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W

當我們撰寫讀後感時,我們追求的是將閲讀的體驗轉化為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讀後感是一個反思自己的機會,通過它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7篇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篇1

不愛看悲劇,每每讀這樣的書都有種心塞塞的感覺,也許這是我個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麼吧?不討論我的心理軌跡,還是來看看我們仁慈的作者吧。

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畢業於哈佛大學。父母均為科學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開篇就這麼寫着――“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她已經為這部作品定下了調子,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劇。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尋找自我的路上要麼找到、要麼死!如此惡狠狠的開篇……

一個個體的終結可能會導致家庭的終結……繼而整個社會……。如果照這個線寫下去,我們看到的畫面將是一個晦暗的如霧霾籠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劇——沒有一絲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當我讀到莉迪亞不幸離世並非是她對人生的絕望而是為了給自己勇氣找到真正的自己時,當這樣的悲劇僅僅是一個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誤時,我感歎……

“還不算太晚。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她會告訴她的母親,夠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遠當不成醫生,那也沒關係。她還會告訴母親,還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項鍊和書還給父親,她再也不會把只有撥號音的聽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會假裝成另一個人了。從現在開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劇就是悲劇,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輕的生命終結了。帶着父母雙重夢想的生命……

在這本書裏,我讀到了一個不和諧的節奏。書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實際行為如此的不協調,甚至相反。他們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表達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説有這麼一個羣體。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們活在自我的安逸狀態下,自己創造了一個封閉的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空間。並把自己的想像及愛強加與那個被愛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侶。有那麼一天,當真相打碎了這個夢……悲劇……來了。

好了,回到伍綺詩的無聲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裏即將肢解的家裏還有愛。大家都愛着彼此卻又用這份愛傷害着彼此。也許正因為有愛才會看到這兒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天使,小小的漢娜就如一個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圍的一切,卻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漢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樣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漢娜這部悲劇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説那麼沉重的話題。我只想説找到自己並展示給愛人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學會溝通並坦誠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劇的根本。在有愛的世界裏……告訴他你需要什麼就好。

還有一個題外話。我一直在想,在被畸變心理的父母關愛下如何成長為心態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變心態的父母忽視才成就了漢娜?這算是幸運?那麼同樣被忽視的內森選擇了強大自己準備逃離又算什麼?”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篇2

朋友問我,“你怎麼好久都沒更新了?”聽到這個,甚是欣慰,這説明有人在關心我呀!

是呀,最近比較忙,忙工作,出差,陪孩子,輔導作業,整個人都快要垮了,累得窒息,週五又得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做汗蒸,練熱瑜伽,幾乎沒有時間停住腳步去想想自己的生活處境,去想想自己是怎樣影響周遭的人,家人,朋友,同事,孩子,眼裏只有自己,生活就會活得越來越沒有趣味!

上個週末得閒,把同事強烈推薦給我書看完了,書名叫《無聲告白》,自認為語文不是很好的人也來寫讀後感了,可想而知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有多深。我在這裏先講講大致的故事情節,裏面的景物描述也很完美,看完這本書輔導國小作文絕對沒問題了。

文章以名為莉迪亞的女孩失蹤開始,繼而她的家人、警察搜尋線索來回憶她的家人之前所發生的事。女孩的媽媽瑪麗琳是美國白人,高中準備考進大學當醫生的時候遇到了她的爸爸詹姆斯,詹姆斯是中國人,寄宿在美國富人家裏,靠富人救濟考上了大學,他那時一心想上哈弗,但是沒能如願。瑪麗琳與詹姆斯在未經家人同意的情況下奉子成婚,婚禮很簡陋,瑪麗琳的母親在婚禮上輕聲説,“不可以,不可以,你應該嫁給”和你一樣的人“,你一定會後悔的!”自他們結婚後,母親未和瑪麗琳聯繫過,以不告而別,離家出走的形式離開了三個月。後來瑪麗琳發現自己已有身孕,沒法繼續上課,於是回家了。繼續相夫教子的生活。於是有了第三個小孩漢娜。

瑪麗琳傾其一切培養莉迪亞,讓她學習生物、物理以致考上大學當醫生。生日、節日送給莉迪亞的禮物都是書。莉迪亞壓力很大,但是她都壓抑自己,從不反抗瑪麗琳的吩咐,因為她怕媽媽再一次離家出走。在莉迪亞上高一第二學期的時候,成績一度的下降令她很苦惱,然而此時她的哥哥內斯已經提前獲得了哈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莉迪亞很怕哥哥離她而去,試圖把哈弗大學寄給內斯信撕掉。她知道哥哥遲早要離她而去,去哈弗過自己的生活,再也不用聽父母的管束。莉迪亞與小巷子裏的傑克私混在一起,經常很晚回去,抽煙,上他的車,甚至想與其同居。傑克與內斯的關係使傑克阻止了莉迪亞。莉迪亞很是傷心,半夜她一個人偷偷來到湖邊,腳放入湖水中,靜靜地與水接觸,結束了她的生命。

故事很長,很多情節沒法一一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抽空看下。

我們不能把自己所沒法完成的夢想強加給小孩,小孩有自己的人生,應該讓其自由成長,讓其找到真正的自己,他的人生才會更完美。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篇3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麼要拿這兩本書對比?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説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編輯推薦所説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特別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後來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後來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説,不知道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這裏,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麼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特別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棄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曾經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悦。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直覺得很温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棄的,可現在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很晚了。晚安。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篇4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敍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着從家裏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説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於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後代不要經歷自己曾經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後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完成自己當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並未把自己的子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立的存在,並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心下,也就產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後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後這麼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學習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羣的人”,經常裝着再給並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後這一切終於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揹負的人都能擺脱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篇5

夢想可以繼承嗎?很多父母覺得可以,但他們身處其中而不自知,並且在無限循壞着這樣的故事。這種故事太多,太俗套了,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能將這樣的故事講得這麼悲傷。沒有從心底產生心疼,永遠也不會知道,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一場綁架。也許只有當置身事外時,我們才能看得明白——一個人,永遠無法修補他人的遺憾,也無法圓滿他人殘缺的人生,夢想。

莉迪亞的父母用一件偶然的事情去判定她的夢想,其實只是為自己夢想的夭折而不甘。他們拿着最高尚的理由——幫助她實現夢想,去實現自己的私心,殊不知,自己早就將莉迪亞“綁架”了。

這種綁架最為致命的地方在於,他沒有縛住你的手,也沒有堵住你的嘴,你擁有身體上的自由,而精神上卻被五花大綁,做不得主。

一個人終歸無法彌補另一個人的遺憾。夢想,永遠只能自己去實現,不能讓他人代勞。將夢想強加在別人身上時,應想想自己又為誰實現了夢想。

莉迪亞的父母,他們都以為,一個生命可以完成另一個生命的遺憾。與其説他們將所有的關心與愛都給了孩子,不如説他們將這些關心給了自己所遺憾的夢想。

不管莉迪亞是否活着,她終歸是無法彌補父母的遺憾了,當一個人決心失去時,也是決心重生之時,莉迪亞最終在死之前找到了自我。

那個自我,不是為了任何一個人的夢想而活,而是不再懼怕失去,不再躲在哥哥的護佑下,不再試圖彌補他人的殘缺。是卸下所有人的期望,找回真正的自己。

人生會擁有層層疊疊的慾望,那些你妥協了的、放棄了的,堂而皇之承認已經過去了的遺憾,像塵埃一樣難以察覺地覆蓋生命。

當你幻想通過別人的手重新抓住這一切時,卻從未想過,不管別人如何將你的夢想重新握在手裏,那都將與你無關。遺憾就是遺憾,永遠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得到而讓另一個人變得圓滿。

我們該承認,人生就是一副支離破碎的畫卷,就像《無聲告白》的封面,一張又一張殘缺的紙,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遺憾,才是人生常態。

即使再大的遺憾,也只能自己去承受。一個生命的存在,無法修補他人的遺憾,也無法圓滿他人殘缺的人生。

是的,面對父母的殷切期盼,最好的回答是:抱歉,我終究無法實現你們的夢想。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篇6

這本小説以尋找lydia死因為線索,講述了jame一家的故事。jame是一位大學教授,在求學、工作的路上他也經歷了很多坎坷,作為一個移民,他深深感受社會的種族歧視,使他從小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這也為故事的悲劇埋下了伏筆。marilyn是一位美國普通女孩,小小年紀陰差陽錯和一位亞裔男子結了婚,過早的進入婚姻生活,又使她對婚姻生活產生厭惡,在這個過程中,她對家人的態度以及追求自我的嘗試對孩子們造成了深深的傷害。nath是lydia的哥哥,家庭矛盾的受害者之一,因為是哥哥,他對妹妹尤為關心和愛護,但是也因為是孩子,他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處理得並不是太理想,他的態度猶豫對lydia是另一種傷害。hannah是老幺,平時看着姐姐的一些變化,視乎知道點什麼,但是她也無能為力。

那麼lydia為什麼落入湖中死去呢?我是這樣認為的,lydia是一個黑頭髮藍眼睛的混血兒,母親對她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她能表現優秀,但是事與願違。lydia的學習很辛苦,雖然有些拿手科目考得可以,但是有的科目對於她而言確是無從下手。母親的過度關注使她對自己產生懷疑。在交際方面就更糟糕,學生和老師對她的態度不好,當然也有她不善於交際的原因在裏面,可能是受父親影響,她不太善於表達自己。她覺得父母不是真正愛她的,不瞭解她,不知道她的需要。所以她把感情寄託在哥哥身上,而哥哥漂浮不定的情緒、因學業必須離開他,讓她很痛苦。這時剛好來了一位替代品jack,lydia把情感寄託在jack的身上。在落入河裏之前她的情緒已經非常糟糕,各種各樣的事情已經讓她喘不過氣來,然後在某天夜裏,她離家外出時,意外落水死亡。

如果要問外因,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説得清楚,是這個特殊家庭、部分社會形態剛好對這位花季少女產生了負向的影響。在小説裏的這些人物,比較多的是不願意説或者覺得説了沒有意義的想法,讓他們相處時的氛圍是壓抑和鬱悶的。

這篇小説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説人物的心理描寫,每個人物通過心理獨白展現內心,內心與現實的矛盾形成壓抑的氛圍,一切顯得那麼的彆扭但是又那麼的合乎情理,不同的矛盾糾結在一起,讀者的心也被感染,跟着糾結。總的説來,這部小説細膩、有內涵,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謝謝小芳老師推薦。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800字篇7

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後,她的家人對此展開的一系列的回憶與反思。插敍倒敍穿插其中。對於此書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徹,但是給我感觸很深的有三點。第一,父母們沒有實現的夢想,不能強行塞給下一代,他們只顧着在孩子身上找回當初那個年輕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實現的夢想,並沒真正的問過孩子喜不喜歡,願不願意,強大的壓力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忍耐着負重前行,只會適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總看重和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也應該關注孩子的社交和課餘的生活,引導和幫助孩子更好的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結交朋友,不至於感到那麼孤單,不至於一個人默默承受內心的煎熬與痛苦。第三,父母應該學會聆聽,聆聽家中每個孩子的內心想法,無論他們是否優秀,都應該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與失敗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績的進步,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關注自己,久而久之,他們就習慣了不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父母再也無法進入孩子的內心深處。

與此同時,這本書也涉及到一部分對華人的歧視,混血黑髮藍眼睛女主與周圍黃頭髮的美國同學存在差異,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在學校沒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內斯,也是黑髮,學游泳時被周圍的小夥伴嘲笑,在游泳課後被同學捉弄,這讓其父親想到了自己年少時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讓她的白人母親和華人父親反思了他們遭到反對的婚姻是否正確?最近剛看過的一部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視,給生活在美國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帶來了永遠的悲傷與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後,也開始質疑自己與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確,懷疑正是khan 這個後綴,這個穆斯林的代表,讓自己失去了心愛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只有好人和壞人。如果這個世界能少一些種族歧視,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視,多一些關心和愛,這個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