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塞罕壩的心得體會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55K

撰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多次修改和反思,讀者能夠通過真實的心得體會,感同身受其中的情感和經歷,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塞罕壩的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閲。

塞罕壩的心得體會6篇

塞罕壩的心得體會篇1

作為一名圍場人我深深的記得自己第一次到塞罕壩的時候,我被眼前一望無際的松濤所震憾,被荒漠變綠洲的驚世之舉所折服。塞罕壩是我們圍場林業的一筆財富,更是全國創業史上的一座豐碑。在舉國上下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作為一名銀行員工,認真學習了我們塞罕壩的精神,通過學習我被圍場林業所折服,更被偉大的塞罕壩精神所震撼。通過學習塞罕壩這個偉大的精神,我得到了很多體會,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塞罕壩這裏被荒漠、流沙佔據,早已經沒有了皇家獵苑的風範,到處是荒山禿嶺,為響應國家號召,阻擋大風沙,建設北方屏障,第一代務林人,在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沒有糧食,缺少房屋,交通閉塞,沒有醫院的惡劣環境下,五十多年如一日種樹不止,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氣温超過零下43攝氏度的高寒地區,創造了林業史上一個又一個累果,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 “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 的塞罕壩精神。

歷經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作為新時代的我們要牢記前輩們留下的精神,讓我們發揮出自己的貢獻,但是我們曾經不止一次的抱怨:工作太辛苦、待遇又差、幹着沒動力”。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塞罕壩人“艱苦創業”的意志品質,所以通過學習塞罕壩精神我們在工作中會更好地以人為本,增加責任、不怕苦累,勇挑重擔,所以這就是我理解的“艱苦創業”。

塞罕壩將沙地變林海就是幾代人一次次試驗、一次次播種而成,沒有科學求實的態度,相信很難有今天的成就。這就是“科學求實”的力量。作為一名銀行員工在今後的工作中更應該科學求實,實事求是的辦好自己手上的每一筆業務。

從老書記王尚海到“六女上壩”,無數塞罕壩人用實際行動詮釋着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們聽着潸然淚下,他們確實是楷模、學習的榜樣,這就是塞罕壩“無私奉獻”的精神。作為一名銀行員工我們更要服務人們,讓每位顧客辦好每一筆業務。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從壩上植樹到病蟲害防治,塞罕壩的每一小步成功,都體現了創新精髓。所以我們再保障質量的前提下好創新出自己的一套辦業務方式來提高我們效率,這樣塞罕壩的“開拓創新”就充分被我們吸收了。

我們常説“幹一行,愛一行”。塞罕壩人腳踏實地,在平凡的崗位中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們也要愛護我們自己的崗位,把工作真正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這就是塞罕壩的“愛崗敬業”精神。

塞罕壩精神,有理由讓我們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用心做好身邊的工作,為工行的發展、為國家的富強做出青年員工應有的貢獻。

塞罕壩的心得體會篇2

20xx年3月10日,我與鎮幹部一起觀看了弘揚塞罕壩先進事蹟精神報告會。會議由常市長主持,我們首先觀看了塞罕壩創業歷程專題片,又聆聽了林場4名先進典型和1名媒體代表的事蹟報告,最後市委周書記從深該理解弘揚塞罕壩精神的重要意義;認真學習弘揚塞罕壩精神的核心內涵;以塞罕壩精神創建魅力承德,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等方面做了重要講話。

雖然報告會只有半天時間,但那堅守奮鬥,在恪盡職守中謀求發展;那無悔選擇,用青春成就綠色夢想;那勇於擔當,做新時代塞罕壩人;那無私奉獻,用真情摯愛呵護綠色園;我眼中的塞罕壩的先進事蹟,深深的震撼着我。54年如一日,半個多世紀的堅守,三代人青春、熱血乃至生命的奉獻,只為履行“為首都阻沙源”的神聖使命;爬冰卧雪,風餐露宿,只為追尋那個“讓荒原變林海”的偉大夢想。如今,那一道道矗立於荒原之上的綠色長城,那一片片令人歎為觀止的人間奇蹟,便是幾代建設者用激情、智慧與汗水譜寫出的最美的創業華章。在塞罕壩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所藴藏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無私奉獻與艱苦奮鬥精神所煥發出的永不退色的光輝。

學習塞罕壩精神,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要及時,通過多渠道學習,讀懂塞罕壩精神的實質,充分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好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偉大塞罕壩精神。

一、艱苦創業,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塞罕壩建場54年來,之所以在“黃沙遮天日”的荒原上建成了百萬畝林海,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終發揚塞罕壩精神,特別是領導幹部,始終秉承勤儉節約,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新時代要求我們仍需拼搏、奉獻、流汗,仍需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要克服驕傲自滿、盲目樂觀、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持之以恆、腳踏實地、埋頭苦幹。

二、無私奉獻,培育忘我的獻身精神。

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小我”、“大我”、“忘我”三個層次,“小我”者,利已,只顧自己不顧集體;“大我”我,熱衷於為社會做貢獻,但缺乏獻身精神;只有“忘我”者,就是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樣,無私奉獻,工作中我們要做忘我的無私奉獻者。

三、科學求實,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

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要求我們必須解放思想,科學求實,使發展的理念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我們要結合實際,努力學習,科學發展,引導幹部職工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做法中解放出來,為新的實踐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四、 開拓進取,發揚勇於創新的精神。

面對在新時期遇到的新問題,我們必須開拓進取、不斷創新。要始終保持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的魄力,始終保持不甘落後、力爭上游的勇氣,始終保持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韌勁。要堅持以創新的.思路、創新的舉措、創新的機制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努力做到在觀念上有新飛躍,思路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標準,作風上有新改進,永葆蓬勃的朝氣、昂揚的鋭氣、浩然的正氣。

五、愛崗敬業,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

對於社區工作來説,涉及方方面面,責任重大,這就要求我們社區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明白事無小事,再小的事也是鍛鍊自己的契機,從而提高自己的責任感,做每項工作,都要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

我們一定要將行動自覺統一到市委的號召上來,以塞罕壩精神時刻鞭策自己,努力拼搏、無私奉獻、為社區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塞罕壩的心得體會篇3

人才是塞罕壩林場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

50年前,正是因為有一支以127名大中專學生為核心的青年人才隊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技術難關,才在茫茫荒原上建起了塞罕壩林場。

28年前,塞罕壩林場迎來第二批大規模的大學畢業生,現任黨委書記劉海瑩就是那時來到塞罕壩的。正是他們這一批大學生在老一輩塞罕壩人打下的堅實基礎上科學謀劃、合理經營,才有今天塞罕壩林場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每年可採木材10萬多立方米的驕人成績。

如今的塞罕壩林場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讓我們欣喜的是,從2019年起,每年都有十幾個本科生、研究生通過河北省統一招考來到塞罕壩林場。

陰河分場的楊麗就是其中一員。這位來自河北農大園林植物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已在林場工作兩年多。由於林場地處偏僻,到現在都還沒談上對象。我們問她為什麼選擇來這裏,她説“這裏可以讓所學的專業派上用場”。當我們再問是否覺得寂寞時,她説“習慣了就好”。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無奈,但她的眼神透出一種堅定。

在北曼甸分場,我們還遇到了一位也是從河北農大畢業的女研究生,她雖然已經結婚,但愛人在秦皇島工作,由於防火期工作緊張,夫妻倆已經有兩三個月沒見面了。

令人欣喜的還不僅僅是有不少青年學子願意來林場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們到來之後,不是要求呆在機關,而是直接工作在森林防火、經營撫育等生產一線,以至於我們調研團動議想在下午開一個青年職工座談會時,林場領導説:“他們都在山裏,下山回到分場,再從分場趕到總場,來不及。”這給我們留下的不單是遺憾,還有感動!

新生力量,新鮮血液,為塞罕壩林場開啟二次創業的偉大征程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如今的塞罕壩林場,瞄準了建設現代林場、爭做國有林場改革發展排頭兵的奮鬥目標,確立了“京津生態屏障、森林資源寶庫、生態旅遊勝地、和諧富庶家園”的發展定位,明晰了“推進分類經營、優化人居模式、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大局”三條改革發展主線,制定了“生態立場、營林強場、產業富場、人才興場、文化靚場”五大發展戰略。我們堅信,塞罕壩的明天將更加輝煌,塞罕壩精神將在薪火相傳中永放光芒!

塞罕壩的心得體會篇4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的最北端。與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臨界,融森林,草原和沼澤濕地為一身,塞罕壩總面積142.6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10萬畝。森林主要以落葉松、樟子鬆和雲杉為主,還有白樺、山楊、柞樹、五角楓等。登高而望,無邊無際的森林隨山起伏, 碧波盪漾,集中連片的百萬畝森林就象綠色的海洋,波瀾壯闊,蔚為壯觀。

從茫茫荒漠到百萬畝人工林海。52載,河北承德塞罕壩林場三代人構築了一道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成為世界上人工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典範。中國夢,是一個值得我們永久追求的夢,在追夢的過程中也能實現個人的理想和價值。塞罕壩人追夢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也許會有困難,會有坎坷,甚至會有犧牲,但是追夢的精神永存。55年寒來暑往、斗轉星移,一代代塞罕壩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接力不止。從塞罕壩人艱苦奮鬥、追夢不止的感人事蹟,我們應該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艱苦創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

塞罕壩精神是以艱苦創業為核心,以科學求實和開拓創新為支撐,以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為價值取向的一個完整的精神體系,既充滿了塞罕壩人獻身"綠色事業"的豪情壯志,又體現了塞罕壩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現在,我們學習塞罕壩精神就是要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我們應該做到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一定要努力適應各種環境,積極學習新的理論,不斷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在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績。我們學習塞罕壩精神就是要勤奮肯幹。只有刻苦勤奮,只有拼搏進取,才會創造出奇蹟。我們學習塞罕壩精神就是要開拓創新。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創新的時代。創新是與時俱進的本質要求,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我們要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永葆青春朝氣、鋭氣,就必須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創新是靈魂、是源泉、是動力。一切落後都源於思想守舊,一切進步都始於開拓創新。

我們學習塞罕壩精神就是要無私奉獻。我們一定要有忘我的獻身精神,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我們學習塞罕壩精神就是要科學求實,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從根本上説,求實就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大膽地堅持,只有堅持做下去,一定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塞罕壩的心得體會篇5

xx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蹟,高度概括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的偉大號召,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而不懈奮鬥。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牢記使命,扛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重任。55年時間,塞罕壩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最根本的就在於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始終牢記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今天,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深刻銘記任何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的歷史教訓,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以切實之舉踐行使命,以身體力行落實責任,匯聚起13億人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之力。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堅持艱苦創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在當年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塞罕壩人吃黑莜麪、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激發起的是“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卧雪冷乎凍乎不在乎”的樂觀主義情懷;更堅持依靠科學精神解決高寒地區造林育林的技術難題,一代接着一代幹,創造了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的人間奇蹟。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無論是破除能源資源約束難題,還是償還生態環境欠賬,都不是一次衝鋒就可以解決的。但只要我們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發揚爬冰卧雪、以苦為樂的精神,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什麼難題不能破解,什麼大事不能幹成?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推進綠色發展,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歷經55年建設發展,塞罕壩展現出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圖景,深刻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論斷,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今天,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緊迫而艱鉅,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塞罕壩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啟示我們,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塞罕壩精神為標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就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塞罕壩的心得體會篇6

從衞星雲圖上看下來,那一彎深深的碧綠,彷彿一隻雄鷹翱翔雲際,這裏就是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氣温-1.4℃、最低氣温超過-43℃的高寒區,是內蒙古高原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的最前沿,是距首都北京最近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風沙屏障。52年來,在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幾代人堅守在那裏,同土地沙化做着頑強的鬥爭。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築出萬頃林海。他們用偉大的智慧使塞罕壩長成了華北地區人工林規模最大、長勢最好、生態環境最優、經濟效益較高的綠色明珠。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瞭如何完成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要學習他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使命至上的堅定信念。要學習他們直面困難、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攻堅克難、頑強拼搏、創新發展,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業。要學習他們善做善成、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着追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不懈努力。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要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牢固樹立樂於奉獻的光榮感和責任感,將工作思維由被動應付向主動服務轉變,想幹事、會幹事、能幹成事,在奉獻中不斷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