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巴金的《虎》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9W

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學批評和評價標準,一篇優質的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書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欣賞作品的藝術之美,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巴金的《虎》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巴金的《虎》讀後感6篇

巴金的《虎》讀後感篇1

這本書,我看了大概有兩三個星期了,但是卻遲遲沒有寫一點讀後感,一方面,是最近時間比較緊,另一方面,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寫,我不知道寫什麼,因為這本書太無聊了。今天稍微有點時間,那就寫點吧。

像所有的紅色的小説一樣,我看之前對《家》沒有任何興趣,我會去看它,完完全全是因為我那段時間沒有找到好看的書,而那時候我的腦海中出現了它,為什麼會出現它,因為大學聯考,像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什麼這類題目,反反覆覆,做得都快吐了。

在看的時候,還是覺得看好無聊,最後堅持了兩個星期,終於把他看完了。支持我看下去的信念説來可笑,我自己的觀點是,任何一本書都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等我看完後,我也不知道我學到了什麼。

像我以前看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看完後,我不知道作者寫了什麼,作者要表達什麼,只隱隱約約知道作者在批判,在反抗,為什麼會這樣子,這大概是因為它沒有引起我的共鳴吧。

似乎作者對他自己的.這本書有着極深的感情,反反覆覆對它做了很多次的修改。但是這只是他自己的感情,它的感情沒有辦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鳴,我是現在的負二代,我根本無法理解他那種近代富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説個題外話,關於共鳴這個東西,我也在苦苦思考與尋找,如何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但是好像,我一直沒有找到。

我不打算看接下來的《春》與《秋》了,如果不會沒什麼書看的話。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春風沉醉的晚上讀後感吹牛大王歷險記讀後感

巴金的《虎》讀後感篇2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寫四川成都一個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高公館的故事,立體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國民的生存狀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篇章,告訴了我許多道理。

小説的主人公覺新、覺民、覺慧、鳴鳳……這些人物都包含着豐富的生活內容,寄託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其中,覺新的形象最為深刻、豐滿,耐人尋味。

覺新是封建世家的子孫,自小就是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在他的性格中,與善良分不開的就是懦弱。本來,覺新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想做一名化學家,並準備去上海、北京的大學去進修,但中學畢業以後,他被父母召回家,與一位從未謀面的女人結婚。父親死後,所有的責任又落在他的肩頭。她的青春朝氣和夢想在沉悶的家庭生活中消磨。他不惜花費時間,陪家中的女長輩買東西,他順從祖父及叔叔,阻止弟弟違抗祖父的話。他在這種自我麻痺中作者封建勢力的俘虜。當“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他也與弟弟如飢似渴地閲讀著作,覺新對封建禮教、家族制的罪惡,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出於自身的懦弱,他還是無法像覺慧或鳴鳳那樣斷絕得乾乾淨淨。當年輕時熱戀的梅表妹和因躲避“血光之災”在外難產而死的瑞珏死去,覺新才徹底明白自己的這些悲劇原來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而因為自己的懦弱他甚至連自己的愛人都保護不了。最後,他終於鼓起勇氣,瞞着家裏其他人,幫助覺慧籌借路費,送他離家。覺新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形象,從反面激勵着當時的無數青年為嶄新的生活而抗爭,可謂是巴金筆下不朽的人物形象。

讀完了《家》這本書,我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與覺慧的勝利而歡喜,還是為了琴與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珏與梅的遭遇而悲泣,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我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創新動力,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要堅定信念,千萬不要像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巴金的《虎》讀後感篇3

巴金的《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家》延伸,讀了些《春》。讀完這本書,書中的很多情節一直在我的腦海裏,書中的人物更是深入我心。讀完這本《春》那些原來沒有表達出來的一種抑鬱的感覺又重新湧上了心頭,一種不平、一種壓抑、一種心痛。

很是喜歡淑華,這個看得很開的三小姐,她沒有淑英的心裏焦慮,沒有淑貞的膽小怯懦。她很少為覺新的遭遇而感到痛心,很少去站在淑英、淑貞的立場切身體會她們的無奈。開朗活潑的淑華每天在這個壓抑的高家公館裏享受自己作為小姐的難得的一點快活,會把克定夫婦的爭吵當作熱鬧看。也許淑華是沒有琴那種改變時代的抱負,也許是淑華沒有淑英那不服命運的反抗,也許是淑華沒有淑貞對於爸媽不和的懼怕。在那個女子不能拋頭漏面的年代,淑華的優良的心理素質給她帶來的是相對滿足的生活。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被他的生活環境和人生經歷所決定的。當覺民要帶那羣小姐們出去見見世面的時候,淑英對於父親的懼怕、淑貞對於沒有和好父母的擔憂,只有淑華自己主動向覺民提出內心的渴望,我不要緊的,媽不會阻撓我的。淑華這句話説出來是挺讓淑英淑貞嫉妒甚至有點不顧他人的感受,但同時也是這句話道出了淑華和高公館裏公子小姐們的不同。淑華不是淑英,沒有那個把自己往火坑裏推的父親;淑華不是淑貞,要求裹足底母親,沒有整天吵架大鬧的爹孃。淑華有的是橫豎不會干預她很多但同時自己認命的周氏作為母親,有覺新這樣會承擔的作為哥哥,有覺民的逃婚作為借鑑,有覺慧的出逃作為榜樣。在高公館裏,除了覺民覺慧,淑華是這一代裏最敢於追求自我的,但同時由於缺少對於社會的深入認識和對周圍人的體貼感受,淑華對於這個家這個社會沒有那麼多的失望。淑華不是高公館最自由的也不是最有思考能力的一個,但她肯定是最幸福的。

覺新也許是大家最同情的一個吧。大哥到處敷衍,見人就敷衍,敷衍了一輩子,仍然落得這樣的結局。想要照着家庭給安排的路線走下去的覺新就這麼敷衍着,為了敷衍高老太爺,覺新放棄了深愛的梅娶了那個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鈺,當對生活逆來順受的覺新漸漸的和那個自己並不熟悉的姑娘發展出感情,摩擦出愛情的火花並經營起自己温馨幸福的小家的時候,又是封建禮儀破滅了他的希望鈺和梅這兩個平生最愛的兩個女子的離去有把他扔進絕望的深淵;和乖巧的兒子海臣相依為命也許是覺新那僅有二十多歲生命的最終結局,但是上天不甘啊,他不甘願讓這麼一個悲劇的人就那麼平靜的度過下半生。腦膜炎,現在聽起來還有點讓人心有餘悸的字眼,就那麼突如其來的降臨到覺新那討人喜歡的小兒的身上。

看着唯一的寄託就那麼痛苦着,一向敷衍的覺新不再有那麼多的顧慮,親自去請了西醫,當我還在為覺新能夠不顧高公館最有威望的三爸反對去找那內箔的西醫而有些許欣慰的時候,隨着覺民的回家,這個不幸的消息泄漏了出來。海臣對琴、淑英姊妹們的親熱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海臣一直不同於覺人覺英的調皮,他會聽爸爸的話放棄再玩一會的渴望,快快睡去;他會立即離開會講故事的琴,當爸爸告訴他琴的離去的時候;他會在病痛中忍住哭聲,只是因為覺新的不讓。我不敢想象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夭折會變成什麼樣子,象父親一樣向家庭向社會妥協的懦夫?象覺英一樣的對打罵麻木的紈絝?很難想象他能夠同覺慧一樣激烈的對抗這個令人極度不滿的社會。上天對於覺新就是這麼的殘忍,覺新比誰都更懂事,他接受可以給家族幫助的政治婚姻,他接受妻子在外面艱苦的生孩子的迷信,他接受海臣被庸醫耽誤的死亡常常感傷的覺新總是被命運傷感。從前不曾擁有的事務在失去後總會使人感到悲傷,沒有人能夠做到就當從來沒有擁有過。

巴金的《虎》讀後感篇4

?家·春·秋》是巴金最負盛名的小説。巴金回憶起自己寫小説的初衷時曾説:“我不是為了要做作家才寫小説,是過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筆來。”這過去的生活也就是巴金離開四川之前的十幾年的生活——那十幾年的生活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夢魘,我讀着線裝書,坐在禮教的監牢裏,眼看着許多人在裏面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後終於得着滅亡的命運。還不説我自己所受的痛苦?……那十幾年裏我已經用眼淚埋葬了不少的屍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完全是被陳腐的封建道德、傳統觀念和三兩個人一時的任性殺死的。我離開這個舊家庭,就像甩掉了一個可怕的陰影,我沒有一點留戀。應為不曾留戀,所以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或許這是巴金給我們的一個啟發。我一直這樣想:小説家是偉大的,他們都懷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不然一個人的肚子裏怎麼容得下許多人的不幸,一個人的筆下怎麼能宣泄許多人的悲哀?當然這對於現在的網絡寫手和幾個小有名氣的“80後”作家來説是這是一種污衊。

?家·春·秋》寫“五四”時期一個封建大家庭正在走向潰敗的過程,將高家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或“縮影”,在高老頭垂死的呻吟中,我們聽到了家的喪鐘。大哥高覺新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長子形象的代表,他是“順從哲學”和“住揖主義”的踐行者,本擁有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是在吃人的封建禮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

他沒有主見,一味遷就別人,這就是他唯一的缺點,斷送了他的一生。沒有追求的愛情,沒有平靜的生活,沒有可愛的孩子,他什麼都沒有了。他是可憐的,但他似乎不該博得大家的同情,因為他不僅斷送了自己,還準備一個個、一步步斷送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雖然他也不想,但它確實是一個幫兇!好在這個可憐的人最後終於覺悟,先後幫助三弟覺慧和二妹覺英成功的逃離了這個可怕的“家”。當然他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他愛的梅表姐和愛他的瑞珏兩個孩子、以及他愛的人蕙表妹,枚表弟,四妹淑貞都離他而去。雖然我曾今對覺新憤怒,但更多的是同情,正如覺新所説:你們都有明天,我哪兒還有明天?我只有昨天。昨天的事固然很使人傷痛,但是隻有它可以安慰我。對於一個可憐的人,無 的憤怒多了,便成了同情。

“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這是大哥高覺新讓我明白的道理。一味的遷就只會把自己推入深淵,只有勇敢的反抗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當我們受委屈的時候,當別人用不公平的待遇壓迫我們的時候,請記住揖主義的下場,請想起高覺新年輕生命的悲劇,請勇敢地站起來,抵抗,請在乎你自己的幸福。當然,二哥高覺民和三弟高覺慧則是勇敢的反抗者,這裏就不用再多嘴。

小説中,女人們的悲劇則是顯得更是鮮血淋漓。她們的年輕,,她們的敏感,她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所愛,但他們唯一沒有的是尋找幸福的權力。十六歲的婢女鳴風,在深知無法逃離厄運的情況下將自己年輕的生命獻給了幽幽的湖水和她深愛的覺慧,十五歲的四妹淑貞,在悲慘命運的無數次捉弄下不堪重負,讓自己永遠沉睡在幽深的井水裏了,小説中有段對她的描述讓人無比心痛“她一步步的走向深淵,一滴滴的耗盡她的眼淚,她的腳印,她的臉,她的聲音,她的態度,甚至她的性格,無一件不是這個家庭生活的結果,無一件不帶着壓制與摧殘的標記,無一件不可以告訴人們一個小小生命被蹂躪的故事。”天真聰慧的蕙表妹,在自己父親蠻橫的決定下抱恨終生。巴金描繪蕙時,用了這樣一段冷淡的話“蕙像一個厭倦了生活的老人一天一天的挨着日子,她又像一個天生的盲人獨自在暗夜裏摸索着行路。她沒有想象,沒有幻想,沒有希望,沒有憧憬。她對這個世界的一切視乎完全不關心”。她們的命運似乎都是命中註定的,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她們只有躲避,只有承受,只有無數次的絕望的等待。好在這樣一個悲劇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走進《家·春·秋》,去感受巴金的“血與淚,愛與恨,悲哀與歡樂”;去學習巴金的“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去聆聽巴金的呼聲“大膽,大膽,永遠大膽”。

巴金的《虎》讀後感篇5

?寒夜》裏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説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淨淨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來,小宣畢竟是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暫且不説,其餘的三個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個最親最愛的人,卻不能和睦相處,偏偏要相互傷得很痛很痛,難道説愛真的要與痛永遠相伴嗎?

巴金寫《寒夜》顯然是在控訴當時的舊社會、舊制度,是為生活在水生火熱戰爭年代,窮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淚流滿面,我倒不是被書裏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時代已經讓人很無奈了,為什麼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爭吵吵?當時社會大家庭已經讓人不得安寧,為什麼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處,齊心協力去面對一切呢?汪文宣的母親深愛着自己有病的兒子,她願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着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着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他們中的每個人也許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憐他們,他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掙扎。

舊社會、舊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難過,叫苦喊冤少不了爭吵。今天衣食無憂難道每家的日子就過得快樂幸福嗎?離婚率越來越高,婆媳關係還是一對矛盾。來自外來壓力,外界因素的煩惱或許少不了,我們也或許管不別人、更管不了社會,為什麼一家人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認、相互尊重?是呀,一個人想得開不等於一家人都想得開,一個人明白不等於每個人都能明白,要不怎麼會説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為好。

巴金的《虎》讀後感篇6

讀《家》的時候,我很討厭覺新的懦弱,討厭他的“作揖主義”。為什麼他不能像他弟弟那樣勇敢一點,做一個封建禮教的叛徒呢?為什麼要四面討好,放棄自己的原則,做一個好好先生?為什麼要一味的忍讓再忍讓,最終釀成梅和珏的悲劇?有時候,我很想能進入書中,罵醒他,打醒他。

現在,冷靜下來,我對覺新竟然充滿了同情。想想他做的每一個決定,他的每一次妥協,又有哪個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幾次權衡(可能在我們眼裏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的結果。他比弟弟看得更透,他比弟弟更懂得這個家的恐怖和黑暗,因為他是這一切的最深刻的承受者,最大的受害者。 也因為他看透一切的心,使他做這些事情比任何都要難受,都要無奈。

既然覺新看透了這個腐朽的大家庭,那他為何不像弟弟一樣,勇敢地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家,這個再也找不到一絲温暖的家?

因為一個身份,高家大少爺的身份使他比弟弟要擔負起更多責任。作為長房長孫,他有神聖的使命:使整個家族昌盛繁榮。他對整個家族負有責任,或者説他是整個家族的奴隸,他屈服在整個家族之下,沒有自我。在舊思想的教育下,覺新懂得了要孝順長輩,聽從長輩,服從這個家族生存呼吸的法則,不容越過雷池半步。他不僅僅是這個家族生理上的傳播者,更是舊道德思想的傳承者。他無法像覺慧那樣走得如此灑脱,長輩們不會同意,整個家族不會答應,那深深植入他腦海的正統思想不會同意。他被深深困在這裏,永遠被束縛在這個垂死的大家族中,同生共死。

如果覺新只是受到舊思想的教育,那麼他可能不會那麼痛苦。五四給他帶來了新的思想,他和弟弟一起閲讀《新青年》等這些雜誌。他漸漸明白了一個人的價值——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本來他是鐵屋子裏面熟睡的人,很平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現在被人叫醒,知道了自己的處境,他無法改變自己尷尬的位子,他更多是無奈和悲涼。

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他明知是錯,卻依舊去做。他是長子長孫,這一切總要有人去承受的,他願意為弟弟們擋去這些污穢,小心地維持着這個家庭兩端的平衡,如履薄冰。可是弟弟不懂他,指責他是個“作揖主義者”。他無力為自己辯解,因為他深刻明白自己做的一切的錯誤之處:應該反抗卻沒有反抗,既不甘心維護舊制度,又沒有勇氣走新道路,由此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者。珏懂他,她為他辯解:“他不是這樣的。”他有他的掙扎和矛盾,請不要過多的責難他。同時覺新的犧牲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他為弟弟們撐起一片較為自由的天空(幫助覺慧出逃;徘徊在爺爺和弟弟的鬥爭之中,儘量幫弟弟隱瞞;應酬四爸這些人,減少摩擦)。

出生給了他這樣的身份,不是他選擇的,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多去指責他,設身處地地替他想想吧,他身上攜帶着多少我們無法承擔的重量,在他還只有像我們現在一樣大的時候。這樣一個充滿夢想的年華,他又在做什麼?他已經走上了飄落的路,經歷了多少人世的心酸。在別人還在花開結果的時節,而他在心情上已經衰老了。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雖然,梅的死,珏的死,覺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同樣也是受害者,他失去了他的青梅竹馬,他失去了他的心心相印。從此,他只能在梅林裏感慨,洞房中歎息,躲在樓上獨自默默流淚。

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

高覺新的悲劇是封建社會造成的,也是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造成的。高覺新最終沒能走向新生,是因為封建 思想的束縛,封建思想是如此沉重,以致他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是徒然的。他最終成了最無辜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