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告青年讀後感通用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3W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人們對書上人物的理解,讀後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種文稿,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告青年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告青年讀後感通用7篇

告青年讀後感篇1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學創作和譯作,對我國的美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開明書店1929年出版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學生為讀者對象針對當時國內青年、學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迷茫、彷徨、苦悶以書信方式撰寫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兩篇附錄、一篇代跋組成,文體舒緩,娓娓道來,對文學、人生、升學、審美以及情理等多個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作品篇幅較小,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當時的暢銷書,朱光潛也成為了廣大青年的朋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説是朱光潛的奠基作。這本書不僅對當時青年有重要意義,對我們當代青年知識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親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讀者平等對話,信中以“你”為對象寫,讀時感覺像一位朋友正在與我輕鬆對話,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讓人備感親切與真誠。並且作者在闡明問題時不是站在高處談大道理而是走近讀者舉出自己的切身經歷和讀者談文藝談人生,這種方式是讀者最喜歡,也最容易被讀者接受。“談讀書”他告訴了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和怎樣讀書,他沒有告訴我們必須讀哪些書而是舉出自己愛看的書和讀書的經驗指導讀者自己選擇書籍。在第七封信“談升學與選課”時作者又結合自己在高等師範學校選國文課的經驗,説明選課要符合自己的興趣。“談擺脱”是説要懂得捨棄,但不僅是捨棄而是有取捨的捨棄。其中舉了“禾”、“禹”,他們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説作者完全把自己擺在和青年們平等的位置上將心比心的談這些事。“談人生與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觀,讓讀者觸摸作者的心靈,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這種彷彿和作者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讓人很放鬆,不會因為他是大家就讓人覺得他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温度。

告青年讀後感篇2

青春從來都是一種刻骨的傷,但終有時間治癒它。

——題記

年輕的我們正值青春,我們擁有着小孩子夢想的成熟、成年人渴望的閒暇、老年人羨慕的活力,可也有着他們無法預料的憂傷。

歡樂作曲

十六、七歲的我們,沒有肩膀上的重擔,沒有為錢而奔波的苦惱。我們快樂地上學,無憂無慾地休息,我們享受着心安理得的生活。

我們會三五成羣地在懶散的午後,與夥伴一起散步、談心;也會安靜地在自己的小空間裏寫寫畫畫,描繪着屬於自己的未來。那未來裏有我們的小童話,而我們則是童話裏的主角。

憂傷填詞

年少輕狂的我們,有時也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它們看不見,摸不着,卻住在心中最柔軟的部分,一觸就痛。

教室的課桌上堆滿了書籍,大學聯考像一隻無形的手壓在我們頭上,一本本空的書填滿文字。累了趴下,醒了再戰,每天還要略帶享受地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用微笑來戰勝疲勞。所有的情緒積壓在心,偶爾爆發一下,再調整好心情,扎入題海。

青春淺唱

青春來得讓人措手不及,我們只能慢慢適應,等待青春滑過。可是真正滑過,誰又不會留戀呢?我們美好的青春留下了足以讓我們刻骨銘心的記憶,揮之不去。

我們在憂傷的日子裏,讀出歡樂的韻律。每個人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不想老去。因為時間容不得你揮霍,揮霍過後必將是懺悔。

為了在美好的青春裏不留下遺憾,我們默默在心間許下願望:讓我們在有限的日子裏,活出無限的精彩。

也許我們正懊惱如此焦灼的日子,但靜下心來你會發現,青春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日子。

我想不停地唱這首青春之歌。

哪怕會有悲傷,但是總有陽光。

告青年讀後感篇3

十五歲的花季少年,伸開雙手,抬頭仰望天空,微眯着被陽光親吻着的雙眼,嘴角洋溢着微笑。我們在陽光下奔跑,歡笑,揮灑着青春的汗水;帶着幾分自信與從容,倔強與不羈,描繪着我們屬於青春的畫卷。

十七歲的雨季,雙手無力的垂在腿,眼睛不再炯炯有神,有些空洞,裝載着不被人輕易覺察到的悲傷。我們在雨天哭泣,流盡青春的淚水,帶着頹廢與絕望,放棄與迷茫,出演這一場年度悲情大劇。

青春的我們總愛追夢,喜歡優雅浪漫的情調,喜歡無拘無束的放蕩,喜歡時尚潮流的風情。但青春是人生中最美麗的一道風景,是人生中最真切的回憶。它像一幅絢麗的畫,光彩奪目;又如天上的流星,一閃而過。短暫而美好的青春,標誌着成長的未來,也記載着掌聲與微笑。青春也給人力量,給人信心。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一陣陣無憂無慮的笑聲,才是青春最好的寫照。

青春是美麗的,它激起我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正是它的美麗,才使我們展開美麗的翅膀,在天空遨遊,尋求我們的夢想。在青春的道路上,總會有一些磕磕絆絆。人生之路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否則人生就失去了意義。你難免會遇見絆腳石,但你不能為此而泄氣,而要勇敢點,繼續奮鬥。你也許會孤獨,不要害怕,如果沒有孤獨,你也就不會懂得別人的孤獨,也就不會用心去温暖一顆孤獨的心。在青春道路上,不要因多愁善感而停留在原地,也不要急於前行,把腳步放慢一點,瀏覽一下路上的風景。不要錯過良機,要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人生應該要擁有一段讓自己刻骨銘心的時光。奮鬥青春,有一天你將破蛹而出,成長比人們期待的還要美麗,也許過程會痛、會辛苦,有時會感到灰心,面對洶湧而來的現實覺得自己渺小無力,但這是生命的一部分。做好現在你能做的,然後,一切會好的。人生應如這歌詞“遭遇過多少冷眼,曾轉過多少個彎,這一次我,為自己勇敢,奔跑在這發光的時代,努力追我所要,勇敢做一個最閃亮的存在……不怕有多少挑戰,心中藏着答案,奔跑自有方向,微笑着把眼淚擦乾,再渺小的人物,誰願低頭認輸……”

告青年讀後感篇4

這兩個星期,我看了《童年》。

這裏面有這樣一個故事:我覺得日子不好過,體驗到一種近乎失望的感情,然而不知為什麼,我想掩飾它,我滿不在乎,總是惡作劇。母親教我的功課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懂。我很容易地就學會了算術,可是我非常不喜歡寫,對文法也全然不懂。

這裏面的主人公是:高爾基,這本書裏講了他小時候的故事。他爸爸很在就去世了,他和他的母親、外祖母到他外祖父家去了。高爾基的外祖父讀過書,所以,高爾基跟着外祖父學習。外祖父對高爾基很不好,總是打他……主人公高爾基是一位喜歡看書的人,雖然他的外祖父總是打他,但是,外祖父叫他的本領他都學會了,長大了,他更好學,還總是看書。

在現實生活中,我和高爾基差遠了。記得又一次,我們的沈老師説:“我們兩個星期看一本書,然後寫一篇讀後感。你們下課了,留在教室裏看書!”我們點點頭。可是,下課了,大家衝出了教室,有的跳繩,有得玩遊戲,還有的跳牛皮筋,根本沒把老師的話放在眼裏。兩個星期快要過去了,有些人的書還沒有看完,還在外面玩。老師把他們叫進了教室,讓他們看書,他們才拿出書來看。

我以後要向高爾基學習!多看書。

告青年讀後感篇5

以前,對於這種書總是三分熱度,因為這些書中的道理未免過於深奧,道理道理,總是讓人看着暈乎,讀着迷茫,草草地看了下目錄,倒是覺得題目一個個取得精闢卻實在,翻看了幾篇,不禁被吸引,想起自己曾經的各種教育片段。

從國小開始,我就有個夢想,長大做一名國小老師,因為國小裏我非常調皮,確切地説,是在國小五年級之前,那時候的我不愛讀書,只愛玩,甚至喜歡和男孩子打成一片,我被罰過站,扣過星,批評過,甚至把老師氣的趕出教室,連帶着將我書包扔進走廊上的垃圾桶裏,面對批評,面對他們的眼光,自尊心很強的我心中埋下了説不出來也不願意和別人傾訴的祕密,那是一種孤僻,甚至是一種自卑。

直到五年級,來了一位語文老師,她也姓陳,有着圓圓的臉蛋,身形微胖,直到現在我都記得她,她關注到了我,卻沒有放棄我,她曾經對我説過一句話:你是一個很重感情的孩子。年幼的我將這句平常的話深深地記在心裏,這應該是一種肯定,或是表揚。至少那時候我這麼認為。她開始對我嚴格,她對我的嚴格和曾經的老師不一樣,曾經的老師更願意用懲罰手段來hole住我,而她卻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她關心我的家庭,開始和我母親談心,她和我如朋友般聊天,問我的興趣愛好,接着,我的手臂上就開始別上了各種不同數量槓槓的徽章,也就是從那以後我變了,或者我成長了。她和我分享喜怒哀樂,也會教我各種知識和音樂,我們的關係沒有師生之間的隔閡甚至畏懼,她鼓勵着我,我感謝她。

就如在第一篇《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裏,吳非老師説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作為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説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後,我還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後,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麼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現真善美的引導者。

如今,我成為了一名幼兒教師,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們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説,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説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裏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工作中只有愛我們自己專業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裏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耀他們的人生之路。當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讓我們教着、學着、思考着、努力着,期待着那一天。

此書看完,讓我記起曾經的點點滴滴,我從一名學者變成一名教者,我該怎麼做一名合格或者優秀的教師呢?我總結如下:

一、關注學生的點滴事

我們常説,教育無小事,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雖然每名教師都懂得要心裏裝着學生,但對學生的關注角度不同,對事件的考量不同,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對學生的愛也會顯得不同。是的,雖然我們都愛學生,但愛是不同的,愛的表現方式也是不同的。作為老師,首先,我們不能和一些家長一樣溺愛、縱容學生,其次我們也不能走入嚴苛的誤區。然而做到了這些還不夠,教師還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身處地地思考學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裏裝着學生”。

二、細心觀察、用心感受

要想心中有學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學生。可以看到,書中的例子涉及範圍很廣,讓我們既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發現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訴我們不放棄點滴機會,與學生平等會對話。書中有個片段:那一次,幾個男生跑到樓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們叫了上來。其中有一個很老實的孩子,我很生氣:“我不敢相信你也會和別人追跑打逗,而且你為什麼不想別人一樣認錯!孩子沉默很久,説:“我一年級的時候也這樣。”我一下子氣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是要告訴我她原本就是喜歡追跑打逗學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沒想到他後一句説:“後來老師説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頑固的樣子。那時候我真想跟他説一聲“對不起”,並暗自慶幸,幸好沒有立即批評他,幸好他低着頭沒有看我的眼睛。

孩子們小,還不善於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給他們每個人足夠的時間,聽他們説他們想説的所有事情。可是時間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

三、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用陽光的人性來啟迪陽光的人性。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要把內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啟發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

正如吳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閲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你還等什麼呢?

讓我們帶着執着與熱情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無需華麗的語言,在低調中保持着對教育的執着;無需多彩的生活,在育人過程中享受着快樂的繽紛生活。讓我們做一棵安靜的小草,執着而又堅韌,在鄉間的某個角落,思想發芽,攜風起舞,幸福歌唱……

告青年讀後感篇6

這個暑假,我們學校又給我們買了很多好書,其中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一書,我是翻了又翻,讀了又讀。這本書給我的收穫很多,反思也很多。我認為這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書中85篇文章篇篇讓我受益匪淺。

我知道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知道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知道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回顧《做個有胸襟的老師》這篇文章,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學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我要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回顧《不能讓學生認為我們不認真》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不認真?吳非老師的一句話“我寧可讓學生認為我的教學水平差,也不願意他們認為我不認真”説到了我的心裏,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後的工作該怎麼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細節》這篇文章中説道“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簿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我忽視了教育中的細節問題,真是倍感羞愧。校園裏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關注,但對教育者來説,如果不關注細節的作用,很難為人師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能記住當年學習生活中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過他們,如影隨形半個世紀,還會通過他們傳到更遠的年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這篇文章,我很贊同吳非老師的思想。語文教育除了教學生能正確使用母語,還應當有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在創造性地使用母語和發展母語文化的過程中,懂得愛,懂得美。如果沒有這樣的追求,語文學科也就不成其為基礎學科。蘇霍姆林斯基説:“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我們思考問題不應當脱離實際,我們應當考慮學生的實際利益,這是不需要爭論的。

語文學科的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學生長遠的甚至終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這一點也不應當有什麼分歧。遺憾的是,極度功利的教學觀往往在左右評價。當今之世,一名語文教師,如果他的教學富有詩意,未必會受到敬重,經常受到的卻是批評或嘲笑。有一次在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課,課間和幾位教師閒聊,隨意説到普希金,有位教師疑惑地問:“這個不可能考的吧?”一時便不知説什麼是好。

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麼書,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將決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語文教育要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詩,還應當有琴聲,有樹,有虹,有夢。

回顧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中的85篇文章,篇篇都觸動我的心,其實篇篇都充滿着愛。

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樣,我們在成長中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那這些像夢一樣的詩,像詩一樣的夢永遠不再回來了,可是它還留在孩子們的眼睛裏,孩子們就坐在你的面前……

愛所有的孩子!

告青年讀後感篇7

當記憶依然停留在那年操場上我們互相追逐的背影,年華卻已悄然逝去,我們便站在了青春的起點上,回望着後面單薄而又明亮的時光。當歲月無情劃過,我已是一名八年級的學生了。

在正處於青春的歲月裏,有太多的美好,有太多的挑戰,有太多的故事。每一天的晨昏美景都會有盡頭,回憶也會有荒蕪的一天,只要曾經在場就好。

很多人説,只有經歷了才會懂得,只有懂得了才會珍惜,總是在感歎時光的無情,卻發現自己無意,青春已飛逝而去。看,大人常常在感歎:“你們的青春多美好啊!可我們的青春卻已漸漸遠去。”

我知道,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煩躁的我們卻總埋怨時間走得太快,而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算算還剩下什麼時,只有時間。青春的活力,對於青春,我們有太多的不明白,就顯得是那麼的無知。

就像是夏日正午的烈日,想將自己的光和熱都展現出來,卻遭到人們的冷眼

“這太陽真毒呀!”很多時候,我們的自豪在別人的嚴厲卻是自以為是。

在教學樓林立的今天,我們真不知該到哪兒放飛我們的心靈,只好坐在教室裏靜靜地等待着老師剛批改好的試卷,接着是講解,然後是考試,然後是講解,然後是考試……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沒完沒了。時間就在這其中悄然而逝,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慢慢地溜走了。是的,時光的流逝,也會帶走我們的青春,一去不復返,當時間劃過青春的季節,我們已經長大,而那流光溢彩的日子已是昨天。

人生的路還很漫長,而我們才處於青春階段,未來的美好,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