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最新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4W

《蘇東坡傳》這本書告知我們美好的生活只不過是浮光掠影,不用為已經過去的事情感到遺憾,要向前看,不妨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最新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最新範文三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對於蘇軾,大部分人都在評論他文學修為方面的貢獻,説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覺不如他們的感悟深、説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談談個人看法吧。我以前對蘇軾瞭解僅限於詩詞,讀完《蘇東坡傳》後,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後天培養同樣重要。蘇軾天資聰慧,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環境,父親是大學問家,無論做人、做事都堪稱表率,母親深明大義,處處以身作則,給予了蘇軾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誨。這種生活環境也為他們所擁有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和以天下為已任的家國情懷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我感覺少了一些逆境磨鍊,性格中也就少了剛強,我想這可能也為蘇軾兄弟在以後的政治鬥爭中不佔上風的原因。

蘇軾一生都在糾結“出世”與“入世”,他一直都想歸隱,但遲遲下不了決心。他也想實現自己的宏大政治報復,但缺乏政治鬥爭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從他面對“王安石變法”的作為到對各種政治勢力角逐的態度,他都是持一種厭倦的觀點,自古優秀的政治家必須集救國志與強國法於一身,而蘇軾明顯缺乏後者,雖然他曾經身居高位(當過帝師),影響巨大,但始終沒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實現,而他本人也沒有能力去創造或者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個人命運始終是與國家命運一致的。如果蘇軾兄弟沒有從小立下為國為民的志向,估計他以後的成就不會這麼大,詩詞中的意境不會這會高,也不會得到人民真心的愛戴。所以説為民情懷伴隨蘇軾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難的黃州、嶺南及至海南流放時,支撐他以積極態度生活的還是為國效力,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憫人的心腸。從蘇軾的成長軌跡及做人做事風格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妻子真心,對兄弟和睦,對朋友以誠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個地方,都能影響、團結、帶動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王朝,這不能不説是個奇蹟。他兩任抗州,為當地兩修“六井”,鬥瘟疫、擴西湖,修蘇堤,築河壩,任密州時帶領百姓抗蝗災大生產,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園,就連在嶺南、海南地區在個人温飽情況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還在想着在政策面上為周圍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如果他個人不具備這些素養,他不會被這麼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來幫助他,他的詩詞也不會流傳千古。

最後借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吧:“蘇軾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文學家”。時代造就人物,時勢成就人物。有多大才能,只看能克服多大困難,成多大的”事“!

《蘇東坡傳》讀後感2

再次購買《蘇東坡傳》,是網上看到推薦書目後。然後還是麻煩兄弟,網上購買。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是一部很好的歷史人物傳記,同時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通過這本書,我清楚地瞭解了蘇東坡這位偉大人物的一生全貌,而作者在字裏行間裏透射出的灑脱、超然以及慈悲的情懷,非常完好地詮釋了蘇東坡的性格和精神境界——我認為林語堂的文筆非常適合描繪蘇東坡這個人,因此本書不但是傳記,甚至可以當做文筆優美的小説來讀。

好事多磨。本應快遞公司送到家的書,卻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齲而他那幾天工作又特別忙碌,讓市裏的一位朋友去齲朋友取書後又去了外地。等朋友從外地回來把書送到家的時候,已是十多天後。

當時正在讀也是讓兄弟買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大家的作品,與以往看的書有明顯的不同。高屋建瓴,學貫中西,深入淺出是什麼樣子,從書中終於大致瞭解。遺憾的是書中許多都是摘錄論語等的章節,才疏學淺的我,應該能看懂實在卻看不太懂。於是轉換戰場,捧起了《蘇東坡傳》。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一樣,大家的作品,讀之味道的確不一樣。

這是一本作者用英語寫就而通過譯者翻譯成漢語的書。而書的主人公卻近千年前的很中國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對於林語堂這樣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為是英文寫作,大概作者考慮到讀者以西方人居多,於是在寫作過程中,他儘可能的少寫有關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蘇東坡、蘇轍等與西方作家的比喻,對於好的詩詞與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較,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寬闊的文學視野。

對於書中人物蘇東坡的喜愛,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舉家搬遷轉輾的過程中,都把有關收集到的蘇東坡的資料帶着,一直計劃着要寫一部蘇東坡傳。而對於資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其實,作者説,在書房中,有居室中有這樣的一位詩人,畫家,哲學家陪伴自己,將是多麼幸福的事。於是我想,因為自己的最終購得這本《蘇東坡傳》,這本書也將進入我的書房,那麼,我是擁有林語堂那種與智者相鄰的快樂了!

閲讀這本書,對於宋朝那個歷史時期的那場戰爭,終於有所明白。而對於王安石的變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變法都能夠如計劃那樣都是朝着好的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變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許這樣的改變的確能夠使國家國庫充裕起來。可是,破壞的卻是廣大老百姓的利益。於是,蘇東坡的一生,就永遠地被捲入了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建議皇帝破除新法,讓老百姓過上原本的應有的還算有家的生活……

因為變法,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蘇子由……那麼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領導的變法派而打擊。而兩派的鬥爭,真的是六十年風水輪流轉,不是這方人士遭貶,就是那方的人員被流放……這樣的鬥爭,何時是休?好在那個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雖然他已經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潛一樣寄情于田園,讓蘇東坡終於在人生過程中有一段那麼輝煌的時光。為朝代,為百姓,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進有益言。

蘇東坡的一生,其實到過許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黃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後安居的地方選擇在宜興,由這些地理位置來看,蘇東坡還真與大家很近呢。説不定在宜興的某一處遊玩時,也是近千年前蘇東坡看中的歸隱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蘇堤,原來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發現西湖中有一種水草,破壞了湖中的水質,影響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飲水。於是帶領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無處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為這些水草找到合適放置的地方,同時還可以方便人們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舉措。

然而這樣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卻成了蘇東坡醉心風景的證據……

一輩子做官,蘇東坡後悔嗎?我想大概是有點的。有多少次,到一個地方,當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長期在此居住時,一紙皇恩聖旨到。於是,他不得不繼續遷移,就如候鳥一樣。只是到哪裏,自己是沒有決定權的。而有時候,到哪裏怎麼走,水路不審陸路,還得向皇上申請……真是想不到,那個時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

應該是蘇東坡不是政治鬥爭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鬥爭其結局必定是兩敗俱傷。年老體弱之時,他還被貶到瓊州,那個野蠻之地去生活,而此時妻子都已先後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兒子……而當他最終獲釋可以回到他選擇的安居地方可以歸隱時,他的身體卻不再給也機會了……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一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蘇東坡傳》讀後感3

很高興能夠讀完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按照時間順序,蘇軾的一生在政治鬥爭與黜陟遷徙的大背景下展開。其實看完以後對他的人生有一種印象就是疲於奔命。古代的交通本就不便,而他一生在數個州縣輾轉,路途遙遠跋涉之苦可想而知。但是仔細一想,奔命或許不假,他也確實接受過很多始料不及的搬家命令,但是還不至於用“疲”來形容他。真正的天才,總是不知疲倦的。而蘇東坡的天才,體現在他“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快樂”上。

一開始對原著的書名感到奇怪,gay指的不是一種性取向嗎?查了資料才知道成書時間其實是早於gay這個詞的“同志”義廣泛使用的,也就是説,“TheGayGenius”指的是“快樂的天才”。標題如此,不難看出林語堂對蘇軾最概括的一個評價了,而且他也喜歡用gay這個詞,不光形容蘇軾,還描繪了京城富麗堂皇的街道、坐擁西湖的杭州、有伎女請他題詞的聚會宴飲,也描寫了侍妾朝雲的形象,而且緊接着就是“在蘇東坡的一生中,似乎王朝雲是最懂他的女人”,這也才配得上蘇東坡的“gay”。

“蘇東坡一生的經歷,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才華與慈悲讓他步入仕途、名滿天下,受各方百姓愛戴,也讓他受朝中小人嫉妒;剛正與狷介讓他慘遭構陷,又或是扶搖直上,然而政局更替,無人知曉明天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更甚者身陷囹圄性命攸關;唯有他的樂觀曠達,無時無刻不在支持着他,讓他有願望也有能力支持他人,讓他如清風一般活着,帶給人美感與希望。黃州突圍之後,這個才華橫溢的中年人才開始瞭然自己的內心,他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這是他認識到自己也不過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一粒塵埃,真正的天才,從不以天才自居;“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謂世界,皆在自己心中,內心澄澈,世界自然宛如明鏡。

更為觸動我的,是他在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維琳方丈對他耳語:“現在,要想來生!”蘇東坡輕聲説:西天或許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強想就錯了。”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於自然。他的一生無不在踐行這個道理,他遵從着自己的本心,不計後果,因為無論結果如何,至少問心無愧。我生病三年,也是從抗拒慢慢向順應轉變,若是無比困難,勉強或許適得其反,但既然本心想要走向更遠的未來,腳步蹣跚也不應停歇,若是有荊棘攔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成與敗很快就被時間抹去,而留下的是我的那一份“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快樂”,雖不至於像蘇軾一樣萬古不朽,但至少可以使君微展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