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信仰小故事》讀後感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6W

  《信仰小故事》讀後感

“近期欣聞在線上開始了展開基督徒的世界文化地圖基督與文化關係讀書系列,希望透過閲讀相關文化與基督關係的書籍,能夠對文化與基督二十二種關係有基本的把握和了解。此次在線上一起共讀該系列的第二本書是托爾斯泰《信仰小故事》。以下是書友們的分享。 ”

《信仰小故事》讀後感

1.兩個老頭

“不然我飄洋過海去朝拜基督,在自己心裏卻把基督丟了”,葉利賽最終決定留下把這一家子安排好,以至於到最後因為錢不足以支撐他過海的緣故而還不了願.但在朝聖時,葉菲姆總看到葉利賽在長明燈下緊挨着主耶穌的棺槨祈禱.當”愛神”看上去好像與愛人衝突的時候,神究竟希望我們怎麼做呢?祭司和利未人繞過落難受傷的人,他們看重宗教禮儀或是律法過於鄰舍的需要,他們的表現不被耶穌接納.一個敬虔卻沒有愛心的人,看上去兢兢業業,卻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他的律法彰顯他的品格,當然也是愛

——7min

兩個性格不同的老頭相約一同去朝聖,一個在途中停下去救濟垂死的一家人最後沒有到達耶路撒冷而返。另一個到達後卻整天憂慮錢財被偷,顧着找同伴沒有靜心朝見主。當他醒悟過來才明白自己腳到了神的面前,心卻沒到。我們不禁要思考,當我們主日走進會堂,腳到了,心也跟着到了嗎?心是否還沉浸在自己的思慮中無法自拔而沒有專心朝見神仰望神?甚至還發呆打瞌睡呢?的確,上帝命人一生要活在愛和善行中,並不意味着人靠着善行就能得救。充滿愛心和善行是每個基督徒的本分,是對耶穌在世上所行美善之事的效法。我們當存着愛人的心,愛人如己也要愛我們的鄰舍,不計較得失。

——young

2.蠟燭

“上帝的力量不在惡行中,而在善行中。”

其實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會想到我們現今所處的時代,這是一個罪惡盛行的時代,是一個壞人當道的時代,尤其在這樣的政治環境當中,惡人常常是亨通的,真正敬畏上帝的人卻缺乏空間。我們的所言所行,也常常處在監控之下,今日我們無法公開聚會,我們在校園當中的事工也要祕密進行。

但是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大的勉勵,雖然所處的環境好像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但我們仍然可以“點一根蠟燭”來敬拜上帝,正如我們仍然每次都堅持在校園當中敬拜神。同時也給自己的一點提醒,少一些無所謂的抱怨,在可行的空間上面榮耀神。或許惡人不會那麼快遭報,我們的信仰也並非建立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基礎上,對上帝的信心一定是幫助我們前行的,也是支撐我們在這個時代中生存的最重要的力量。

——空空

3.小姑娘比大人聰明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復活節,一個本該歡慶的日子,但是村中的男女卻因為兩個小姑娘玩鬧的小插曲而吵罵推搡起來,範圍逐步擴大。沒想到兩個小姑娘卻把剛才的插曲拋之腦後,又一同玩耍起來。故事的結尾是一句聖經“你們若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我們常常將自己甚至是身邊人的一點點矛盾誇大,被氛圍鼓動怒氣矇蔽雙眼,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不蒙喜悦的事,但是如果一開始就像兩個小姑娘那樣不將放在心上,可能結局可能會是另一種局面。

—-Vickey

在這個故事中,我看到的是孩子的單純和大人的過慮。

這件事情一開始只是泥水濺到了一個孩子身上,所以孩子們扭打在一起。這本是一件很普通很尋常的事情,但在不明真相的大人眼中,就變成了“欺凌”、“仗勢凌人”,於是兩羣人扭打在一起,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反而是“肇事者”——兩個孩子重新玩在一起。孩子用自己的單純治癒了大人的焦慮。

我們也常常陷入到這樣的“放大式焦慮”,會很在意別人説的話,做的事,甚至不惜用最壞的心思來揣測對方的意圖。我也常常會陷入到這樣的痛苦當中。本來只是一句玩笑話,或者是一句調侃,但在我的耳中就成了一種審判,我會瘋狂反思自己的問題,也會陷入到委屈和痛苦中。現在我也在漸漸調整自己的心態,努力不去在意別人説的話,做的事。因為大多數情況,人們説的話,做的事都不是出於深思熟慮,只是簡單的腦子一熱的表達,本人可能都理不清自己的想法。但我們常常會將其視為正確的想法,並且陷入到過分的狂喜或憂愁中自我掙扎。

生命中很多的憂愁都在於錯誤的過分看重。這些焦慮都源於我們的眼光常常放在人的身上,而忘掉注視在上帝身上。所以克服焦慮最重要的方式就在於,我們需要將眼目定睛在,那永不改變的上帝身上。像耶穌山上顯榮,一切浮華褪去後,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無為

4.縱火容易 滅火難

感受到的是信仰生活的真實,不論是過不了復活節主日時那根不熄滅的蠟燭奇蹟般的天真,還是兩個老頭中葉菲姆對葉利賽改不了抽煙的屬靈指責令人莞爾地熟悉,或是小女孩不久復原如初的關係,好像平平淡淡,沒有很強調的信仰,其實“道不遠人”;更重要的,託翁的文學不是宣教廣告或者廉價的道德説教,小故事也沒有迴避生活中的悲劇性——如同縱火容易滅火難的情節一樣。

信仰小故事中不乏帶有一點純然天真激勵性的賞善罰惡、好人好報的情節,但《縱火》一篇,你會發現故事結局不是傳統皆大歡喜的大團圓,而是帶着一點缺憾重新開始的——老父親沒了,留下了遺囑,家業盡毀,一切都得重新開始,情節結尾於財產恢復,其實文意停在一個帶有缺憾的新開始。然而如果迴避生活的悲劇性,生活範式和道德楷模的敍事才是真正有缺憾的。本篇立意的高妙之處乃是在於它與約伯記的結尾實則是同構的——作者其實希望讀者並不只停留在復原如初的功利性層面,而是帶着不可避免的悲劇性和更新的眼光看待破碎的生活事件。寫衝突的情節和事態一步步升級,越寫越“歡脱”,一發不可收拾才幡然悔悟;試想“宣傳幹事”式的庸人俗筆會怎樣寫同樣一個故事?一起筆就屬靈高調,“啊!上帝在他心中動工”,兩家須臾之間重修舊好,一切事情擺平——試圖強行控制情節及時止損,損失的正是生活悲劇性內核——文學藝術的來源,以及所揭示的上帝無價恩典的寶貴。信仰小故事的見證不是簡單的敬虔掛鈎利益的説教,而是直面生活悲劇性後經驗上帝的恩典。

——陳童鞋

Tags:讀後感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