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彙總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8W

當讀完《如何閲讀一本書》這本書,大家在拿起手中的筆寫一篇讀後感時,是不是都無從下筆了呢!那麼應該如何寫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彙總15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1

讀書怎樣才是對的?怎麼樣才能更好的閲讀一本書?

這本書也是流行很多年了,基本上作為如何“正確”閲讀的一本工具書在被各種推薦。

其實首先對於受眾來説,你得先問你自己,正確和閲讀之於自己的含義。

你想要正確的閲讀,即意味着你在懷疑自己過往的閲讀的方式是否存在疑問的地方,所以你才期望這要修正自己的閲讀,變為正確的閲讀。

那麼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懷疑的想法了?

一本書看完一遍後,忘記書中的內容了?那麼你希望的是提升你閲讀的學習力。

如果你閲讀的書目大多是暢銷書或者網文小説,你閲讀的目的就是為享樂,為了舒服,為了純粹的增加資訊方便以後的談資,那麼我相信你其實沒多大必要來看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完成的很早,那個時候信息匱乏,人們獲得書籍的手段和花費都比較高成本,而且出版的書籍純粹消磨時間的娛樂性書籍不多,不像現在,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把閲讀書籍當作思考和提高精神的工具了,而只是娛樂的一種消遣方式,所以作者説的閲讀一本書的方式顯得會比較功利性,閲讀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你增值的。

其實讀書和做試卷甚至各種工匠活一樣,它是一個重複且提煉經驗的過程,如果你寄希望於長久的、持續的通過閲讀來自我學習,獲得成長的話,閲讀它必然是一個耗費精力耗費時間的事情,如果你依舊抱着當下知識付費這樣,幻想買一兩個課就學會了一門課程,幻想看完這本書就在閲讀書籍的路上進階,那就不用太當真了,睡前聽一聽十幾分鐘的拆書和小課堂就吸收那些過一下腦海的總結就能成滿腹知識的達人的事情真是跟去一趟拉薩就完成了精神救贖的想法一樣不切實際。

你要記住,所有的自我經驗的增長和自我技能的增長都是不斷練習,不斷重複熬出來的,如果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增強理解力“,”提升自我“,”通過書籍來洞悉一部分有價值的經驗“,去獲得顯著的成長,去汲取歷史上最具智慧的前輩們的精神財富。那我強烈推薦你花時間,仔細地讀這本書,無論過程有多少阻礙,無論你覺得字句粗糙難以吸收,甚至讀不下去,我都建議你看完。

不要被讀書的慾望控制,多讀不如精讀,況且知道資訊遠不如明白和理解重要。現在正切在花時間讀書的人已經很少了,而這些有閲讀習慣的人,也只有非常少一部分人懂得如何閲讀(比如我),讀完這本書,如果你覺得書中內容對自己幫助不大,我相信這不可能,不管是選擇還是分類,還是對於閲讀的幾種方式的概括,這本書都從普及以及工具性的角度去幫你分析步驟了,而如果你依然覺得對自己幫助不大,無非是過於鄙視權威帶來的負反饋,亦或者是隻是粗略的翻了一遍,並沒有按照書中説的去實踐,甚至都沒有做完最後的實踐習題,當你真正按照作者的方法去做,去嘗試,你會發現每一次按照書中的方式去實踐,都會讓你更好的學會閲讀,而不是過眼就忘。

這本書的思維導圖和拆書在網上有很多,其實你看目錄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就如同教材課本上很清楚的條目一樣,而且作者説的很細,雖然有點繁瑣和囉嗦,但是步驟和閲讀的深度要求都如條斯理的呈現的讀者面前,你只要按照書中説得那樣做完後續的實踐習題,都能感受到閲讀完這本書後的收穫,我自己也是在按照作者説的做了後面的附錄習題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一個會閲讀的人,需要加油。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2

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做是增進理解力的人而寫。

作者開篇指明讀者對象。如果讀書是為了消遣,那這本書不適合你;如果讀書是為了資訊,那這本書也不適合你。如果想在讀書之後,可以清楚知道:這本書是講什麼?作者的寫作架構是如何的?主張/主旨/訴求是什麼?和我的關係是什麼?那麼,這本書可以幫你。

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出什麼,應該怎麼利用他們。

這個時代,找到信息/資訊並不難,隨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隨着相關的搜索結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關的內容。所以,我們不需要做個“百科全書”,而是要做好準備,隨時可以解決問題。怎麼準備?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斷自我學習,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觀察、記憶、想象、分析以及審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賴別人為你作判斷,那你就是奴隸,不是自由的人。

閲讀的過程,不是單純接受的過程,而是一種思辨的積極的批判的過程。如作者所寫,書裏回答了什麼?是所有嗎?它是如何來論證的?古人説“盡信書不如無書”,比爾蓋茨談到當讀到一本與他想法不一樣的書,是最難受的,最花時間的,因為他要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3

以前也讀過一些書,但是效果不怎麼好,甚至隨着時間的流逝一些讀時給我震撼的好書在腦海中也所剩無幾了,不能不説是一大損失。所以我買了兩本教人如何閲讀的書,像國小生一樣開始從新學習閲讀。其中給我啟發最大的書就是這本美國的艾德勒和範多倫合著的《如何閲讀一本書》。

這是本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版的書,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個世紀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學究寫的無聊的書,不過書中的論述確實有些繁瑣,甚至讓人有點讀不下去,但是認真讀完肯定有所收穫,這也是作者的觀點,去挑戰一些難讀的書,從而增進自己的理解力。

書中第一章講了閲讀分主動閲讀和被動閲讀。主動的閲讀需要帶着問題去閲讀,尋找書中的重點、脈絡,還要總結、批判。並不是輕鬆的閲讀,而且一般還需要多讀幾遍才能完成。但誠如作者所説,這樣的閲讀才能增進理解力,才能有所收穫和長進。顯而易見,這裏所説的讀書絕不是為了娛樂和消遣。緊接着作者把閲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並主要談了分析閲讀。當然,閲讀的層次由低到高,在閲讀中需要的主動性越來越高,在閲讀中把作者寫作的過程基本上給逆向還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帶着問題去讀書,這也是這篇文章標題的來源。自我要求越高,讀書時的責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穫到的也越多。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閲讀,要求不高,是識字就可以進行的閲讀。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閲讀,也可以稱為略讀,大致像閲讀理解中的速讀,是快速得分項,需要技巧,書中也有所闡述。檢視閲讀可以用來檢查一本書值不值得深讀,或者用來快速獲得訊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閲讀,就像閲讀理解中的精讀,需要仔細閲讀和反覆閲讀才能確定答案。這裏不僅要得到清晰的大綱,理清作者的闡述,還要做出評判。也即作者講的好的地方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個層次主題閲讀就像寫論文需要查閲文獻一樣。不僅包括了前三種層次的閲讀,還必須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為這需要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幾本書或者一堆書。主題閲讀是為了解決特定的議題而通過讀書幫助分析和判斷的。當然作者也在書中就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的步驟進行了詳細的解説。除此之外,作者還就分析閲讀闡述了各類讀物的具體應用,比如詩歌、小説、哲學和實用類等讀物。

整本書中最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對於讀書生活的嚴肅認真態度。想到自己之前讀的一些好書讀完就扔,並沒有認真汲取書中的營養,以至於白白浪費了那麼些精神食糧,實在慚愧。其實不僅是讀書,對於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嚴肅對待生活的人亦難領會生活的真諦。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4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本實用的書。它不僅向你傳授了閲讀的技巧,還把你以前對“閲讀”的固有印象打破,讓你明白學習“閲讀”也是和學習一項運動一般,需要不斷練習,才能真正掌握。

沒看此書之前,我的閲讀技巧還僅僅停留在高中老師教的閲讀考試文章的技巧,純粹為了答題而生。雖然在此之前,我看過許多名著小説,但自己很少做筆記或者寫讀後感,所以很多讀過的書都忘了。

閲讀的目的有很多:學生時代,是為了考試而讀;而閒暇時看的言情小説,則是為了娛樂而讀。現在,拋開娛樂和考試,則是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不同於考試和娛樂,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僅需要勤做筆記、寫讀後感,還需要運用此書中的技巧來閲讀。

本書真的是一本滿滿乾貨的書,書中運用許多例子和課後測試來讓你學會“閲讀”。但是本書只能是你提高閲讀技巧的一個開始,要想真正掌握閲讀,還需要不斷練習!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5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範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博覽羣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閲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範多倫改編《如何閲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

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的書則當細嚼慢嚥。”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讀得越多,卻沒收穫的這種情況叫可憐。作者認為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才算讀得好。

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閲讀分成四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基礎閲讀就相當於國小生的閲讀能力。檢視閲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閲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並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主題閲讀是指讀者能用帶着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出不同類型的書的閲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閲讀。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説有想法就要寫下來,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我覺得他説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這的最後一段給他致謝。謝謝你哦!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6

天爸從5月份開始讓我讀書,推薦了我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然後我磨磨蹭蹭到現在才看完了。

一開始讀這本書,我好吃力,然後看兩頁看不下去,但是後來反覆讀了前幾頁,咦,好像看出了點什麼,然後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幾遍才看懂了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

那為啥要讀這本書呢,因為它想讓我知道閲讀可以是一件多少該主動的事,越主動,效果越好。當一個人主動去讀一本書,他在讀書的時候就會很用心,對於有啟發的地方還會拿筆畫出來,讀完之後還會思考書中的內容,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真正吸收了書裏的內容。所以,單純為了"獲得資訊而閲讀",並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理解力,只有我們將讀書目標鎖定在"為增進理解而閲讀"時,去讀一些"燒腦"的書,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閲讀中遇到問題咋辦,看不懂呢,反覆看啊,還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問題來——在閲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問題。只要是超越基礎閲讀的閲讀層次,閲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所以如果書讀的少,連自己想問的問題都表達不出來。

當學會了如何閲讀一本書,那看到一本好書對你的回饋也最多。

首先,成功地閲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閲讀技巧必然增進了。其次,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閲讀完了之後,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會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會成為一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當自己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書中的文字,書中的概念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晰時,就像是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種子,那種生命力突然迸發的感覺,讓人有無比的喜悦感——這種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讀書時才能獲得。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7

“好的閲讀,也就是主動的閲讀,不只是對閲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艾德勒。範多倫所著《如何閲讀一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激起了我的共鳴。

和很多同事一樣,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動閲讀意識,以至於幾天不閲讀,會有腦中空空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我們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經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了一次快樂的寫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閲讀史”。我的閲讀始於6歲,主要看小人書、童話故事書,到如今工作2載,囫圇吞棗地看過不少的文學書、哲學書、歷史書、科學書,卻從沒有認真思考過“如何閲讀一本書”這個命題。自己慣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閲讀,讀《曹雪芹傳》、《山楂樹之戀》、《你往何處去》、《兄弟》、《思維的樂趣》、《古爐》、《人生》,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對於相對專業的教育、心理、哲學書,就會拿根鉛筆,描描畫畫,抄寫幾句自認為有感悟的話,甚至寫幾句偶感“想起了……”,有時還會畫個笑臉或哭臉。如果要尋找持續的強烈的讀書興趣點,至少在0年內,我最鍾情的是兒童文學,尤其青睞童話和兒童小説,對這類充滿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單全收,這應該影響我當前兒童觀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後,我曾被自卑的情緒困擾,聽身邊的老師、同學談到經典的教育或哲學書籍和作者,如數家珍啊,而我如墜霧裏雲中。除了蘇霍姆林斯基、劉默耕、路培琦(後兩位是國小科學教育專家),我哪裏讀過杜威、盧梭、洛克、杜魯姆、範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買,多讀,完全是惡補狀態,那一段時期,瀏覽的書是前些年的N倍。

當時也經常“潛入”教育學院的教室裏,旁聽京內外的校長論壇、研究生沙龍、教授授課,特別是聽肖川、朱旭東等教授們點評學校發展中的問題時,我真像是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邊聽邊記邊思考。喜歡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學》和《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書中的內容,更是因為石中英先生的幾年國小教師經歷,他的書序中認為那是一筆無價的財富,而我不正擁有這這份財富嗎?把讀書和現實適當的結合起來,我的自卑情緒開始緩解。不過,仍舊佩服那些接受過研究方法培訓的學生們,他們的研究態度極其嚴謹,我也養成了引用別人的話一定要註明出處的習慣。

對照這本暢銷的閲讀指南書,我最佩服兩點。

一個是作者提到的閲讀層次。尤其是對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的闡釋。曾經,我為了寫論文的文獻綜述,大量閲讀關於班主任專業成長的書、文章,後來縮小範圍,針對角色認同的文章和書。其間,確立過讀關於兒童觀的書,樹立了一個觀點,“為人師,樹立科學的學生觀是教育觀的核心”。後來,讀管理類書籍,喜歡上了德魯克的摻雜着部分教育理論思想的實用書。比方説讀班級管理方面的書,既要看理論性的,也要看實用性的,像班華、王曉春、李鎮西、魏書生、鄭立平等老師的`書,兩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親身體驗型的班主任書籍如《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個是主動閲讀的基礎,要提出四個基本問題。分別是,“就整體來説,這本書談些什麼?”説的是什麼樣的主題,“細部上,這本書談些什麼,怎麼説的?”意思是要我們找出作者的主要觀點。

“此書説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説的是你要主動評價書中觀點,“此書和你的關係?”這就是讓你嘗試應用此書了,你會如何把書中觀點和自己觀點建立關聯,你會如何試用書中的實用方法,你會如何把此書介紹給他人。

這四個問題,也是新華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讀書小組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用這樣的態度和方法讀書,相信沒有吃不透的書。

當然,也贊同書中一個觀點,“有許多書只能當作娛樂消遣或接收資訊用。事實上,你根本用不着對這些書做分析閲讀。掃描一下便夠了”,多選擇經典去閲讀,多讀原著,而不是什麼都照單全收,畢竟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閲讀一本經典,主講人會辛苦一些,也當之無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輪工作室的讀書活動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學做老師》交流中開啟,8月8日晚上曹團團老師以個人獨特的風格演繹着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來,鄭偉、王曉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8

退伍後我踏上了工作崗位,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什麼都好像改變了,又似乎什麼都沒有變。讀書這個東西對我來説就好像是一個家住遠方的戰友,雖然偶爾能想起但卻又不常聯繫。從以前熱鬧喧譁到現在漸行漸遠,什麼時候、什麼原因我們之間產生那麼遠溝壑?説實話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間碰到一位良師在給我上課的時候談及如何閲讀以及閲讀的益處我才感覺到真的好像很久沒有捧起一本書,在閲讀中獲取知識和靈感更是無從談起。

良師在上課之中推薦了一本《如何閲讀一本書》,這個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從頭開始,從如何閲讀開始。我這個人讀書習慣和我打乒乓的習慣一樣,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國演義》我竟是能5天從桃園結義看到了三國歸晉,裏面的內容細節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這次既然誠心誠意的靜下心要去看《如何閲讀一本書》我也是頗費功夫,甚至帶着一點儀式感的打開快遞並叮囑兒子一起看,並不準其將書帶進廁所,一是怕捧書久坐對身體不好,但主要是嫌棄那污穢之氣染壞了這書香之風。

其實在提筆寫讀書感悟的時候這本書我還是沒有全部看完,我也不準備為寫感悟去加班加點、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為這於我的初衷不符。在閲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國小、國中9年的學習生涯,應該把絕大多數的閲讀本領學會了。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僅僅能達到閲讀的第一層次,那就是基礎閲讀。作者認為,閲讀可分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而基礎閲讀又分四個階段,分別是閲讀準備階段、會學習讀一些簡單讀物階段、快速建立字彙能力階段、精練與增進前面技巧階段。回想自己的閲讀,似乎一直在閲讀的第一層次基礎閲讀上徘徊,用作者的話來説,還沒真正進入閲讀的層次,所以總覺得自己沒什麼提高。我是這樣的感覺,我想一定也會有很多的人與我有同感,看來閲讀是無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煉,才能進入閲讀的更高層次,也才能真正體會到閲讀帶來的進步。

我是覺得當然世上很多書是不必也不配用這種方法去讀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讀的經典,若不如此這般,按作者的説法就屬於暴殄天物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閲讀。有了這點啟示,我心中泛起一個念頭“閲讀!我王慧偉又回來了”!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9

以前也讀過一些書,但是效果不怎麼好,甚至隨着時間的流逝一些讀時給我震撼的好書在腦海中也所剩無幾了,不能不説是一大損失。所以我買了兩本教人如何閲讀的書,像國小生一樣開始從新學習閲讀。其中給我啟發最大的書就是這本美國的艾德勒和範多倫合著的《如何閲讀一本書》。

這是本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版的書,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個世紀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學究寫的無聊的書,不過書中的論述確實有些繁瑣,甚至讓人有點讀不下去,但是認真讀完肯定有所收穫,這也是作者的觀點,去挑戰一些難讀的書,從而增進自己的理解力。

書中第一章講了閲讀分主動閲讀和被動閲讀。主動的閲讀需要帶着問題去閲讀,尋找書中的重點、脈絡,還要總結、批判。並不是輕鬆的閲讀,而且一般還需要多讀幾遍才能完成。但誠如作者所説,這樣的閲讀才能增進理解力,才能有所收穫和長進。顯而易見,這裏所説的讀書絕不是為了娛樂和消遣。緊接着作者把閲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並主要談了分析閲讀。當然,閲讀的層次由低到高,在閲讀中需要的主動性越來越高,在閲讀中把作者寫作的過程基本上給逆向還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帶着問題去讀書,這也是這篇文章標題的來源。自我要求越高,讀書時的責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穫到的也越多。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閲讀,要求不高,是識字就可以進行的閲讀。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閲讀,也可以稱為略讀,大致像閲讀理解中的速讀,是快速得分項,需要技巧,書中也有所闡述。檢視閲讀可以用來檢查一本書值不值得深讀,或者用來快速獲得訊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閲讀,就像閲讀理解中的精讀,需要仔細閲讀和反覆閲讀才能確定答案。這裏不僅要得到清晰的大綱,理清作者的闡述,還要做出評判。也即作者講的好的地方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個層次主題閲讀就像寫論文需要查閲文獻一樣。不僅包括了前三種層次的閲讀,還必須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為這需要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幾本書或者一堆書。主題閲讀是為了解決特定的議題而通過讀書幫助分析和判斷的。當然作者也在書中就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的步驟進行了詳細的解説。除此之外,作者還就分析閲讀闡述了各類讀物的具體應用,比如詩歌、小説、哲學和實用類等讀物。

整本書中最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對於讀書生活的嚴肅認真態度。想到自己之前讀的一些好書讀完就扔,並沒有認真汲取書中的營養,以至於白白浪費了那麼些精神食糧,實在慚愧。其實不僅是讀書,對於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嚴肅對待生活的人亦難領會生活的真諦。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10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本實用的書。它不僅向你傳授了閲讀的技巧,還把你以前對“閲讀”的固有印象打破,讓你明白學習“閲讀”也是和學習一項運動一般,需要不斷練習,才能真正掌握。

沒看此書之前,我的閲讀技巧還僅僅停留在高中老師教的閲讀考試文章的技巧,純粹為了答題而生。雖然在此之前,我看過許多名著小説,但自己很少做筆記或者寫讀後感,所以很多讀過的書都忘了。

閲讀的目的有很多:學生時代,是為了考試而讀;而閒暇時看的言情小説,則是為了娛樂而讀。現在,拋開娛樂和考試,則是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不同於考試和娛樂,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僅需要勤做筆記、寫讀後感,還需要運用此書中的技巧來閲讀。

本書真的是一本滿滿乾貨的書,書中運用許多例子和課後測試來讓你學會“閲讀”。但是本書只能是你提高閲讀技巧的一個開始,要想真正掌握閲讀,還需要不斷練習!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11

收斂性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這類問題,答案的焦點將愈聚斂而清晰。發散性的問題沒有正確而唯一的解;有知識與智慧的人愈是研究這類問題,會發現並提出愈多相互衝突的答案。發現這樣的情形,問題不在於這些專家,而是問題本身的性質。

收斂性的問題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確定因素干擾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比較單一、變量少、且可以通過邏輯表達出來並解決。比如我從哪裏來(閔行來),要去哪裏(要去徐匯);而發散性的問題是變化的、因個體差異答案也不一樣,甚至有些時候無法清晰表達解釋的問題。比如我從哪裏來,要去哪裏(尋找人生的意義)。

這段話解開了一直困擾我這些年的疑惑,為什麼總是努力解決了問題之後,覺得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或是原來的問題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從而導致自己在問題上一直處於緊張、無力的狀態。我之前拼命想尋找一個收斂性的答案,而事實上並不存在,對於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確定性。

第一遍讀完這本書,在工作方面讓我意識到了,由於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組織適應問題的存在(我也明確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另一方面解決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點意外),諸如開放性的問題的確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且書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賴系統思考,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開放性答案的體現,系統思維不是萬能的,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會是一種趨勢。

這本書存在的意義在400頁被指出——傳統的組織最初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人類需求的前三個層次:食物、安全和歸屬感;這些在現在的工業社會大多已不成問題,因此使得目前組織難以真正要求員工忠誠和奉獻。除非組織開始致力於自尊和自我實現這類高層次的需求,否則目前管理方面的紛擾還會繼續下去。同時讓我驚歎的是,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書,而對於20年後看到這本書的我來説,內容並沒有過氣甚至讀起來非常辛苦。而且東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實讓人脊背一涼(因為我還是有點競爭意識的)。當然有前人鋪路,學習起來可能也會方便許多。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12

各位同學大家好,在昨天的一章中我們瞭解了,開始讀一本書之前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問自己四個問題,並對這四個進行回答,讓我們建立起這一本書的初步判斷。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分析閲讀的第二步,對這本書用自己的語言做一個簡要的概述,以下是我關於《如何閲讀一本書》的簡要概述: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一本實用性的讀物,它告訴我們如何使用不同的閲讀層次去閲讀不同的書籍,它能夠幫助那些想要自主學習的人更好的利用“閲讀”這一手段去學習知識、增進技能、提高理解,讓我們的閲讀更有效率,更有收穫,更快樂。它對閲讀的層次進行了分類,並每一層次都指明瞭實踐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實例,在書籍的最後還列出了自我測試的方法,以供讀者去強化在本書中學到的閲讀技能。綜上所述,它是一本提高人閲讀能力的偉大書籍,值得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記憶、研究、思考、分析它,因為它將提升你的閲讀層次,進而帶你更好的通過閲讀這一手段來了解整個世界。

請各位同學一定要注意:無論任何一本書籍,無論這本書是否有作者或其他人對這本書做過簡要概述,你可以去借鑑但一定要用你的語言去對你所讀的書籍再做一次簡要概述。

相信我這將是你提升對這本書認識的關鍵步驟,也是日後對你閲讀效果的一項有效檢驗,因為別人會問你“你説你讀過xxx書,它的講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如果你做過對書籍的簡要概述,我相信你會很容易回答他們的問題!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13

本書的最後兩個篇章主要是講述了不同讀物的閲讀方法以及如何做主題閲讀。在第三篇中,我目前只關注如何閲讀實用型書、歷史書、哲學書和數學書,這幾種類型的書籍對我來講,是有用的書。

在閲讀實用型的書,你要提出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本書是在談些什麼?第二個問題是找出作者的共識、主旨與論述,瞭解他要你這麼做的目的。第三個問題是,內容真實嗎?第四個問題是,這本書與我何干?而以上這四個問題,是可以根據閲讀書籍種類的不同,根據規則進行修改。這樣就可以根據歷史書、數學書的特點,找到問題,來進行重點閲讀。

第四篇中,主要是描述主題閲讀。這個主題閲讀,以前經常在那些寫作的大咖文中見到,總感覺很神奇的樣子。簡單來講,就是你個人需要解決某個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類問題,你購買了大量的相關書籍,然後把它們列為書單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你所做的就是主題閲讀。你需要在短時間發現你看的這本書對於你研究的主題解決的問題到底重不重要。

主題閲讀的五個步驟:

一、找到相關章節。在主題閲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閲讀的書。

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就是説要由你來建立起共識,帶引你的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而不是你跟着他們走。

三、釐清問題。我們要建立主旨,從文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議題。

五、分析討論。

主題閲讀需要面面俱到,但自己並不預設立場。讀者需要不斷回頭參閲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閲讀相關的章節。良好的閲讀基礎在於主動地閲讀,閲讀時越主動,就讀得越好。

如果你的閲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閲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值得閲讀,你需要與讀那些可以與你一起成長的書籍。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用就會萎縮。好的閲讀,也就是主動地閲讀,能夠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和增長。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14

《如何閲讀一本書》早前看過。當時沒有做閲讀筆記,都忘記差不多了。昨天翻出來重讀一番。

閲讀的作用不外乎獲取資訊、娛樂、理解與發展心智。

讀書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以及主題閲讀。這四個層次層次遞進,互為基礎。基礎閲讀,我覺得自己還行。基本保持一週1——3本書(視書的厚度而定)。寶爸也曾説過我速度蠻快。檢視閲讀階段,我想挑選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具體的應用。看看書名、前沿、書序和目錄,以此來推斷是否值得花心思進一步閲讀。我原先比較注重目錄,不太愛看前沿和後續。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斷的前提下,其實看看別人的評價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本書到底説什麼,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怎樣的幫助。分析閲讀階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看了許多書,卻少有收穫的原因吧。另外,我覺得分析閲讀階段的技巧和我的國小以及國中語文老師教的閲讀技巧很相似。1、這本書談的什麼主題??是如何發展的?這個主題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關鍵主題?2、細部説了什麼?是怎麼説的?3、有道理麼?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對你有什麼意義?而主題閲讀階段則和寫論文很相似,首先根據主題搜索相關書單,挑選精讀的書單,略讀非主要書單,精讀主要參考書。給書籍分類:理論還是實用。實用的書主要在於實踐應用。把他們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選擇好的,有益的書。不值得為爛書花時間。與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師益友學習,在交往中提升自己;遠離坑碰拐騙與吃喝嫖賭也是需要注意滴。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範文 15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艾德勒於1940年寫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這本關於閲讀的書歷久彌新,堪稱經典之作。

最近,我只閲讀了這本書的前兩章——《閲讀的活力與藝術》以及《閲讀的層次》,書中的金句在耳畔時常回想,細細品味,深有感觸。

閲讀,為什麼而讀?愛看書,關注兒童閲讀的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個主動的閲讀者。書中寫到:《如何閲讀一本書》是一本為閲讀人,或是想要成為閲讀的人而寫的書。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些話令我醍醐灌頂。如果我們的學生從學校老師讓我讀、家長讓我讀,轉變為我要讀,閲讀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書中提到: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結合我個人的閲讀經歷,我深有同感。我喜歡讀書,不是為了提高專業技能,更不是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書籍的海洋裏尋求答案。一開始,可能什麼也找不到,隨着時間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領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頓開了。

其次,閲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手機微信、QQ等聊天工具無時不刻不入侵我們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覺工作離不開手機,生活離不開手機,有時想閲讀一些文章就隨手到微信訂閲號上刷幾篇,又快又省事。以上這些都是為了獲得資訊而讀。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為獲得資訊而讀,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閲讀能力,就必須為求得理解而讀。

書中將“閲讀”這個詞,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

我的閲讀很多時候都停留在為獲得資訊而讀的層次。我也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閲讀要為增強理解力而讀。讀了這本書,我有一種想見恨晚的感覺:要是我能早點讀到這本書,我的閲讀之路就不會走那麼多彎路了。所以,我現在總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麼讀得懂的書,比如艾德勒的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就是我特別想深入研讀的書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帶領班級跟隨百千一起讀的兩本書,不禁覺得汗顏——我自己都還不懂得讀,就膽大妄為地帶領班級的孩子試水讀了兩本,收益可謂少之又少,只不過聊勝於無罷了。

我期待在後面的共讀和自己的閲讀之中,有更多的收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