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龍應台《目送》相關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3W

大家在讀完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之後,肯定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感悟吧。不妨將這些感悟寫下來,也可以提高自我的書面表達能力哦!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龍應台《目送》相關讀後感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龍應台《目送》相關讀後感範文

 

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於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後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着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因為國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於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後,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着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生活自己並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繫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繫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

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後一個吃完的,因為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説着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麼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這個目標前進。

篇2

花一個下午,在午後温潤的清風和陽光裏,靜靜地淺讀了《目送》,一個個看似沒有多少交集的故事中,串出了幾代人內心湧動的脈脈温情,輕輕撩動了我的心絃。

不太愛讀散文的我,也被這温柔細膩的文字而觸動了,像是母親俯在孩子耳邊的輕語,又像是一個過來人在敍述自己的曾經,深藏的感情在不經意間流露,湧進讀者的心中。文章輕柔的筆觸讓我感到放鬆,漸漸生出興趣想要去探尋,想要看看作為一個母親,同時又作為一個孩子的作者,她的內心世界會是怎樣一副光景呢?

我潛進書頁中探尋,“我”的孩子正當壯年,而“我”的母親卻已日益老去了,父親也已經離去,“我”還有兄弟和朋友的陪伴。身邊或親近或疏遠的人,不經意間結下的深厚羈絆,讓人在複雜的感情中糾葛,卻只是在淡淡的筆觸中淺淺敍述。

有時是與陌生人擦肩而過,有時是面對親友的離去,有時是與孩子的摩擦,一篇文章最後總會給我帶來思考,結尾總是戛然而止得剛剛好,又讓人忍不住想要繼續聯想。讀罷一篇文章,像是有一股熱流在心房間悄悄湧動,長久不曾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行文字一下擊中了我,我們還在接受着父母長輩的目送的年紀,他們在不斷的長久的目送中,也許只等我們的一次回眸。看過《目送》的母親告訴我,我還太小,讀不懂書中的深沉。但我想,也許在我還稍顯稚嫩的心中,也能略微地窺探到那大愛的一角。

像是春風輕輕拂過一般温潤,是屋檐下一巢新燕的生機,《目送》中的文字總給我帶來這樣温馨的感觸。作者筆下的母親,雖然已經到了記不清事物的年紀,卻像是回到了無暇的純真年代的少女般,總是安靜地露出笑容,“我”與母親之間的氛圍總是那麼和諧安定,母女間相處的時光也變得漫長,彷彿定格在了最美好的一瞬。這也是書中最觸動我的部分,每每讀到像那孩子一樣的母親,總是會有一種道不明的感情,讓人想要會心一笑,卻又感到一股淡淡的酸楚。

書中的描寫也讓我觸動,像是一根柔軟綢帶,輕輕誘出心底最温柔的感動。而文章中又總是為我的內心帶來小小的震動,雖然不至於讓我恍然大悟什麼深刻的大道理,卻會在不經意間開啟我一扇心門,也許感悟就是這麼簡單,因為我需要去了解的還有太多。好書就是如此,在閲讀的過程中讓精神世界變得充實,給自己帶來滿足感。

讀過這麼多篇文章後,我合上書,去回味那些温馨的、失落的、平淡無奇的、引人深思的事物,也許人生就是如此,在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中,光陰歲月就在指尖輕悄地流逝而去。

篇3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龍應台的經典語錄在一些文章裏經常被引用到,其實早就看到過,但當時沒什麼感觸,直到自己為人母后,才深深懂得父母對子女的那種不捨。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門工作時,我也曾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馬路盡頭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後離開時我突然有種不想他們離開,想讓他們再多陪我一會兒;生孩子出產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温暖和關切。以前經常反感媽媽的嘮叨,想逃離的遠遠的,現在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額頭的皺紋也越來越多,但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變,他們不會用太對的言語去表達愛,但現在我懂得他們對我的愛有多深。

現在無論是工作或者生活上總喜歡和爸媽説説遇到的事情,快樂的他們跟着一起高興,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跟着一起擔憂、焦慮,然後想辦法,這就是血緣關係,一家人的心永遠都是在一起的。但他們漸漸老去,身體也漸漸不如從前,還會有一些病症,媽媽去年身體有些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查出腦膜瘤,雖然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生長很慢,基本不會影響生活。那得知病情的那一刻,突然就覺得心很疼,我知道媽媽心裏也很在意的,可是在我們面前總是表現的很堅強,説自己沒事,以後定期複查就可以。作為子女一定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陪他們,愛護他們。

現在自己已為人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更加懂得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偉大的愛,無私的愛,不計回報的愛。記得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揹着小書包送進教室,總忍不住從窗户往裏望幾眼,想看看他在幹什麼,適不適應新環境,幼兒園裏好不好。漸漸的他長大了,他適應了幼兒園生活,送他到學校他會毫不回頭的就走進去了,但是我還在張望着他的身影,目送他進學校,直到看不到他。現在兒子已經成為了一名國小生,有時候作業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跟他發脾氣,想想能陪伴孩子的時刻就現在這幾年,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多抽出時間陪他們,一起看書,一起玩耍,一起旅行等等,到他們獨立,到他們長大。

每個人都總要學會長大,學着獨自去面對生活裏的風風雨雨。做為兒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能常常看到我們,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為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該陪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陪伴,該放手的時候就要適時放手。就像書中寫的“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篇4

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寫這篇讀後感,寫了刪了好幾次。

可能這本書對我來説並沒有太大的共鳴吧,很多人也説還讀不懂龍應台,就像年少聽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這裏的讀懂,並非是字面上的讀不明白,理解是可以理解,只是還沒到那個年紀,無法有太深的感悟。

這本書是散文的形式,一共72篇,個人覺得這本書比較適合中年人看,龍應台在50多歲的時候寫的這本書籍,作為母親,她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作為女兒,父母也漸漸衰老。這個年紀,我們有可能要目送父母的離去,有可能要目送孩子長大成人的遠去。

正如作者所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想每個人都有“目送”的時刻,內心的不捨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吧。不過現在我並不想談太多這個,這本書裏面有提到一個點,我個人覺得挺有意思的,就是人的“老”。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視,任何人的注視?作者在其中一章裏説了這一句話。因為他的父親很老了,加上有病,每天躺在牀上,請了一個保姆照顧他。有一天,她發現,父親的眼睛怎麼越來越小,都眯起來感覺睜不開了。

原來是被眼屎給糊起來了,保姆都沒幫他父親擦洗乾淨,可是她自己就在想,怎麼自己經常來看望父親,也沒注意到這個呢。

於是就説了上面的提到的一句話。我忽然發現,我好想也是會有這種感覺,就是對於老人家,我都不會仔細去看TA,如果老人家迎面走來,我有時候會刻意的避開看TA的臉,或者朝着前方看,徑直走過去,並不會像看美女或者女生一樣,偷偷的憋個一眼。

應該不至於只有我會這麼做吧?也許就是這樣,人老了,就慢慢的失去了別人的注視。還有一個,她的母親也老了,已經老年痴呆了。有一次龍應台帶她去逛街,她突然感覺,整個街上很少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她就想到了自己,自己也50多歲了,有時候去一些比較年輕化的商業街感覺自己就是格格不入的異類。

而對於更老的母親來説,會不會覺得整個世界都被陌生人給佔領了,因為到了這個年紀,還健在的也很少出門,生活上,也很少有屬於老人的世界。

如果去電影院,你仔細看那上演中和即將放映的片子――有沒有,不是打打殺殺,不是同性戀或間諜,不是外星人或情仇謀殺,而是既簡單又深沉,能讓八十歲的人不覺得自己被世界“刪除”掉的片子?那些商業街,有沒有專門給七八十歲人挑選的款式衣服,而不是那些永遠單一的色調。讓老人有一種江山變色,一種被迫流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