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有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精選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96K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通過對我國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個朝代政治得失分析,講述了我國曆史的全貌,也總結了每個朝代的特點。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有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精選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有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精選範文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範文1

如果有時間,一口氣看上兩遍三遍多好啊。現今時代雖然書籍氾濫,然而大浪淘沙,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果然是經得起推敲細閲,很難有書在看第一遍中段時候就想着什麼時候要看多一次,其內容博大,深入淺出又梳理得透徹清晰。

書中講到中國史裏五個最重要的朝代:漢唐宋明清的政府組織、經濟制度、選舉制度、考試制度、兵役制度等,可由中一覽中國歷史之全進程。

錢穆講歷史總結如下幾點精髓:

1.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單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乾燥乏味。

2.任何一制度絕不孤立存在,各制度之間必互相配合,形成整套。

3.某一制度之創立,必有其淵源,不是憑空忽然而來,其消失也並非無端而是漸漸變質的後果。即是制度雖成文卻也跟隨人事而有變動。

4.某一制度的創立在其當時代必然有外在需要和內在用意,不為後人所瞭解,時代更替,制度不存,不可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判斷一制度在其時代的實際需要和真確的用意。

5.任何一制度,絕不會有利而無弊,也絕不會有弊而無利,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歷史意見。

6.不僅要重視制度的時代性,還要重視其地域性。

7.歷史的特殊性必牽連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的一個項目,若不深切認識某一國家某一民族全部歷史之文化意義,很難孤立的抽出其政治一項來討論其意義和效用。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範文2

這段時間有幸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雖説題目是中國曆代政治的得失,實際則以主要講了漢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個朝代。這主要是因為錢穆先生的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個小時。所以錢穆先生就擇這五個朝代,也因為這五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比較有代表性。書中大致以這五個朝代的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税制度以及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來講,並且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得與失。下面就來説説這本書中的一些特點和書中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觀點。

由於這本書是錢穆先生的講稿,所以本書有很多與現在普通書籍不同的特點。首先是本書的語言特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閲讀時不費力,就好像在聽錢先生講課一般。其次,本書更加“樸實”。現在的書籍普遍都是為了説明自己的一些觀點,而旁徵博引,會引用很多資料,並標明資料出處。這樣的書雖然更加具有學術性和規範性,但卻也多了一種“功利性”。而《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通讀下來,就像是一位老先生從容地給學生講述着過去發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給學生的要點卻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最後本書書名為《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但是,錢穆先生並不旨在書中非要説哪個朝代,哪項制度的好壞,而旨在讓讀者真真正正地瞭解這項制度,繼而,得失自然就明瞭了。我認為此書的重點應在歷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當然,作為講稿錄成的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不夠系統,文章的結構略顯凌亂。

此外,錢穆先生在本書中在講授知識要點時也頗為生動,往往能把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簡單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實比較深奧,各個方面的關係錯綜複雜,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名稱也不為我們所熟悉。錢穆先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方,把深奧難懂的知識點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比喻,讓人一看就明白。看懂了比方,再回過去看古代的政治制度,便豁然開朗了。如講到唐代政治中的觀察使和地方官之間的關係時,錢穆先生用了現代的督學和大學校長之間的關係來打比方。若督學的地位高於校長就會降低校長的地位,不利於大學的管理。從而説明唐代政治中監察史的權利高於地方官,把地方官壓抑在觀察使之下,不利於地方行政。再如講九品中正制不適用於晉代時,錢穆先生用“某藥治某病,病癒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比喻九品中正制只適用於魏,這個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繫的特殊時期,不適用與晉這個統一天下的時刻。若繼續沿用這一制度就只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就如九品中正制在晉代被沿用下來,最終發展成為門閥制度。

細細讀來,錢穆先生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感到很受用。首先書中所説的“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讓我獲益匪淺。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歷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記的是要分析其兩面性,現在看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過去的事物。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制度自是為適應那個時代而創立的。譬如我們現代人一説到王位世襲制,便立即覺得這是不可取的,這種制度是腐朽的、落後的,尤其是相對於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現在看來王位世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是小國寡民,他們選舉領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曠場上,便可以表現人民的公意。而中國在秦漢時代,疆土廣闊,户口至少在幾千萬以上,並且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幾千萬個農村,散佈全國各地,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推行民選制度。同樣,我們現代人也不能用現代的民主制度來批評當時的王位世襲制。

但是,這並不是説時代意見完全沒有意義,而是説相對於歷史意見而言,時代意見的地位便相對較低。這其實是要求我們在評價歷史上出現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時,要充分地瞭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正因為一個朝代的制度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來分析,所以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錢穆先生在介紹某一制度時,也儘可能地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詳細地描述出來,讓讀者進入到當時的環境中去。再去看這項制度,就會發現這些制度在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在講述宋代兵役制度時,首先介紹了宋建國後嚴峻的形勢,分析了宋在北方面臨着強大的遼,而宋的都城又在開封,易攻難守。一旦與遼開戰,萬一吃了敗仗,就會危及國基。所以不敢輕易開戰。因為在這種環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現了“養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兵”的奇怪的現象。

第二,從多方面看待事物。雖然本書的書名為《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卻比較廣泛,並不侷限於政治。錢穆先生説的“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絕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書中並不僅僅講到政治制度,還有包括軍事、經濟制度等。因為這些制度在同一時期必定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礎,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經濟決定政治。軍事又是政治的保證,因為軍事不給力,而被推翻的朝代也不在少數。由此可見我們在分析一個朝代的某項制度時,務必要適時的結合其他方面的制度,這有利於我們做出客觀的評價。在我們生活中也一樣,在看待意見事情時,要聯繫與這件事相關的其他方面,才能將這件事情看得更透徹。比如當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切糕”,我們應當看到這不僅是因為市場經濟的混亂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過程中還存在着的問題。

第三,流變的制度,只有認識到制度是在流變的,才能把握各項制度的真相。每項制度都會受到先前存在的制度的影響,也會影響後來出現的制度。而我們只有看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這項制度的真實影響。這在考試與選舉制度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唐朝的科舉制有着漢代察舉制的影子,由考試和選舉發展到真正意義上的考試,就形成了科舉制。從這裏可以看到察舉制流變的過程,以及它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舉制的最終形成是由歷史的積澱而來。

最後來説説,我在讀本書的最後一講時的感受。在最後一講清代的制度時,覺得錢先生在這一講中對清代的制度肯定極少,多半是批評。説清代一切由滿洲部族的私心出發,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又説“總之,清代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錢穆先生一直稱清朝的統治為“滿族政權”,他們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滿洲部族來控制中國人。似乎是不承認滿清是中國,還把滿洲人和中國人區分開來,隱透露出一種“大漢族主義”或者説是民族主義,在現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的今天,這種偏見確實不可有。

總體而言,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書中很多關於史學的觀念,以及看待歷史的方法值得借鑑。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範文3

每當大家滔滔不絕地談論中國曆代政治時,“封建君主專制”總是第一個被引用的詞眼。我們已經習慣於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經歷過黑暗的侵略史後,更全盤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輝之處。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中,作者錢穆向大家説明了幾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也有它爭奇鬥豔的一面,讓我們對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説它專制,也不能不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專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並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決定一切。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政治主要是兩條線,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皇權與相權之爭,這兩股力量的交鋒相錯最終是中央戰勝地方形成中央集權,皇權打敗了相權導致丞相被廢除。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領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難以滋養民主制度的土壤。我們更應該瞭解古代政治並非真是極端的君主專制。漢代的中央政府裏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劃分了中央的權力,並且各機構之間互相牽制,就是皇上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隨意發號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麼終究是要被歷史淘汰的。唐代皇上頒發命令需要先由中書省制定,門下省審批,最後由尚書省執行。就是封建專制嚴重的清代,也只能説是部族專制,仍非皇帝專制。因為皇帝個人並沒有掌握整個主權,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權力。我們也許不曾知道明制常朝有兩種:一種叫御殿,即在大殿內朝會議事;一種叫御門,即到奉天門,讓老百姓也可以見面説話。清朝故宮的午門是預備皇帝和民眾見面的陽台。這樣的古代制度類似我們今天民主政治的蹤影。所以,對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批得一無是處。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宂官現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宋代宂兵宂官現象嚴重是導致其衰敗的重要原因,明代時期也同時存在這樣的問題。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級是縣,縣上面是府和州,又往上是省,即承宣布政使司,這三級之後還有三個分司。這樣紛繁複雜的行政體系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對比起今天中國當今的行政部門也隱藏同樣的問題,部門之多,職責不明確,責任推諉。所以中國之將來,是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繼續徹底地進行政治改革,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一項好制度,若能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後代人來努力改善,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勇往直前。制度也只是歷史事項中的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每項制度之變有其可變的限度,在變動中導出它不變的本源。縱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每當改朝換代之後總會有新的制度來統治新的時代,不斷地尋求與本時代相適應的制度。所以當我們回首歷史時,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歷史觀評價歷史,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同時我們更明白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只有與時俱進,找到符合實際的才是最好的。

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是一個個的偶然與片段組成的結合點。歷史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不對的是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