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童年》300讀後感優質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38K

讀後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應用文體,寫好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強化我們對名著人物的理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童年》300讀後感優質5篇,感謝您的參閲。

《童年》300讀後感優質5篇

《童年》300讀後感篇1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童年,不管它是歡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它都使我們一生難以忘懷。童年反映了我們兒時的喜怒哀樂,我想這麼些個喜怒哀樂早已在我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童年》這本書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樣令人忘懷,令人感慨的呢?

讀過《童年》的人都瞭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阿廖沙在幼年時,父親就永遠地離開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獨寂寞,也不得不讓人產生憐憫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十分疼愛他並且經常講述優美故事來使他受到薰陶。可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為奪得家產爭吵打架,明爭暗鬥以及在生活瑣事上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早已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記印。

童年是每個人漫漫人生的開端,兒童的心靈、思想是天真無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會影響到兒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響,那麼會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則會讓人喪失目標、困惑迷惘。這就好像一個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連開頭都把握不好,那麼後面又怎會很好地繼續下去呢?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時又接觸到了一種小市民的社會生活,而這個階層的人的所作所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厭惡。然而,阿廖沙單純、完美的心靈並未受這些消極態度的同化,始終堅持着自我高尚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體現了他所有的內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讓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時產生一種敬佩之情。

童年屬於你,同樣也屬於我。當我們在內心感到空曠時,回想一下童年時代的自我,它會淨化你的靈魂,讓你生出無限感慨。

《童年》300讀後感篇2

讀了《童年》這本書後,我受到了很多的觸動。本書的作者高爾基是世界文壇的知名大作家,這本書是他所寫的自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對高爾基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沙皇統治下的俄國貧苦家庭裏。小説的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十歲喪母。這本書寫的就是在父親去世後在外祖父家中所度過的歲月。作者在書中説道:這是一種濃重渾濁、色彩斑駁、離奇古怪的生活。作者本人認為這是某個天才所講述的一個殘酷的童話。事實也的確如此,在這個家中,阿廖沙有的是改嫁的母親,兇狠的外祖父,兩個殘忍愛爭鬥的舅舅,還有兩個表哥。這麼一大家子生活在破舊的小房子裏,天天伴隨阿廖沙的是爭鬥、欺騙、謾罵、打架鬥毆、還有貧窮。在高爾基的筆下,將那個黑暗時代中的一切人、一切景物全部描繪了下來,不論是美的、醜的、真實的、虛假的都一一寫下。在這混亂不堪的黑暗中引領阿廖沙不迷失的是他的外祖母。

外祖母給人的感受是慈愛的,公正的,善良的。作者在書中寫道:在她沒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一切連接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但雖然這樣,她也難以脱離那個特定時代中的愚昧無知以及迷信,還有對婦女的歧視。作者從阿廖沙一個純真孩子的視野裏,寫出了自己對於那個時代的感受,高超的寫作技法讓讀者身臨其境。

《童年》300讀後感篇3

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很多傑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時代都酷愛讀書,與書為友,以書為樂。毛澤東曾説:“我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説,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説過:“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

?童年》是前蘇聯偉大文學家,國產及文學的創始人之一。原名阿列科謝。彼什科夫。《童年》是作者自傳三部曲中的一部,還有則是《在人間》,《我的大學》。

這本小説主要講了作者童年經歷的苦難,這是一個普通社會現象。故事在一個小市民家庭裏展開。這個小市民家庭裏,勢強凌弱翅人們的嗜好。但瞎的老匠人首當其衝。這裏的人幾乎每天晚上給這個老匠人安排一個侮辱性的惡作劇是的“小玩意兒”:有時用火燒他的剪子把,有時在他坐的椅子上插一個尖頭長上的釘子,或者是把顏色不同的料子偷偷的放入這個半瞎的老匠人手邊_讓他把他們縫成一匹布。阿廖沙兩個舅舅先後被兩個舅舅毒打、摧殘致死。阿廖沙等繼父也經常毒打他們當然也不例外。這種殘暴的行徑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嚴重的傷害,他們或者鬱鬱寡歡,或者也像大人們一樣惡毒。

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我知道了我的童年是多麼美好,而阿廖沙童年,只有孤單。他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比呀!是讓我學會了,要珍惜現在眼前的一切,不管是快樂的,還是帶着悲傷的一切,人生只有一次,要好好過,不要帶着遺憾。

《童年》300讀後感篇4

?童年》這本書是我在寒假裏看的第一本書。

?童年》寫的是19世紀沙俄時期作者的苦難經歷,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故事在一個小市民家庭裏展開。在這個小市民家庭裏,恃強凌弱是人們的癖好。半瞎的老匠人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這裏的人幾乎每天晚上都給老匠人安排一個惡作劇。有時他們用火燒老匠人的剪刀把;有時他們把五顏六色的布偷偷放在他手邊,讓他縫成一張布。阿遼沙的兩個舅母也先後被他的兩個舅舅毒打,阿遼沙的母親也曾受過他繼父的打,就連年邁的外祖母也受過外祖父的打,當然,孩子們也不例外。這殘暴的行徑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嚴重傷害,使他或者鬱鬱寡歡,或者也像大人一樣惡毒。阿遼沙第一次被毒打後就生病了,他產生過這樣的想法:“彷彿我心上的外皮被撕掉了。”於是,這顆心就變得對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論是自己或別人,都難以忍受的敏感。

人民的美好品質,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能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那就是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必然復生。

《童年》300讀後感篇5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台梭利列舉了大量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在讀書過程中,蒙台梭利對成人進行控訴,在她的論證中,我讀着感到一種愧疚感。確實,直到我們現在生活中,都仍然出現着像書中列舉的錯誤的教育孩子的行為。通過讀此書,讓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與兒童的錯誤交流方式,這也對我將來從事教育事業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兒童並不是一個無意識的個體,相反,兒童有着巨大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許成人去打擾,一旦打擾,兒童則會朝着與自己個性相反的方向發展。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兒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亂了這種秩序模式,對兒童則會造成影響。

在此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例子來支撐她的論點。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應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亂這種秩序。如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在旅遊時睡在一個有欄杆的兒童小牀內,當她回到公寓內只能和大人睡在大牀上時,她便哭鬧,怎麼哄也不停。直到最後拿兩個枕頭圍成一個直角成為她記憶中的欄杆時,她才安心地睡覺,不再哭鬧。這是因為之前有欄杆的兒童小牀給了她支撐感和安全感,一旦這種秩序被打亂,兒童便變得焦慮。一件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嚴重地打亂了這個小孩關於一些東西應該如何安放的記憶模式。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兒童,不明白兒童哭鬧的原因,則認為兒童是沒有緣由地“發脾氣”,對兒童進行訓斥。這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發展兒童個性的關鍵在於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種發展的進程和必須服從的規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種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時宜的干預會阻撓這種力量的祕密發揮。

兒童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這不僅僅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一個從小逐漸轉變為大的問題。蒙台梭利用大量例子證明兒童比成人更具有觀察力,成人往往會忽視一些無關重要的小細節,而兒童卻是對這些小細節有着不一樣的敏感。在教師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在學生的視線範圍內,正如學生都帶着老師的影子,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極強的模仿能力。老師寫字的姿勢,做事的方式,對人講話的態度等都在無形中影響着學生。

蒙台梭利説,成人應該努力瞭解兒童的需要,這樣他就可以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創一個教育的新紀元,它將帶給人類真正的幫助。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己,領會兒童的表示,而且,成人應該把這當作是一種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隨兒童。這讓我想到在教師職業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選擇。老師可以跟着學生走,而不是學生完全跟着老師走。例如讀書,教師並不一定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着老師的標準讀書,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挑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在學生做實驗中,老師不應該代替學生的操作,老師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在一旁加以指導。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節奏,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慢,老師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寬容,讓學生在他自己的節奏中掌握知識,老師過分的干預只會讓學生感到壓力,打擊學生自信心。

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學生實踐得來的知識比教師苦口婆心叮囑的知識點要來的深刻。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體驗的快樂,即使發生了錯誤,也不能妨礙他們這種快樂的心情,他們在錯誤中將成長的更快。

蒙台梭利在書中還講到現在在我們社會中更加明顯的溺愛問題。蒙台梭利認為,家庭財富應該給兒童幸福,而不是一個奢侈的環境。現在“小皇帝”“小公主”很多,上大學了還不會洗自己衣服,不會打掃衞生,甚至要父母陪讀等現象。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逃避現實,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勞,導致的是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書中,蒙台梭利還提到,不僅是成人對兒童擁有愛,兒童對成人也擁有愛,只是這種愛常被成人無意識地打斷。如一個兒童早晨醒來,會去父母的房間叫父母起牀,這是出於兒童對父母的愛,其意是説“新的一天已經來了,快起牀享受。”但是成人會以一句“都説不要早早進來我房間吵我”傷害了兒童。兒童行為受到打壓,便朝着成人阻止的方向、成人的意願發展。在這一個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兒童本來的愛與個性。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例如學生幫教師擦黑板,主動幫老師撿粉筆等,這些都是學生出於對老師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有時得不到老師的迴應,則會打擊學生。甚至老師不理解學生“愛”的表達,錯怪學生。學生有時對教師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教師要擅於傾聽學生,關注學生。

?童年的祕密》不僅是對我們師範生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同時也是父母的育兒經典。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在書中探索兒童的奧祕。

Tags:讀後感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