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通用版《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我們仔細讀完一部著作後,思想和心靈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有好的也有壞的,只有寫下來,我們的思想和認知高度才會不斷提升,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通用版《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通用版《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最新範文1

讀過這本書,使我又豐富了許多知識。

書中説,空間實際並不是由三維單單構成的。就像是同學們在很多電視中看到的什麼四維空間,黑洞穿越這樣的事,這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人們口中常説的“維”其實應該有九或十個。而三維只不過是空間構成的大方向。而題目中的“果殼”,則是粒子與核子。宇宙這個大空間,有許多恆星、行星、銀河系、空間的等極為複雜的物質而構成的。所以,宇宙是一個沒有歷史的空間,它一直到現在還在不斷地向外膨脹。宇宙中有一個很神祕的東西——黑洞。

題目中的果殼:粒子,卻會引起很多現象,像預知未來。一隻蝴蝶在東經鼓翼,而就會引起紐約中央公園的巨大雨。這是《侏羅紀公園》中的情節。實際:蝴蝶一下回鼓翼時,一大堆其他因素就會影響天氣,這就是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的原因,而也是人們常説的:“蝴蝶效應。

我也認為霍金的作品十分精彩!他説時空不是平坦的,時空中的物質和能量可以將它彎曲甚至翹曲。這也令我的猜想有了一個確切的答案。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最新範文2

懷着對這個有趣的題目的好奇心,我閲讀了着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這本書,説實在的,很多地方總要一遍又一遍地看,最終卻還是一知半解,但對其大概還是知道了一些,在這裏談談我的一些感想。

通過了解,本書的題目乃出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認為,即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認為是無限空間之王。作者把我們廣闊的宇宙隱喻成一顆果殼,認為在廣義上,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都和果殼相似。作為一位最富有創見的科學巨人,提出整個宇宙是由一個果殼狀的瞬子演化而來,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着宇宙中的所有密碼。

霍金在書裏,告訴我們宇宙,告訴我們未來。相對論和量子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尤其是前者,他完全是人類智慧的偉大構築。所以在《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相對論簡史中主要是關於愛因斯坦的生平。這位在輪椅上度過後半生的科學巨人,1879年誕生於德國的烏爾姆,次年他全家即遷往慕尼黑。幾經輾轉後他在蘇黎完成學業,與1900年從ETH的聯邦高等工業學校畢業。1905年在專利局上任,寫了三篇論文,着三篇論文不僅奠定了他作為世界最主要科學家之一的地位,而且開啟了兩項觀念革命,着革命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空間以及實在本身的理解。

在第一章裏,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説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講愛因斯坦是如何為20世紀兩個基本理論,即相對論和量子論。在第二章中,講了一種假設。時間的形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使時間具有形態。這如何與量子論相互和諧。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並通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第三章中,講了果殼中的宇宙:宇宙具有多重歷史,每一個歷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確定的。作者是在解説宇宙。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奠基的量子論則是實驗觀測的被動產物,它的含義迄今還解釋不清。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不再是一個被動的背景,而是宇宙演化的主動參與者。物質分佈使時空彎曲。現在再去侈談宇宙之外的空間和時間,對這些概念進行所謂的思辨,只能是倒退到聖奧古斯丁之前。牛頓的時空觀是一個虛幻,而虛幻的唯一功能是對軟弱者的安慰。愛因斯坦的引力論是將萬有引力歸結為時空的曲率。那麼時空能否被彎曲得這麼厲害,以至於人們可以返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呢?嚴格的科學計算指出,這是不可能的。第四章中,講的是預言未來:黑洞中的信息喪失如何降低我們預言未來的能力。霍金先生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那麼關於預言將來的能力呢?現在看來它至少在三個層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動力學系統的混沌行為,使得拉普拉斯意義上的決定性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在量子力學中狀態是由波函數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使得經典意義上的決定性被減半。第三,不平凡的時空拓撲,使波函數被密度矩陣所取代,就在這裏引進了熱力學意義上的隨機性。第五章中,講了護衞過去:時間旅行可能嗎?一種先進的文明能回返以前並改變過去嗎?宇宙的未來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承認科學定律的普適性和無窮威力,則不管人類的雄心有多大,畢竟要受環境和人口問題的限制,我們不能和這些限制作無望和愚昧的搏鬥。人類只能採用一種明智和節制慾望的生活方式。最後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從《時間簡史》首版以來的十年間,相對論家、()宇宙學家和粒子物理學家通力合作,在尋找宇宙最核心的萬物理論上取得長足進展。但和人們以往期望不同的是,我們可能不再具有統一理論的唯一表述,這正如不能用一張地圖描繪整個地球表面一樣。這種所謂的M-理論把超引力和五種弦理論在一個單獨的理論框架中統一起來。超弦理論是在不同情形下對自然的方便的近似。但是M-理論的整體概況還是不很清楚。我們的宇宙很可能是高維空間中的一個四維膜,我們的宇宙果殼也就更加神奇了。困擾天體物理學家多年的暗物質很可能是影子星系的貫穿高維空間到達我們星系的引力效應,引力的近距效應和牛頓定律有偏差等等。四維膜之外的高維空間的行為如何是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但是隻要它們對膜世界具有相同的效應,對於它們的區別就沒有意義。量子宇宙學家就相信無中生有的場景而言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就科學的方法論而言是不可救藥的實證主義者,而就沉迷。

以上大多數是我通過書裏的內容看後整理出來的,要説真的看懂那還是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的,畢竟對這類深奧的自然科學類的書,並不是一時半會能領悟的。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宇宙的神祕與其帶給我們的無窮無盡的遐想。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最新範文3

我是學文科的,高二起沒再接觸過物理,此後接觸的數學都很淺顯。可我偏偏愛好看科普作品,也許那種似懂非懂,有些類似於陶淵明的“一知半解”?又或許,那種滿眼都是知識點,滿足了我“開卷有益”的內心需求?

無論如何,我是第二次拿起《果殼中的宇宙》。浩淼的宇宙有無邊界?它究竟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去?每一個曾在夏夜獨自仰望星空的人都會想過這個問題。霍金無疑是現代最有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他的文筆相當好,所以他的知名,從很大意義上來説,並非來自於他的學術成果,而是來源於他的這幾本科普著作。吳超英譯得也特別好,基本無損原作的魅力。可惜的是,我確實只能看懂其中的比喻。呵呵,看懂比喻也就夠了,誰也沒要求讀者用數學重新驗算一遍霍金的結論。他説“泡泡”於“膜”在數學上是等效的就是等效的,他説回到過去的概率接近於零就接近於零。我照單全收。質量讓時空彎曲,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宇宙的歷史求和,長毛的黑洞,閉合的時間圈環,超弦理論,他把我領到這麼多的科學處女地,如導遊般,一一指點給我看。顧慮我不懂他的語言,又作了如此多、如此精彩的插圖……

對我而言,霍金和哈姆雷特一樣,“即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