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誇中國讀後感模板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5W

讀後感比較忌諱的一點就是直接闡述書籍的原文,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書上故事的體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誇中國讀後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誇中國讀後感模板7篇

誇中國讀後感篇1

費孝通老先生著述的《鄉土中國》,篇幅短小精悍,文字飽含深思,讀來使人受益匪淺。文中講述的鄉土中國,並不是中國社會的具體素描,而是包含在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色體系,支配着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本書開篇一句話,便揭示了中國社會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是由中國千年歷史發展決定的。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農業大國,中國人過着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像植物一樣在一個地方紮根,在悠長的歲月裏,熟悉環境、養成習性,世世代代互相傳遞經驗、互相學習,最終形成中國文化。

在《文字下鄉》一篇中,作者講到現代社會對鄉下人“愚”的固有認識。實際上,“愚”是智力問題,而鄉下人真正的問題是“文盲”,即知識問題,這兩個問題並不相同。知識的欠缺是鄉土社會的本質導致的。作為面對面社羣,鄉下人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空間阻隔和時間阻隔小,比起對文法和藝術要求高且意義不完善的文字,直接接觸的語言更勝一籌。簡言之,需要決定存在。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去批判鄉下人的“愚”是不恰當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並非唯一工具且有缺陷,其表情達意的功效是有限的。作者也指出,只有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文字才能下鄉。

本文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差序格局”的概念。差序格局是我國社會的基層機構。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係搭成的網絡。作者做出了精闢的比喻,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與之不同的西洋格局,是團體格局,像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

中國人在相似的環境中有着相似的經歷,接觸和使用同一象徵,因而在象徵上附着了同一意義。他們代代相傳,創造、學習和記憶社會共同的經驗。文化正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記憶而維持着的社會經驗。社會結構格局決定社會特有的文化。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裏,“倫”即差序,私人聯繫中維繫着孝、悌、忠、信的道德要素,要求克己復禮、推己及人。而中國社會中“攀關係、講人情”的社會文化現象與差序格局也是息息相關的。

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等方面展開敍述,介紹了一個“鄉土本色”的中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這本書具有高度的理論素養和洞察力,極富鄉土氣息,讓我感觸良多,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

誇中國讀後感篇2

初看此書,我總是想到艾青的一首詩——《我愛這土地》,詩中的一句話尤為深刻: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我想就書中的一些句子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書的開頭提到了一個在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説中原的一家家總是划着一小方地來種植,而沒有想到利用這片地的其他方法。似乎是這樣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在土地上發展起來的國家,我們的土地的依賴性已根深蒂固。“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我們腳踏實地,我們熱愛這土地,我們珍惜這份與生俱來的土氣。

當看到費老寫到自己第一次出國,他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包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底下時,我想到了我的家鄉潮陽。眾所周知,潮汕地區過節拜神的活動有很多,有人説這是迷信的做法,但是在我看來,這也算是內心的一份信仰,對神明的敬重源於先人,源於環境的耳濡目染,這份敬重一代一代相傳下來,慢慢地成為了一種傳統。這份淳樸的土氣,讓我覺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自然、不做作。

“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社會競爭沒那麼激烈的那時,人們之間要建立起信任也就沒有現在來得那麼困難。沒有相互之間的算計與心機,單純的,就是心裏油然而生的相信而已,這便是“土氣”的一種特色,實實在在的、不加修飾的、饒有魅力的。

像書中的一句話説的那樣:只有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象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中國便是這樣的,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們便有了一份“土氣”,無需覺得丟臉,這本身就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我們該慶幸,這是我們的家的標籤,是我們的根。葉落歸根而我歸往何處?我們都知道,落葉尚要歸根,人也是一樣的,倘若忘了根在哪裏,要如何回家?

誇中國讀後感篇3

畢業也好多年了,再重新回憶起小時候在課本上學的小故事時,真的還是比較吃力,估計是很長時間沒有去接觸所以真的忘性比較大了。在此所回憶之時,重新理解之後,再次從中所收穫頗多,很早就知,温故而知新也,卻不曾好好的去花時間領悟。

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也正是此,在簡短而精悍。

讀童話書無疑是培養孩子興趣閲讀的吸引力,現階段好多小孩在電腦或者電視動漫上花耗大量的時間。娛樂和綜藝已經搞笑的動漫佔據太多的時間,而快生活的娛樂的方式並不能滿足國小生的知識的閲讀量,而消耗着其學習向上的精力。

趣味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相結合,讓孩子在看書的同時學到實用的道理,提高語文和寫作基礎。家長也可以更家放心的去孩子的課外閲讀了,而且在寓言故事旁邊都有全書附二維碼,全書的經典故事逐字注音,文中加入詞語解釋,用孩子的語言和現代的視角講出通俗的故事,讓孩子領悟為人處世的哲理。也不用擔心小孩看不懂其故事。看完書之後就給小侄女看了,現在再問其説,都非常的喜歡。

再次看《刻舟求劍》時,不僅僅只是覺得其思維的侷限,我們都曾在原地而踏步,也都其憤然的侷限於自己的思維,對於別人的建議而不聽取,在人生上也是這般中,侷限如此。

?疑鄰竊斧》也是非常喜歡的故事。有時候,我們都可能會用侷限的眼光去判斷事物,就好比,如果穿的衣服可能比較差,就會覺得比較窮,生活過的也不怎樣。所謂的有色的眼光都是在經過重重的的判斷之後,才做出來的決斷,而小孩子的心是純潔善良的,也是人生思考的問題

作為小孩子的閲讀理解還是非常好的書籍,也試用於現在小孩的需求。現在的童書做的也太好了。

誇中國讀後感篇4

我推薦朋友讀讀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着作《紅星照耀中國》。家裏現存的那本是20xx年前我從老家調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時買的,扉頁寫有生命旅途,願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書本記述的1936年是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的關鍵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壓手段威脅中國接收廣田三原則,大規模增兵天津和華北,德國和日本簽訂防共協定。戰爭一觸即發,智慧之光何時照耀中國引導全民合力抗戰帶了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斯諾於六月間由北平出發,經過西安,冒了生命危險,衝破了國x黨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革命的嚴密的,進入陝甘寧邊區,成為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它不僅僅是一部採訪錄,還是一部詳盡的歷史資料。在誕生後的七十多年裏,一向是許多國家的暢銷書,是國外研究中國問題的首選讀物。

斯諾首先在當時蘇區臨時首都保安(即志丹縣)和毛澤東同志進行長時間的對話,蒐集了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第一手資料。然後,經過長途跋涉,他到達了寧夏南部的預旺縣,這已經是和國x黨中央犬牙交錯的前沿陣地了。最後他冒着炮火,從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順利地到了西安。當他回到北平時,正是西安事變爆發前夕。他在北平首先為英美報刊寫了許多篇轟動一時的通訊報道,然後彙編成一本書,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這是一本真實描述紅色中國的着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瞭解了中國共產黨。

作者以出色的紀實文學技巧記錄了正在成長中的紅色蘇區一幅幅立體而豐富的影像,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鬥爭,以及西安事變爆發前夕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伯渠、徐海東等中共領導人對時局的看法以及他們各自的傳奇經歷。除了領導者,斯諾還描述了許許多多的黎民百姓,從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着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是組成陝北蘇區最真實鮮活的畫面。

誇中國讀後感篇5

我今天看了《中國通史》一書,描寫的是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歡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為周朝開國皇帝周文王是個人才,而且還有一幫忠誠輔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還很雄厚,周朝後期很腐敗,所以我不喜歡周朝後期,還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國家治理的繁榮富強。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貪圖享樂,大興土木,搜刮人民的錢財。所以我也不喜歡唐朝後期。

我們中國每個朝代的後期都很腐敗,就説紂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數萬銀兩。殺了幾百人。而且荒唐無道,最後果然被周武王滅了。

最強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開國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統治了蒙古,然後競把我們的中原佔領了。佔領了中原後,又把俄羅斯的首都佔領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

我最不喜歡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雖然建了萬里長城。而且還統一了錢幣。但是他把古時候記載的書全燒了,而且還殺了一些讀書人,這叫"焚書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壞的一面他繼承,好的一面他沒繼承,而且還派了一些人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風使秦朝走向滅亡。

我感受到了古時候皇帝英明的時候,國家就發達,皇帝無能的時候國家就腐敗。

誇中國讀後感篇6

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經有很多國際友人對中國給予過各種形式的幫助,比如埃德加斯諾。

毛主席曾經説過,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作為一個美國記者,斯諾是第一個把中國共產黨、紅軍介紹給全世界的人,讓更多的人知道,在東方的大國有着這樣一個政黨,這樣一隻隊伍。

?紅星照耀中國》的意義不只是向外界介紹了中國的革命情況,它還是一部詳盡的歷史資料。

一九二七年之後,由於國民黨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導致大批共產黨人的犧牲,蔣介石撕碎了偽裝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輕的共產黨於死地。全國各地都在搜捕共產黨,甚至敢於同情共產黨的行為也會導致死刑的懲罰,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着掉腦袋的危險,義無反顧的追隨在共產黨的紅旗下,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理想是什麼、鬥爭的方向是什麼,並不為當時的大多數人所瞭解,在國民黨的宣傳機器的惡意詆譭下,共產黨被説成一小撮反動的暴民,而紅軍則是為數不多的、衣衫襤褸的土匪罷了。

但是國民黨無法解釋的是,如果真如他們所説,共產黨是暴民土匪且人數少得可憐,為什麼一直無法被消滅?相反還繼續擴大着根據地?共產黨真的是反帝的麼?或者如國民黨支持者所説的,他們激烈的抗日口號只不過是爭取公眾的同情和絕望的掙扎,是亡命的漢奸和土匪最後的呼號?

總有些人願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險。斯諾無疑是這種人。

儘管心中忐忑,斯諾還是在張學良將軍的東北軍幫助之下,毅然決然的踏入了這個被蔣介石政府描繪成是充滿血腥、野蠻、土匪當道的紅色根據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寫給毛澤東的介紹信。

然而懷着冒險心情的斯諾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擔心毫無必要,這些紅色區域絕不是國民黨政府所説的那樣恐怖,正相反,在這裏,有着人民真正支持、信任的政府。

由於外界的封鎖和造謠,共產黨領導人的情況一直不為外界所熟知,國民黨不停地在炮製他們的“惡行”,並且諷刺的是,在多次報道毛澤東、朱德等共產黨領袖死亡的消息同時,他們又懸賞對這些人進行緝拿。

按斯諾自己所説,他只不過是一個好奇心強、敢於冒險的洋鬼子,但是在紅色政權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貴賓的待遇,而共產黨的領導人們也對其坦誠相見,為其的採訪報道提供一切便利條件,這和國民黨的遮遮掩掩、欲蓋彌彰、顛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過和共產黨、紅軍的接觸,斯諾終於明白,為什麼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不惜犧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產黨,為什麼紅軍在人數、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能夠轉戰南北,為什麼人民羣眾會如此的支持着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才有希望,因為紅軍是真正的人民。

誇中國讀後感篇7

而這本書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給我們刻畫了從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整體社會的社會意識和整體文化的狀態。衝突的根源與其説是最終的鴉片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説整個近代史的衝突就來自於兩種文化模式和意識的衝突,而兩種文化的踫撞和互動中,又影響了歷史本身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觀點就是社會與歷史的交互式的前進。

其次,從這本歷史書中我們可以跳出單純的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刺激—反應”的模式。我記得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歷史教材就給我們這樣的印象,鴉片戰爭以及二次鴉片戰爭導致了所謂“開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層面的模仿;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導致政治體制的反思與改革;而巴黎和會則導致了整體思想的反思。這種遞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顯然忽視了中國社會本身的主體性的問題。

本書所刻畫的近代中國的歷程則是一種反思式的推進,可以這樣説中國從原先的模式中脱離出來,試圖進入完全外來的模式,但是發現這本身並非從其主體出發,從而進入下一個反思的過程,重新認識自身的主體性。最後一個階段的主體性認識可以説就是擺脱蘇俄模式的共產政權,其領袖毛澤東最終取得勝利,完成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務。第三,也可以説這是一個猜想。整本中國近代史刻畫了近代中國本身的一條主線,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從整個國際體系的壓迫之下襬脱,恢復自己的主動性。這一恢復最終結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個人的解放,顯然沒有過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體版本。或許這應當是下一個歷史階段“現代中國”的命題,事實上我們正在前進。

總的來説,這本書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較好的歷史類讀物,如果説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側重於介紹一種歷史的觀點,而比較不注意歷史事實的分析——中國這麼長的歷史,只在那本小小的書中都説完了,那麼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將宏觀的歷史思維和詳細的歷史事實相結合的好書。

這本書的確值得一讀。

Tags:讀後感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