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關於熱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W

讀一本好的書籍相當於在知識的海洋裏遊走,通過讀好書可以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關於熱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最新關於熱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最新關於熱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買來快半年了,斷斷續續的看。前幾天終於看完了,心裏竟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一、先列一下我的書單吧。食譜除外。

第一本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孕期買的。不到一週就看完了。這本書給了我最初的育兒理念——教育孩子,首先要改變大人自己。這是根本。

《卡爾-威特育兒全書》給出了教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讓我充滿了信心。

《鄭玉巧育兒經》胎兒卷和嬰兒卷,這是生長髮育方面的,也有一些智力發育的內容。到現在還在孩子半夜持續哭泣的時候翻回頭查找原因。

還有《0-1歲嬰兒養育每日一頁》,給我每天的指導。

《寶寶生長髮育監測卡(0-3歲)》是孩子5個月的時候買的。這個好在有每個月的生長指標,可以記錄下來。還有當月要學會的大動作、精細動作等等,以及訓練方法。也很實用的。不過裏面的胸圍啦、囟門都沒量過。頭圍也是到了快10個月才第一次量。知道閨女隨她爸的頭圍,沒當回事過。

後來買的遊戲類書,比如《讓孩子越玩越聰明的160個遊戲(0-3歲)》,簡單、方便而又實用。

給寶寶看的第一本書是顏色、數字什麼的,第一本故事書是萬友童書的《寶寶最喜歡的經典動物故事大全(0-3歲)》。到現在還喜歡。會指着上面的動物驚喜的啊啊叫。一起買回來的還有《兒童常用成語接龍大全》和《兒童經典智力測試題大全》,不過這2本現在看有點早。

二、作為讀書心得,我整理了我的育兒觀點如下:

1、想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發現自己的問題。希望孩子學這個會那個,是真的為孩子着想還是滿足大人的慾望?想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大人首先要改掉自己性格里的急躁。否則孩子會一點不落的學到不想她有的毛病。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讓孩子擁有創造力,原來需要那麼高超的技巧。創造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是挖掘出本來就擁有的而已。

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小心呵護,就怕大人的眼光破壞了孩子脆弱的心靈和感覺。我曾經的困惑現在找到了答案:大人之所以忘記了、不再理解孩子的想法,是因為大人用心、用靈魂去感覺自然的通道已經封閉。既然已經封閉無法感受,就千萬別動輒以為孩子的感受荒唐、錯誤。可能大人隨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毀了一個孩子。

3、給孩子提供氛圍,引導而不是安排。這幾天看完了《失落的密符》,裏面講到蘭登和彼得講的幾節課。內容不是重點,關鍵是他們講課的方法,引導聽眾興趣的能力。我曾無數次的設想孩子遇到問題問我的時候我會怎麼講。看了書,才知道,答案不重要,方法是關鍵。

總是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説,他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每天都會問他,今天你給老師提了什麼問題。另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説,他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每次他遇到困難,媽媽總是説,我相信你能找到答案。希望我也能做到。

4、相信孩子的能力。《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最愛看裏面的例子,李躍兒總能化腐朽為神奇。也不知道用詞恰當不恰當,反正像我這樣的大俗人看起來都沒辦法的事情,她易如反掌的解決了。最神奇的還是教畫畫。孩子竟然能畫出“味道”來——就是酸甜苦辣的味道。看了畫,就知道想畫出的味道。還有畫出大怪魚等等。

相信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她會在其中理解、進步和昇華。

書裏的方法有些我還不太會呢。要看第二遍。

5、教育方法是鼓勵、鼓勵、再鼓勵。這是一個朋友的父親説的。當然,鄭淵潔也説過這樣的話。朋友的父親是國小校長。

還有身教。勝於言傳。

擺了這麼多理論,還沒到用的時候。相信孩子能聽懂我的話,現在開始,就平等的對待她,用學到的方法。比如,摔了遙控器,對她説,不要摔,它會疼的。還要家裏老人配合,lg和我不在家的時候也這樣説。

只想到這麼多。慢慢再總結,用用再提高吧。

最新關於熱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假期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這是由酷愛藝術的女畫家李躍兒撰寫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專著,她在經歷了太多傳統教育的失敗後,大徹大悟:終於從高於孩子的“教育寶座”回到了以平等的生命來看待孩子的成長,開始享受欣賞孩子們創造的多彩世界。這是一部愛育的宣言,居高臨下的教育會壓抑、束縛甚至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的愛育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作者在書中通過具體的事例深入闡述了成人、教育者、老師、父母——不當的教育對孩子身心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通過讀這本書,也讓既身為教師也身為母親的我有了重新的思考,讓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我們應該尊重、理解、支持孩子,而不應該灌輸與強制,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穿,不缺玩具,絕大多數孩子也都能上起學,那麼現在的孩子幸福嗎?我以前給孩子上課時也經常説:“看你們多幸福,有吃有穿,有父母愛,我們小時候——”可孩子們好像不大認同我的觀點,有的默不作聲,有的直接就低聲説:“幸福什麼呀,一點也不幸福——”我簡直有些震驚,非常意外。後來我問他們嚮往的幸福是什麼,他們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有的説想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不起牀,躺在牀上睡懶覺;有的説想真真正正的放個長假去海邊玩;有的説可以買很多好吃的在牀上吃,不要聽到父母的嘮叨;有的説老師能不能少留點作業,給我們點自己的時間做些我們自己喜歡的事情——

孩子們嚮往的幸福豐富多彩、五花八門。但深入的想想,他們説的只不過是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些事情確實讓他們感覺不自在、不舒服,甚至不幸福了,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社會、教育者、老師、家長——-太多因素導致孩子沒有幸福感。

現在社會獨生子女居多,競爭壓力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便不惜重金、不遺餘力地給孩子開小灶,送入各種補課班“深造”,就拿我朋友的妹妹家的孩子來説吧,家在義烏,今年十歲,四年級,除了正常上學外,要學習書法、乒乓球、大橋外語、電子琴,偶爾還要學習游泳。為了孩子學習方便,特意買輛車,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而每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費用一大筆。我以為這孩子各方面都應該是非常出色的,可就在前幾天去他家時我才發現,我的想法是錯誤的,晚上八點時,他的父母開始互相讓對方輔導孩子一篇寫人的作文(學校留的作業),後來任務落到了媽媽的身上,媽媽開始埋怨:“讓孩子學作文你不讓,一寫作文就不會,我也不會呀。哎呀,正好阿姨是老師,讓阿姨教教你吧。”任務又落到了我身上。其實我已經很累很困了,沒辦法硬着頭皮接受吧,這孩子,我給他輔導他不聽,一會吹兩下笛子,一會擺弄手裏吃零食積攢的積分卡,一會又滑兩下滑板車(就在地板上),一會又看一眼電視。我又不好意思聲嚴厲色地説他,寫的字很毛草,還有很多錯字。我讓他好好寫字,他理直氣壯地説:“這又不是在學書法,寫那麼好有什麼用?”後來,幾乎是我説一句,他寫一句,完全是我的作文他代筆。一直到十點多才完成這篇作文。躺在牀上,我已全無睡意,社會的競爭、家長的望子成龍、老師及學校的追求升學率——這一切都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其實孩子一點都不幸福,甚至有的孩子説爸爸媽媽把他們生下來就是為了折磨他們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各種補課班裏,孩子們學到了什麼,補課老師為了能留住孩子,長期在自己的班裏補課,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凡事哄着孩子,上課時可以吃零食、可以嬉笑打鬧、甚至給發點糖和獎品取悦孩子們。結果孩子在學習上沒有一點好習慣,學的越多孩子越煩。我們所説的平等自由的愛育,絕不是縱容。今年義烏要求嚴,假期不許補課,很多家長認為別人都不補我們補,效果會更好,於是補習又轉到了“地下”,打起了游擊戰。就這樣大家看你也補、他也補,多數都在補,也就跟着補。

真不知道這樣的惡性循環何時是個頭?我們的教育何時能走出誤區?孩子的幸福何時能還給他們?

最新關於熱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寒假中有幸閲讀孩子給我一本書籍——《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我被作者書中列舉的在教育過程及生活當中的不同實例,解讀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以及客觀地評價教育者的各種狀態,深深地吸引進去。其中,李躍兒説"要是不懂什麼是兒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許會更好。

書中,李躍兒説,“中國的家長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從我們教師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教師也可以分成這3類呢?雖然,教師上崗前都進行了教育學、心理學的考試,但捫心自問,你真的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嗎?我有點惴惴不安了。李躍兒説:給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礙孩子的成長,要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我們老師和家長常常打着“為了你好”的幌子,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當我們將孩子喜歡的漫畫書撕得粉碎的時候;當我們將興致盎然地玩着電腦的孩子從電腦前拉開的時候;

此書有些事例,使我覺得,教師和家長都太功利了。家長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教師希望按自己的意願塑造孩子獲得成功感,可是,我們都忘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每個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複製的,為什麼老師家長想像複印機那樣複印孩子的未來呢?現在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和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孩子也很無奈:老師家長怎麼就不懂我的心?雙方的關係有的甚至緊張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有些地區甚至有弒父、弒母的悲劇發生。可是這能完全怪我們的孩子嗎?異化的教育,異化的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形成了惡性循環。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於不尊重自己,試想一個孩子不再用童貞、純潔的語言和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還是一個孩子嗎?作為孩子的家長、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做了摧殘純美的童年生活的劊子手。我們在以愛的名義做着傷害愛的事情。我們把自己以為重要的喜歡的強加給孩子,從來沒有平等地蹲下來問孩子真的需要嘛?這樣合適嗎?我們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孩子的生活被我們一雙雙無形的手控制着,這樣的孩子,自身會產生一種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湧動而出的幸福感嗎?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温柔親切地問他,他需要怎樣的幫助和關愛。無論哪個孩子,都具有優良的品質。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為人師的要早早發現這些品質,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中,要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因為孩子們的夢想遠比老師計劃的還要遠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麼的空靈,那麼的純淨,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保護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擁有幸福的每一堂課,擁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來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又從何談起呢?雖然,巴學園只有一所,但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像李躍兒老師那樣俯下身子,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關愛。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時就像在一面光潔的鏡子前觀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雖然距她的教育觀點還差得很遠很遠,但是,我會向着“愛自己的班級的幼兒,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的方向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