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通用範文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W

所有人的幸福都需要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完好,我們要努力尋求未來的發展。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通用範文6篇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1

從古至今,國內國外,先哲們用各種文字和言論告訴我們:“讀書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書”是個極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並且被裝訂成一個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稱之為書。

我一直覺得自己讀書很淺。小時候只看故事書,尤其是童話書,唯一一本《唐詩三百首》算得上有涵養,但那是我兩三歲的時候老媽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後來不知原因地特別喜歡作文書。按理説,國中寫作文,比國小困難,似乎也更重要,但國中三年也才賣了兩本作文書,國小六年買的一定遠超過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兩遍。大概三四年級的時候,除了作文書,還特別喜歡看校園小説,最崇拜的人是楊紅櫻,她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最為出名,書一本一本出,我們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圖書館借書,這樣的書快則一星期,慢則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現在回想起來,國小的我眼中的書也就是這樣了。當然也會接觸重量級的“四大名著”和各國著名小説,但那些都是做奧語的時候遇到的,我瞭解到的也只是題做多了就記住幾個主人公,僅此而已。當然我也嘗試去看,然而結果是——《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的書籤永遠夾在第一回的後面;《愛的教育》和《童年》接觸了一點,但在第二次(因為國中有要求,後面會提到)接觸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們講了些什麼。不再舉例,總之就是這麼個情況。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跟我一樣,那也沒什麼好講了。但那時我們班就有這樣的能人,對“四大名著”極其精通,外國的小説也頗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在國中的我的世界裏,書,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暫不提半本半本地看過一些,也就只有看看雜誌的份了。加之國中的寫作要求與國小相比完全提高了一個檔次,因此八年級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那兩本作文書。相關地,會讀一些短小而精緻的文章。九年級時間又緊,沒什麼空,這樣一來,國中三年,我也沒什麼特別的收穫了。

我説我書讀得淺,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二終於有那麼一天,情況發生了變化。

去年暑假,隨着新版《三國》和《紅樓夢》的熱播,我居然破天荒地開始接觸它們,喜歡它們,最終愛上它們。白天看電視,晚上再對着書看,一個個人物形象見見豐滿起來。我怎麼都想不到,千方百計想認識他們,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相知。

我把這件事視為去年暑假最重要的事。畢竟,我補上了這節落了好久的課。更讓我興奮的是,我終於喜歡上大氣的書了,名著離我不再遙遠了!我忽然覺得,也許朋友們説的沒錯,我的心智一直不成熟,在某些方面很“幼稚”(雖然我每次都不承認)。國中三年學到的知識,足以讓我對春秋戰國和封建社會的情況大致瞭解,這樣才能高興地接受我的兩位新朋友啊!

也許是從那個時候起,對歷史更感興趣。誰説女生不喜歡看打仗?我就特別喜歡《三國》里人們的鬥智鬥勇,特別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較量,精彩極了。我越來越喜歡以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像《美人心計》、《明宮謎案》等,都可以從中找到那個朝代的影子。

只不過,這兩本書對我的影響不夠多,也不夠大。

高一第一學期,我“繼承”國中的喜好,依舊看一些辭藻華美,抒情性強或是形式新穎的文章,只是多了一本張愛玲的《怨女》。直到它的出現——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2

“高鬆出眾木,伴我向天涯。”是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對於作家餘秋雨作品的極高評價,在我讀來,心中亦有這樣的感覺。

作家餘秋雨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觸,看到汪班先生對作家餘秋雨的書有如此高的評價,我心中有一個疑問:真的又這麼好嗎?

第一篇講的是“中華文脈為何長壽?”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文脈”是什麼,“長壽”又是怎麼回事?一開始他冒着生命危險走訪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與中國文化對比着,後來,他成了中華文化的闡釋者、批評者,我想這是對一種文化怎樣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對文化進行正確的批判。中華文化帶着一種跨越了幾千年的韌勁,經歷了多少次“死亡”、“瀕死”依然重生!僅僅是這個事實,就讓這個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憂鬱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確認。

秋雨先生將中華文脈長壽的原因歸於八因:體量自覺、自守自安、力求統一、慣於有序、簡易思維、以德為幟、中庸為軸、特殊門徑。可能這些原因以我現在的理解水平來説,很多都無法讀懂,但卻讓我明白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經歷於千載歲月滌盪,才獲得了今天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

《佐臨遺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讓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發動侵華戰爭,蕭伯納先生本以為黃佐臨先生會讓自己介紹一個能在英國長期居住的工作,可黃佐臨先生卻提出要回國,蕭伯納先生吃驚的説:“哪兒已經是戰場,仗會越打越大,你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回去幹什麼?”但他只是説:“我們中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會回去,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多麼簡單的幾個字,卻表達了黃佐臨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贏得了蕭伯納最好的讚揚:“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瞭解到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龔自珍全集》中説: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徒,毋庸議。這對於我一個山西人來説是無比的自豪,在那個時期太谷、平遙、祁縣一帶可稱為“中國的華爾街”,票號、鏢局比比皆是,看來,山西之富在我們上上一輩人心中一定是人盡皆知,我們這輩人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而有這種誤解的遠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輝煌過,可是輝煌過後同樣逃脱不掉蕭條的命運,我們能夠記住他的繁榮,同樣也能記住他的衰敗,對於山西,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呢?總之餘秋雨散文作品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比,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但餘秋雨老師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名國中生,對餘秋雨老師的作品還停止於淺薄的理解,還不能真正滲透作品的文人憂患意識和那種雅緻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這些品質不僅對我們學生寫作有很強的借鑑性,也必將成為自己寫作風格最有價值的參考。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3

“高鬆出眾木,伴我向天涯。”是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對於餘秋雨先生作品的極高評價,在我讀來,心中亦有這樣的感覺。

餘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觸,看到汪班先生對餘秋雨先生的書有如此高的評價, 我心中有一個疑問:真的又這麼好嗎?

第一篇講的是“中華文脈為何長壽?”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文脈”是什麼,“長壽”又是怎麼回事?一開始他冒着生命危險走訪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與中國文化對比着,後來,他成了中華文化的闡釋者、批評者,我想這是對一種文化怎樣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對文化進行正確的批判。中華文化帶着一種跨越了幾千年的韌勁,經歷了多少次“死亡”、“瀕死”依然重生!僅僅是這個事實,就讓這個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憂鬱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確認。

秋雨先生將中華文脈長壽的原因歸於八因:體量自覺、自守自安、力求統一、慣於有序、簡易思維、以德為幟、中庸為軸、特殊門徑。可能這些原因以我現在的理解水平來説,很多都無法讀懂,但卻讓我明白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就是一個

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經歷於千載歲月滌盪,才獲得了今天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

《佐臨遺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讓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發動侵華戰爭,蕭伯納先生本以為黃佐臨先生會讓自己介紹一個能在英國長期居住的工作,可黃佐臨先生卻提出要回國,蕭伯納先生吃驚的説:“哪兒已經是戰場,仗會越打越大,你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回去幹什麼?”但他只是説:“我們中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會回去,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多麼簡單的幾個字,卻表達了黃佐臨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贏得了蕭伯納最好的讚揚:“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瞭解到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龔自珍全集》中説: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徒,毋庸議。這對於我一個山西人來説是無比的.自豪,在那個時期太谷、平遙、祁縣一帶可稱為“中國的華爾街”,票號、鏢局比比皆是,看來,山西之富在我們上上一輩人心中一定是人盡皆知,我們這輩人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而有這種誤解的遠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輝煌過,可是輝煌過後同樣逃脱不掉蕭條的命運,我們能夠記住他的繁榮,同樣也能記住他的衰敗,對於山西,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呢?

總之餘秋雨散文作品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比,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但餘秋雨老師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名國中生,對餘秋雨老師的作品還停止於淺薄的理解,還不能真正滲透作品的文人憂患意識和那種雅緻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這些品質不僅對我們學生寫作有很強的借鑑性,也必將成為自己寫作風格最有價值的參考。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4

讀着《餘秋雨散文》,就如同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書裏更有人間百態,有愛恨情仇讓人們去品味,去欣賞,從中獲得心靈的昇華。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説,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餘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了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 ,“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餘秋雨散文》。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5

首先,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友情”是重要的,又是嚴重的。在我看來,作者更是傾向在説“嚴重”而不是“重要”。墨爾本海岸殘壁的挺立與崩塌,本是大自然的傑作,但餘秋雨先生從中得到了友情的感悟。的確,像殘壁的挺立一樣,友情是不可摧毀的。然而,也像殘壁崩塌一樣,友情是脆弱易碎的。殘壁的挺立是悲壯的,它們抱殘守缺,與激流搏鬥,因而它們有了大自然的崇高;友情,對於人與人的交往和生活是十分珍貴的,也是人生中最崇高的東西之一,這樣自然與人類的崇高得以貫通。而且,殘壁的崩塌是悲壯的,友情的碎裂也給人以悲壯感,這樣兩者又存在着共同點。讀到這,殘壁與友情的界限已經模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於友情的嚴重性來説,墨爾本海岸殘壁這一開頭是成功的。接下來作者對上海人的友情進行分析,把友情拉回到身邊;律師的話將友情的豺狼與人間的純情對立,凸顯友情的嚴重。

接着,作者講到了防範友情破碎。既然友情是易碎的,我們就要想辦法防範。在這裏,餘秋雨先生給我們舉出了前輩們的辦法,這些辦法你是否也在應用呢?一是比較硬的辦法---捆紮友情,那就是所謂的結幫。這不,古人還有什麼“桃園三結義”呢!二是比較軟的辦法---淡化友情。不讓友情凝結為實體,它還能破碎得了嗎?作者説:“這種高明的做法包藏着一種機智的無奈。”三是比較俗的辦法---粘貼友情。既不結幫,也不淡化,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標準,擴大友情的範圍,廣種薄收。我認為,以上三種做法,都是為了強行防範友情破碎硬加來的。然而對友情的防範不是友情的自身破碎,而是友情的起點---也就是交錯朋友。萬不能把防範友情的破碎當成一個目的,該破碎的讓它破碎,不要憐惜。

然後,作者又談到了友情的錯位。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那麼一把量度尺,它是來為我們衡量朋友的。不同的是,有的尺子量出來的是事業型朋友,有的是患難知己,有的確是“孤朋狗友”。先不説朋友的種類,有句俗話説:“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很顯然,這句平凡的話在現代社會中已深入人心,成為許多人骨子裏的東西,結識朋友的準則。這種説法的確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朋友的價值在於被依靠。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所謂朋友,就是那些使我活得更温暖、更快樂的人。英國詩人赫巴德曾説過:“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還是不平衡。

最後,餘秋雨先生寫到了友情的來之不易,因此我們要加倍珍惜。

兩隻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以下觸鬚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後突然都感到遺憾,在這樣廣闊的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可是我們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

隨着宇宙空間的不斷開發,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什麼時候還能碰見幾只可以碰一下觸鬚然後對視良久,終於緊緊擁抱的同類?不是嗎?我們不該再有什麼遺憾。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6

“高鬆出眾木,伴我向天涯。”是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對於餘秋雨先生作品的極高評價,在我讀來,心中亦有這樣的感覺。

餘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觸,看到汪班先生對餘秋雨先生的書有如此高的評價,我心中有一個疑問:真的又這麼好嗎?

第一篇講的是“中華文脈為何長壽?”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文脈”是什麼,“長壽”又是怎麼回事?一開始他冒着生命危險走訪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與中國文化對比着,後來,他成了中華文化的闡釋者、批評者,我想這是對一種文化怎樣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對文化進行正確的批判。中華文化帶着一種跨越了幾千年的韌勁,經歷了多少次“死亡”、“瀕死”依然重生!僅僅是這個事實,就讓這個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憂鬱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確認。

秋雨先生將中華文脈長壽的原因歸於八因:體量自覺、自守自安、力求統一、慣於有序、簡易思維、以德為幟、中庸為軸、特殊門徑。可能這些原因以我現在的理解水平來説,很多都無法讀懂,但卻讓我明白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經歷於千載歲月滌盪,才獲得了今天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

《佐臨遺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讓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發動侵華戰爭,蕭伯納先生本以為黃佐臨先生會讓自己介紹一個能在英國長期居住的工作,可黃佐臨先生卻提出要回國,蕭伯納先生吃驚的説:“哪兒已經是戰場,仗會越打越大,你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回去幹什麼?”但他只是説:“我們中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會回去,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多麼簡單的幾個字,卻表達了黃佐臨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贏得了蕭伯納最好的讚揚:“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瞭解到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龔自珍全集》中説: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徒,毋庸議。這對於我一個山西人來説是無比的自豪,在那個時期太谷、平遙、祁縣一帶可稱為“中國的華爾街”,票號、鏢局比比皆是,看來,山西之富在我們上上一輩人心中一定是人盡皆知,我們這輩人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而有這種誤解的遠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輝煌過,可是輝煌過後同樣逃脱不掉蕭條的命運,我們能夠記住他的繁榮,同樣也能記住他的衰敗,對於山西,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呢?

總之餘秋雨散文作品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比,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但餘秋雨老師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名國中生,對餘秋雨老師的作品還停止於淺薄的理解,還不能真正滲透作品的文人憂患意識和那種雅緻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這些品質不僅對我們學生寫作有很強的借鑑性,也必將成為自己寫作風格最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