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啊q正傳讀後感模板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2W

讀後感是記錄個人感觸最重要的一種文體,為了避免我們在寫讀後感的時候出現四維混亂的情況,回顧一下書籍中的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啊q正傳讀後感模板6篇,感謝您的參閲。

啊q正傳讀後感模板6篇

啊q正傳讀後感篇1

閲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説《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説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裏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麼可悲又可笑!因不願面對現實而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繫着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着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於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麼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最後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麼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麼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羣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着他的靈魂。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裏,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裏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羣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

啊q正傳讀後感篇2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的一部中篇小説。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説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説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魯迅在這篇小説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小説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阿q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是一個貧苦的流氓無產者的典型。

阿q是個受壓迫的農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名無姓。有個姓氏卻被趙太爺剝奪了。只能靠打短工為生活。——“別人舂米,他便舂米;別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徵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尋求自我安慰。小説中的《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都是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行狀”。歸納起來,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徵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戰勝對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死要面子又欺軟怕硬,麻木健忘而糊塗終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我安慰;別人説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闊”來搪塞。具有驚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轉身之間忘得一乾二淨。轉嫁痛苦,耍無賴。畏強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點之一。剛剛被強者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得鼻青臉腫,轉眼之間就去欺辱小尼姑,強行摸小尼姑的頭,還説“為什麼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別人家的蘿蔔,卻要蘿蔔説話。等等。

但“精神勝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徵,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意識。

阿q的身上還有封建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意識。他認為,凡是革命都是與他作對,革命黨捉住都要殺頭。這體現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識。他自己雖然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卻以欺侮女人為樂。並且認為“女人是禍水”,自認為“男女之大防甚嚴”,超過了古今的聖賢。儘管到處流浪,還要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種宗法家族思想的體現。

阿q參加革命,其實對革命並不瞭解,一個把自由黨變成了“柿油黨”的流浪漢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本能來確定其含義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戲曲中的場面——“銀盔銀甲。三尖兩刃刀”;所謂的革命,就是搶得財產,把秀才家的寧式牀搬來;就是搶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兒等女人搶來,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殺,把秀才等殺掉,把王胡殺掉;就是欺壓別人,讓小d搬東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將比失敗讓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屢遭外國侵略的屈辱歷史相聯繫。是那種雖然破落,但還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鴕鳥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國小農經濟社會的產物。中國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後、不覺悟等弱點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容易染上“精神勝利法”。同時,阿q的性格還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釋家文化相連接。迴避現實和不敢面對現實,是阿q和傳統的道家和釋家文化的相通點。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説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徵。小説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阿q時代屬於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並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阿q正傳》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啊q正傳讀後感篇3

“阿q”這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是魯迅筆下的經典人物。而“阿q精神”也是無人不知。《阿q正傳》中的阿q是一個受人欺負、若小的窮光蛋,而提到阿q精神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也是“阿q精神”最具代表性、最精華的部分——“精神勝利法”。俗話説:精神食糧。我想這也許就是支撐阿q活到被槍斃那一刻的唯一的大堤,很難想象當這道大堤被沖垮後阿q會是什麼結果。文中的阿q將這“精神食糧”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當有人打他而他無力對抗時,他總是説“這是兒子打老子”,而當他實在出不了氣時,便會自己打自己幾巴掌,心想:這是我在打別人。然後他便像一個真正的勝利者,昂首闊步、心滿意足。還有一些小細節,如文中阿q曾説:“見過殺頭嗎?好看!”和最後阿q被處死時,人們覺得好看,都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麻木心裏。魯迅先生就是要表現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革命黨人為革命、為民主雖然不懼怕拋頭顱、灑熱血,卻不能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與理解,愚昧的人們卻在他們犧牲時看熱鬧。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在腐敗的清政府幾百年的統治下思想受到的禁錮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人們不知道辛亥革命的真正意義,只是見誰得勢就聽誰的罷了。阿q精神也是當時人們思想的反映。

“阿q精神”固然是不可取的,但這並不能説明它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如果我們從正面看它,會發現他還是有一點有點的:其實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是應該看開些的,是需要精神勝利法來解壓的,當然阿q的不思進取是不可學的,他每次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而新時代的人有時是需要自我嘲諷,精神勝利的,然而過後要知恥後勇。如果我們為一點小事而鬱鬱寡歡、心急成病是得不償失的。

讀過《阿q正傳》後,我再一次重温了那段歷史,並放眼未來。真的,向有句話所説的:“歷史是一個人終生終世的眼睛。”

啊q正傳讀後感篇4

初讀《阿q正傳》,只是覺着阿q的無知、猥瑣、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臉令人可憎;再讀《阿q正傳》時,卻覺得在阿q身上很能發現一些國人縮影;深讀《阿q正傳》以後,越發覺得阿q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的寫照。仔細的觀察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的表現和思維方式,我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發現:一個阿q倒下了,數億個阿q站起來了……

小説中對阿q的藝術表現,成了現在國人的對待社會現象、迴避現實的立場和態度。時局對阿q們的影響頗大,時局如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起初他們認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自己為難,影響自己目前能維持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繼而堅決地擁護改革的主張,並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鋒官,繼而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女人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當改革形勢遇到阻礙和挫折的時候,權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們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阿q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後,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投機趨利的基本性格特點。

現實生活中的另一羣阿q式人物,也同樣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在改革形勢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改革。

啊q正傳讀後感篇5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悽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湧,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台,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説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羣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羣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衝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啊q正傳讀後感篇6

除了中學課本上的幾篇,魯迅的作品我讀得很少,在讀了《阿q正傳》之後,才發現中學時甚至現在的我對魯迅的瞭解還太少。他的精神,他的文學功底,他那敏鋭的洞察力,一切都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阿q,一箇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形象,具有穿越時代的魅力。

最為人所熟知的,要數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阿q根本不願承認自己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那種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憤,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甘居落後與被奴役,這些都失靈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真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這就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核心所在。就阿q所反映的時代人羣,前人説的夠多了。我想談談今人。現在的人中,不乏阿q。

就拿今年中國最熱的話題反腐來説吧。這些官員為什麼紛紛落馬?貪污唄。為什麼貪污?慾望唄。他們不怕嗎?他們以為別人發現不了。這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我當然不知道他們在貪污時是什麼心態,可我大概能猜到冰山之一角吧,第一次的時候,他肯定提心吊膽,心裏邊矛盾重重,總想着這是第一次,我就這一次,不會有人發現的。有了順利的第一次,自然就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國有句老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何必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阿q在罵“假洋鬼子時”不也這樣啊嗎?

再説説普通人吧。我想中國人對於小悦悦時件應該還記憶猶新吧。市場經濟帶來了人民的富裕,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丟失。人們變得冷漠近乎麻木,新聞中不斷可以聽到那些令人費解的新聞,我們會指責那些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的事情,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是怎樣呢?看來這個時代真的不缺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