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有關《資本論》最新讀後感範文四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4W
看到《資本論》這個書名你是不是就沒有閲讀下去的慾望了呢?這本書歸根結底就是在講述價值,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看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有關《資本論》最新讀後感範文四篇,提供參考,快來看看吧。

有關《資本論》最新讀後感範文四篇

資本論讀後感篇1

看過不少敍述和回憶偉大導師馬克思的書,如李卜克內西的《回憶馬克思》,梅林的《馬克思傳》,每一次閲後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乾柴,周身充滿了無可比擬的熱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實,更能反映了馬克思的著作,這部書好像一組反映偉大導師的照片,我看見,一個偉大導師的成長過程,他拋棄了教援和法學專業,為了研究現實,他投身於革命實戰,他擯棄了魯格的“空想主義”,為了“貧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戰”的口號,他沒有給他的母親帶來幻想的葡萄園,為了磨鋒他戰鬥的筆尖,他讓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歲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類的前頭。

是的,聰明的艾得加爾被時代所拋棄,空想的大學生們隱去了,獨有無產階級的鬥士馬克思在思想的旋禍中健遊着,向着偉大的目標前進,看來,黑格爾和柏林大學的約翰對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馬克思從這個故紙堆中找出了辯證法的明珠,馬克思拼命鑽研文學語言,他為了更好的運用語言競着迷一部中篇小説,他的各種文字的運用,使得朋友們都非常吃驚,他用他嶄新的世界觀,全身披摩地殺向了戰場,儘管他被通緝使他出逃了國外,但他高興,因為他至少在這個巨人的身上造成了嚴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鴻溝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説燕妮是他親愛的妻子,那麼圖書館便是他的伴侶,他研究革命理論,儘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為全世界被壓迫人民謀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馬克思是個平凡的人,並非什麼“超級天才”,他的偉大是和他誨誨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論和參加革命實踐所分不開的,難怪,那些馬克思的“朋友”在誹謗馬克思時,把他描給成一個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是一個很平常的人。

資本論讀後感篇2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之後説,“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着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此刻不必須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證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必須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必須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必須的交換價值。”在這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着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務必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好處,恩格斯曾説:“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處。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那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説明,而這種説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這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好處,他不僅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資本論讀後感篇3

《資本論》是很“大”很“深”的書籍,我買的是編譯局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的書籍,很晦澀,坦白來講,看到17章,跟自己內心鏈接極少,閲讀的體驗感也挺差的。當初想去看經濟學的書籍,本來選的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後來覺得資本是個很大,很有意思的東西,很有格局和氣象。所以想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讀讀看。

讀下來總體的感悟是:一是會讓自己比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貨幣,勞動和資本。其實所有公司裏員工和老闆的關係都是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剝削關係的,無法否認。

二:會讓我有危機感,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從來都是血腥和殘忍的,財富的遊戲也是:零和遊戲”,看到這些事情的本質後,我看待人生沒有之前那麼地美好,“落後,就要捱打“;

一個農民家庭出來的孩子,一出生就是註定要努力奮鬥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這是我們降落到這個家時的“前業“,也可以稱之為命。在這個點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覺得女孩子嫁個有錢的老公一輩子衣食無憂就行了,這個是比較淺層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輕的時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獲得男人的讚美,可以獲得男人的愛,以為可以獲得男人的一切。

這個想法會讓女人受很多苦,青春韶華易逝。馬斯諾5個層次的需求裏面講到:友情,愛情,性親密是基於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這也展示:愛情的不穩定性。其實生命本來就是無常的,而在所有無常中我們能夠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續性地奮鬥,不管外面驚濤大浪,還是身居高位,我還是默默堅守我心裏那一塊,這是保底的策略。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其他人,不管是父母,還是愛人,都是對自己生命的浪費,對他人生命的不負責任。

資本論讀後感篇4

       要理解《資本論》被稱為“資本主義的血史”,我認為帶着下面這個問題去閲讀,或許能夠初見端倪:還在第四章中,在闡明貨幣之所以成為資本,只是因為貨幣的一部分被轉化為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並且被自由工人所出賣的勞動力時,就發生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勞動力究竟是從哪兒取得的呢?個別人手中大量的貨幣量究竟是如何地,通過什麼方法積累起來的呢?

“圈地運動”是我僅能想到的原因,這是高中教育留給我的。閲讀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發現自己的思考和學識有多狹隘。馬克思説道:“但是,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為前提,而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因此,這一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要脱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出發點。”從這裏來理解,所謂“原始”積累是在資本及與其適合的生產方式產生之前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當“原始”積累達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時候,它就辯證地轉化資本,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曾經,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解讀“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着血和骯髒的東西”,本以為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為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讀罷《資本論》,才發現這正是恰如其當的評述,甚至如果還有更貶損的話語,我不介意用它來描述資本積累的原始過程。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的印記,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麼一段歷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的歷史,遲早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如果説,資本積累不外是不斷地進行着對僱傭工人的剝奪,對他們的無償勞動的佔有,而這種剝奪又是隱敝的,被掩蓋在物的關係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規律發生的,那麼原始積累就是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的剝奪,其目的是在於把他們變為僱傭工人,這種剝奪並不為物的關係所掩蓋,它在商品流通規律之外進行,是超經濟的因素。下面我將具體闡述原始積累是如何使大多數人變成無產者而少數人成為資本家的。

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是從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開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強行拆除農民的住房和公認的小屋,把耕地變成了牧羊場,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同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伴隨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侵吞,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裏面的人無情地拋進無產者行列。把人從地產上清掃出去,對“神聖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凌辱,對人身施加最殘暴的暴力,在那個時代,所有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無怪乎托馬斯.莫爾在自己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宣稱:“羊在吃人”。所有這些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結合,為城市工業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護”來形容那些無地無產者,因為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法律的保護,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來壓迫剝削他們的血腥法律,可以説,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奉獻者,因為他們的非自願地犧牲造就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幾乎一夜間,大量無地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但是這個不受法律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像她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廠手工業所吸收。再者,這些突然被拋出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於習性,但大多數是為環境所迫。我們甚至不曾想過法律可以這樣:它對大多數人為何淪為流浪者在所不問,甚至鼓勵把農民淪為無產者的行為,但它卻對流浪者施加酷刑,並要他們發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從事勞動”,而沒有人“願意使用”還要被割耳朵。多麼殘酷的諷刺!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已經被剝奪,勞動市場早已飽和,法律卻要求他們“從事勞動”,否則就對他們施加酷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於反對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轉變為這種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剝奪者。可以這樣説,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並不少於血腥剝奪者的工作。法律還在另一個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雖然規定了工資的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支付高於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接受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例如,伊麗莎白的學徒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規定,支付高工資的人,監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則監禁二十一天”。有關僱主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規定,對違約的僱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工人的狀況極端惡化,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的程度。正如亞.斯密所説:“每當立法機關企圖調解僱主及其工人之間的糾紛時,它的顧問總是僱主。”所有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那些法律變成了可笑的反常的東西,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過,並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原始積累,造就了大資本家。

“資本是天使?資本是魔鬼?資本能讓我們一步登天,也能讓我們落入萬丈深淵。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資本的模樣,你心中的資本模樣如何?”通過《資本論》,我瞭解到原始積累的殘酷性以及後續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佈。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羣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羣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不只是出於階級鬥爭的考慮,更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