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00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9W

書是我們的好老師!大家通過讀書可以收穫不少知識,那麼讀後感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00字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00字

人與人之間,有語言,但是沒有交流。這句話真是讓我感觸很深。龍應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她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兒子安德烈的內心深處,用温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説中國籍的媽媽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不為説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于丹《論語》心得裏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他們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後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生的溝通,在學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於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生如何因循誘導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老師的壓力,家長的攀比,就業的壓力,我也曾經為學生飽受煎熬與不安,在面對面交流產生牴觸情緒時也採用過書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讓學生聽自己的,讓學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長只是在獨立與放手之間" 。

與學生個體的課外交流的內容包括學習、生活以及今後的工作等方方面面,無論是書本上有的還是沒有的,無論是學科知識還是其它方面的,無論是答疑還是教師的有意引導,一般有較強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現實性,都能為學生的素質提高與能力的發展服務。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專業能力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能協調地融人到社會羣體中,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師滲透在交流中的真心與關愛,會很容易被感受得到,並對其內心產生震撼:既然教師在課外都那麼關心、愛護與幫助自己,沒有理由把教師拒之於心靈的門外。學生認同了教師,就會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導,親其師,信其道。"現在一些學生厭學、偏學,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無論是何種原因,良好的師生關係、適當的師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的不良情緒,把他們引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待人處世的良好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影響着學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歷屆畢業生的就業跟蹤中發現,那些善於交流、善於鼓勵又具有愛心 、責任心的教師,其教出的學生較受社會的歡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對較高。其實,國外大量的實踐與研究早已表明,學生和教師的關係,影響着學生多方面的行為表現,對健全學生人格、培養他們對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00字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人生三書中的一本,另外兩本分別是《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個人十分推薦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它獲得過“第五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南方週末》最受歡迎的專欄之一、《亞洲週刊》2007年中文十大非小説類榜首暢銷書;更重要可能是因為書中36封家書,沒有華麗的語言,卻無處不流露出滿滿的愛。在讀信的過程中,看着龍應台那一封封包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吧。

書中36封家書,個人對龍應台分享給安德烈選擇伴侶的“心得報告”非常有共鳴。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説,最好他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説的真好,爹爹也曾經也告訴俺類似的話:將來一起生活的人,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標,不僅要“同甘”更要能“共苦”,最起碼不要在該“共苦”的時候拖後腿。當然,不如龍應台講的有哲理,卻對小編來説十分受用。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00字

安德烈是龍應台的大兒子,在他14歲時,龍應台離開德國,應邀回到台灣,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她4年後卸任,安德烈已經成長為“一個184公分高的18歲的高校學生”,“透着一種獨立的距離”。作為作家、作為母親的龍應台極其敏感地意識到,安德烈已經讓她非常陌生,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她對他的一切好像“一無所知”。

這樣的局面似乎本該如此: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歲;他們也是兩個國別的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為了“認識成熟的安德烈”,龍應台決定與他協議共寫一個專欄,在香港的一家媒體上連載刊發。於是,龍應台母子兩人用三年的時間克服種種困難,互相通信,闡釋自己對人生、情感、教育、工作、價值觀等等方面的認識,在各自的獨立中相互溝通、理解,由此,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有媒體説: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親愛的安德烈》令人讚歎,她的文字也有着萬丈深情。其實,任何一對正常的母子之間,都不乏“萬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對話到如此坦誠、如此深刻的程度,無疑是寥若晨星。

龍應台説,“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我覺得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説就是這樣,溝通僅僅是瑣事,那不是心靈的溝通。然而,多少傷害都假借“愛”的名義進行!安德烈説,你要明白,你兒子不是你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應該説,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的溝通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可能。

《親愛的安德烈》收入兩人的35封通信,以龍應台《十八歲那一年》對人生18歲的回首開始,以安德烈《偉大的鮑布·迪倫和他媽》對母親戲謔式的親暱結束,充滿了母親的認真、知性、關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滿了兒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輕的真誠。這些被安德烈認為“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展示了他們為消弭代溝、跨越文化隔膜而進行的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展現了有着東西文化差異的家庭教育,也讓人感歎百年樹人之不易。

龍應台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目送》裏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給安德烈的信中,龍應台依然對這樣的不平等關係深為悵惘:“和你(安德烈)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離開,對着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着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她對安德烈説,父母親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裏面,它給你温暖和安全,但你不會和房子去説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等足足二十年後,你才會回過頭來,對慘敗衰弱的老房“深深注視”。但天下父母,不都是這樣的老房子嗎,心甘情願、無怨無悔?《親愛的安德烈》的根基,也不外“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普世原宿。

萬丈紅塵,熙熙攘攘的來往中,多是名利的追逐者和被奴役者。所以,真的看破紅塵,歸根結底的,是快樂。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不被功名利祿所累,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快樂。在與兒子的信中,龍應台寫道:“我擔心的不是你職業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天下母親的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龍的表達與總結更趨理性和高度。

為了這樣的目的,龍應台認為教育要取向天然。她認為,“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裏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説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可是,她又認為,“玩”不能沒有限制和規則。當安德烈説,生活中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時,她大驚失色,單刀直入地問他這樣的説法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在得到兒子“當然是隱喻”的回答後,她才長舒一口氣,放下心來。

安德烈怎麼解釋這些隱喻?他説,所謂“藥”,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新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關於探索,對人與人關係的聯繫加深……從此也可以看出,安德烈果然是“獨立”的成人,其思考問題的深度、表達意思的清晰度,都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但於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更能獨立思考,強調“自我”,西方的社會土壤培植着這樣的種子。

比如,他們在談到“文化”時,安德烈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因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很重要的生活藝術。龍應台就在回信裏説道,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戰、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醖釀、培養。“閒暇和逗留”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錢學森之問”大概需要這樣的答案;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也一再強調,有自由,才有創新。

龍應台是東西文化的理解者和融會者,她將它們的精髓消融在一起,然後悄然注入孩子的血液。她跟孩子交流的某些話題,完全是知識分子之間探討的“大問題”。比如,她談歸屬感:“全球化的趨勢這樣急遽地走下去,……愈來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語言,沒有國家;很可能他所持護照的國家,不是他心靈所屬的家園,而他所願意效忠的國家,卻拒絕給他國籍;或者,愈來愈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了所謂“效忠”的概念?”她談權力與理想:“不要無條件地相信理性主義者,除非他們已經經過了權力的測試。”不能不感歎,龍應台女士這番與孩子説的話,放在咖啡館裏與知識分子交流也是毫不遜色的吧!

毫無疑問,在思維的對撞中,龍應台大膽地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成熟,可以與他談一些“大問題”,比如她説“人生最核心的‘目的’,是自我的表達。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邪惡,多到你簡直就不知道誰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飢餓的小孩嗎?某些伊斯蘭世界裏受壓迫的婦女嗎?被邪惡的政權所囚禁的異議份子嗎?而這些人共有一個特徵:他們都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過自己要過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權利被剝奪了。”在這裏,龍媽媽又“原形畢露”了。但這點,才是龍應台之為龍應台的根本所在。

“萬丈豪情”與“萬丈深情”本是相通的,愛與恨都不會無緣無故,龍應台與安德烈的對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借鑑與思考。要知道,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容易淡弱,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卻難消除,龍與兒子的四手聯彈,給我們提供了彌減文化與代溝的範版。

Tags:有感 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