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追尋生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1W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強我們對名著人物的體會,一部有意義的作品帶給我們的遠不止當下的感動和收穫,認真閲讀才會寫出優秀的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追尋生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追尋生讀後感6篇

追尋生讀後感篇1

苦,文化之苦旅。

思,歷史之長河。

——題記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凋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物構成。或許在常人眼中山水僅是高山流水,不無特別之處,象徵大自然的美好。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由此可見,當他泛舟於千年文明的長河之中,對自然風光情由獨忠,才會有獨樹一幟的思想見解。他超越了現實中的詩情畫意,還回顧與歷史,欣賞着了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在遊歷的途中,再翻開歷史的長卷,疊加自身的觀念,呈現給讀者新的“文化之旅”。

他踏遍中國河川。第一站就是莫高窟。在莫高窟外,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塔的主人竟然是敦煌的'罪人。他目光呆滯,畏畏縮縮。他買掉了一車又一車的文化古物。這不僅是自取其辱,對於中國也是莫大的侮辱。他是中國的罪人,也是歷史的罪人。餘秋雨恨他,那些專家們也恨之入骨。我猜想他是恨自己的渺小,眼睜睜地看者外國人運走中國的東西,卻無能為力,也恨世界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罪人,恨歷史無法改變。但值得慶幸得是,無論敦煌運到倫敦,巴黎,運到彼得堡,東京。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他們可以帶走文化,卻帶不走文化。

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境。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燦爛中華文化的苦苦求索。

他又來到了工程浩大的都江堰。只要被問到中國歷史上令人最激動的工程是什麼?幾乎每個人都會毫不憂鬱地回答道是長城。而餘教卻説是都江堰。他總有獨特觀點。着要説服人們得要花點工夫。因為他必須把自己的思維灌輸到別人的腦袋裏。在描述長城時,他大力讚揚,從孟姜女痛苦流涕到全身投入到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慷悸。感覺深厚多了。如此力褒長城,想要突出都江堰的宏偉就更難了。可他娓娓到來。從修建的時間看,他比長城早數十年,早已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從對社會功用看,長城早已頹廢,而他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請流;從歷史人物看,他造就了孔明着一代英雄人物;他讓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有一個安定的後方;從建造的歷史人物看,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而李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妙趣橫生,甚至打動了我。想想也如此,想當年秦始皇築長城的目的是阻止匈奴南侵的積極作用。如今,世界和平統一,他常常成為了排場。

我非常佩服餘教的獨特的審美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揭示中國文化的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新的範例。

追尋生讀後感篇2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部令人鼓舞的傑作,本書作者奧蘭克爾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他因猶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納碎關進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畢生視為生命的手稿,被挺進隊員撕毀。他的雙親,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裏,就是被送進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飢寒,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人,憑藉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尋着生命的真諦,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書中處處流露着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擇的根本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説,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環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捨,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為何”而活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何而活的人,那麼他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這種人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沒什麼指望了”。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説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遇就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4、追尋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

縱觀全書,書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探討人類最深切的問題。書中沒有乾澀的説教和無病呻吟的吶喊,打動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況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

追尋生讀後感篇3

當長期處於一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除了自己的生命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失去時,這時你的心理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是不是就像菊三寶老師內心吶喊的那樣,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人活着的價值是什麼?活着卻換不來生活的安逸和內心的滿足,這樣活着到底為了什麼?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以二戰集中營倖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弗蘭克爾博士現身説法,講述他如何親身經驗,發明了“意義治療法,”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關押在集中營裏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境中能夠堅強的活下來,而有的人早早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集中營裏不講求人性,生活在裏面的人就等於你的半個身子進入了黃土,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你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等待你的只有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並且各種折磨讓人痛不欲生,面對這樣的生活,放棄生命的人不是少數,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着!作為一名敏鋭的觀察者和親歷者,他進一步從這些慘痛真實的經歷中,引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而活着?

活着,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和你愛的人的一次燭光晚餐,也許只是一次説走就走的旅行,可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會讓你傻傻地笑,就想吃了蜂蜜一樣甜,更重要的是,這是希望:將來,我們可能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作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誰不渴望得到呢?

弗蘭克爾博士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生,每當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是快樂的。他想活着,哪怕他只剩下光禿禿的身體,並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但當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他想沉浸在這個世界裏,因為這個世界給了他太多的美好回憶,他不捨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着,只為現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裏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他想起妻子,他就彷彿在和妻子對話,是那樣的快樂美好。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他愛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樣在牽掛着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着離開集中營。

活着,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麼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着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對於一個樂觀的人來説,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是幸福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着。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大魚大肉,不是權傾朝野。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願望達成。當你想吃的時候有得吃,想被愛的時候有人來愛你。如果你覺得這一切太遙遠,那麼你去了解一下大冰筆下武漢商學院2014級一個叫白瑪的學生,順便翻翻他2016年9月22日的微博,他很好的詮釋了希望這一詞,看完這篇文章讓我有一種衝動,一種想要飛去武漢擁抱他的衝動。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省食物,甚至不惜代價和死人搶奪。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境裏,人們在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卻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足以看出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能在艱難絕望的環境裏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所以我也明白了這篇文章真真打動我的是什麼?也讓我明白了我念念不忘的是什麼?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選擇樂觀的活下去,不向命運低頭。這樣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願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同時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成了三點:創造和工作,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説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境,都能決定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得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裏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並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獄裏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我看着天花板發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是對過去生活的甜美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是對伴侶和家人深深的愛。無論什麼樣的環境,只要你認真投入地生活着,並給其他人帶去了幸福時,自己也會感受到充實滿足,此時,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生讀後感篇4

讀完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思緒有些亂,也許是讓我觸動處太多,無從一一思考。但總感覺有東西要冒出來,雖然不成熟,但還是寫了下來。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以物質來衡量成功的社會裏,但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獲得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使人們心底的空虛感日益加強。常常腦海中會冒出這樣的問題“我這樣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生活能夠給予我什麼?若像這樣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不知道目標,人就會逐漸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為目前社會人們生存壓力加大,競爭日益增強,人們會逐漸產生消極的觀念,抑鬱的情緒。

也許應該像弗蘭克爾提到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我們要這樣問自己“我們能夠給予生活什麼”,明白生活對我們的期待,然後認真生活下去,讓生活來慢慢揭示答案。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獄裏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蘭克爾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觀點,人越是投身於所愛的事業或人,對自己越是遺忘得多,他就越能實現自我。這可以從《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看出來,本是準備匿名發表的這本書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執着於對成功的追求,反而離成功越遠;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實現,那麼就永遠實現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後,才可能做到實現自我。

這與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個主要問題,職業、社會和性上,人只有對其充滿興趣,樂於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於一切,那麼最終就會取得成功。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潛力是沒有侷限的,更不是天生註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

追尋生讀後感篇5

早就聽説餘秋雨先生的大名,今天有幸讀到他的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借我一生苦旅無疆,尋覓中國笛聲何處歎千年。”他是深深地愛着中國文化的,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寫下了這本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這個“苦”字不知作者有沒有經過一番思量之後才確定下來。從這個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這本書情緒是低沉的,也表現出作者對文化的一片赤誠,真有點唐僧取經的味道。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跟隨着作者的腳步,我遊覽了眾多的名勝古蹟,我聆聽過沙漠中泉水的淙淙聲,我暢遊在三峽的山水長廊裏,我領悟過廢墟中掩埋的真諦,我感受到封建社會美好的人性……我傾聽着作者談古論今,在某個充滿意境的空間裏發出對中華文化的深思與感慨。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作者呼籲更多的人來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遺贈,不要讓現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優雅的亭台樓閣。我覺得,既然我們生在這個繁華的年代,就理應比我們的祖先做得更好,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條件。

但看看這個社會,有多少人瞭解中國歷史,有多少人在清明節還去認真地掃墓,又有多少人在閒暇時彈琴作曲、吟詩作賦......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為保護文化的使者,但最起碼身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懂得保護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把祖先的遺贈拋之腦後。

我已經是一箇中學生了,我忽然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當我們沉迷於網絡,或戴着耳機在高樓大廈間閒逛時,我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兒時的我曾經天真地認為,中國的歷史文化不過是一些只能供人蔘觀而無法起到實際作用的東西。如今,我不禁為當時的想法感到一陣內疚。中國文化如同那醖釀千年的酒,時間越長,越是香飄千里。

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頂峯,讓中國文化昂揚在世界之巔!

追尋生讀後感篇6

天寒夜夢颱風來,落霜牆角陰心間。這種歷史風格,不囂張也不冷清,一切都在無聲之中淡漠,在看似平靜中淒涼。伴隨着餘秋雨先生的足跡,我愈書行。不知天一閣,你是否安好。

文化的命運交錯,你曾記得有一個叫範欽的年輕書生,將你充實,將你覆滿筆墨清香。那一刻,你便有了生命,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生命的氣息,跳躍不息。也許,這就是書籍的力量吧,穿越千古而不朽,用看似無情的文字告訴你人世間無數的恩恩怨怨和靈韻成章。縱然世間的一切氣息都隨風飄散了,但文字依然可以永留於世,終可傳千古。

但水火無情,脆弱的文明,被風捲殘雲,支離破碎,散落一地,正如餘秋雨老師在書中那如泣如訴的呼喚:“上天,可憐可憐中國和中國的文化吧!”

你只是單一的,迷離的望着遠方,似乎在等着,等你的主人,等你那些丟失的記憶和沿襲上百年的痕跡。一切的一切,你都默默記着,似乎那時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才是最美的你。一代文化良知在被喚醒,思考着你存在的真諦。

而你,似乎在哭泣。

天一閣!

歷史的辛酸,伴着淚水,在你空蕩的閣樓中盤旋。時光不能永恆,這裏寫滿了屈辱抗爭,這裏寫滿了悲哀華殤。這裏終是憑藉穿越上百年的風骨靈韻得以留存。且問你存在的憑據是什麼,也許你存在的憑據就在歷史長河中,就在那些不知去向的書籍中,就在範家人世世代代充滿希望的目光中。輕輕腳步,踏上你飽經風霜的樓梯,不知道你,天一閣,是否會想起那個叫範欽的書生呢?

任思緒在風雨中恣意飛揚吧!也許這才是你今生的解脱。

因為你早已經忘卻,那歷史中沉澱的憂傷。

Tags:讀後感 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