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倫家庭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同學們可以在讀完一些文字後積極編寫一篇讀後感,編輯一篇讀後感能夠深化你們對書上思想的領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倫家庭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倫家庭讀後感8篇

倫家庭讀後感篇1

今天讀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一起學習》,裏面有許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鑑和學習。

其中有一條説到:家長要學會寬容,敢於放棄“完美”。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功利思想驅動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這種完美主義在於其他孩子攀比的過程中,難免對不同層次的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嘮叨、不滿、抱怨、指責,長期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斷的遭到打擊,從而產生了厭煩感。

聰明的家長都是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密切與孩子接觸,從深切智慧的愛出發,用“賞識”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熱情讚美代替諷刺、挖苦,寬容孩子的缺點和過失,認為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是與生俱來、與生相伴的。於是,家長就會發現和挖掘孩子的優點,用有點去點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點燃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倫家庭讀後感篇2

孩子是家長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在學習上各個方面都強,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話題。

有的學生不願意主動學生,當人若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總是能夠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理由,當苗頭越來越大的時候,就會忘記自己的責任。學生也是一樣,對於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同樣也能夠為自己找到適當的理由,有社會因素,有家庭因素,有個人因素,也有智力因素。一旦學生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應當及時的找到學生進行談心,告知學生,不比家庭比自己,當個人存在差異的時候,就應當窮則思變,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力氣來換取平衡,因為家庭是無法改變的,環境同樣也是無法改變的,所能夠改變的僅僅是我們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魏書生舉了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如丁玉娟,母親離家出走,父親病故,但是丁玉娟在班內當着班長,考試還是全班第一;又如劉巖鬆,父親有病,母親智力發育不正常,劉巖送在家裏洗衣做飯,家務活全都幹,他又是學校號隊的主號手,在班內是班長,在市運動會拿第四名,而且在學習上也不落後,是三年組的前5名。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洪佔輝等等等等,他們的家庭很一般,但是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對待家庭的態度都很好,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家庭而自暴自棄。

現在的孩子多是嬌生慣養,我們要培養孩子勤勞的品質,多讓學生參與一些義務勞動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並且要讓學生學會寬容,培養學生多做自我批評,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會少了一些“雜事”,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利用起來。當學生的德育培養好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對待同學的態度就會相應的好起來,也只有這樣我們與學生的距離才會拉的更近,學校在管理方面也就會更加的得心應手。我們要學會欣賞孩子的成熟,同時給孩子一個改變的機會。

倫家庭讀後感篇3

讀了《家庭教育》這本書,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們都在為孩子的成長而操心。當父母的是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能夠一帆風順。健康快樂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麼優秀,我的女兒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罵、冷嘲熱諷。有的時候,我們利用母親的權利情不自禁的就把這些都用上了。看了這本書,我深深的覺得我們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應該放在一邊,徹底的改變一下了,這樣的方式達不到想要的預期效果。僅此而已,我不會再用這樣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樣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殘酷的、是違揹人性。因此,我們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難重重,讓他玩了,學習不進步,不讓玩,還在臉上燦爛花朵般的笑容沒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時快樂無憂無慮的。所以沒怎麼在學習方面管他。結果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落後,玩與不讓玩做到適度真的很難。

教育孩子有的時候會很生氣,有的時候孩子進步了,也感覺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種快樂。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真是一種無法言表的快樂。一種美好的享受。希望我們都在快樂中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父母都樂此不疲。

倫家庭讀後感篇4

?和美家庭》這本書中講到孝親愛老,這是一個良好的家風,要求着子女孝敬父母,不要認為給父母大把的鈔票,讓他們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就是盡孝心。我們的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現在的生活條件也是越來越好,父母所需要的並不是物質上的補貼,而是子女的關心,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問候一下,讓父母知道我們在關心他們,打電話時其實也不需要説什麼慰問的話,只要陪父母聊聊天,説説每天發生的事情,這樣就足夠了。

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我們慢慢地在長大,會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新的家庭,而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細細算來,我們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太少了,當我們想玩什麼好玩的、吃什麼好吃的,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時,不要忘記自己年邁的父母,多回家看看,陪他們聊聊天,陪他們好好吃頓飯。

這本書還提到閲讀對家庭的影響。現在中國人的閲讀量是越來越少。閲讀,從家庭開始,讀書昇華睿智,讀一本好書會讓我們更加堅強,更加睿智,書可以怡情,可以睿智,可以益智……家庭閲讀,影響孩子閲讀。

父母中有喜歡並且經常看書的,會直接影響孩子對閲讀的喜愛程度,很多孩子因為父母喜歡且經常看書而喜歡讀書,這一點,十分讓我認同:去年我任教了一年級,剛入學的一年級的孩子,幾乎都是識字量非常非常少的,基本不認識字,而班級中,有個小姑娘讓我印象深刻,這個孩子可以在沒有拼音的情況下,將一篇短文全部讀完,這對於一個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來説,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後來經過了解,原來孩子的父母都是“書呆子”,他們一家三口最享受的是,飯後,三人捧着各自的書,細細品讀,在別人看來,這是多麼無聊的生活,但正是這樣熱愛讀書的氛圍,讓這個孩子主動地愛上了讀書。可見家庭的閲讀對於孩子的影響力。

家庭的閲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讓書香伴隨每一個日子,讓閲讀伴隨每一個家庭。倡導家庭閲讀,建設書香家庭!

倫家庭讀後感篇5

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這句話是我從讀《家庭教育》這本書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這本書一共分十三章:兒童的心理,學習的性質,普通教導法,衞生上的習慣,遊戲與玩物,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小孩子為什麼怕,為什麼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小孩子怎樣學習待人接物的,我們應當怎樣責罰小孩子的,怎樣可以使小孩子的經驗格外充分些,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這十三方面的內容。讀完後,我深深地為我以前不會當媽媽而慚愧,好在孩子還小,我還可以改之。其中書中讓我久久不能從腦海中忘記的一個詞就是“以身作則”。以身作則這一個詞語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以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可我們家長很多時候是用嘴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動。

書上有一段話這樣説:兒童在沒有進入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最是兒童所習所聞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後,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兒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以身作則”。父母如對人禮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個悲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悲觀的。父母是一個樂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樂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樂觀的。兒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現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經讀六年級了,學習的任務越來越重,學習成績也擺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顧名思義還是以身作則。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書,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書中的內容,聊書中人物性格,聊看過這本書後你有什麼想法,聊書中的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2、不和老公吵架,儘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動,讓家庭氣氛和諧。

3、良好的做息時間,早睡早起。

4、努力學習廚藝,儘量滿足孩子的食慾要求。我這樣做了的以後的時間裏,我們的變化是,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不是在口水的戰爭中進行的,媽媽提出的要求,孩子也會樂於去完成,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發現孩子有問題,心裏就着毛。現在,我也能沉住氣,不會總生悶氣了。多虧了這本書,它時時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有內涵的媽媽形象。前進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們的明天是美好的。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倫家庭讀後感篇6

幸福,在我眼中就是温暖和愛的代名詞,這個代名詞包含着許多人生中的歡樂,它無處不在。例如在家庭當中。

家是最温暖,最有愛的地方,也是最讓人感到幸福的地方。古時有詩人借詩抒發自己情感的,在戰爭年代又有多少人失去了温暖的家,他們多麼渴望家的温暖,如今,又有多少人背井離鄉,離開温暖的家去拼搏。家永遠是幸福的起源,一些最平常的事,往往就是最值得懷念的事。

從我記事的時候起,媽媽就告訴過我有關生日的事情,我也知道了每個人都有生日。媽媽説在生日時都要吃蛋糕,那時我卻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媽媽答應我在生日時,給我買一個,她也兑現了對我的諾言,並且給我包了餃子,我很高興,我問媽媽的生日是什麼時候,媽媽竟然説忘了。長大後我才漸漸的懂得了其實媽媽並不是忘了,而是不説,我感到了媽媽的愛看我12歲的時候在母親節那天,用攢下的零花錢給媽媽買了條帶有心形墜子的項鍊,我看到媽媽臉上的笑容,那是最美的笑容,此後媽媽經常説起這事,且每次向別人提起都顯得特別高興,特別驕傲。我感受到了媽媽那喜悦的心情,感受到了幸福,原來幸福是在心中湧出的温泉,滋潤我的心田。

家庭是一個理想的港灣,遊子在這個港灣起航,家庭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人人都想扮演這個美麗故事的主角,家庭就是我們理想的田園。

倫家庭讀後感篇7

仔細拜讀了《家庭教育》一書,覺得很有感觸,書中的內容廣泛而又平易近人,沒有一般教育理論那麼高深,很容易被接受進而產生共鳴,家庭教育讀後感。

陳鶴琴先生説:“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説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作為一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一、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當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夠而且應該做的事情的現象,他指出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兩個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先生主張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對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別強調“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作伴侶”,認為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個表現。他認為父子作伴遊戲的好處很多,既可以溝通父子間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倫之樂,又可以利用作伴機會教育孩子,還可以發現孩子不好的行為和思想,及時加以糾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在嬰幼兒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小孩;即使進了幼兒園,老師和父母對於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於兒童與父母相親的愛力深,相處時間長,他們對兒童的影響仍然特別大,往往兒童在學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卻抵擋不住家庭環境的影響,讀後感《家庭教育讀後感》。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陳鶴琴家庭教育理論的重要觀點,我覺得這裏的“一致性”應該是一種比較寬泛的概念,不僅指家園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長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對於幼兒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寬嚴不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長輩,甚至虛偽等流弊,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陳先生對家庭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特別是《家庭教育》一書所提出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是我們現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家庭教育發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老師、每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極其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近來讀20世紀初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的教育專著——《家庭教育》,頗有感觸。

當前,我們很多的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身上表現出的種種問題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還在於我們作為師長的身上,是我們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指導作用。在深入一點説,是我們做師長的沒有認識到孩子的教育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當孩子呱呱落地、當孩子牙牙學語、當孩子初次嘗試邁出人生的第一部、當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當孩子第一次表現出喜怒哀樂時,我們就應該加以關注並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時候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對孩子的種種表現表現出聽之任之漠然的態度。而隨着孩子進入學校,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對於兒童心理學、教育學也知之甚少的話,我們的孩子將會沿着怎樣的軌跡發展呢?我想,這既是很多家長、從教者所困惑的緣由吧。

翻閲近一個世紀前的《家庭教育》,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倫家庭讀後感篇8

看完本書實在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本書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科學的分析了人類早期發展階段的歷史,剖析了國家的起源和本質。

首先,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作者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矇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氏族在矇昧時代中產生,伴隨的是羣婚制。氏族內部沒有統治和奴役,這是它的偉大之處也是它的侷限性。在這個時代,人類還要為食物的匱乏而殫精竭慮。人口是極其稀少的,甚至説人口的增多是一種負擔,兩性之間的分工是自然純粹產生的:男子出外打獵,女子從事家庭起居。財產是共有的,也因為如此,婦女能夠提供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在家中的地位比男性要高。但是隨着畜牧業的興起,遊牧部落從野蠻人羣眾分離出來,男子能夠提供更穩定的食物來源,女子還是侷限在家庭內部,慢慢的男性的地位提升,形成了第一次的社會大分工。野蠻時代伴隨的婚姻制度是對偶婚制。

然而,也因為畜牧業的發展,食物出現了剩餘,這就出現了交換的可能。同時農業和家庭手工業也同時興起,產生了對勞動力的極大需求,這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主人和奴隸。階級也就慢慢產生了。男子在財產方面的極大控制權進一步提高了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女子因為在家庭中的早期優勢,後面反而無法脱身慢慢成為了男子的財產。也由此,對偶婚制慢慢的逐步過渡到了一夫一妻制。可以説剩餘財產的急速膨脹是社會制度變革的一個重要原因。商人,作為第三次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也同期產生。作為一個連接者慢慢的在生產和消費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貨幣,這個神奇的社會資源分配中介也應運而生。但是商業文明輝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週期性的商業危機,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另外,國家也並非是特立獨行,她是伴隨着財產的增加和經濟發展的階段而必然產生的,她有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作為一個社會工具(公共權力),既可能幫助社會生產力提升,也有可能變成社會發展的阻礙,那麼以生產者為基礎發展的自由平等的自由聯合體就有可能成為在國家之後的新的工具。

那麼這也產生了另一個設想: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是否有可能復活?但卻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復活,而是更加富足,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更高形式上的復活?

本書即便歷經百年,卻對現代社會還是有極大的借鑑價值。

Tags:讀後感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