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書的讀後感600字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W

其實起草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小夥伴們對書上內容的瞭解,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名著知識的認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書的讀後感6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書的讀後感600字5篇

書的讀後感600字篇1

這幾天閒來無事,翻書櫃時瞥見蒙上一層灰的《艾青詩選》,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鬱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詩是古體詩的內涵與現在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着一種“藍色的憂鬱”。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於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於是哀傷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隻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一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為一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為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為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終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你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又因為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敍,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後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達到整首詩的高潮,然後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生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餘音裊裊,三日不絕於耳。

我愛艾青的詩,源於艾青博大的胸懷;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澱與徹底消化的產物;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着這片土地和陽光。

書的讀後感600字篇2

“艾青是一個有自由感的詩人。他不像一些現代詩人標榜的那樣唯在紙上自由地棲居,作為一個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兒女們一道擺脱枷鎖,爭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眾中間,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個體性,保持屬於個人的尊嚴與自由。”這是林賢治對於作者艾青的詩的評價。有幸暑假讀了《艾青詩選》,讓我在艾青詩風沉重,情調憂鬱的筆下,體現出他在抗戰期間的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感情。

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艾青將自己比喻為一隻鳥。鳥兒,我們對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飛翔。可它們的壽命限制了這種自由的飛翔,作者的筆下:“打擊”“悲憤”“激怒”,這是一隻倍受折磨的鳥啊!但它還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為祖國而歌唱,它無時不刻的牽掛着祖國,祖國已命懸一線,在空中飛翔的它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面對這樣的情景,自己無能為力,只能為祖國而歌唱着。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鳥兒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體被埋在了土地裏,就連羽毛也在土地裏腐爛了,可見,它一生為祖國服務,為祖國犧牲,對祖國的愛。“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省略號的帶動,使着我們的情感不斷“深沉”,不斷地從我們心底湧出一股一股對祖國的深沉的愛!

礁石兩節,八句,構成了一個篇章。“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的撲過來,”處在大海中的礁石,怎會不面對海浪的襲擊,海浪“撲”在了它的身上,而且是“無休止”的“撲”。它象徵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己,也象徵了我們民族不可或缺的不畏艱苦、不屈不撓的頑強的鬥爭精神。“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這樣的挫折,是誰都會想過退縮,想過向挫折低頭,可它呢,卻是“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微笑”在艱難困苦面前是一種自信,在敵人面前是一種堅定,在歡樂與勝利面前是一種坦蕩。就這樣一塊普通無比的礁石,讓我懂得了無論身處怎樣的處境,都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堅定樂觀的精神,勇於面對一切艱難困苦,並且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永不服輸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陽”“他起來了”“春”“雪裏鑽”“盼望”“生命”……每個篇章都在我們眼前描繪了一幅中國從苦難與災難的抗日鬥爭,從身陷絕境到路途荊棘,直到最後我們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樣不太完美的畫像。至於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衞祖國而壯烈犧牲的烈士英雄,他們吹響了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但無法實際的帶領人民繼續前進,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帶着我們前進,帶着我們衝向未來!

書的讀後感600字篇3

今天,我又看了《三毛流浪記》這本書。這本書是張樂平先生的漫畫。

這本書描寫了中國舊社會一個無爹無娘無名字的流浪兒,他是一個長着三根頭髮的小男孩,也許正是他的三根頭髮,他才有了個名子叫“三毛”。他眼睛又大又亮,不管春夏秋冬,都穿着一件又破又小的香港衫,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他是一個孤兒,經受了許許多多的磨難,但他卻依然那麼的自信,堅強,樂觀,他還有着一顆善良、單純、同情的心。

三毛骨瘦如柴,無論走到哪兒,別人都會向他投去憐憫的目光,他每天都流落街頭。寒風呼呼的冬天,他被凍得瑟瑟發抖;烈日炎炎的夏天,他汗如雨下,卻不知道去哪兒乘涼;暴風雨時,別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裏,而三毛只能躲在別人的屋檐下避雨。他從沒自暴自棄,他心裏充滿理想渴望有個温暖的家。他努力去賺錢打工養活自己,他去幫車伕推車賺錢,,推車還差點丟了性命,頭被撞了個大包,好不容易推到橋上,車上無情的闊太太扔了一百元紙幣給三毛,這張紙幣在當時連半根油條都買不到。三毛沒有辦法,只好去找別的工作。為了生存,他跪在路邊乞討,總算要到了一點錢,這時,旁邊又來了一個乞丐,他説要不到錢就投黃浦江自殺了。善良的三毛把自己辛苦要到的錢全部給了他,轉眼那人換上長衫、禮帽,原來是個假乞丐,三毛上當了,這種情況己經發生好幾次,他辛苦賺來的錢,都給騙走了,可他依然“知錯不改”,還是老樣子。

每次,看這本書,我都會不知不覺流下眼淚,我想如果在大街上我看到三毛一樣的小孩,我會毫不猶豫,傾我所有的零花錢去幫助他們,爸爸告訴我,在我生活的城市裏,在現在的社會中,如三毛一樣的小孩有zf在關心他們,新社會是不會再發生三毛流浪的故事,三毛所遭受的苦難已永遠留在貧弱的舊中國,但三毛善良、堅強的心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書的讀後感600字篇4

“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願 把這牢底坐穿!”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籤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熱鐵烙在胸脯上,竹籤子釘進每一根手指,涼水灌進鼻孔,電流通過全身……人底意志啊,在地獄的毒火中熱煉。像金子一般的亮,像金子一般的堅。可以使皮膚燒焦,可以使筋骨折斷。鐵的棍子,木的槓子,撬不開緊咬着的嘴脣。那是千百個戰士的安全線啊!用刺刀剖開胸脯吧,挖出來的———————也只有又熱又紅的心臟。”

……

……

這麼多振奮人心的話語,是一個個革命英雄説出來的,也只有他們才能説出這樣的話。江姐,成崗,齊小軒,龍光華……他們都是革命英雄啊!他們不畏強暴,堅貞不屈,他們好比是一把把寶劍,酷刑在他們眼裏只是一粒小沙石,用來磨礪寶劍,使寶劍更鋒利!

?紅巖》這本書講的就是這些英雄與敵人鬥爭的故事:解放戰爭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前推進,反革命的最後碉堡重慶正處於全面包圍之中,這裏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着垂死掙扎,關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裏的共產黨員則同他們展開了一場勝利前光明與黑暗的搏鬥,在渣滓洞和白公館中的獄中鬥爭中,共產黨員共有34人成功脱險。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他是用無數滴革命烈士的血換來的,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無法向革命英雄學習,他們的信念是那麼堅定,堅決不向敵人開口,軟弱的我怎會在敵人面前不畏強暴?面對那些刑具,我怎還敢不屈不撓,它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紅巖精神永存!

書的讀後感600字篇5

打開《國富論》的時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麼多密密麻麻的字,總感覺讀起來會使我變得暈頭轉向。

不管怎麼樣,我還是讀了下來,也深有感觸。亞當斯密是18世紀的經濟學家,因此在看他的國富論時當然要從他的時代出發。無論他説的是對還是從誰的角度出發,對於今天的我看來,瞭解到當時的很多經濟因素和狀況,使我看待今天的經濟時聯想到國民經濟的發展歷史。應當説亞當斯密是偉大的,他提出的勞動創造價值理論和社會分工,使我們直觀的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史。就這一點我們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亞當斯密。應當説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識之上,亞當斯密的觀點也不例外。然而讓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學者,不是為了提出觀點而是為了整理觀點而努力,一點點成果沒有經過考證便自認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發表。我佩服亞當斯密的精神。亞當斯密一生中為什麼只有這一個成果,並不是亞當斯密寫完這本書之後就沒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肅,當亞當斯密處於彌留之際時讓別人將除《國富倫》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毀掉,為了不讓半生不熟的觀點公佈於世。

整篇文章通讀下來,使我不由得對作者獨特的見解和高深的學問敬佩不已,正是因為有了許多像斯密這樣的偉人,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傳承和發揚下去呢?

?國富論》的中心思想是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的自由市場實際上是個自行調整機制,自動傾向於生產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貨品種類的數量。例如,如果某種需要的產品供應短缺,其價格自然上升,價格上升會使生產商獲得較高的利潤,由於利潤高,其他生產商也想要生產這種產品。生產增加的結果會緩和原來的供應短缺,而且隨着各個生產商之間的競爭,供應增長會使商品的價格降到“自然價格”即其生產成本。誰都不是有目的地通過消除短缺來幫助社會,但是問題卻解決了。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説,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隻無形的手牽着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