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39K

只有知識上的富有才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所以只有多讀書,多豐富一下自己的知識面,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範文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範文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叫做《愛和自由》的書,這是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説:“我愛孩子們,始終細心翼翼地仰視他們。

這句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明白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境,感知兒童的苦難。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裏,我們應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自我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於這麼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本事”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為,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自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

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在孩子面前反覆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能夠採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髮揮和擴充自我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

讀了這本書,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發現,原先作為教師,我是那麼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內心,缺乏對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從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聽學生的心聲,而不是急於批判學生。聆聽孩子的心聲,是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聆聽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愛!

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本事,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本事。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做人。”經過閲讀《愛和自由》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同時,也使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教育好一個學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們能夠持之以恆,用我們火熱的愛心去點燃學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麼,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個學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陽光雨露,茁壯地成長!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範文

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怎樣才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呢?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這些須建立在你對兒童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這就是愛。

儘量給孩子愛,讓他充分享受到愛,這對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對這一點人們是普遍認同的。但説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尤其要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態。我們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孩子一旦開始獨立,父母就會説“這孩子太犟了!”“這孩子怎麼會這麼不聽話。”實際是孩子要成長!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長,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開始產生矛盾了。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成長需求。

當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鬧着堅持時,我們難道不能問個為什麼嗎?難道是孩子太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經被世俗矇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當你不知如何辦時,給孩子自由難道不是個好辦法嗎?尤其在兒童小的時候,正是他的審美觀形成和建構的時候,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提供形成審美觀的條件和機會。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充分認知的自由。有這種自由,他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律,才能夠去認識、認知。有了自由,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就會反覆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範文

《愛和自由》這本書不知不覺中已經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興越來越多的網友跟着華衣一起讀好書,謝謝你們的支持!華衣一定繼續努力得為大家推薦好書,認真寫好讀書筆記,我覺得寫的過程也是自己審視自己育兒的一個過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個過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華衣圈圈點點,因為有太多的共鳴!

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旁邊觀察,逐漸理解並適應這個環境,這需要耐心和時間。事情總是這樣的,説原則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體的事情做起來就不容易。這裏孫老師指出了許多家長都容易犯的一點:沒時間!我們經常會抱怨沒有時間跟孩子一起讀書、交流,沒有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孫老師所説的“原則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體的事情做起來就不容易。”,對於一個自由中的孩子我們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時間,成人大多不願意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掙錢重要,看電視重要,聊天重要,睡覺重要……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華衣很贊同孫老師的説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時間給孩子,並通過孩子發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

心理學家認為:在兒童期間,一是建立兒童完整的人格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另一點就是培養兒童的審美觀。審美觀建立的好壞,決定孩子從小到大能否遠離醜惡和犯罪,也就是説審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道德觀。

在這裏孫老師舉了個兒子吃豆沙餅追求完美的實例,華衣驚訝得發現彤彤也有過這樣的“追求完美”的情結,也就是她所説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這樣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經歷過,這也説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誤解了孩子的本意,兒童認為掰意味着破壞了一個整體的完整,咬一口卻不算破壞。這便是孩子的內心所認為的。而當時彤彤讓媽媽吃時,華衣也曾經貪圖方便得掰過一點給他吃,結果當然是跟孫老師一樣得到類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塊被我掰過的餅,他硬是哭着鬧着要新的餅!華衣當時沒有去細想這個原因,只是心裏雖然生氣還是強壓着,又遞過另一塊豆沙餅,而彤彤也跟孫老師的兒子一樣立即高興了起來,還很大方得讓媽媽在他那個餅子上輕輕得咬一口。然後彤彤就甜甜得衝着我笑着説:“媽媽,我愛你!”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孩子都是如此聰明的,又是如此維護着他們的物權的,當你突然奪過屬於他們的餅時,他們已經覺得物權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壞了他們追求完美的情結,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們一般都無法接受孩子此時的這種哭泣,認為他們是在胡鬧,無法去理解孩子的這一行為。

有了愛和自由,兒童就具備了基本成長的條件。有一天,自由和愛就會在漫長的兒童時代過去後,在一個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