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實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15K

當你讀過一本有益的書籍以後,記得寫一篇讀後感來記錄自己的感悟哦,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實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實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精選實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奧地利心理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他的這本《自卑與超越》從尋找人生的意義出發,幫助我們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實的生命意義。

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一個人的現在是基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他理論的最後實踐點是認為要想變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優越和完善,通過合作讓個人為完善的社會而奮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優越感。

整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合作的重視。無論是解決個體的問題,還是解決社會性的問題,包括犯罪、吸毒等等,他提出合作和奉獻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幾乎在每個章節,作者都寄希望於合作的良好互動能夠幫助人從自卑走向超越,從自私步入到奉獻,進而完善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提出孩子要從小培養合作能力,首先是從和母親的合作開始的。當母親和孩子合作愉快,關係變得良好而穩定的時候,孩子會再把這種關係延伸到父親身上,之後再將這種關係延伸擴大到周圍環境中。

這個合作的觀點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我們一直以為我們都處於一個競爭的環境,特別是在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的日常交往中,我們看中的總是比較、競爭以及比別人好,我們極少會欣賞合作和培養合作的精神,甚至我們也厭倦了奉獻,認為奉獻對個人毫無幫助,是個人道德走入到一個極高境界之後的錦上添花,卻沒有意識到奉獻和合作如何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意義感,產生積極的影響。殊不知,奉獻和合作帶來的個人價值感對於我們完善自我、認同自我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是我們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讓我們在這個社會性的關係中彼此和平相處的重要原因。

也許現在看來,阿德勒的部分觀點並不那麼完美,也沒有深入探討,特別是為什麼單一的指出合作的解決方式,卻極少談論別的解決方式一樣。同時,他對於人的信心,沒有考慮到人性的醜惡,預計也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學影響。

但,作為一個20世紀早期的學者,在當年孩子不一定是值得關注的年代,他的觀念是超前的,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值得學習和反省。

看完這本書,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培養我們的合作動力與合作能力,並且如何不讓競爭性不斷左右我們的眼光,如何學習欣賞他人的合作。

精選實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一年以前遇到過這本書,當時讀了幾頁便放棄了。一年以後再重新拿起來,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可見,讀書也是要靠緣分的,然書可再讀,人難再遇。

我對心理學方面的書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過某本書瞭解過弗洛伊德,到底也沒有用心記過相關理論。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主要闡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關於自卑——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但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可以説,正是由於人類會有自卑感,才會有不斷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記得之前在某篇文章裏就看過類似“我們之所以自卑,是因為我們想要變得更好”。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脱自卑感。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我最喜歡他關於婚姻的態度,對於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種平等合作的態度,他反對傳統要求的妻子對丈夫的順從,認為婚姻的和諧以夫妻雙方的平等互惠為基礎,夫妻二人都應該關心對方勝過關心自己,從而建立一種友好的夥伴關係。雖然這個“夥伴關係”聽起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其實婚姻真的是一種長達一生的合作,是兩個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結合,在家庭地位上並沒有高低之分。

“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説”關於social的一個辯題,人怎麼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聲地位到達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時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則哪能存活於世。畢竟我們存在於與他人的聯繫的社會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於選擇了死亡。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帶着我們的經驗認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後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後的世界。”這個觀點似乎和馬原中,“唯物”“唯心”還是“存在”的關係時相似的。每個人對於生活意義的解讀在其生活行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個人的精神思想是與其人生態度相一致的。

裏面有個沒有註明出處的調查説,教師的孩子往往學習並不優秀,醫生的孩子常常產生精神問題。後者不知道,前者根據我的經驗倒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似的。至少我是這樣,在脱離父母監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歸路,大學簡直放飛了自我。雖然沒有太差的結果,但是明顯自己應該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學應該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運一點,高中還是有監督的,到了大學也是渾渾噩噩。

關於夢境,人的人格在夢中和清醒時都是一致的。只是夢境中,人比清醒時更為放鬆,人格受到的障礙和防禦減=少,能夠更真實地表現出來。一個人在夢中的表現也是他人生態度的體現。不管是夢中還是現實中,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總是一致的,但是夢對我們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維護。夢是我們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利於我們生命意義的塑造和達成。

關於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強調一種“合作”的教育觀,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合作。還有孩子的成長問題,從環境和基因方面,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講述的;還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價值的,還有犯罪問題等等。我感覺這本書適合多個年齡段的人看,少年可以從中改善自己的情緒;青年人可以樹立正確的婚姻觀;中年人可以在有適合自己的育兒觀。

最後以這句結尾,“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這是我的責任。我應該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精選實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我於今天下午完成了對《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閲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於維也納,是個猶太人。他於1932年,也就是在他62歲時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這本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一、生活的意義;二、心靈與肉體;三、自卑感和優越感;四、早期的記憶;五、夢;六、家庭的影響;七、學校的影響;八、青春期;九、犯罪及其預防;十、職業;十一、人及其同伴;十二、愛情與婚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主要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對於自卑的一些描述。當然,在此書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實際案例,來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產生此類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決的辦法。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每天要面對許多孩子,而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過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瞭解這些孩子,更好的幫助他們和培養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於我來説很有必要。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案例往往會讓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説之前我對孩子們的欠佳行為的教育是經驗之談、主觀想法,那麼我希望今後自己能夠變得更專業,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學。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勝。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此書中提到不管一個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還是書香門第,都不能決定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壞,也就是説環境或遺傳不具有強迫的力量。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母親的工作和父親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親和父親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着不同的作用。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所受的訓練和努力,對他在成年後生活中的活動範圍有決定性的影響。母親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人物,然後她必須把這種信任感擴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並對他們感興趣。最初,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並不親密,他的影響會在晚些時候才產生效果。父親的活動範圍一般比母親廣,他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經歷。父母本身彼此應該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應該保持良好而親密的友誼關係,只有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會覺得在他們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賴的人。婚姻的意義是兩個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麼夫妻雙方,以及他們的孩子才會是幸福的。對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滿的家庭是充滿危險的。光是書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狀況,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我所任教的每個班都有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個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當我瞭解了其家庭情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後,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班的人數最好不要太多,人數太多,有些孩子的問題會被老師忽視,要適當的培養他們也是很困難的事。班上的老師最好也不要頻繁更換。如果頻繁更換,這樣的老師就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機會,並且很難和班上孩子建立聯繫,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合作精神。讀了這本書,我突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家長和學校都不希望老師頻換這種事情出現了。其實,家長的顧慮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當今社會,已經在鼓勵老師們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作為教師的我,也決定繼續加強對心理學方面書籍的閲讀,藉助這樣的書籍瞭解和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