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參考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8W

作品的結構和敍事方式是重要的元素,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深入探討這些方面對故事的影響,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瞭解到不同作家的文學風格和創作特點,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分辨和鑑賞文學作品,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參考5篇,感謝您的參閲。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參考5篇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1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於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

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瞭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後,我都會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要不然,我這個區區六年級的.學生怎能看懂?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闆”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想唐伯虎當年由於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後當着大家的面説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説得好,“説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説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最後,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寫完了。我知道僅憑這篇文章,是不能表達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還是要寫,因為,這是對我的一種滿足,僅此而已。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2

只要大家學過明朝的歷史,就一定知道著名的燕王朱棣吧!他英勇善戰,以靖難的旗號打敗了建文帝,成為了明成祖。

朱棣是在戰亂之中生下來的,當時朱元璋正在和陳友瓊進行大戰。所以,朱棣並不喜歡文學,而是喜歡舞刀弄槍,所以明太祖並不喜歡朱棣,朱棣為了使自己受到重視,便帶着兵去打仗,結果大獲全勝,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仍然喜歡太子,但是不久後太子死去了。朱棣認為這是自己繼承皇位的好機會,但是明太祖又立了15歲的朱允炆做了太子。朱棣的夢想便破滅了。建文帝即位以後,便下令進行削蕃,朱棣便找了個理由,打着靖難的旗號反抗。建文帝在和朱棣對戰前,對將士下了一道命令,不能殺害朱棣,否則,自己就會背上殺叔的罪名。於是,朱棣身上好像裝上了一個永遠打不倒的盾牌,無數次,朱棣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殺掉,但是,卻因為建文帝那個懦弱的決定,眾將士沒有一個敢來殺他的。朱棣又智取當時最強的騎兵——朵顏三衞。

由於建文帝的軟弱與無能,最終還是被朱棣打敗了。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本來就是朱棣先惹起的禍,還害怕背上殺叔的罪名?朱棣真是太幸運了,成功的實現了自己當皇帝的夢想。

明成祖即位以後,設立了東廠機構,還下令進行削蕃,還親自率兵去征討蒙古。他和明太祖一樣,日夜操勞,自己一人批改全天下人的文書。為了證明明朝的強大,他還派出了正和去下西洋。

朱棣的一生為明朝的發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礎,他是明朝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棟樑!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3

有一種説法,説古人把讀書分三個階段。5歲到15歲時是第一個階段,叫“誦讀”。第二個階段是15歲到25歲,叫“學貫”。最後一個階段是25歲到35歲,要做到“涉獵”,指一定要讀些本專業以外的書。

我這個年齡已過了上述三個階段,作為智商不高的一介武夫,讀書主要就是消遣,若説還有什麼目的的話,就是以前為了給女兒樹個愛讀書的樣子,而今或許就是有一點點裝或是愛惜眼睛了,因為整天盯着電腦手機兩個一大一小的屏幕,實在是有些頭暈眼乾。

年前單位書櫥添置了些新書,其中有套《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共分九部,其中有幾部曾於20xx年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學習期間讀過,也曾寫過第一部的讀後感,知道這套書是極為適合用來消遣的。

借閲這套書時,單位管理的同事對我説:怎麼喜歡看明朝的東西明朝都是些壞人!

他這句話,不敢苟同。第一,我並不是特別喜歡看明朝的東西,我只是覺得這套書適合當下的我用來消遣而已。第二,明朝雖然皇帝、太監以及一些權臣不怎麼樣,但好人,也就是忠臣義士還是有的,而且讓我看後會久而不忘的。譬如被“滅十族”的方孝孺、“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知行合一”的王陽明、被當年明月評價為“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仞加身不改之志,千年之下,終究不朽”的楊漣,當然還有存在較大爭議的抗清名將袁崇煥。

讀《明朝那些事兒》嚴格意義上不算讀史,因為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史書,但卻很適合像我這樣的人通過它去了解明史。雖然當年明月是以自己獨特語言風格來敍述的,但卻不是戲説,也雖有自己的評説,但歷史中的事件與人物都還有據可考,可以讓讀者輕鬆地消遣式地通曉串連起明朝歷代中的事件與人物。

閲讀是需要一些能力的,如我者,不大能看懂或看得進去較為高深的學術著作,只看一些于丹的書、易中天的書,還有當年明月寫的這套書,這不是不求上進,這其實是有一點不幸。正如香港文化人樑文道先生所説:“讀書讀得越多,越發現真正要讀懂我們心目中所謂的經典名著,你可能要有一點運氣。”顯然,我缺少一點這樣的運氣,無法像一些生長在家庭條件不錯的人,受到良好的書香薰陶,國小到大學都接受了不錯的教育,慢慢走過一條幸運的軌跡,漸漸培養出一種閲讀能力,幫助他們讀到很多人沒辦法讀進去的書。應該説,像我這樣的人極為大眾,但這不妨礙我們以任何目的、任何方式去閲讀。有一種讀書叫做無須求甚解,能讀,堅持着讀,其實就會感到幸福。

巧的是在我寫這個筆記時,微信朋友圈中一小妹發了一條這套書的讀後感,無論有沒有道理,錄之算作結尾吧:

從其中的許多歷史人物中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能否做成大事,起決定性因素的是人品。能力很強但人品不佳,反而誤事。更有甚者,能力差人品更差者,因自身擁有的籌碼站不住腳跟,便擠兑能幹實事的人以保地位,結果就是帶不了兵,更做不成事。既然同為一個目標奮鬥,就不應該站在制高點對平級的人頤指氣使,唯有團結一致才能建設好所謂的集體,做成想做的大事。

她在這段話後附了一句:個人見解,不喜勿噴。看得出她是個單純、要求上進的好姑娘,滿滿的正能量,在此為堅持閲讀的她,也為我自己點贊!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4

迄今為止,唯一講述明朝偉大歷史的白話書明朝。

從貧窮卑微的牛郎,到被送到佛寺做一個小遊子,到做一個跑腿的,到做一個統領百萬大軍的元帥,到登上吳的寶座,到建設大明和一萬人民。朱元璋,一個傳奇人物,一個軍事和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是淒涼的。為了吃飯,他從小就不得不為地主放牛。他來自一個佃農的家。他們一生都在處理這片土地,但是在他們的親人死後,沒有一塊土地可以埋葬他們。為了吃飯,他去當和尚,做小男孩,做家務,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去最貧瘠的地方化緣。直到他無法忍受,他才參加了起義。

反叛。他想在和平與穩定中度過一生,但一封信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那封信,他走投無路了。當他走投無路時,他投奔了濠州城的守衞者郭子興,開始了他傳奇般的生活。憑藉他傑出的才能,他歷盡艱難,成為一名元帥,贏得了無數次戰鬥。經過多年的戰爭,他消滅了元朝,也就是吳的皇位,建立了大明,並且從一個牛郎變成了一個萬人之上的皇帝。

宣佈自己為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結束了著名民族的等級制度。朱元璋執政期間,為了緩和尖鋭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羣體之間的矛盾,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政策,如反外敵入侵、改革政治、發展生產、穩定民生等。他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上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

他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沒有很高的文化。他是這樣一個人,後來他成了一個非常能幹的皇帝。關於他有很多傳説,所以他也是一個傳説中的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5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白話正説明朝的史書,它與史書不一樣的是它的語言生動幽默,而與演義不一樣的是它講述的全是真實精彩的歷史,這成了我喜愛這部書的原因。

歷史,每次讀來總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兒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蟻的事,正史不關心,野史也不疼愛,既然是大事,就總會引來很多的假設,總會假如這個不這樣,那咱們國家早就怎樣樣啦,如果那個不那樣,咱們早怎樣樣啦。無論大事還是小事,只要是個事兒,就沒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將相。但這也就構成了後人在閲讀歷史時的一個微妙的心理,這種奇妙的品味過程,堅信每個讀歷史的看官都深有體會的。

本書從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檔案開始,細數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貧農,因此為了吃飯,他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難,他17歲時的一場饑荒讓身旁的親人一一死去,帶着復仇的火焰和有飯吃的追求,朱元璋來到寺廟,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數十起暴動讓他揭竿而起,經過長達16年的艱苦發奮,他打敗了元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之後,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決定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此刻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決定。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務必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決定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十分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經歷中,我看到了朱元璋無比的軍事天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中,他利用徐達的多點圍攻的衝鋒旗開得勝,而後常遇春的單騎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衝鋒,最後致命一擊——火攻。這幾板斧掄得陳友諒一敗塗地,而後用安撫俘虜的命令獲得民心,並一舉消滅了他當皇帝路上最大的敵人。這幾招看出了朱元璋對海戰的精通——兵貴神速,旗開得勝;他的眼光之準——關鍵時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軍深入、勇不可擋的張定邊;不斷敗退中,丁普郎無畏的衝鋒……當這些名將都被朱元璋納入麾下時,勝利還難嗎?其實,他最狠得是最後一招,利用不殺降的政策廣博民心,將陳友諒的軍隊弄得支離破碎,再無還手之力。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個軍事天才,小時候放牛、討飯的狀況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軍事才略,實在難能可貴!

明代,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最明顯的體現。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lz13)由六部分理朝政。這麼做其實是透過分權來抓權,他將軍政大權全都集中到他手裏。但這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對於精力旺盛,每一天加班加點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夠嗆,於是他另設內閣,參與決策,減輕負擔;而後內閣首輔權傾天下,連皇帝的聖旨都能夠不批,想整誰整誰,這和明太祖的內閣制度是有直接關聯的。

“時勢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雖有過人之處,但總體上不算是“奇人”,和歷史上許多君主相比,他並不出眾。與其説他有王氣,倒不如説他很有運氣,先是出生在了一個漢人必反的動盪年代,又巧遇了眾多良相俊將,就連細節因素(鄱陽湖的東風)也那麼庇佑他……想不稱王也難。他的過人之處不多,但有一點對他的對手來講是“致命”的,那麼就是“緩稱王”政策,這能讓他在高舉“自然法正義”旗幟的基礎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陳、張之間,先是“幫忙”蒙元“剿滅”陳、張二人,然後再對蒙元“反戈一擊”。考察歷史,我們發現國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和改革開放初期的“韜光養晦”理念都有“緩稱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殺人如麻,他的統治時代像極了蘇聯的“大清洗”時期——政治上極端恐怖,經濟水平和軍事力量卻都有了長足進步。儘管如此,中國的朱元璋還是要比俄國的斯大林優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於剷除異己,只是徒有“肅反”之名罷了,他把殺人當作目的;朱元璋雖也濫殺了不少無辜,卻也幾乎沒有放縱一位奸臣,殺人在他眼裏只是手段。但總會有人會為這種人才的超多流失埋單吧: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死亡2000萬的慘痛代價,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則丟掉了江山。

朱皇上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後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後,繼續奮鬥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

作為大明天下的締造者,朱元璋有過不朽的功勛,也有過嚴重的過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為大明帝國而驕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誤之處也許在於他太堅信責罰、殺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但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過早已載入史冊,人們心中自有分數,又豈是你我能夠譭譽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歷史風雲即便,各個英雄人物流星般橫空出世。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當年的人、事早已灰飛煙滅;然而,大浪淘沙,他們這些豪傑在歷史的長河中更加灼灼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