一次,總不能因為過得不好就不過了吧?所以,在我看來,與其在其中煎熬,還不如靜靜地享受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圍城,那我們就知足長樂,好好珍惜眼前的東西,不要再為所錯過和失去的東西而懊悔,而應努力做到在往後的日子中把握住自己想要的。

圍城讀後感800字篇4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説,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説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裏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説: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裏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裏,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圍城讀後感800字篇5

讀罷《圍城》,我的情緒是複雜的。我同情方鴻漸的遺憾人生,我難過孫柔嘉的工於心計,我思考蘇文紈的執着追求,我欣賞唐曉芙的直爽聰慧,我感歎書中無止境的鬥爭,我感歎人生的變幻無常。正像蘇文紈説:“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由這樣的一座城。

方鴻漸的優柔寡斷,玩世不恭以及蘇文紈的矜持自負使他們錯過了彼此。思想陳腐守舊的董斜川,“新古典主義”詩人曹元朗,方鴻漸好友趙辛楣,以及聰穎美麗的唐曉芙,在小説的一開始就上演了一出知識分子百無聊賴的宴飲大戲,這足以見到他們各自內心的“圍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在這樣庸俗無聊充斥着虛假笑臉的社會中,他們用這樣的一座城保護自我。

方鴻漸,趙辛楣和未來三閭大學的訓導長李梅亭,副教授顧爾謙和青年助教孫柔嘉在起航南下的過程中組成了“小社會”,各種矛盾和各種調侃,各種嬉戲及醜態,將人性的思想弱點描繪的淋漓緊緻。之後是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的經歷。大學裏,上自校長,下至學生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誹謗,陰謀詭計。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鏡像逐鹿的舞台。一些學者粉末登場,他們中有李梅亭那樣滿口仁義道德的半舊遺老,有韓學愈那樣外形木訥,內心齷齪的假洋博士,也有高鬆年那樣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偽君子,有汪處厚那樣依附官僚謀取職位的阿木林,有陸子瀟,顧爾謙那樣一心攀龍附鳳的勢利小人。這座大學,也是一座“圍城”,在這一座城裏,表面光鮮燦爛,而暗地裏各有各的無奈虛偽。

最終,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了,他進入了另一座“圍城”,孫小姐“千方百計”地嫁給方鴻漸後,她的挑剔,她的心機,她的虛榮,她的勢利,漸漸都映在方鴻漸眼裏。最終那擲梳子的一幕,大概是讓方鴻漸最悲痛的吧。畢竟他倆從確定戀愛到結婚,實在是太迅速。婚後的吵吵鬧鬧也許是很多青年男女婚後的故事,他倆像是一家人,又不像是一家人,兩人的個性都太強,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姑媽,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叔叔,誰也不肯讓誰。但也許是因為職責心,方鴻漸還是期望維持這種夫妻關係,而又因為心太軟的人一出手就太恨了點,方鴻漸還是將她打走了。在這一座“圍城”中,方鴻漸試圖逃出來。

“天下僅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終吃。照例第一種人應當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應當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可是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期望,第一種人僅有回憶。”我總覺得方鴻漸屬於第一種人。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完美,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完美,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完美的夢想。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有着這樣的一座城,我們努力着努力着走進它,當回過頭時,我們發現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此時的我們就只剩下回憶……

圍城讀後感800字篇6

讀中學的時候,就受當時思潮的影響,不太樂意課本中印象式的文章批評,以為空洞無根。如果説這種批評是旨於免於施萊爾馬赫所言的“誤解”,那麼這倒是地地道道的“赫爾默斯之學”。至今我也是這樣看的。

但問題是,十年之後我也未能免於作一個普普通通的讀者,沒有能力超脱出這種批評。而且,對一篇小説作敍事學分析或原型分析或諸如此類的分析,於我又有多大意義呢?恐怕很少有普通讀者願意在小説這種消遣上花幾年精力,更難接受已經“作為創作”的文學批評。那麼印象式的東西也就有它的長處,有它的需求基礎。畢竟,小説的目的和價值不在,首先不在理論的探求者那裏,而在人們下班後沒有麻將和ok廳的晚上。

這就很使我困惑。在當代,寫作完全可以視作作者純個人的事——把文學視為歷史資料的時代已經逝去得太久了。但作者的個人經驗與讀者的個人經驗未必是直接相通的,這種溝通需要對作者進行了解甚至專業一些的分析,所以,如果讀者對作品僅作印象式的,也就是純個人經驗的理解則被認為是不夠的。但如果讀者被迫花些精力去學習現代的專業分析,以與作家擁有共同的“話語”,那麼讀者對作品的解讀不僅成為一種負擔,也是一種以他人觀人的詮釋——因為我們的所能獲得的作者資料必是第二手的——所以對作者和作品的體認也並無多大進展。如果世上的人分為作者、批評家和讀者,我們倒還沒有一個原則,一種共同的信心來面對此情此境。

而歸根結底,在小説的理解或説批評上存在的這個分歧與其説是方法上的,還不如説此時此刻世界是破碎和斷裂的。藝術或説情緒體驗的交流中,我們越是直接坦白——更個人化,就越難以在感性上得到普遍認同。那些分析也許有助於我們在“知”上去了解,但對於“識見”、內在體驗的認同有多大作用呢?失去古典時期人類賴以認同族類的東西,難道批評真能解決我們的彼此誤讀嗎?

是不是我們只能呆在自己所據有的這一小塊碎片上?在這上面,分析、論證都有些象水中萍、風中絮。於小説是這樣,人生也大至如此——其實一部《圍城》,最深的感觸也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