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推薦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4W

優秀的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記錄事情的發展經過,只有掌握瞭解心得的書寫方式,個人能力才會有所進步,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父母規的心得體會推薦8篇,感謝您的參閲。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推薦8篇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篇1

我是一個普通的人,資質平平,不是個性出色的,但是我有一個別人很難擁有的東西,就是感恩。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素有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之美德,人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之美德。我的父母與我很少有時光待在一齊,但是在兒時,他們教會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學會承擔職責,學會感恩。我記得小時候每當有好東西吃好的衣服穿的時候,母親就會説,這得多謝我和你爸爸,每一天那麼努力的工作,才換來了這天的富裕生活。我很禮貌地對父母説一聲多謝。中國人很忌諱孩子對自我説多謝,那是因為他們感覺那樣做太見外。所以此刻的我們習慣性的把父母的東西當做是自我的。

感恩,就就應從細節做起。學會感恩,是每一個人的職責。感恩,不貴重,每一天下班後,放學後,和父母聊會天,給父母泡杯茶,在父母病了的時候,端茶送水,或者給父母洗一次腳,這都是感恩。感恩,不僅僅僅是感恩父母,老師,朋友,社會,生活,都是感恩的對象。感恩社會給你這麼一個平台,感恩老師的教誨,感恩朋友同事的幫忙。才有了這天的你。對你身邊的人説聲多謝,不是客氣,是感恩。

我們每次都會被感恩教育感動得流下眼淚,但是那裏不需要我們的眼淚,需要的是我的實際行動。就正如我上方所説的,很細小的舉動,都是感恩。記得有個大學教授給學生們佈置的作業是:給父母洗一次腳,結果完成作業的人寥寥無幾。口口聲聲的説,我們要學會感恩。但是感恩了嗎?沒有,洗腳都做不到,何談感恩?我想這位教授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簡單的洗腳,而是讓學生看看,父母以前為了生活為了你有多辛苦,看看他們腳上的死繭,學會感恩!感恩的並不僅僅僅是父母,而是所有人!

我想,每一天對身邊的人説一聲多謝,並不是什麼難事。你要學會説多謝,才懂得感恩。每次憲哥和父母吵架的時候,想一想,父母這麼做是為什麼?再做決定!

感恩生活,從點點滴滴做起!從説一聲多謝開始!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篇2

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以前我總覺得讓孩子遠離危險就是安全,專家們讓我們知道了其實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感的安全感,在家裏我們首先要扮演好一個好孩子、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信任的生活氛圍,讓她真實的感受到你對家人和對她的愛。

作為父母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迴歸原始母愛”真的是我們每個家長應該考慮的問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應該是精神上的交流。比如在給孩子做選擇時,多問問孩子的意見,無論是特長的選擇、課外班的選擇,哪怕是一件衣服、一雙襪子的選擇,我們都需要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學會分析、學會決定,當然我們也要對孩子做一定的指導,讓他對事物的正反面有更多的瞭解,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決定,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在面對新事物時學會如何選擇和決定。在選擇以後,我們也要培養孩子懂得堅持,比如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放棄,而是該想辦法解決困難,堅持不懈,這樣才能有更大的收穫。

作為父母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情感。“當面教子”可能一直是我們貫徹的“古訓”,通過學習和孩子成長過程,我們瞭解了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所以現在家裏的餐桌、孩子的小被窩成為我們情感交流的場所,我們會在一起聊聊這一天學校、單位發生的一些事情,會問他今天你有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煩心的事情??剛開始孩子會告訴你沒有,慢慢的孩子會告訴我們學了什麼,哪個孩子惹了什麼禍等等,現在孩子會跟我們聊很多,包括她跟小朋友之間相處的細節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願意跟我們溝通,也敢於告訴我們她自己真實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孩子再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自己冷靜,少批評,多溝通,當我們對問題達成共識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更容易處理。收穫雖然很多,改變雖然很大,但是其實對孩子的教育到現在我也有很多不解和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做,想要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我們要學習的道路還很長。

再次感謝學校、感謝老師給我們家長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感謝你們平日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篇3

因為這次疫情的事情,我們的寒假延期了不少,我們待在家裏面的時間也變得多起來。老師除了給我們佈置了網上要寫的作業之外,還給我們佈置了一道特殊的任務,那就是幫父母做家務,並且還要把自己正在做家務的圖片拍幾張照發給老師看。一開始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本來是想隨便敷衍一下老師,擺幾個正在洗碗的造型,讓我媽拍照上傳給我老師就行。

但是後來,仔細想一想覺得還是不行。從學校回到家中,已經有一個多的時間了,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我從來都沒有幫家裏做過家務活,每天只知道睡到十一二點才起來,然後吃完中飯就直接去客廳看電視玩遊戲去了,打完遊戲後就去寫作業,根本什麼也不用管,連吃飯的碗都是我媽端到桌子上來的,所以更別説我會主動的去幹什麼其他的家務活。除了自己懶這一點,還有一點就是我是家裏的獨生子,所以全家人都很寵我,也都捨不得我幹活。而家裏的一些家務活大部分都是我媽一個人在幹,每天一桌人的飯菜都是她做的,吃完後的碗筷也都是她洗的,每天還要打掃這麼大的一個房屋。現在想想我媽為了我們這個家確實付出了很多。

所以當我看到我媽那一雙因為做家務活而顯得十分滄桑的手,我就想到了老師給我們佈置的幫父母做家務的作業。然後,就把當天全部的家務活全都攬了下來。從上午的打掃衞生開始,再到中午的洗菜,洗碗,因為炒菜我不會,所以我媽沒有讓我做,最後到洗衣服。光是上午打掃完一個客廳就累的我氣喘吁吁的,又是要掃地,又是要拖地的,還要收拾桌子倒垃圾等等,幹完這些活,就已經到中午了。接着就是洗菜,洗菜的難度還是要小一點,就是把菜衝一衝,但是我還是仔仔細細的把他們全部都認真的洗了一遍,吃中飯的時候,我已經很累了,但是我已經決定要做一整天的家務活,我就一定堅持下去,所以吃完飯,我就馬上主動去洗碗。洗完碗稍微休息了一下,就馬上投入到了洗衣服的家務活中……

等到全部的家務活都幹完了,我已經累到攤在沙發上起不來了。我這才幹了一天就已經這麼累了,而我媽卻天天都要重複着這些事情,那別提有多辛苦。所以經過這次的家務活體驗,我決定以後一定要多幫我媽分擔一些家務活的負擔,不要讓她這麼辛苦了。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篇4

上週六我去中心國小聽了牛平老師一堂“家長課堂”課——“賞識教育新天地”。牛平老師一開言就對家長們説:“家長朋友們,為了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未來,請走進‘賞識教育新天地’家長課堂吧,在這裏,你的觀念會得到更新,您的心態會迴歸於平和,你會得到一把打開孩子心靈的鑰匙,您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我一邊聽着便不住地點頭。回想我做過家長的時候,孩子有時問我這道題是怎麼做的,當時我是做班主任工作,班級50多名學生哪有時間給自家孩子輔導呀,就臭嚼亂罵一頓,“你上課都幹什麼了,走神了是不?就這樣小簡單的題都不會,我不能給你講,你自己去想去做去,滾?”當時,母女倆人各自都氣得夠嗆,孩子臨身就哭啼啼地走了。

雖然兩個女兒都進入了大學校門,可我總感覺在孩子身上輔導有時不夠耐心、温和,平時在她們背後還多次地偷偷掉過眼淚,給人家的孩子都能熱情耐心講解,一遍不會兩遍,直至會了為止,在1976年那一年,在國小我曾教的那個班級初升高的時候就有7人升入重點高中,當時,一個學校升六、七個那就是很不錯的學校。為什麼自家的孩子就不能這樣呢?不然孩子也能考上個最理想的院校。

我聽牛平老師的講座,確實受益匪淺。認識到自己在輔導孩子方面或其他方面的不足,深深地體會到:校園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庭是維繫成長的後盾。家長教育是聯繫兩者的紐帶,家長課堂是為家長提供正確信息的平台。

孩子是第一次進入校園的門檻,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懵懵懂懂,讓我們明白了教育的多面性,內涵的豐富生動。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家長不能認為將孩子送入學校即送入了保險箱,認為教育只是老師的事情單純依賴學校教育。老師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而家長是孩子人生旅程的護航者,家長應與學校積極配合,相互溝通,共同教育好子女。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包括學習、行為習慣、心理狀態等,並抓住時機,適時教育好子女。通過家長課堂的學習,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家庭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幫助我們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

希望“家長課堂”應及時召開,經常性,持久性,使家長與老師溝通、交流,家長做表帥,為孩子樹立榜樣,正確引導孩子。讓天下所有的孩子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夠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篇5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理解的感恩和成長間的關係。感恩和成長就像邁步的左右腿,不斷成長的人才會懂得感恩,而學會感恩的人才能砥礪前行,繼續成長。

先就感恩他人來説,我們並非生來就懂得感恩,只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守護他人。當體味到所愛的人為我們付出心血後,我們才能設身處地地理解父母、老師的不易,發自真心地去感恩。在清掃室外堆積的落葉時,自己感到那種不勝其煩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後,我們對環衞工作者會多一分理解和感激。我們有所經歷、有所追求、有所期待、有所愛之後,明白了要去感恩那些或熟悉或陌生但在為我們點滴幸福負重前行的人。有人説:“凡建立功業,以立品為始基。從來有學問而能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只有學會感恩,才會有健全的人格,才會有勇氣有擔當,學會給予他人關愛和善意,這是成長的意義所在。

再就感恩自己來説,感恩不完美的自己,感恩自己不完美的經歷。餘華所著《活着》中是這樣描述主人公和他不完美的人生經歷:這是一個人和他的命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相互感激,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我們感謝不完美,感謝它激勵我們努力精進。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坦然承認自己是“又笨又慢”,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憑藉謙虛謹慎和嚴於律已,受到“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讚譽。榮格曾説:“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

感謝不完美,把優點發揮到極致,把缺點彌補到,這是隻有內心豐盈、積極上進的人才有的思維方式,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最後我想説,歲月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成長,讓我們知道“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還讓我們知道“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所謂的感恩,是儘自己該盡的責任,逆風飛翔。

感恩是一撇,成長是一捺,學會感恩,我們不斷前行。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篇6

勞動基地是我們國小生訓練和學習技能的一個地方。我們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去一次勞動基地。每次我們都會學到很多的東西。

這週三,我們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們先去了。到那裏之後,還是像往常一樣,先進行升旗儀式。然後介紹老師和做的東西。最後由老師帶學生入班。

我們做的是船模。還算是比較簡單。下午的副科是微型機牀操控。再做船的時候首先得安裝線路。我很快的完成了。到下午組裝的時候遇到了點麻煩。到最後也只拼成了一個半成品。不過還是值得驕傲的。

每次去勞動基地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而且還很多。可以説勞動基地教給了我不少的知識和勞動技能。就拿這次的微型機牀操控來説吧。我以前只知道機牀是一個工廠裏得一個大型機器。這次老師介紹了機牀的種類。比如:鑽牀、磨牀等。讓我受益匪淺。通過老師的介紹中我又知道了很多知識。包括如何使用機牀和操控要點等。

最後一節課老師帶我們去試試船能不能在水裏遊。結果我的船做成功了。我當時很興奮。最後開開心心的回了家。

勞動基地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也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技能。我要感謝勞動基地的老師教給了我這麼多。我也不會忘了教給我這麼多知識的這個地方的。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篇7

初讀《父母課堂》是我一次在單位值班的時候。孩子其實早就把書帶回家,並非常誠懇地告訴我,媽媽你一定要好好地看啊。可是自己總是工作太忙,家務太多,並未靜下心來認真的閲讀。在單位值班能安靜地讓人完全放下平日裏的一些心事,靜下心來翻看起這本書來。誰知這一看,讓以前總是難捱的時間竟如流水般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我完全被這本書吸引了。

書中有教育大家對教育的科學引導與忠告,有老師和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鮮活的事例,自己在閲讀的同時不禁對照自身對孩子的教育,思考在教育上是否存在着不足與問題,是否與專家的觀念不謀而合,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是否適合孩子自身的特點,會對她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最喜歡書中“父母忌語”和“孩子心聲”這兩個版塊。雖説篇幅不大,但正如書中所説,“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父母對孩子心靈的保護要從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可能自己的一句習慣語,卻讓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正如書中所説,“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要理解孩子就要走進孩子的心裏”。怎樣走進孩子的心裏呢?那就是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太多的時候,我們以父母自居,對孩子嚴加指責,忘記了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尊嚴;太多的時候,我們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卻忘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心智還沒有達到成人的標準。因此,身為父母要從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與孩子平等溝通,理解他們、信任他們,相信每一個孩子從心底裏都想成為一個好孩子。

這是我讀第一本《父母課堂》的一些心得,其實思考的遠不止這些。我想以後我會期待着孩子從學校帶回來每一期新的父母課堂,我想我會與這本書成為朋友,從那裏學到更多的有益的教育方法,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父母規的心得體會篇8

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媽媽出去辦事了。我一個人呆在家裏,寫完作業後感到很無聊。後來,我看見地上有不少垃圾,心想:那一定是爸爸媽媽急着出去辦事,還沒有來得及整理房間。又想:爸爸媽媽平日裏那麼辛苦,今天可是個幫助他們的好機會呀!我要掃地來為他們減輕負擔。

説幹就幹,我趕緊去廚房拿起笤帚掃起地來。我仔細的先在每間房子裏掃着,桌子底下、茶几底下、牀底下……每個角落都掃了個遍。終於掃乾淨了,我累得滿頭大汗也顧不上擦。然後拿來簸箕,把掃在一起的垃圾統統都掃到簸箕裏,最後倒進垃圾桶裏。糖紙、貼畫、鉛筆……看着這些垃圾,我心裏慚愧極了,以後一定要記着把垃圾扔進垃圾桶裏。

爸爸媽媽回來時都驚呆了,爸爸奇怪的問我:“我們早上出去時地還沒有來得及掃呢,現在怎麼變得這麼幹淨呀!”我自豪的説:“是我掃的。”爸爸笑着摸着我的頭説:“我們的女兒已經長大了,變得越來越懂事了。”聽了這話,別提我心裏有多高興了。

今天,雖然我累得汗流浹背,但我非常高興,因為我認為自己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