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優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8W

認真閲讀是最基礎的前提,我們要結合自身生活實際來書寫讀後感,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優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優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關於優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一手翻看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邊在心理暗暗稱奇,彷彿發現了新大陸一般,讀完最後一頁時,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讓我不禁感歎這確是“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

我自認為是懂孩子的人,也懷有一顆想要喚起孩子們真、善、美的教師心。讀完李老師的書,才覺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幸運的是,我讀了這本書,有了莫多的收穫。

我看到了李老師的愛與智慧。但凡愛教育的教師,是不乏愛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愛自己子女的。我記得做過一道教育類的選擇題,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師都回答他們是愛學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確實,愛,需要方式。不是父母、老師愛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就像書中提到那個叫楊一帆的女孩爺爺奶奶愛她麼?非常愛。一直把她抱在懷裏,因為擔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負,不讓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可這讓“孩子作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體裏,那顆作為人的靈魂很少被感動過,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這是錯誤的愛的方式。當孩子因被錯誤的愛而變成“問題孩子”時,就需要老師的智慧。



關於優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曾經,我對聽報告有一種逆反應,報告精英們據典引證,滔滔不絕,而我卻哈欠連天,為了尊重老師的辛苦成果,為每次都強迫自己,勤記筆記,哪怕一言半辭我都不放棄。但是,今天我卻例外,我深深地被李躍兒的文章感動,與其説文奪其心,而不如説,小巫和蓮子的兩篇序言的解説更聲勢奪人,扣人心絃,我摒棄雜音,致知閲讀之。

李躍兒的思想超越前衞,她把用靈魂感受孩子的靈魂,作為自己的開場白,大氣,母愛共存。而把愛和智慧喚醒孩子懵懂的世界,用天使之愛引領感化孩子作為自己思想的先導,把棍捧教育視為一種殘暴的開始,一種內心不調和的見證,嚴教是家長沒有智慧,思想單純的顯現。把貌似愛深的母愛,做了一個剖開分析,這樣,把家庭教育的誤處直抵每一個母親的心底的隱私區,讓家長們無以逃遁自己教育失敗的殘酷現實。

作者從孩子的角度慢慢地深化,把心中的千千愛付諸真摯的家庭教育引導,她從為愛搭起平台,引領孩子發現愛,讓孩子感悟愛三個方面出發,以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家長細細的回味箇中的寓意,從而反思自己的行動準則,理解孩子,愛護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成為理想中的人。

李躍兒的第二部分,她就單刀直入於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上,先提出了我們教育孩子的價值觀,是人才重要,還是為人重要。孩子的好時光在哪裏,為什麼中國孩子現在面臨的是四面楚歌。我們的道德教育是否形式化。反思教育讓我們體會到了什麼?孩子的想象力誰把他們扼殺了。學習和道德是否衝突。問題一個個擺出來,一個個加以解決,一個個貌似完整的教育,被她肢解得體無完膚,直逼生命的底線,然後一個回馬槍,推出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主要矛盾,讓我們的心靈為之顫動。在事實面前,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失敗,因此我們更需要的是反思和改變,理解和突破。

我們靜默着,我們聆聽着遙遠的孩子的吶喊,老師也許在某個環節,為着不值得名和利,也起着幫兇的作用,讓孩子看不到曙光的燦爛。家長也許在整個過程中,披着愛孩子的鮮紅外衣,在錯誤中剝奪着孩子的幸福。天才們在困難中艱難的爬行着,天才在寒夜裏,不停地顫抖着,雖然他們展示的是榮耀和魅力,但是,他們吃的卻是人間的苦果。他們掙扎着,他們奮鬥着,希望通過努力擺脱烏雲的纏繞,獲得心與靈的完全自由和快樂,讓幸福的種子裝滿小籃子,讓風景中沒有陌生和陰影。

第三部分的展開,讓我的心也隨之打開,教育的真實含義浮出水面,孩子的幸福來自與家長走出誤處,孩子的快樂是教師走出職業的慣性,成人必須為孩子構建快樂平台,教育的綻放異彩來自於教育者素養的提高。她把問題拋向使力者,這樣,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孩子有孩子的天空,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把他們的天空還給他們,讓他們自由地去搏擊,自由地去規劃,未來總是屬於他們的,我們無權給他們畫圈圈。

最後一節,作者信心滿懷,她通過各種例子,凸顯幸福能使孩子煥發精神的動力,幸福會使孩子永遠精力旺盛,幸福使孩子更有興趣去探究人世界的奧祕的理念。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愉悦的使用邏輯思維能力,發揮創造的天賦,提升理性高度,展示情感的魅力,超越感覺的虛空,達到生命的快樂之巔。

幸福不是一味的放縱,是成功的前奏,讓孩子有學習的動力,讓孩子產生學習技術的動力,這才是教師和家長們必須考慮的教育方法。給孩子自信,孩子會在不斷地研究、探索中,發現許多生命中的祕密,生活中的小訣竅,才會在自然的情況下,產生原動力,獲得事業和人生的進步。

作者的四部劇,好像孩子的生活小節的展現,細碎,但不雜亂,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過程和結果,我們會時時努力,做好教育者的本分工作,讓孩子不固守成規,讓孩快樂、平和,更讓孩子生命力旺盛,事業精彩有望。



關於優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人的幸福不幸福,並不是取決於他有多少財富,過着多麼奢侈的生活,而在於他的內心有沒有釀造幸福的工廠。”

“家長如果不懂教育又沒有時間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給孩子發展的自由。”

“你內心的慈愛要是一條河,別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會感覺不到給了別人,所以也不會計較別人回報你什麼。”

“如果把家庭的愛比作花園的話,愚昧的愛就是有毒的花了。”

“對於成人來説,最要命的是,每個人都緊緊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這本書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學家李躍兒經典著作。她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通過190多個生活和教學中的故事,演繹了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方法,為父母、老師和孩子快樂交流建立了一個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教育者配合。閲讀這本書就是教育者學習愛的智慧的過程,不僅對教育孩子有用,對於提高家長和教育者自身的修養也有深刻的意義。

李躍兒從一個畫家,到一個美術教育家,再到兒童教育家,現在更是創辦了自己的幼兒園和國小,以獨特教育思想支撐的“巴學園”,給無數茫然失措的家長帶來了希望。一些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們追隨者、探索着、發展着她的教育理念。不同於傳統教育的嚴苛和教條,也不同於西方教育的開放和自由,她給在中國社會背景下成長的孩子一條全新的發展嘗試,更是給千千萬萬為教育發愁的家長們一條走向幸福的路徑。

給你一個每個家庭都會發生的場景,孩子要吃零食,使盡各種招數,哭鬧、打滾、甚至摔東西。家長就是一句話:不行。越不行,孩子哭鬧越厲害,家長越覺得不能縱容,矛盾越來越大,衝突不斷升級。可是,仔細想想,孩子真的是那麼想吃零食嗎?他需要的是物質,還是物質背後的東西?

李躍兒教育實踐的總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這麼強烈的慾望實際是在家長不斷的限制中激發出來的。缺少時間陪伴孩子的家庭中尤其突出,精神層面的缺失,只能從物質世界尋找補償,而這時家長的限制就會將情緒逼到死衚衕。不讓玩就偏向玩,不讓吃零食就更想吃零食,不讓看手機就總想看手機。在許多家庭裏,好像這個現象無解,進入了死循環。

突破口到底在哪裏呢?我想應該就在對孩子的理解和心靈的陪伴中找答案。就如書中提到的“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當孩子再吵鬧着要零食時,在排除孩子餓了這種情況後,想想是不是好長時間沒和他玩了,是不是對孩子很想和你分享的新發現置若罔聞了,是不是沒有注意到孩子受了小委屈無人訴説了。是不是該和孩子交交心了。

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伴隨着孩子的降臨,焦慮就從此不曾停止過。小寶寶的時候要焦慮吃奶吐不吐、睡覺總是睡不沉、長不長體重,會不會生病。慢慢的孩子長大了,焦慮也漸漸地變成了怎麼還不説話,怎麼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怎麼不愛看書,怎麼畫畫都是亂七八糟的塗鴉。總之,她怎麼總會和我想象的不一樣。我是不是也會像很多媽媽一樣,無形的逼迫孩子向着我給她設定的路線前行,卻不知不覺的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即使我沒有説,即使我沒有做,就是一個簡單的眼神、一次皺眉,就讓孩子縮回了探索的手,變得不敢嘗試、不敢犯錯。

我開始找各種育兒書籍,當我發現了李躍兒的書時,真是如獲至寶,《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還給孩子》、《幼兒園那些事兒》,一口氣讀了三四本,也開始接觸胡萍、尹建莉等兒童教育學者的著作。慢慢的我知道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成長軌跡的,有共性、有個性。孩子心智發展參差不齊,有的語言發展早些快些,有的大運動發展的快,有的精細活動更好,但所有孩子共同的一點就是需要家長的關注和愛。而這個愛是孩子需要的愛,不是家長認為應該給予的愛。

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主要以培養人的個體自主、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為目的,學習要有樂趣,思維要有創造性,精神上愉悦、心理上健康。但有些家長孩子兩歲多就逼着孩子認字、計算,以為這樣就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這樣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結果只能是徒勞無功。瞭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愛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家長要放下自己的虛榮心,給孩子多一點自由和空間,或許他能飛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