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1W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一

早在讀師範時老師就給我們介紹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箇中國人,要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他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為人民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最近我仔細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書中內容論述精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説: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後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於偏狹。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教學生做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做一個身強體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能力高強、興趣高雅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為主,言教為輔。還可以學習名人偉人,教育學生做人。讓他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繫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國小數學學科教學正是陶行知先生關於教學做合一理論的實踐課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的數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為主要途徑,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儘可能讓學生產生做的慾望,繼而真正地做起來。依託不同的學習內容,從思維、感官、行為、語言等各方面培養學生做的興趣和能力。許多成功的數學課例表明,只要教師能在做中教,學生就能夠快樂地在做中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創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發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我們教師既不能面目猙獰,又不能唯唯諾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必須建立在對人的尊重基礎上,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寬容和引導,更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愛的關懷。老師和學生要充分溝通,老師不僅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獨立意識,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對於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錯誤和缺點,也要求老師毫不猶豫地批評、校正,加以引導。寬容不是縱容,引導而不能誤導,能夠發現學生的優點,指出他們的不足,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和尊重。

讓我們以生活教育為本,注重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修養;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讓學生在做中學,憑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二

在我剛上班的前幾年,單位由於沒有讀名著的現象,雖然知道陶行知老先生,但很少見過有關他的資料,偶爾見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名句,就總是把它寫在教案本的第一頁,來激勵警示自己。後來雖然也接觸到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但沒有真正拜讀過他的著作。因此當學校把《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發到我手裏時,頓有親切之感,好像又和自己熟悉的慈祥的老人意外的見了面,於是一有時間就要翻看。

讀陶行知,感覺彷彿與陶老作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讓我實實在在地感悟到一個靈魂中鐫刻着中華文化印記的知識分子的民族情懷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這位現代教育家為了理想教育的構建和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傾其一生所做的種種努力。

陶老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穫。這本書彙集了陶老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比如陶老先生説:“民主是最能發揮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我會照顧每位學生,儘量“蹲”下來看學生,多引導,多點撥,多鼓舞,多激勵;在課堂上,我儘量製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他們往往期待着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知識的儲備量。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興趣盎然,思維活躍,領悟知識就顯得主動而又迅速了。

比如陶老先生主張“以教人者教己”,就是“為教而學”必須捨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更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陶老在文章中列舉了幾個例證讓讀者更明白“以教人者教己”的內涵。看了這篇文章,我很快就想起美女中醫專家李智有關健康的講解,可謂是饒有趣味。聽過李智講解的人恐怕都有同感。她在傳授健康知識時,經常穿插一些小故事讓聽眾聽得更明白,更有趣,大大克服了講知識枯燥的現象。她之所以能做到這樣,源於她豐富的知識,她之前肯定是蒐集了大量的資料,有了較厚的知識儲備。當時我就想,我們做老師的也應該這樣,知識更豐富,課堂更有趣,那課堂上就會呈現一種“小手高舉,小臉通紅,小眼發光”的喜人局面。今天接觸了陶老的著作,知道了原來今天的教育理念陶老早就探索出來了,今天的新教育也正合了陶老的理論和經驗。

如今推行的新教育,似一陣春風,吹遍了教育的角角落落。王永新説:“做,就會成功!”人生的最大樂趣是贏在奮鬥,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享受人生。在新形勢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全新理念,並做到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真正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三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這個才從學校畢業,又來到學校的師範生來説,好像又上了一場課。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於年長者。對於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行。而楊校長給我們這次機會,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們鼓勵。我們從書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長的良苦用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於“師範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範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裏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説,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學生。楊校長就經常跟我們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採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老師,對於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值得我這個初生之犢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就像於順華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於老師一組,他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着該給學生講些什麼,還想着學了這麼久了,考了這麼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麼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個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説,這是一次思想的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四

《陶行知教育名篇》這部書很早就買了,當時只是草草的略讀。這個寒假,我又從書架裏拿出這本書在家重新拜讀。看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會都發現: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穫。陶行知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種愛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説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

陶行知曾對教師説過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為隨着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書中談到: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作正常的人一樣。不僅欣賞優秀學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人沒有不良品質,只有用錯了地方的性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對優秀學生欣賞,幾乎每個老師都能作到,但是對學困生的欣賞,就幾乎沒有人認同了。

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所有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對那些期待成功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其實,所謂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們身上幾乎找不到可以欣賞的東西。但是如果不能從內心深處,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就不能喚起學生對美好人性的熱愛,就不能喚起學生對老師教育的認同。所以作為教師要在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學生,讚美學生。我在具體的工作中,注意了讚美學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學校生活中,很多老師總是很容易發現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孩子的閃光點。殊不知,學會欣賞你的學生才能樹立他們自信,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喜學、樂學於你的課程。

愛的教育的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學習的一本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參考五

閒暇時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彙集了 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21世紀的中國教育仍具有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三是“學做合一”;四是“實驗即創造”,創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願望,是在於火一樣的熱情,是在於探究的興趣,創造來源於生活的活力、來源於生命的本身。

“創造的教育”一文中寫到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去,白天到海邊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沒水喝,他想出了用軟土製成的瓶子,再用火燒成,可以裝水,這是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了新價值。當今的學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很多,教師的教法不新,學生學法不新。因此,現在的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適宜的土壤,良好的環境,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愛迪生母親那樣寬容愛迪生,在愛迪生被開除的時候,把地下室給他做實驗。我們也要像利波老闆那樣寬容法拉第,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輝煌的功績。

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創造兒童的教育,還在於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從頭腦裏解放出來的創造力,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

教育創新並非標新立異,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的能力,如果説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覓食”式的教學就是創新的教學,創新的學習。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並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真諦。

羅丹説:“惡是枯乾”。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時代呼喚教育家,時代也造就真正的有創新思想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