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百年的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W

寫讀後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欣賞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寫讀後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想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百年的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百年的讀後感8篇

百年的讀後感篇1

看這本書時,我總是想起《從優秀到卓越》書中的一個觀點,基業常青的企業,其老闆或者領袖人物,往往都是做事低調、踏實、極其務實的人,很少有驚驚乍乍、喜歡待在鎂光燈下、喜歡動輒高調示人的商界明星。

所謂的商業明星,往往可以短時間成為大眾的焦點,但是手中掌握的企業缺少紮實基礎的他們往往只是流星。也許本不想做明星,但是在缺少紮實基礎的情況下,急功近利的他們發現作明星的好處以後,更多的是主要依靠市場營銷-短期內投入巨大的廣告宣傳這種短期有效,長期效果甚微的方式,而不是通過踏踏實實的做事,一點一滴來提高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推動自己事業的發展。這一點從廣州太陽神、三株口服液、飛龍、秦池酒、孔府家酒等產品的一時風行而又迅速隕落一個個得到驗證,也從牟其中、顧雛軍、張海、唐萬新兄弟的一時風頭正起到鋃鐺入獄得到驗證。

不喜歡當明星的企業,如海爾、海信、聯想、華為以及現在的奇瑞,也許走的是一條發展緩慢、路途崎嶇的發展道路,但是他們具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穩健,能經得起風浪,無論是以往的國內政策突變,還是蜂擁而來的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我都深信,即使很艱難,他們也一定能堅持。

我個人的體會,無論是做人還是以後做企業,無論何時何地,要堅持基本的價值觀、道德觀,不要急功近利。如果已經盡力了,哪怕今天做不到,千萬不要強求,千萬採用其他手段乃至為了結果不擇手段。一個人,只要瞄準自己的理想,堅持下去,勝利或者成果最終還是會來到眼前。

百年的讀後感篇2

前幾日在書屋看到有人批判黃仁宇,因此興起重讀《萬曆十五年》之念,這幾日讀了兩篇——《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一時有感,記錄下來。

一、人的陰陽

這兩篇中着重講了三個人: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張居正身為帝師、首輔,勵精圖治,整頓乾坤,在他的治理下明漸有中興氣象,對萬曆皇帝乃至整個皇室以道德標準苛責嚴求,但為推行自己政策時任用私人,排除異己,並且生活奢侈,收受阿諛賄賂。在他一手遮天之下,年少的萬曆視張居正為聖,言聽計從,但隨着萬曆的長大,張居正的逝去,皇帝逐漸看清了張居正的陰陽兩面,失望之餘,張居正被抄家褫職,子孫充軍的充軍,收監的收監,而此後萬曆漸漸認請了文官的兩面性,隱居深宮,形成中國歷史上一大“奇觀”——皇帝消極怠工,十年不見大臣。繼任的首輔申時行也十分清楚地看到了文官的私慾與理想,企圖“實事求是”地做到“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而“藴藉不立崖異”,調和陰陽,結果卻是心力憔瘁,無功而退。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陰陽兩面,只是有人不願審視內心,不肯承認內心中的“陰”,而借“陽”來苛責他人,而苛責他人的結果一方面可能會給社會羣體帶來一定的益處,因而也給人以正義之感,而另一方面卻也在滿足着自己的私慾。很多時候,他也知道自己的私慾,但不願也沒有勇氣去承認,並且竭力借正義之名掩蓋着私慾,因而在用道德管制和指責別人的時候顯得理直氣壯。另一種人要顯得真誠得多,他們也有私慾,但對自己有着道德的標準,當私慾不自覺地流露出來,被人指責時,沒有勇氣去承認,下意識地為自己尋找理由,自己欺騙着自己,為了自己的形象,竭力為自己辯護,並且也竭力讓自己符合理想的道德形象,慢慢地也就確信自己就是沒有私慾的道德堅守者(這種人就像被萬曆認為“訕君詁直”的鄒元標)。

兩種人都不敢正視自己,當然真誠地嚴格地審視自己內心是很難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魯迅、盧梭。

前者有些可憐,乃至可鄙。後者可敬,但迷失自己,並苦不堪言。

二、申時行的委屈

萬曆皇帝因喜歡三子常洛,而想立其為太子,但因廢長立幼遭到眾大臣的反對,無奈之餘,只得宣佈一年後考慮此事,但後又節外生枝,拒絕立儲。眾大臣聯名上奏請萬曆收回成命。這一大規模的抗議引起龍心赫然震怒。

申時行當時在病中,內閣大學士的聯名上呈請,由二輔許國執筆,但這份奏章仍由申時行領銜。當其得知皇帝的反應後,立即上一份揭貼,説明內閣的聯名奏章雖然列上他的名字,事先卻未與聞。皇帝回批感謝申先生對他的忠愛之忱。但這揭貼被二輔許國截獲,內容也因此在文官中傳遍。

於是申時行遭到嚴厲的彈劾,説他“遁其詞以賣友,祕其語以誤君.陽附羣眾請立之議,陰緩其事以為內交之計”。萬曆皇帝一開始處罰了這個上奏者,但後繼者如火如荼,不可遏止,一個接着一個遞上了參劾申時行的本章。申時行無法抵禦這些道德上的控訴,他的威信已經掃地以盡,他除了辭職以外再無無他可供選擇。

從那些文官的思考角度來講,申時行確實存在的道德的問題。

但,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申時行可有委屈?我們來揣測一下申時行的行為的動機。

我們以那些文官的話為真實的,申時行事先知道他們的聯名上奏,並同意了領銜簽名。我們可否作這樣的猜測,他確實認為那些文官的意見是對的,萬曆應該儘快立儲,所以有以上行為。但當他知道皇帝的態度後意識到這事的嚴重性,可能會帶來朝廷大批官員的裁撤。大家知道皇帝震怒的後果的。而且由於他們的聯名上奏,任何官員的勸諫都不會獲得皇帝的信任,因為他已經把他們都視為敵人。要能進行有效的勸阻,必須勸阻者是皇帝信服的人。而申時行是最佳人選。因為他是皇帝的蒙師,即使他身為首輔,也規劃着皇帝的就讀和經筵。皇帝總是稱他為“先生”,而不是“卿”,而且每個月都有欽賜禮物給他。萬曆皇帝還打算授予申時行以太師這文官的最高的職銜,只是申時行辭不領銜而已。這樣如果申時行能跳出事外,作為旁觀者對萬曆勸諫,消除萬曆心中的怒火,減緩聯名上奏帶來的皇帝的反彈,那對朝廷的安定無疑是很有益的。

我們知道,在一個人暴怒的時候,另一方固執己見,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到底,其結果往往是火上加油。同樣申時行如果站在同僚一邊,和皇帝對抗,那麼孤立無援的皇帝很有可能更加憤慨,進而一意孤行,以強硬的手段實現自己的意圖。到那時,朝廷就可能一片混亂,皇帝的任性和暴戾有無數的史實可以證明。

後來的結果證明了這一點,那個首先發難的官員被降級外調,進而又加重處罰被削職為民,二輔許國也“回籍調養”。立儲之事也僵持着。這樣的結果大概是首輔申時行的無奈辭職多多少少使得皇帝有些泄氣,所以才只懲治的首犯,不然皇帝在怒火沖天時任性帶來的後果不會如此簡單了事。

但申時行的妥協沒有得到同僚的理解,在道德的批判下他只能辭職,雖然萬曆也曾挽留。因為他的威信已掃地以盡,無法作為首輔領導百官了。

申時行一番苦心卻得如此結果,其心中之苦又有幾人能知?

百年的讀後感篇3

當葉子開始泛黃的時候,就以為着我們秋季開學了。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我們開學的日子已經到來。在開學這天我們也迎來我們的的第一課——《開學第一課》。這個節目是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

?開學第一課》它是結合當下的時事和事件來給我們上課,是一門充滿生活氣息的課,十分的貼切我們的生活。2022年是很有意義的一年!共青團建團100週年、香港迴歸25週年、七七事件85週年等等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都值得我們去深思反省感悟這其中的意義。

在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中,我看到了祖國的迅速發展,看到了很多默默無聞的英雄的付出和勞動,讓我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作為一名學生,也許我們的力量很微小,接觸不了更多的東西。但通過看《開學第一課》瞭解到這些,那麼我們就要暗暗下決心,為祖國奮鬥!為了幸福美好的,明天而奮鬥。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而不斷努力。讓我們一起向《開學第一課》裏面的英雄前輩學習!體會他們的奮鬥精神!勇往直前,只要堅定不移的炒着一個目標前進,那我們一定會成功。

?開學第一課》給我們帶了勵志奮鬥的節目,相信大家都會有所感想,讓我們一起奮鬥,奮進新時代,跨進新徵程。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少年!在今後的日子裏我一定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為祖國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百年的讀後感篇4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傅雷家書》,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

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的人。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傅雷的愛子教子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傅雷在書信中善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

讀了這本書,讓我更多的瞭解與理解父母。讓我知道了子女要多和父母溝通,相互瞭解。

精選閲讀

百年的讀後感篇5

從小,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歎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代有歎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黃仁宇先生是我上大學後,在老師的推薦書目中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在我看來,《萬曆十五年》其實並不算是專業的歷史書籍,只不過是引導人們從全新的角度去認識歷史,向世人普及歷史。對一般人而言,接觸的歷史就侷限於初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印象就僅僅定位於教科書的描述,如戚繼光=民族英雄。除了從事歷史相關專業的人以外,一般人都不會去了解歷史背後的點點滴滴。因此,大部分人對歷史的認知是片面的、呆板的。即使我也喜歡歷史,但曾經的我也是這樣。

在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萬曆皇帝的印象就是明朝的荒唐皇帝,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萬曆皇帝並不是我想象中那樣的。由於嘉靖皇帝的荒唐事,萬曆皇帝的母親和首輔張居正從小就用儒家的道理來教導他,要求十分嚴格。例如萬曆皇帝很喜歡寫大字,而且年幼時就能寫得很好。可正是由於這樣,首輔張居正並沒有表揚他,反而剝奪了他寫大字的時間,認為是浪費時間,改學四書五經。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能把大字寫得很好就很不錯的了,是值得稱讚的。可萬曆皇帝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表揚,反而被剝奪了寫大字的愛好。可以説萬曆皇帝的童年時很艱苦的,沒有一點樂趣可言。欲帶皇冠,必承其重。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裏,這是身為人君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但萬曆皇帝也是一個人,他也有作為一個人的需求,他也渴望玩耍、表揚。萬曆皇帝執政後期的荒唐與童年長期的壓抑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現代的教育比較注重鼓勵孩子,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

而萬曆皇帝登基後,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這些都是萬曆皇帝的功績,但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萬曆皇帝都只是一個荒唐皇帝而已。因為萬曆皇帝的執政後期,常常沉迷酒色,荒於政事,致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而為什麼萬曆皇帝會突然變得如此荒唐呢?這又不得不提他的太傅張居正了。張居正生前的名聲很好,萬曆皇帝也很信任他。由於改革,張居正得罪了很多人,在他死後,很多他的政敵開始攻擊他。起初,萬曆皇帝還是很信任自己的老師的,維護張居正。但張居正本人在改革期間,由於過於自信和心急,有些手段不太光明磊落,並不符合他臣子的身份。而且張居正並不是清廉的人,他經常收受手下的“孝敬”。也許在張居正看來,自己位高權重,一心一意輔助皇帝,底下的官員的“孝敬”是應當的,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在張居正逝世後,他的這些過錯就被他的政敵利用。當他的這些行為被曝光後,萬曆皇帝覺得自己被騙了,在他心中太傅是忠誠的、清廉的,可事實卻狠狠打了他一記耳光。這與他一直受到的儒家教育並不一樣。至此,萬曆皇帝終於瞭解到儒家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本質了。萬曆皇帝的信仰崩塌了,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所以萬曆皇帝后期變得如此荒唐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除了張居正的形象讓我震驚之外,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也讓我重新認識了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的確很有才能,也識時務,所以曾經也位高權重。但由於他是張居正提拔的,所以在張居正被清算後,他也被棄用了。這不得不説很可惜,可以説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可讓我大跌眼鏡的是,戚繼光也不是一個廉潔的臣子。可能在世人看來,他的功勞遠超他的過錯吧。

張居正之後的首輔是申時行,一個致力於平衡文武官與皇帝的衝突的忠誠的大臣。他一直深信着萬曆皇帝會改過自新的,萬曆皇帝小小的為君之舉也會讓他欣慰不已。

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瞭解的並不算多。對於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看了這本書後,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並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麼不堪,或那麼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這是《萬曆十五年》第一章第一段的最後一句。沒錯,萬曆十五年的的確確是沒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歷史大事件都是平常的一點一滴推動而成的。當今的教育體系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我們都在嘗試着改革,慢慢推動着我們的教育向前發展。只要我們都努力拼搏,我們的教育也必將越來越完善。

百年的讀後感篇6

教師節這天,(3)班的同學送了這本《萬曆十五年》給我。在表示感謝之餘,也不禁啞然失笑。看來《明朝那些事》不僅影響了我,還影響了他們。

?明朝那些事》用七本書完整記錄了整個明朝歷史,而《萬曆十五年》只是選擇了歷年十五年,即1587年,帝國發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如張居正的死亡,戚繼光被貶等,這些事情極大地影響、甚至決定了帝國未來的走勢。當然這些史實,在《明朝那些事》中均有記載,而且“當年明月”更是將其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因此,《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並沒有引起我太多的興趣,基本上都是上廁所的時候斷斷續續看完的。

拋開人物、故事不談,只談一些對於明朝的文官集團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在我以前的博文《明朝那些事》也有涉及到,不過當時只是簡單地表達而己。因此,我準備在這篇讀後感中,儘可能地展開關於這一點的討論。

萬曆多年不理朝政,與只關注練丹的嘉靖皇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極少數的大事,比如戰爭,除了極少數的人,比如當時的首輔申行時,能夠見到皇帝本人之外,其他的時間,那個龍椅是看不到人的。。他己經很早就廢除了早朝,大的奏章也常常是有去無回,甚至大臣的請辭也是杳無音訊。因此,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正是因為萬曆驕奢淫侈才最終導致了後來的宦官專權、民不聊生。這種解讀非常符合我們一般人對歷史的理解。但是如果究其原因,就會發現,這一切的出現跟我們正史所歌頌的文官集團有着莫大的關聯。

萬曆剛上任時,還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有為青年。比如,定期出席各種名目眾多的繁文縟節的禮儀活動,甚至從皇宮步行至天壇求雨等。總的來説,前一階段的萬曆還是非常符合聖明君主的要求的。那麼,是什麼讓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青年變成了不理朝政的人呢?

答案就是當時的文官集團。

當時的帝國己經形成了成熟穩固的文官集團,如果説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那麼,文官集團就是實際的權力操控者。這些文官深受“聖人”教導,並對這些信念堅定不移,希望以此來影響皇帝、改造社會。因此,縱觀明朝整個歷史,無論是精力充沛的朱元璋,還是有為的朱棣,或是碌碌無為的,讓我記不住名字的皇帝,都是在與文官集團的搏弈中度過一生的。換而言之,文官集團決不是對皇帝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的無用之輩,即使在很多情況下,皇帝可以動用最高權力,對違揹他的意志的文官進行懲罰,但是對於作為一個整體的集團,皇帝很多時候卻是感覺無能為力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立太子一事。萬曆本想立鄭貴妃之子為太子,但這一決定遭到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理由是自古以來,太子都是立長不立幼。於是,圍繞立太子一事,萬曆跟文官展開了鬥智鬥勇的較量,誰也不肯讓步。

這讓萬曆非常惱火。他自小即位,接受張居正的輔佐,絕大多數時候,他扮演的並不是皇帝的角色,而是學生的角色。該做什麼,怎麼做,一切由張居正來決定。比如,有一年他想跟母親重修宮殿,以表孝心,但張居正以“己經很豪華”、“聖上應體恤民心”為由拒絕;再比如,皇帝練字練得很好,就在他洋洋得意之時,張居正説,“聖上的字己經練得很好的,從今以後,應該做些國事”,一句話,皇帝的這點愛好被剝奪了。

好不容易,張居正死了。萬曆長大了,也真正地掌握了最高權力,就在他準備大幹一場時,卻突然發現,他依然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文官集團總是要求他按照他們的想法來成君成聖,而不是聽從他的命令來做事。換而言之,萬曆想做一個有實權的君主,但是文官集團卻只需要一個象徵性地君主。萬曆曾抗爭過,先是軟的,軟的不行,就來硬的。但是他發現,他可以很輕易地幹掉一個人,但是卻幹不掉這個集團。

以言官為例。在明朝,言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很有力量的,這些言官,輕則彈劾同為人臣的官僚,重則斥責皇帝。比如,萬曆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出席早朝時,就有言官上疏,説“皇帝身體不適,但是後宮卻夜夜笙歌”,直指皇帝生活不檢點。萬曆一怒之下,當然重責了該言官,但是該言官卻因此獲得了“因直獲罪”的美名,以至於後來很多言官紛紛效仿,即使被罷、被貶,甚至被殺,卻依然阻擋不了指責皇帝的浪潮。

到最後,萬曆累了、厭倦了。他既然無力戰勝文官集團,就乾脆放棄吧。於是,他開始拒絕早朝,拒絕出席各項重大的禮儀活動,拒絕接見大臣。皇帝的這一做法,當然引起了文官們的集體反彈,他們紛紛上書,直指皇帝懶散,甚至説,如果這樣下去,將會國之不國,君之不君。但是大臣的奏摺即使講得字字見血,堆得比天還高,這個時候的萬曆己經懶得批一個字了,也懶得反駁,也懶得打回,任由大臣去罵去折騰,他祭出了“無為而治”的大旗!

事情就這麼耗着,帝國也依然有條不紊地轉着。只是1578這一年,張居正死了,社會改革嗄然而止;申行時回老家了,內閣裏缺乏了一位主持大局的人;戚繼光被罷免了,東南的倭寇又開始猖狂了。這一切,預示着大明帝國己經出現了覆滅的跡象。

百年的讀後感篇7

一轉眼間,新的學期已經來到了。在這充滿收穫的季節裏,讓我們一起帶着喜悦與激情,拉開2022年秋季《開學第一課》的序幕吧!

央視《開學第一課》,它是陪伴我多年的老朋友了,每一年都帶給全國的小朋友們不一樣的驚喜與收穫。那麼我就簡單分享一下我的2022秋季年《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悟吧!

我很清楚記得,開播的那個晚上_點,我準時蹲在了電視機面前。因為我習慣了靠近電視屏幕看,這樣對眼睛傷害很大,所以還沒開始就被媽媽訓了一頓。在我稍不留神的時候,節目開始了。

穿着華麗的主持人向我們問候之後,緊接着下面一系列的進入正題。今年的主題是__,讓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隨後也請來了_嘉賓,漸漸地我沉醉入迷,忘記時間會是過得如此快。

通過這次的開學第一課,我比往年得到收穫更多了,認識到自己以前的努力還是不夠的,因為總有人在進步,所以努力只是一小部分,堅持與毅力才是關鍵點。當我看到每一位英雄雖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為了夢想,為了建設更加強大的祖國,他們可以夜以繼日地奮鬥,戰勝一切困難,一步步向前走。

我好像突然明白,夢想是什麼?榜樣是什麼?自己又該怎麼做?身為接班人,同時也是共青團團員的我,身上的擔子與使命似乎變得更加重,可是我卻更有方向與動力去奮鬥,拼搏了。

百年的讀後感篇8

《激盪三十年》是按年編寫的改革開放後的企業史。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分明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然而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彷彿無比遙遠。《激盪三十年》彷彿給我開闢了一條時光隧道,雖然無法親歷那個年代,但是通過另一種方式觸及了離我們感覺遙遠而實際最近的中國經濟改革史,仍舊感同身受。細細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個充斥着“原罪”的商業故事,不知不覺的被時代氣息深深地感染與震撼。

以一個“後之來者”的身份來回顧歷史,總是會不自覺地那現在的情況與過去相比。當年改革伊始的做法,轟動一時的爭論,震驚全國的案件等,大多隨着時代的發展淪為了歷史的滑稽戲,這就是時代的距離吧!身處那個時代的人永遠不可能比後者更清楚更灑脱地看待那個時代。然而,這種灑脱可能只有作為旁觀者的後人才具有的。當局者都有着最現世的利益衝突,怎麼能如後來者那樣輕易釋懷。而後人也永遠無法完全理解“當局者”們所創造的傳奇,只能驚歎於時代。

雖然作者力圖以客觀的史家理性客觀的角度,但是它所記述的每一個故事或讓人血脈賁張,熱血沸騰,或讓人惋惜心痛,唏噓不已,或讓人肅然起敬,或讓人激動憤怒,你很難一直保持着非常平靜的心情去閲讀。或許它更像是一本小説。

這本“小説”講述了一個能令任何有夢想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故事,中間最能打動人的地方是展示了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具有典型性個體的成功、失敗以及許多難以言盡的委屈、痛苦。這本“小説”中,主人公之數遠不止一百單八個,多到難以一一列舉,但是他們都可以冠以“企業家”的名字。他們靠着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勤勞和聰慧在1978——2008年“摸着石頭過河”的社會轉型期譜寫了當代中國可歌可泣的企業史。

他們總是承擔着改革的政策風險,總是原有體制的突破者也是違規者,常常被迫遊離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原始資本積累中不可避免的擁有着血腥和銅臭味道,因此獲有“原罪”。雖然少數人頑強的度過艱險修成了正果如今依舊被鮮花簇擁,但是更多人卻被無情的被時代碾壓過去,或被人遺忘,或坐進了牢房,甚至成為了悲情的時代祭品。然而在今天看來,他們毫無疑問的是那個時代的驕子。不同的人生軌跡背後折射的卻是相同的時代烙印——見證經歷了激盪三十年裏中國企業所有的興衰榮辱世事變遷,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的縮影。

許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改革成功者,曾經也走過荊棘路。當年的王石同樣身無分文過,在深圳街頭時的迷茫和毫無方向與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絲毫差別。然而他卻主動地跟上了時代的腳步,倒賣起玉米,在“摸着石頭”的過程中漸漸找到方向。當年的柳傳志在中科院中不過是一個專業不精的工程師,但是他所擁有那個年代人少有的經營熱情與智慧致使他脱穎而出。當年的許多人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鮮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樣面對時代的困惑而苦於自我救贖。然而他們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們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屬於自己的時代切入點。

而那些一度成功,幾番掙扎,最後被歷史遺忘的改革失敗者的人總是給人一種悲情英雄的感覺,讓人惋惜無比。李經緯將健力寶從三水縣的一個只擁有幾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廠,發展成為了一個在中國能與可口可樂相抗衡的國企飲料巨頭。而後來整個“國退民進”產權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環境客觀造就了政府企業間產權分置時的互不信任,使他與他的健力寶卻深陷產權泥潭,作為產權改革的實踐者,作為政商博弈的參與者,李經緯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在今天看來彷彿命中註定。

最後他一病不起,而他的健力寶也消逝在時代中。與他同樣悲情的領導者還有褚時健。褚時健抓住煙草行業發展的機遇,使紅塔山成為中國名牌,讓玉溪捲煙廠脱穎而出,成為中國煙草大王,但是企業家激勵機制與監督體制的不健全還有其貪慾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職業生命。類似他們的“悲情英雄”還有好多,雖然有許多人都為他們抱不平,歎他們生不逢時,諷制度的僵化,但是我總覺得他們的失敗這與他們這一代企業家身上的“草根性”有着極大的關係。

他們的成功大多都是當時他們所做出的幾個具有時代突破性與相對偶然的正確決策與自身企業特殊的身份與地位所造就的。如果他們沒有身處特殊的位置而只是一個普通的民營經營者,取得成功完全是不現實的。如果他們能不斷的提升自我,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不停地運用自己的那“三板斧”,悲情可能不會上演。假如他們具有職業經理人的基本自身素質與真正科學的管理方法,結果肯定會非常不一樣。然而這樣要求那個時代的人明顯是不現實的,身處時代之中的人想要超越時代太過困難,這不過這只是我這個後者的意淫而已。

這本書中提到的許多故事都是我們高中時極好的論據,而當時對這些事情的評判幾乎只是簡單的為了單一的論點而簡單的貼上符合主題的標籤。一件現實的事情沒有簡單的好與壞,很難用一個或兩個簡單的方面解釋清楚。全面客觀是探求事物真相的基礎。

30年誕生了太多人物,人們對他們的定義各有不同。我十分贊同這本書前言引用《唐璜》的一句話對他們的定義——“説來新鮮,我苦於沒有英雄可寫,儘管當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窮,年年有,月月有,報刊上連篇累牘,而後才發現,他算不得真英雄。”因為,我覺得他們是成功的時代探路者。

雖然在現在看來,他們的成功源於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他們的成功相對容易,但是取得成功始終是困難的,需要我們走在時代最前沿,甚至超前於時代。現在的中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問題、空白,仍然是個處處存在着機遇的時代。也許過了多年之後,我們在看待如今的時代,正如我們看待過去的年代一樣,感歎那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共存的好時代!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從1978年至如今的30多年是中國最精彩的華章。從改革開放初江浙人民冒極大風險發展貿易,到80年代中後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講話後爆發的全民下海的熱潮„„全體國民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對貧窮現狀的堅決告別和現代化的強烈追求成為了所有人的價值追求,而這也是中國改革發展中最重要的動力。從一開始中國的改革就是一個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動的過程,只不過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呈現的。

中國這場改革運動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特性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不爭論特徵”。由於中國特有的複雜社會情況,中國的改革的走向非常像是社會學的gartner光環曲線。每當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爭辯和強行推進的時候,往往成效甚微、陷於流產,甚至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和輿論的紊亂,而當所有的爭論這都已經精疲力竭的時候,改革卻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刻取得突破。其嚴謹且極優的途徑選擇往往小於人們之前的猜想。可能這才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吧!

改革開放的種種成就是政治家智慧與企業家智慧交織的結果。然而過去經濟還是由政府主導的,普通的人們在其中取得的種種成就,抓住的種種機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稱作政治變革的副產品。民營的企業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葉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運。在未來,還是期待一個更完善的制度,一個系統更穩定的社會。中國經濟,至少在企業方面,應該有更多無關政治的商業智慧而創造。不過把握政府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潮流、時代面前,人永遠是渺小的。

今天中國的雖然有點虛浮,但是你不能否認它的強盛,與1978年時落後而窮困的中國已經有着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使從1949年開始中國沒有走上發展的“最優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國未必與所謂的“最優道路”差多少。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相似的,雖然這個過程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相互獨立的逐步進行,漸進的路徑與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會在一個時間點上匯成一股河流。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