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有關雙減政策心得體會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W

生活中的事總是變化不停,當我們有了新的感悟受到了新的啟發的時候,心得體會是我們的首選,記錄有利於我們的成長,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有關雙減政策心得體會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2022有關雙減政策心得體會範文三篇
有關雙減政策心得體會1

雙減政策一下來,各種各樣的聲音也隨之而來,有歡喜的,有發愁的,對我們教育者而言,我倒是希望,雙減,讓我們的教育也有幸福感。

説到教育的幸福感,其實我很久都沒有擁有過了,在我看來,教育的幸福感就是真正愛自己所任教的專業,愛自己的課堂,愛自己的學生!雙減,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感。首先,我們也改變了作業的佈置形式,作業的主體對象沒有變,依舊是學生,高光時刻到了,作業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從跳繩,做手工到親子閲讀,無不昭示着幸福感的來臨。由於之前一直任教的都是低段,接觸的都是一二年級的學生,真的很為這個作業形式的改變感到開心。國小生嘛,就應該有國小生的朝氣與活潑,每天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這才是正常的狀態。其次,我們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成為了重中之重。如何抓緊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成了我們工作的一部分。

就拿我來説把,我開始更加爭分奪秒的利用課堂的時間,爭取不浪費一分一秒,把每一天所要做的事情儘可能提前規劃好,每完成一個就做一個記號,哪裏存在問題,我也能夠及時的記下來,防止下次問題的出現。對於課堂上出現的問題,記在紙上,回去分析研究,和同組的老師研究解決的方法,感覺工作充實了許多。其次是,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們特別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和多種形式的學習,比如,背誦兒歌,喚起孩子們對母語的熱愛,感受母語帶來的快樂。下課的時候,讓孩子們盡情的玩耍,感受課間十分鐘帶來的樂趣。還有和學生們一起跑步,跳繩,研究植物,感受天氣變化等等。其實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重視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也能夠真正的把學習的自律性轉移到自身上來,其實就是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並能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生活。對我們教師也是同樣的,我們也要在雙減政策下學會工作,學會生活。

雙減政策的實施,也是對教師工作的一種激勵,鼓勵我們從一定的方面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教師也能夠幸福的工作。願我們也能夠像先輩李大釗同志那樣:鐵肩擔教育,妙手教學生!

有關雙減政策心得體會2

新學期還沒有開始,雙減已經走進每一個鄉村城鎮,每一所學校,落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茶餘飯後繞不過的話題。

朋友圈有各種段子,千姿百態。我很佩服段子手的立意和角度,反映出不同人羣的內心世界。不過,觸動我的還是現實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和聲音。上海建平中學兩撥家長的劍拔弩張、周邊兄弟學校老師被告後的無奈與悲涼。

從教二十多年的我,從雙減政策出台,就開始思考,我們的教育生態究竟想要哪種?最終要走到哪裏?又該如何走?是在尋求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杜絕內卷?還是真正實現社會各種人才的分流,防止躺平?

清楚自身能力不及,思想高度不夠,感覺有些問題自己還沒有看透,雖然在不折不扣的執行,但,看到的一些現象,總還是止不住觸碰我的思考。

週六晚八點左右,跟妻子逛超市,發現幾個穿校服的孩子,很驚訝,妻子説最近,不是週末她也經常能見到晚上逛超市的學生。我感慨孩子開始有自由的時間,每天都能充分融入、感受生活,而不是生活只有單一的學校,我們應該為雙減點贊。她接了句,説不定,以後晚上跳廣場舞的可能都不是大媽的專場了。突然我就不知道怎麼接了。

出了超市,我們沿着衞河路往北走,想去龍湖邊看夜景。剛走到湖邊,聽到石子碰撞電線杆的聲音,尋聲看去,又是兩個學生模樣的孩子,手拿彈弓,不斷的做着瞄準射擊的動作,説笑中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情,像極了兒時跟小夥伴的童年時光。調侃説,陶淵明的生活也不過如此,妻子説,學生都不寫作業,晚上出來練手,如果哪天,把彈弓申請奧運項目,不定他們順便還能拿幾個冠軍回來。我啞然。

她説班裏週三有個孩子,向教育局打電話,告班主任違反了教育法第73條……妻子和同事都很震驚,説老師們現在很小心,説話非常謹慎、作業儘量沒有。説實話,我至今不瞭解73條是怎樣的條例,可是,這個數字和故事似乎讓我看到了超市、湖邊孩子背影的背景。

1976年出生的我,童年的記憶中,除了不看課外書,全部都是自由自在的撒野瘋跑。抓蟲、玩水、抓螞蚱,悶紅薯、地裏刨茅根,樹上夠槐花,偶爾割草放放羊算是幹了大事兒。捉迷藏,除了沒有像草房子裏桑桑藏在棺材的經歷,草垛、牆角、地窨子可謂是能藏盡藏。如今想起來很愜意的童年經歷,碰上當下一樣晚上自由的他們,原本很欣慰和舒服的兒時感覺,如今怎麼突然不再是那個味道?

我想到了老家一個近門姑姑的三個孩子,兩個哥哥是銀行高管、老小比我還小一歲,現在是寧夏大學的教授。小時候,我的記憶中,他們家住老城,是我們家城裏唯一的親戚。有一次爸爸帶我去姑姑家,我看到他們家堆着很多的書,其中有一本彩色的《西遊記》繪本,講的是偷吃人生果那一段,那個場景我記憶特深刻,因為臨走我都戀戀不捨。這是我第一次有了對書的渴望,可是,我直到高中才有了自己買的第一本課外書。

對比和我同齡,一起長大的十幾個夥伴,現在只有我一個人上了大學。

我想到了姑姑、母親和小夥伴的母親。從現在的工作我想到了兒時我們各自的家庭。姑姑和母親都很重視我們的教育,只是家庭條件不同,姑姑有更豐厚的條件給她的孩子買書讀,而且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

記得有人這樣表述:“一對熱愛讀書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貴人,會潛移默化地把閲讀習慣根植到孩子的骨血裏”。我很認同,尤其是最近認識了一個高校的老師,酷愛國學,在他的影響和陪伴下,11歲的兒子用古漢語寫了一本書。

雙減之下,究竟減去的是什麼?減出來空出來的時間,又該做什麼?我想,這對所有父母、老師、孩子、甚至社會,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驗!

有關雙減政策心得體會3

昨天,學習了陳老師的““雙減”政策下的有效作業設計”,才讓我真正意識到優秀的作業設計能開發學生的智力,讓學生更喜歡數學。也使我們一線教師更加堅信:“課堂指向核心素養,課後指向更精準的作業評價,使學習目標與學習評價精準接軌,這其實就是學習過程教學評的有效性”;而作為一線教師作業評價的變革恰是直接顯現“雙減”效度的關鍵一環。

對照自己的作業設計,發現學生對數學學習最多就是逆來順受的被動式學習,時間長了,終會消磨光孩子的學習激情,淪為一種可有可無的事情。這樣的學生,進入國中階段,失去了國小老師的全程監督,很有可能會不適應國中的學習模式而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們得想辦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陳老師的講座給我指出了一條道路,那就是趣味題和思維題。首先要認識到的就是這些題目的量不多,一節課也就一題而已;其次一點,這些題不要太難,要能夠讓學生們跳一跳,夠得着。這些題目不是如今校外培訓班中上的那些特別困難的奧數題。我們佈置的趣味題和思維題,和奧數題的不同之處就是這些題目帶有童話色彩,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數學信息,且和本課知識有掛鈎。比如陳老師舉的例子:圓形池塘裏的老鼠和池塘邊盯着它的那隻小貓的故事。就是在學習了圓周率的知識的時候的一道趣味題。你看,配合上情境,學生們肯定能學得開心。學生們開心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就來了嗎?感到很驕傲的是,我自己堅持幾年的每日一題,和陳特想到一塊去了。當然,在趣味性上,我還要繼續尋找合適的素材,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孩子不排斥,而是期待數學、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