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5W

寫讀後感是一種讀書的樂趣,因為它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到了書中的情感和情節,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體驗到文學作品的情感和情感,深刻地感受到人類情感的共鳴,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6篇

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篇1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來探討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並沒有像普通的哲學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簡單易理解的文字向讀者傳達着它想表達的一切。其實我不得不承認,哲學家的思想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他們的觀點有些絕對化,有時我也會和書中的青年一起產生不認同的觀點,但哲學家的闡述有時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

就像書中所説的“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其實不然,在現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現象。記得高中時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意見不一而大吵起來,我氣憤地轉身離開,那是我第一次對別人發那麼大的火,出於一種不甘示弱的心裏。事後很是懊惱,當我們再次聚到,把自己對想法説出來時,也覺得並沒有什麼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憤怒並不能解決事情,也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用一種心平氣和的口吻進行交談,説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決了。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説是一個小孩因為成績不好,他的媽媽對他大發雷霆,當在訓斥過程中電話突然想起,他的媽媽瞬間改變了語氣和態度,對電話中的人物表現得恭恭敬敬,電話結束後,他的媽媽又開始對他進行一番説教。這個例子是在提出“因為大發雷霆而製造憤怒”後舉出的。説實話,我在看到這個觀點時很不贊同,難道説別人濺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會生氣嗎?但看到這個生動的例子再想想現實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確實不無道理。想象對方是我們領導、父母或者親密的朋友,我們真的會對他們發火嗎?或許他們給我們道歉,我們還要微笑着説一句“沒關係”吧。這樣看來,脾氣確實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亂髮脾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發脾氣無非是想讓對方對某件事情引起重視,那心平氣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書中還提到了如何看待過去的經歷。我想,如果我們一味地活在過去,那麼我們必然不會得到進步和成長。過去如果是成功的,我們會因為陷入其中而目中無人,毫無進取;過去如果是失敗的,我們會長久被其束縛,整天萎靡不振,灰頭喪氣。所以當前才是我們最應該把握的,接受當下的自己併為之努力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紀伯倫曾經説過:“回憶是一種重逢,忘卻是一種自由”,回憶有時並不是美好的`,但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所束縛才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於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這句話讀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個陳述句,但是因為當事人的情感賦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會變成了感歎句,疑問句亦或是省略句。一個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由很多件發生的事情組成。在此看來,人生不是由一條線組成,而是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每個點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都是不可重複發生的,而只有我們當事人才能決定它的大小、形狀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其實現在很多人活在別人的言論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一般來講,它也並不可恥。畢竟孔聖人也説過“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我們根據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從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的某些表現力而獲得進步。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我們過分地關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只會讓自己深受折磨,困於言論的枷鎖無法獲得自由。不管何時我們都要明白,無論對方做什麼,最後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決定怎麼做的都是我們説了算;反之,當別人做某些決定時,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不應該對他們指指點點,不去幹涉別人的人生課題也是換來我們自由的前提。況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誰比誰更有經驗?

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至於別人怎麼看待我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無法左右。如果我們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將會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吧!

再來談談自卑,其實我認為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重之別。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公司裏,領導下發了一個任務,很多人會自信大方地向領導推薦自己,但有些人因為自我感覺能力不足而畏畏縮縮;班級裏,一羣男生們在比較着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錢買的”等等,這時卻有一名男生低着頭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繼而把腳縮了回去……這些都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們是不幸福的,他們因為自卑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為了誰而活?為了別人嗎?肯定不是的,當然是為了我們自己。畢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的。況且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接納,那誰還會接納我們?獲取幸福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們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點,但是都是可以去改變的!

?被討厭的勇氣》,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靈雞湯,但是細細品讀可以發現,它並不是雞湯,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許會讓我們產生不快,但是確有醍醐灌頂的作用。它給我們帶來重拾信心的勇氣,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氣,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為取悦別人,只為悦納自己!

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篇2

可以説是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為裏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説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讚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麼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麼辦會有點尷尬。

然後總會給自己設置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後我不在廣州,然後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説,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生,就預想着有個困難在那裏,我跨不過去怎麼辦呀?欸欸,就是這麼事多,我自己看着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癒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生事情導致結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為因,導致現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症狀或者説是抑鬱症。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為我需要才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鬱。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為一次經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它,我至少戰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藉口,我現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為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為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誇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人説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於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於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一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麼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説了沒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總是放大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裏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來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於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説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痴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其實往往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也想對那些抑鬱的人説,不要和自己糾結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在有了答案,也會隨着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麼意義就有什麼意義。

最後,要關注於當下,不要執着於過去,也不要過於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才是進行時才是最可靠的。

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篇3

你相信,世界是簡單的嗎?

你相信,所有的人際關係是簡單的嗎?

你相信,我們面臨的很多不幸只是因為自己缺乏勇氣嗎?

如果你對以上三個問題存疑,那麼不妨來看一看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呈現方式是以對話的方式展開,一位青年去聽聞哲人的觀念很不理解,認為他是一派胡言,就跑去人家的府邸揚言我一定要把你辯論倒,哲人表示樂意奉陪......在坐而論道的五個日夜後,青年醍醐灌頂表示了對此種心理學的認同與尊敬,感謝後離開。

從結構上看就像是三流影片強行happy ending一樣,但也是正是這個原因才讓我在讀這種心理學偏哲學性的看似虛無縹緲的書時還津津有味,一氣呵成。大概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總想看看哲人是如何扳倒青年。

哲人全書傳遞的都是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去買《阿德勒心理學經典》拜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02月0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關於因果

我對很多“我現在過得不好是因為以前怎樣怎樣的句式”很反感。還有之前大熱的“原生家庭論”,好像有了原生家庭這個萬能公式,你所有自認為性格上的社恐、自卑、敏感等都有所依託,所有犯下的罪過也都有理由被寬恕一樣。但每次一聽到這種抱怨的時候,我又不知道如何反駁。在他們有理有據邏輯嚴謹的和我傾訴人生的不幸,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安慰而已。

好在這本書的主邏輯也與我的想法一致,也讓我找到了反駁他們的依據。那就是阿德勒否定“原因論”,改為“目的論”。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

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理解的例子。你在餐廳吃飯時,服務員不小心把菜湯灑到你的衣服上,你大發雷霆。但事實上,你並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雷霆而製造怒氣”。也就是説,為了大發雷霆這個目的而製造出憤怒的感情。

因為在你轉頭和朋友吃飯時,你憤怒的表情是會消失的。這説明人的情緒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你把“憤怒”這個情緒單拿出來對服務員,不是因為菜湯弄髒了你的衣服,就僅僅是你想對他發火而已。

在我過去的人生中經歷過的,也都讓我更加堅信“目的論”。比如爸媽正在吵架突然有叔叔阿姨來家裏串門;或者國中班主任正在訓我們班的時候突然接到了一個家裏的電話;再或者遇到有人插隊義正嚴辭的指責之後,也會有種有驚無險的感覺。為什麼“情緒管理”漸漸地被拿出來當話題,就是因為情緒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它甚至就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學的只是如何意識到自己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件事。

關於自卑

我們一般會因為什麼樣的事情感到自卑?因為自己不夠漂亮,不夠圓滑世故,不夠有能力......

我最強烈的且持續很久的自卑情緒是因為我長得很高。作為一個身高177cm的女生,從小到大都是班裏的隊尾;和女生朋友在一起總會聽到他們説如果找男朋友是你這麼高就好了;家裏人也會時常把你當男孩子指使,好像柔弱與你扯不上什麼關係,扛幾個大箱子完全不是事;陌生人會問你為什麼不去打籃球這種話。我一直覺得這是我遇到喜歡的男生會自卑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太高了對方一定更喜歡小鳥依人的類型,所以就連試探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

這個情緒不太經常出現是在去澳洲讀研期間,那兩年多是我最閃閃發光的階段,它改變了我很多。比如身邊比你優秀的人劇增,對英語的態度也不再只是單單把它看成一門考試而是太想和別人聊天的必備工具,還有,就是緩解了我對身高的自卑。

一方面是外國的大環境真的不太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另外身邊的朋友你會聽到的擇偶觀也不是隻有自己以為的一種樣子,矮個的妹子們一樣會煩惱自己矮。這個自卑和焦慮在漸少人提及的大環境下慢慢消失了。

而在這本書裏,剛好看到一段,讓我完全放下了這種所謂的自卑感。他説:

身高的高矮,

並不是客觀上的“劣等性”,

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

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是我自己預設了自卑的前提,而不是真的被動遭受了什麼心理創傷。

關於獎懲

在我國小的那個時代,全球風靡一本親子教育類的書籍,名叫《告訴孩子你真棒》(盧勤)。我爸媽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教育我變得特別矛盾。每次想訓我的時候,就是那種明明覺得我也不怎麼棒,但是又想依靠這種誇讚式的教育方式來引導我走上人生巔峯的表情,很滑稽。

後來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實操難度太大,就放棄了這樣的教育理念。也幸好是這樣,可以讓我在家形成了完整的獨立人格。他們告訴我做選擇就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而不是強迫我一定要按照他們給我選的路走。會給我分析利弊,但我自己的事情,決定權都在我。

而在這本書中,阿德勒也是同樣反對獎懲制度。書裏的哲人這樣説: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幹”之類的話,

表揚孩子的母親無意之中就營造一種上下級關係

--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

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看到這段的時候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歪打正着的沒經歷過這些馴獸師心態的家庭教育。而且阿德勒主張,化“誇獎”為“鼓勵”,在該表達感謝的時候感謝,將縱向的“誇獎”變成橫向的“鼓勵”。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介紹了非常完善的哲學架構,如“課題分類”、“人生謊言”“活在當下”等等觀點,都非常實用且易懂。

我認為,心理學不該只是在你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時才試圖找一本書改善自己的狀況,而是應該在每一次你對人的心理產生好奇時,拿起這本書。

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篇4

?被討厭的勇氣》裏面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夢想這件事,但我覺得關於人生是一條直線還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剎那的問題,其實就是在説夢想。

書裏提到,人生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剎那,而不是一條直線的“在路上”,它讓人“活在當下”,其實活在當下聽起來是一件很空的概念,但書裏面論述的.其實非常好。

對於人生目標這件事,根本不在於什麼遠大計劃,因為人生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把每一個當下都用盡全力的過好,也就無所謂什麼遠大不遠大的目標了,因為畢竟“越努力,越幸運”,往往好的結果常常會與有準備的人不期而遇。

任何的眼高手低都不配談遠大目標,而真正的腳踏實地又不需要談遠大目標。所以,遠大目標在我看來,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

我想大約,目前而言,《被討厭的勇氣》確實是改變我的一本書。

我記得9月15號中午才寫了匆匆那年的那種小感歎,傍晚就接到了父親病發的通知。然後我整個人在之後的時間裏,陷入了一種消沉悲觀的情緒裏,我突然意識到今後的人生將都是減法,我不知道如何去調節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去幫助我的家人。

?被討厭的勇氣》讓我想通了“我怎麼樣才能幸福起來”這個問題。我把我的課題和父親的課題分離開;我儘量去分析什麼是我在干涉人和什麼是人干涉我;我去把關注點抬高,放到時間線裏,去產生自己的歷史眼光,去想以後的生活(我還無法去想宇宙的事情);我去尋找“最好的自己”的感覺,以便把最好的樣態放在每一天……

我想,我不能奢求生活温柔待我,但我可以温柔待她,常常微笑,常常感恩,幸福感總不會離我而去的。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一本故事書,甚至看起來非常像一本雞湯書,但其實它自有其深刻處,我很喜歡亦非常感謝這本書,就算它是雞湯,我也要先乾為敬!

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篇5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説,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接下來,運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為。

1、最近在家裏閒來無事,終於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比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打開書突然發現有個事情需要現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現自己了,不能虧待自己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於沒有時間學習。可是實際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為不想學習,所以製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是因為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製造出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為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為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製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為內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為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説話,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現出來內向藉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聯繫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繫,但是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於不能甚至不敢去聯繫。之前的想法:因為過去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應該聯繫,保持現狀即可。目的論:因為不想或者不敢聯繫,所以想起了以前發生的事情,來加深自己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麼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我討厭這隻蛋讀後感篇6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於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於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於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於當下,當下的要做什麼,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為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麼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説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為改變意味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自卑來源於“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痺的藉口。哪裏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於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去超越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為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後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誇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乾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