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心教育讀書心得參考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8W

將個人的知識體系做好梳理之後,才能將心得體會寫得有價值,一篇優質的心得是能夠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價值觀和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的,白領範文網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心教育讀書心得參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心教育讀書心得參考6篇

心教育讀書心得篇1

?愛的教育》這本書我在暑假中已經閲覽幾次,它是由意大利作家埃迪蒙託德亞米契斯寫的。亞米契斯在當時戰亂時期寫下了這本文字優美且情感豐富的小説。

?愛的教育》是一本以日記形式的小説,記載了國小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作者賦予各種凡小事以崇高美好的愛,讓平凡人物的內心深處有着不平凡的光彩,來鼓舞着我們用愛創造每個人心中的美好世界。愛是整篇小説的主旨,愛流入在最平實的字裏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國家之愛、民族之愛……它是以一個國小生的口吻來向讀者展示着世界上的美與醜,善與惡,更體現出世界上一點一滴的愛。

讀完這部小説,我覺得其實世界上到處都傳播着愛。愛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情感。記憶深刻的是在《賣炭者與紳士》這篇日記。紳士的兒子罵賣炭者的兒子父親,是個叫花子,紳士父子倆向賣炭者道歉。賣炭者對紳士兒子態度轉變,十分憐愛。紳士是一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兒子:要關愛弱勢羣體,如果換做是賣炭者,我想他肯定瞧不起人。最後賣炭者對這位紳士兒子有所憐愛,戀戀不捨的離去。而在《六千英里尋母》中,與上篇不同,則表達的是母子之愛。兒子為了尋找母親,不論颳風下雨,不畏艱辛,整整走了六千英里路,找到了生病的母親。這些故事中,不僅能讓讀者感受到濃濃的愛,還讓更多的人去深思“愛”的含義。

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愛,愛是世界上最純潔,也是最温暖的。愛是無限的、愛是不朽的。每個人都擁有愛,每個人也會在愛的關懷下成長。親情、友情也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和歡笑。像這樣的愛在《愛的教育》中還有許許多多,使我感受到了世界充滿了愛。

心教育讀書心得篇2

我過得充實而快樂,因為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好多教育專著為我新學期的工作充電。我讀了《是一名好教師》後,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常聽學生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在研讀中,我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這樣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回想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着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着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心教育讀書心得篇3

?教育心理學》是在師大里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之後,再次拿起這本書,細細品讀,別是一般感覺。

一談起“教育心理學”,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讓他們細説,又説不清楚。專業的規定: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研究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幾個難得的和風煦煦的午後,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讀完了整本書,第一感覺是這一次的閲讀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書裏,我最感興趣的是“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章節。

前人對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謂是執着與艱辛,因為他們要把我們平常司空見慣的心理活動外化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且這種高度還要具備科學性,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章裏,對“學習”的定義就有兩個。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的過程中,有經驗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相對持久的變化;狹義的學習即指人類的學習。緊接着,對於學習是怎麼產生的,不同的專家經過他們的研究得出了幾種不同的結論,也就是現在的幾種關於學習的理論。桑代克的試誤學習論、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論、斯金納的操作條件作用論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論被歸納為聯結學習理論,苛勒的頓悟學習、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和奧蘇伯爾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被歸納為認知學習理論,還有在當代產生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縱觀近現代,關於學習的理論可謂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當然在這些理論的背後都有着許多鮮為人知的心酸故事。他們的理論研究來源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實驗,而且大多數都是在動物身上的實驗。桑代克為了其學説的成立,整天與兔子為伴;苛勒則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學説,孤獨地與大猩猩共處……面對着這麼多的故事,看着這麼多人的付出與堅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就為了一己學説得到世人的認可,就為了能為教育心理學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就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規律並更好地為教育實踐服務。看完這本書,我不禁聯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時不時地抱怨這抱怨那,與這些大師們的奉獻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每一個學習的個體只能經歷一次心理成長髮展的過程,教師對其的影響是一生的。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教育影響未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我想這也許就是每個老師的心聲。

心教育讀書心得篇4

在漫長的暑假裏,我意外收穫了一份特別的“愛”的啟示……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得蒙託·德·亞米契斯根據他的兒子的日記改編而成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説,以一個意大利國小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裏面有許多發生在小男孩安利柯身邊各種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裏面的每個章節,都把“愛”傳神化,把“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把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膜卸下了,因為《愛的教育》記載了9-13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使家長更加了解孩子,而且還可以使孩子瞭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愛的教育》是個獨具魅力的作品,它引導孩子們自己去關注、欣賞、品味、思考,也引導他們用愛心去交流,去感受。

我記得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完整的概括出一箇中心“愛”,用池塘與水的關係,刻畫出愛對教育的重要性。

愛是一本永遠看不完的書,往往會帶來新鮮感,有學不完的知識。但凡打開了,就使人有讀下去的念頭,因為“愛”是吸引人的,“愛”是無法抗拒的,或許“愛”就像我們需要的水分,無時無刻地滋潤我們的心房。

心教育讀書心得篇5

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來,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把它放在一邊,其間也偶爾翻動過幾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可是寒假前,學校佈置了一項任務,要每位老師在假期中認真研讀《新教育》,做好讀書筆記,並完成一篇讀後感。迫於形勢,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

?新教育》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何談教育幸福?何談學生的快樂呢?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

我用心讀完後,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並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富有“激情”。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悦與衝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讀者。作為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其實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何嘗不是為學生的點滴進步而驕傲,何嘗不是為了學生的進步而高興,每一位教師都願意把每一個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愛!可是現實卻是: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矇蔽了雙眼,甚至學生自己都錯誤的以為:只要成績好,一好遮百醜!這樣,我們的教育便不再是“愛的教育”而是“分數的教育”。這樣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數,而忽略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學生作為社會人的這一基本屬性特徵。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是病態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實踐活動就是要改變這一教育問題,讓老師們重新關注心靈,重新建構課堂。所以作為一個物理老師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更多的加強物理學史、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物理的信心!總之,“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

三、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説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為什麼要讀書?

人的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身體的發育和精神的成長。吃飯,是身體發育的必需;讀書,則是精神成長的必需。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不讀書或者很少讀書,其精神發展必然是不健全的。

書那麼多,我該從哪裏讀起?

隨着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世界上的書是越來越多的,古時候用汗牛充棟來形容還算得上是誇張,如今則早已超越這個程度了。面對浩如煙海並且層出不窮的書,應該從哪裏開始讀呢?其實,沒必要為此而煩惱。世界上的飯菜種類也是無止境的,每天也還有各種新花樣出現,我們並不會因此就茫然,也絕不會因為飯菜太多無法選擇就不吃了。其實,就算飯菜種類再多,我們日常吃的其實還就是十餘種而已,其他的,不過偶爾品嚐罷了。吃飯,有家常菜;讀書,也有家常書。吃飯,吃來吃去,主要還是大米、麪條、蔬菜和水果;同樣,讀書,應該以基本的典籍為主,經典應該是伴隨着我們一生的主要讀物,其他的儘可能涉獵即可。

讀了不少書,感覺不到有什麼用,還要讀嗎?

吃了一頓飯,吃得再飽再好,也還是要吃下一頓的。你不能因此而説,我上一頓吃的沒有用,正是一頓又一頓的飯,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吸收,最終成為身體發育和保持活力的營養與能量。讀書也是如此,讀了書,除了讀的時候感覺有意思,也許並不覺得它有什麼具體的作用,但是,長時間的閲讀,不斷地吸收,它們也將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的心靈所吸收,逐漸融入我們的精神世界,從而促進思想的提升和靈魂的變革。人長大了,並不是因為哪一頓飯的作用;精神成長了,也並不是因為哪一本書的作用。

我讀了不少書,可是別人説這些都是垃圾書,這問題怎麼看?

首先,就像世界上有許多垃圾食品一樣,的確存在着許多垃圾書。垃圾食品再美味,終究是有害健康的;垃圾書再有趣,也終究是有害的。所以,我們讀書,一定要儘可能地遠離垃圾書,否則,書讀得越多會越蠢。

其次,人的口味是有着巨大差異的,你最愛的臭豆腐可能是別人最討厭的“垃圾”,你最喜歡的書也有可能是別人看不上的垃圾書。在這一方面,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也要有自己的堅守。當然,正如吃飯要都嘗試各種口味,我們讀書也是,也應該儘可能多去見識不同種類、不同品味的書,見多了,判斷力自然也就提升了,就不容易被坑了。

心教育讀書心得篇6

偶然的機會,我翻開了那本藍色封面的《新教育之夢》,拜讀後輕輕闔上。然而我的心卻不能隨書頁的合攏而平靜,思想如脱韁之馬,讓我在過去、現實和未來之間穿梭往來。我的腦海中彷彿是一片寬闊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靜的海面上投入一塊石頭,擊起了層層漣漪,向外擴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緊緊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樸素而卻又有粘合力的話語: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的、會做夢的教師。

該書從十個方面談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樸實的語言風格,而字裏行間無不浸潤着作者對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滿着對教育熱愛的激情。這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對教育書籍有了不同的認識!該書摒棄了書齋式研究,紮根教育的沃土,圍繞構成現代教育諸要素的核心詞彙——德智體美勞課程、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等,以對教育的至愛、激情、理性和建設態度,向我們描繪了理想的教育圖景,闡述了作為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 官員的教育主張 。

這是一本寫給教育的書。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後分析其弊端,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它像一盞明燈,為我的教育導航。

如《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一篇中這樣一段話:一名理想的教師,應該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擊成功。因為人來到世上並不知道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去撞擊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暗點,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師有這樣或那樣的衝動,有這樣或那樣的撞擊,是難能可貴的。當一個教師停止了撞擊,就意味着他對生活失去了意義,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給了我激勵和希望。從作者的自我簡介中知道,特殊的時代給了作者特殊的經歷,他能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一位教育家,這是他撞擊成功的結果。為什麼我就不能呢?我怎樣去撞擊成功呢?我應該怎麼提高挑戰自己?我正在思考着。這些都是我以前所沒有想到的問題,它給了我啟示,為我今後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標。我的目標是不斷尋求突破,找尋適當的教育方法。

而《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一篇中又有這樣一段: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他們的成績是不一樣的。給了我警示和啟迪。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

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對於我們所有年輕教育者來説,這既是作者的真誠規勸,更是作者的殷切期望。從本書裏,我還讀出了作者成功的祕訣——不要羨慕別人,不要感歎時運,要做起來,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順,哪怕艱難。

另外,文中作者的一些簡潔而準確的説法,讓我感到很新鮮。如:傳統智育的在造就少數成功者的同時,也造就了大批的失敗者,讓大多數學生還在人生的求知階段便成了心靈自卑、個性萎縮的精神侏儒。就一個精神侏儒是何等的新鮮、形象。

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説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讀着這些貼心的話語,雖然覺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雖然知道夢和理想,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距離,但只要我們帶走的不僅是知識的蠟燭,還有理想的聖火,我們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夠在深藍色的知識海洋中,破浪前行,駛向希望的彼岸!

Tags:讀書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