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季羨林的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7W

值得動筆寫讀後感的一定是值得我們反覆閲讀的書籍,編輯一篇讀後感可以加強同學們對名著思想的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季羨林的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季羨林的讀後感5篇

季羨林的讀後感篇1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的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

季羨林先生還是一位別具一格的散文家,早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創作並發表小説,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寫作的《年》、《黃昏》、《寂寞》、《枸杞樹》等散文,直到現在,還是贏得一片讚美之聲。近年來集結成冊出版併為大眾所熟悉的散文集也非常多,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觸頗深。

該書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譭譽、壓力、愛情、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談感悟,細細品讀,感覺自己在同大師對話,對人生的體會也隨之得到淨化和提升。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老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麼活着?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承擔責任”“有所作為”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説,若非要要求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併為人類發展貢獻力量就有些矯情了。但是一個成年人能夠在單位和家庭裏都承擔好相應的責任,還是可以身體力行的。在供職的單位裏,勇於擔當,奮發有為,做好本職工作;在家庭裏悉心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創造並保持一個和諧温馨的家庭氛圍,我認為,做到這些也是“承擔責任”“有所作為”,也實現了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季老的座右銘是陶淵明的詩作《神釋》中的最後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季老認為:成功來自於天資加勤奮加機遇,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期而來,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是有我們自己決定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自己要做的事應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地做好,其他不必多慮。中國古話説得好:“盡人事而聽天命。”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裏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態的平衡。

書中季老強調:“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其實在生活中芸芸眾生大都是平凡人,沒有一個是一個完滿的人,我們可以一直去追求完滿但不必強求得到,只要腳踏實地工作生活,盡到自己的責任和本分,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疇內不懈努力,爭取去做到最好,就活出了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季羨林的讀後感篇2

暑假,我閲讀了季羨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選集,耳目一新,感觸很多。季先生堪稱學界人瑞、文壇常青樹,其寫作期之長、創作生命力之旺盛,舉止無雙。

季老散文的風格平實、誠摯,是不屈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文章平白淺近,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輕易表露深愛和沉痛。他晚年與貓為伴,其中一隻心愛的貓,是一隻渾身雪白的波斯貓。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難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筆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話“它從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遠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還顫抖不止。”

季老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雖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對生活的感悟卻非常真摯,細膩。他的文章沒有驚世駭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機智和才智取勝,但文章處處閃現其真情、真實、真摯、真切,這也是季先生散文的特點。

季老執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圖虛名,這種精神成為一種性情、一種風範、一種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優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一種中國真正知識分子正直和責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寫道:“我爬格子爬出來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讓人昇天成仙。但是其中沒有毒藥,決沒有假冒偽劣的東西,讀了以後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總之一句話,能讓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現了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和潛心探索社會和人類未知的精神。

讀季老的書,我領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於我如浮雲”的精神世界。

季羨林的讀後感篇3

(一)人生的好處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職責感。―――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麼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好處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麼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税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税大舞台上,為納税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税,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好處,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能夠不煩不燥;對人,能夠互相諒解。―――季羨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紮紮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穫,就只有靜下心來,踏着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於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於工作。作為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季羨林的讀後感篇4

季羨林老先生是一位舉世聞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富有哲理,闡明瞭人生的意義、為人處世的道理。我覺得他不只是個作家,還是個哲學家。

在他的散文中,最令我感觸和啟發的就是《做人與處世》這篇文章。他談到:“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種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我認為,第一件事看似容易做到,實際上卻很難。人類要保護好大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但是依然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依然過度砍伐森林,肆意破壞資源,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因此我們才更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件事就是要處理好親人、同學、朋友之間的關係,一個人要有善良寬容之心,對待朋友要以誠相待,互相幫助,有時難免會磕磕碰碰,但要相互寬容、理解。第三件事是解決個人思想感情的矛盾,我個人認為是最難的。因為人都有私心雜念,要戰勝自己就必須消除雜念、淡泊名利、保持平和心態,才能實現偉大的夢想。正如諸葛亮所説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一輩子能做到可真不容易啊!

季羨林的讀後感篇5

許久沒有在空間裏寫寫心情,有一個朋友問我,為什麼好久沒有見我寫的日誌,只是因為忙嗎?想必這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解釋的多了,有時候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從談人生到再談人生,從人世間的世態炎涼到為人處世的寬容,着實讓自己受益匪淺。回往過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遺憾,但的是自己的稚嫩帶來的種種困惑。他説“人一生要處理的關係只有三種,第一種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二種是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第三種是處理好自己的思想與感情的衝突。”我個人認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為我們總是以強盜式的姿態,來對待處理這兩者的關係;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處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們就是這樣,喜歡活在別人的嘴邊,為了那一句並不是發自真心的稱讚,我們為之付出的是時間,那些本應該和親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為什麼我們總是這樣呢?寧願浪費大把的時間在陌生人或者僅僅是見面點個頭的傢伙的身上,卻不願意將部分時間用來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呆在一起呢?我們這是怎麼啦?第三種,會因背景、閲歷、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與感情的衝突是與年齡成正比的。小時候幾乎很少會在這些事情上煩惱,長大後,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會去權衡做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這轉瞬間的思考,讓我們經歷了的心靈上的折磨,情感上的無奈。

三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一輩子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麼的淺顯,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