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000字左右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56K

大家是不是一聽到李澤厚這個名字就很是熟悉了,那麼想讀完他的《美的歷程》這本書之後,一定都有寫一篇讀後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000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000字左右

美的歷程讀後感100字9

跟着李澤厚老師,從原始時期到清朝,花了兩天時間匆匆完成“再一遍”中國古典文藝的巡禮,記了幾頁筆記,覺得豐富又滿足。之所以説是”再一遍“,因為作為一箇中國人、自學前到高中就一直在通過語文課程接觸這些東西。聽作者娓娓道來,有些東西不甚熟悉,而有些解讀和闡釋又推翻了以前的認識,有些章節匆匆掠過,有些補充了腦海中娟細的河流。一路繁花似錦,美不勝收。

從山頂洞人撒紅粉開始,以馬克思的哲學理論為依據,開始講述”人的對象化“、”自然的人化“,紅色因為人在進化的高級階段的”想象“而被賦予了”符號象徵意義“,參與到巫術禮儀之中。然後是原始歌舞、從蛇到”龍“,從“鳥”到“鳳”,從神人同一的龍鳳圖騰混沌時代,走到“以家長制為社會基礎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如同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在這裏,作者引入了“有意味的形式”這一概念,具體的對動物的寫實描摹慢慢轉變為“抽象幾何”,這種抽象幾何並不是單純的形式美(不能單純從美學上欣賞它的線條是否流暢等等),而是藴含着“重要的觀念”(意義)。它真實地表現出人類早期的童年氣質,之所以這樣,才具有非比尋常的美學價值。

接着,是青銅饕餮的出現。隨着奴隸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經濟分配製度、宗教等等相應地配套起來,此時不再是“渾然天成”,而是伴隨着不同人羣之間的相互廝殺,“血與火的野蠻時代”在歷史上留下的是“神祕恐怖”的饕餮。饕餮作為恐嚇外族、保護自己族人的象徵而誕生。在這裏,作者引用了“崇高”的美學概念——這裏的美,美在它的強烈對比的矛盾,給人一種震懾感和恐懼感。

先秦時期,孔子奠定了“理性主義”的漢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之所以把他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因為他將“情感、觀念、儀式不導向外在崇拜(如高聳入雲震懾人的教堂),而是消融在以親子血脈為基礎的人的世間關係、現實關係中。”作者用“實踐理性”(世俗生活的理性)來概括。如果和西方對比,這一特點更為鮮明,中國沒有產生“神祕的情感迷狂(柏拉圖)”和“心靈淨化(亞里士多德)”,而是追求一種我把它稱為“理性的和諧”的狀態。這一點,在春秋戰國時的建築中也體現的很明顯:平面鋪開、相互連接/配合,而非供養神的廟堂。——這讓我想起常聽到的一種説法,把中國社會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歸結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我覺得這種“歸因”是荒謬的。正如美學上縱貫的“實踐理性”之線索一樣,我們一直不把外在的宗教作為立身之源,是由歷史形成的心理結構決定的,這絕不是什麼值得“苛責”的東西。我們的民族強調“人”的本體而非“神”,這不禁讓我覺得是多麼令自己欣喜的事。

接下來到了楚漢浪漫主義時期,一方面是南楚之地迷霧藹藹的浪漫主義鄉土本色(如屈原的《離騷》),另一方面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更延續了先秦的“人的本質”,兩者的結合形成了“人與神交往”(而並不是人向神臣服)、“對現實肯定”並同時渴望“羽化而登仙”的美妙心境。於是,神話、歷史、現實,來世、今生,混合成為五彩繽紛的浪漫藝術世界。——在顏色的譜系上,我把這想象成彩虹色。

魏晉風度,前期封建社會正式揭幕。兩漢經學崩潰,開啟了自由開放、議論爭辯之風。但此時戰爭不斷、政治派系鬥爭(門閥士族)眾多。於是,一方面產生了魏晉玄學,另一方面門閥士族地主階級因捲入政治鬥爭而常常發出”人生無常、性命短促“的悲傷。而這悲傷的底色是“對人生的執著。”——我覺得這樣矛盾的心理解釋得太好了,如同“悲觀主義者”常常抱着最大的生的希望。我一直把魏晉在顏色譜系上看做是“玄青色”。它清癯瘦長、神仙風骨、酩酊大醉看似灑脱卻實際還是放不下。

在“佛陀世容”這一章,作者講了石窟藝術的不同階段。從北魏南樑、到隋唐極盛、最後到宋衰落。在這一過程中,清醒的理性主義、歷史主義的華夏戰勝了外來的反理性的神祕迷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北魏那幾個洞窟故事:以身體的自我犧牲來期待來世的輪迴和報償,慢慢的,變成了充滿中國味的人情世態大團圓。你看,外來的還是外來的,融在我們骨子裏的優美和諧還在那裏。——我又想起了馬克思的“對立統一”哲學原理,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道路似乎就符合這種“優美和諧”。我在讀他理論中兩兩相對的概念時,恰恰想起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對稱、嚴謹、優美。

接着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盛唐(意氣、功業)。中唐之後,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的後期,菩薩越來越小,人越來越大,文藝作品中越來越突出人的“心境、意緒”,直到晚唐,興趣轉為對日常狹小事物的關心,直到宋朝出現了詞。——這是一個觸角從外到內、從大到小的轉換,看起來越來越小氣,但反映在作品中是越來越個性化,帶着越來越多樣的個人作者風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宋元山水意境,從階級分析的角度,應和了世俗地主從考試上升、由野入朝的過程。這一點我也深有感觸。通過層層考試選拔上來,從郊野小地方走到中央,難免不在日後產生對郊野和自然深深的眷念。但正如作者所説,這種眷念始終是隔着一層的,由它產生的山水不是真正農村老百姓日日耕作其中的山水,而是把其作為觀賞和寄託對象的山水。最後,終於到了明清。大量市井作品出現的同時,也有不少表現封建社會末期哀傷基調和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

一直到後記,作者依然堅定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藝術和社會的關係。正如李澤厚老師所説,文藝作品反映的是那一時期人的“心理結構”,心理結構是濃縮了的人類歷史文明,所以,藝術作品就是打開了時代魂靈的心理學。這種整體的、以人為中心的心理學,是絕然與現代測量的實證主義心理學不同的。如果你對“人”的祕密好奇的話,就去閲讀文學吧。

美的歷程讀後感100字10

知道李澤厚是很早了。記得一本書裏面講一則80年代的北大逸聞,李澤厚在北大演講完之後,有兩個同學一直追出了幾公里,去問問題。留在腦海裏的,是北大學風之佳,李澤厚名聲之盛。

現在才有機會讀了他的《美的歷程》,借的隔壁永昕的,讀完了。另一本《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因為是自己從網上下載的,都幾個月了,一直停留在第12頁。

第一個感覺當然是文筆很好,尤其考慮到它是在___浩劫後不久的1979年動筆、1981年首次出版的。或者用另一句話説,《美的歷程》是形容詞的《美的歷程》。“獰厲可畏乃至稚氣嫵媚(的早期青銅器)”,“(周代金文)圓渾沉雄”區別於“(殷代金文的)尖利直拙”,“(詞境)尖新”“(詩境)厚重”而“(曲境)暢達”,“(屈原)憂憤”、“(李杜)豪誠”、“(白居易)明朗”、“(柳宗元)孤峭”,“典雅駘蕩(的浪漫之花)”……沒有了準確華麗的形容詞,這本書的魅力要少了三分之一。

從審美的角度,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以來的藝術史和文學史;聯繫社會背景,剖析時代氛圍對文藝的影響,甚至總結出某一個時代共同的文藝特徵,而不是各自在各自領域埋頭考據論證、自説自話,確實是有打通全局、豁然開朗之感。不過,竊以為,作者分析時代精神對於藝術家創作的影響,如果不是多少有些主題先行、失之於牽強武斷,那也是考慮到篇幅體例、以至於失之於簡單抽象了。

作者引證廣博、評析精到,這本書作為中國文藝欣賞指南,也是完全勝任。當然,如果是對照專門的美術史或者文學史來讀,那可能就更好。

美的歷程讀後感100字7

這本書的確是一本經典好書,即使成書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過時,這才是好書的標準之一,看之前有點未看先退的感覺,因為上了美學課感覺不太容易理解,或許因為我是俗人一個。不過越看越能夠感覺到中國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書,才理解美學課教導的崇高和優美的內涵,現在確實很佩服李澤厚,他的文字能讓一個對美學遲鈍的人也隨着他的講述感受到大美!

《美的歷程》幫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以前比較不理解為什麼西方各種宗教各種信仰,這情況在中國似乎找不到,中國確實有佛教道教之類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來,我們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時間提早了好多,隨後就慢慢演變了。常看到考古發現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種花紋,以為只是裝飾品,其實裏面都包含着種種信仰,比如魚紋、鳥紋、饕餮紋、青蛙紋,這些動物本是氏族的圖騰,將之畫上去是十分虔誠的,時間演替,最後成為或波浪或曲折的條紋裝飾。透過那些圖畫,跟着李澤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夠感受的遠古時期人們對於信仰的虔誠的,有一種信仰的力量無形中從圖畫上透露出來,也許,時代變遷尤其是戰亂迭起,導致信仰越來越微弱,直到最後變為洪荒傳説。我不信那些神奇的東西,但為遠古人民的精神寄託而感慨,也感慨時間的魔力足以湮滅很多東西。

這種變化歷程不只遠古的花紋體現出來,還包括雕塑、書畫和文字風格。先不去總結它們的變化有幾個階段,我想先説説感受到的。常從電視中看到那些瑰麗的器物,做工精緻而美麗,體現在雕塑上就是細膩秀美,體現在書畫上精心勾勒,體現在文字上是鋪陳旖旎,能看出其中的用心,能讓不懂欣賞美的也道一聲贊。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歡體現真心體現感情的東西。

比如圖紋,有段時期是面容可厲的,但是的確能發現它的崇高美,此後的圖紋越來越秀氣可愛,但再也找不到圖騰帶有歷史厚重感的威懾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美,但是漢代那種動作誇張、人體比例不協調也不寫實的雕塑卻有一種大氣樸實的感覺,在技術上比不上後世,但是氣勢渾厚,顯然有一種美的感覺。及至文字,唐詩宋詞都很經典,仍喜歡李白那種自由寫作的感覺。雖然唐時的杜甫、韓愈、顏真卿分別給詩、文和字定下了標準,使得美好的東西有規律規則可學可摹,讓更多人深層次接觸到美,他們的貢獻卓著。但是我還是覺得,那種不可複製的美更為難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注意主題是否符合政治導向,只興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絕唱,叫千年後的人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心情,這種人,這種詩,多好。

得再次讚歎一下李澤厚了,他確實對美學很有研究,通過奇妙的中國漢字,將美傳遞出來,我所學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須要細細品讀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麼東西都脱不開現實的羈絆,歷史洪流展現了奇妙的文化變遷,美的歷程在變,審美的標準在變,這些都不是全無規律可循的。時代動盪時經歷波折頗多,感悟國仇家恨的機會也多,有素材有體悟,可能抒發感情上更深沉更大氣,天下太平的時候,沒有戰亂和動亂,更着手於細節,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細膩感傷。直到政治過於壓迫,一干文化人沒辦法做到直抒胸臆,那麼只能委婉含蓄的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在詞曲中,表達在戲文裏了,甚至完全不管現實世界,所有內容在虛擬的小説中體現,仍然可以從中發現當時的情況。

必須要説,要體味中國的美的歷程,要重視國學,有古文功底,許多內容都源於文獻記錄,詩詞曲文都能散發出其魅力,但也需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氣,主題更宏大,如果不懂國學,也許就品不出。在美的歷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華文化在歷史上的變遷、繼承與革新,走過美的歷程,也是走過了中華的歷史。

Tags:讀後感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