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塵埃落定》讀後感通用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8W

讀書是一門人生的必修課,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那麼關於《塵埃落定》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塵埃落定》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塵埃落定》讀後感通用三篇

《塵埃落定》讀後感

想起近日的佈置,要求寫讀後感,便不由得記起矛盾文學獎獲獎書系之一的阿來的《塵埃落定》,很有意思,所以決定寫它的讀後感。

作者阿來,1959年出生於西藏。深沉高潔的沃土,古老熱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還有奇異的宗教信仰,這一切都為西藏——一個美麗而神祕的地方增添了一種特有的幻麗和芬芳。也許因為阿來就是出生並且生長在那個地方,他才能寫出那種地道的味道。也許因為他對藏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的長期的依戀,所以才能讓我們作為讀者有種置身其中的感覺。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他選擇了康巴土司家族的興衰作為小説的題材,藉以描繪藏地的風土人情,闡述自己對其歷史的認知與思索。

老麥其土司是康巴眾土司中的一個,他有兩個兒子,大少爺聰明勇敢,被視為當然的土司繼承人;二少爺天生愚鈍,很早就被排除在權力繼承之外,成天混跡於丫環僕役的隊伍之中,耳聞目睹着奴隸們的悲歡離合。

老麥其土司不顧濟嘎活佛的阻止在國民政府黃特派員的指點下在其領地上遍種罌粟,販賣鴉片。很快暴富,並迅速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土司中的霸主。眼見麥其家因鴉片致富,其餘的土司用盡心計,各施手段盜得了罌粟種子廣泛播種,麥其家的傻少爺卻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議改種麥子,於是在高原地區漫山遍野罌粟花的海洋裏倔強地生長着麥其家的青青麥苗。是年風調雨順,小麥豐收,而其他土司的土地上鴉片供過於求,阿壩地區籠罩在饑荒和死亡陰影下。大批饑民投奔到麥其麾下,使得麥其家族的領地和人口達到空前的規模。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臨絕境之時,卻傳來二少爺開倉賣糧,公平交易的喜訊。這足以看出這個所謂的傻瓜少爺超前的目光和超人的智慧。

很快,在二少爺的官寨旁邊出現了一片帳篷,酒肆、客棧、商店、鋪門,應有盡有。在黃師爺的建議下,二少爺逐步建立了税收體制,開辦了錢莊。這樣,在古老封閉的阿壩地區第一次出現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商業集鎮雛型。這位二少爺雖然被人們認定為傻子,但他為阿壩地區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這又引起了他那哥哥仇恨的目光,就這樣,一場家庭內部關於繼承權的血雨惺風又悄然拉開了帷幕。後來,在解放軍進剿國民黨殘部的隆隆炮聲中,麥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紛爭、仇殺消彌了,一箇舊的世界終於塵埃落定。

説來也有趣,常人眼中的傻子揹負了痴呆的名聲,卻擔當着智慧的化身。我認為他是真正的英雄。任何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人,終將被碾得粉碎。對於這個所謂的傻子,人們褒貶不一。在我看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正是有了這個名不副實的傻子存在,才讓小説裏種種怪誕和荒謬成為了故事裏激動人心的轉折,才讓這曲繁華落盡的末代哀歌有了絢麗的光彩。也正是這位傻少爺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大地和民族,讓我們目睹了康巴土司在崩潰前的最後情景,見證了兩個時代交替的喧囂和動盪。

浮華煙雲不過是千萬顆塵埃組成的,煙消雲散之後也就是塵埃落定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一顆漂浮不定的塵埃,不論你是土司還是貧民,不論你是傻子還是天才,不論你是絕世美女還是平凡女子,不論你在人生或者歷史的舞台上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你對於整個浩瀚的人間歷史來説仍然是顆塵埃,充其量不過是被氣流託得比較高罷了。到最後不過也只是一顆會發笑,會感覺,會思考的塵埃而已。

當一切成為一種趨勢,一種潮流時,即使你是顆最有主見的塵埃,也難免要隨風漂流,最後找一個沒有誰會來祭奠的角落安心的沉睡。也不知千百年後會不會有一陣風再來聚斂這些舊識的塵埃,再上演一部相同或是相似的劇目。哪一顆塵埃會遇見哪一顆塵埃是不可想象的,歷史就是由這樣一段一段漫不經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組合構成。有時候它讓人發笑,有時候它引人深思,有時候我覺得它荒謬得過於智慧。

一個有着好運氣的傻子,其實用他的智慧在嘲笑周圍的聰明人,而一羣愚蠢的聰明人也在嘲笑和原諒着一個傻子的智慧。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不過就是在欣賞、嘲笑和原諒之間打轉而已。一個家族的沒落,一個小王國的失落,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在一個傻子的眼裏是那麼理所當然,那麼坦然接受。從題目看來已經給人一種哲理的思索,正如文章結尾處的“我看見麥其家的精靈,已變成一股旋風飛到了天上,剩下的塵埃落下來,融入大地,我的時候就要到了,我當了一輩子傻子,現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聰明人,不過是在土司制度將要完結的時候到這片奇異的土地上來走了一遭似的,上天叫我看見,聽見,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讓我看起來像個傻子。”土司制度連同土司的官寨轟然飛上天空,揚起漫天的塵埃,然後徐徐落下。那伴隨着的一切野蠻、生活在土司陰霾下的塵俗人物,也像那漫天的塵埃一樣徐徐落定,大地重歸於安靜、平和。

《塵埃落定》讀後感

一直在追求一種奇幻漂渺但又不會給人毫無邏輯感的文風,這篇文真正做到了。

一 新奇的意象

能給傻子治好病的藥是用“湖上的風”和“神山上的光芒”煉成的

二 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叔叔死後”他順一條大水,靈魂到了廣大的海上,月明之時,他想去什麼地方,就去什麼地方。“這是因為靈魂也像飛機一樣有翅膀嗎?不,”靈魂沒有翅膀也能去任何地方“。

三 詭譎的道理

復仇者的哥哥問:為什麼死去的母親要用她的兒子來立誓呢?這是一個很簡單,仔細想想卻很不簡單的問題。

在北非或者中亞的某個戰亂國,一位婦女的女兒被恐怖勢力所殺害,這名婦女周圍的人都説:去報仇吧,去報仇吧,拿起你的武器,為了你的女兒。但那名婦女搖頭:不。她拒絕報仇。周圍的人不解,我也不解。但我現在懂了:一個人,怎麼捨得自己的親人因為要為自己報仇而受盡折磨呢?還記得,那些死去的人最常説的一句話是什麼嗎?——活下去。

從兩個相反方向來的傳道者因為爭奪散佈權而互相詆譭,我問:”為什麼宗教沒有教會我們愛,而教會了我們恨?“他無法回答。我也無法回答。可能因為,宗教也是人創造的吧。

四 奇妙的時空

從十三歲啟蒙到最後的官寨倒坍。”好多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我走到窗前,外面,大霧正漸漸散去,鳥鳴聲清脆悦耳,好像時間從來就沒有流動,生命還停留在好多好多年前。“

五 什麼是愛情

土司夫人愛情生活上最大的一次危機,那個和罌粟花一樣熱烈致命愛情裏的女人被土司娶回了官寨。夫人看着土司領着新歡一步步走來,就像是看見了”寂寞的後半生向自己走來“。

問一個傻子,想從他那裏得到愛情最直接的答案,他捂着胸口説:一半是痛苦,一半是思念。”他説,我得到了很多女人的鮮血,“但這不是一個女人的全部,更不是一個女人的永遠。”是愛情使他明白“什麼是全部,什麼是永遠。”

《塵埃落定》讀後感

對當代文學,我接觸的時間很晚。在其他同學讀完了當代所有作家的作品時,我還像個六年級的國小生那樣,驚喜地徘徊在當代文學的書架間。當代作家寫下的作品,其數量與古代作家流傳下來的作品旗鼓相當,這時我才知道有當代作家作品的存在這回事。

這一點也不奇怪,我出生於一個閉塞的小山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村子裏一户相對富裕的人家才買進了第一台電視機。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與文學作品幾乎沒有接觸的機會。環境的閉塞是一方面的原因,我們那裏流行各種盜版武俠小説、言情小説,而我對這些小説一向很警惕,老師也不許我讀這樣的“閒書”,所以,直到現在我也是對武俠、言情小説不聞不問,無法排遣內心那種焦慮——為功名而讀書,絕不讀“閒書”的戒條一直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家境貧寒,買不起書(連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錢買書),讀書無非是為了考上大學,於是除了課本,就沒有別的讀物。

等到我終於考上大學,解放了,當其他同學痛痛快快談戀愛、沉醉在網絡遊戲中的時候,我向圖書館發起了進攻,似乎是要補償少年時代的不足,要閲讀個夠——當然,也是抱着解開心中困惑的目的去讀書的。

我的一位舍友,也是同班同學,他有一本《塵埃落定》,放在他的書架上。這位同學很有趣,他本人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卻再買了一套鼠標、鼠標墊、耳麥,卻常常邀幾個同學去網吧打遊戲。他知道我是個窮光蛋,沒錢,所以從不拉我去網吧。可見窮也有好處,不會跟着他們混,沒有能力去空耗光陰。當我發現這本書後,向他借閲。他很高興,同意了。於是我一口氣將《塵埃落定》看完。

看這本書之前,我看完了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小説《喧譁與騷動》,所以在看《塵埃落定》的時候,認為這是受到《喧譁與騷動》的影響後,寫出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還抱着這種觀念。直到最近,我才終於將這個觀念糾正過來。現在我認為,並不能因為福克納比阿來先出生,先寫出《喧譁與騷動》,就認為阿來受了福克納的影響,而是我這個讀者莫名其妙將兩位作家牽扯到一起了。

為何?《喧譁與騷動》寫了一個白痴班吉。《塵埃落定》寫了一個白痴土司的二兒子。《喧譁與騷動》是一部史詩式的作品。《塵埃落定》寫的是西藏土司制度的輝煌、沒落、滅亡,也是一部史詩。即,同樣的敍述角度,同樣是史詩,兩方面的類似,使我將兩部作品牽扯到了一起。

不同的地方是,《喧譁與騷動》用四個敍述角度講述同一個家族的歷史,這是這部作品特定的文本結構;而《塵埃落定》的敍述角度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土司的白痴二兒子。

我甚至還想起了南非作家庫切的作品《邁克爾K:生平及其年代》來,這本書同樣寫的是一個智商低下的人,也是一部史詩式的作品。難不成我要説,庫切受福克納的影響?或許有可能。我相信,在庫切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恐怕鮮有中國人知道庫切是何許人也,庫切依舊身處那塊大陸,被中國擋在門外。所以,阿來也不可能受庫切的影響。

相互毫不干涉的作家,在不同的土地上,以類似的角度寫了類似的小説,難道不令人驚歎不已?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對近代文學的排序,即“魯郭茅,巴老曹”。當時我太年輕,無法讀懂魯迅,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很少讀(沒有機會讀到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有一次,我看了巴金先生的一篇名叫《春天裏的秋天》的小説,講的是一名女子違背父親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想法,與一名青年自由戀愛,同居。後來日子過不下去了,被父親接回家,自殺了。男青年聽到這個消息後,悲傷不已。我讀完這篇小説後,很是失望。如果自由戀愛沒有好的結局,青年們的努力竟然得到這麼一個悲慘的結局,完全沒有希望,我們所有的青年差不多都要這麼病態地活下去了。後來又看了魯迅寫的小説《傷逝》。調子是壓抑低沉的,使人喘不過氣來。或許只有瞭解了魯迅和巴金所處的那個時代,才能夠理解他們的小説。

當我一口氣讀完《塵埃落定》後,內心竟然是無比暢快,充分體會到了閲讀的樂趣,與之前讀《春天裏的秋天》這樣的小説的壓抑心境截然相反。阿來寫的也是死亡和沒落,為什麼就那麼令人舒暢呢?當時我就想,《塵埃落定》這本書怎麼就沒有得什麼獎,廣泛流傳呢?這絕對是一本好書。後來才知道這本書是矛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而且被選入了中國百年百種文學作品。我認為這與這本書達到的成就是完全相稱的。能夠閲讀《喧譁和騷動》、《邁克爾K:生平及其年代》的我,同樣能夠從閲讀《塵埃落定》這本書中得到樂趣——一種心靈的震撼,被牢牢吸引住。

我一直在反思,到底是什麼原因,塑造了一代病態的青年,比如“一從自己中意的女生身邊走過,就臉紅”,在現實生活中無能、懦弱,總將愛情搞成悲劇。郁達夫的小説《沉淪》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我想,這樣的青年如何存活於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我們就不能做一個正常人?

我似乎在説,當代文學中的一些作品比近代文學的一些作品要好。我這話足以引起諸多前輩的鄙夷目光了。不過我認為文學作品不但有摹寫現實的`能力,而且還有塑造新型人格的能力——這在現在已經是老生常談了。郁達夫小説描寫的人物使得我們這些讀者覺得,那些人物比現實中的人物還要灰暗。作家們怎麼都是那麼軟弱,那麼無能,都要餓死、被現實逼死?為什麼不自強,好好活着?

《塵埃落定》裏寫的這個白痴,竟然比一個正常人更能適應生存,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白痴死的時候也相當冷靜,他知道新時代來了,他死得很坦然。

我想,這與阿來身處一個全新的時代有關。阿來處在這個有希望的時代,所以歡歡喜喜地埋葬了土司和土司制度,迎接新生活。土司的權利再至高無上,再神氣,也消失不見了。土司部落之間的戰爭,利益衝突,寫得那麼真實,絲毫沒有人工化的痕跡。我用語言無法準確描述出它的種種妙處。我甚至認為,如果不是身處這種文化之中,如果不是考察了很多的資料,根本寫不出這樣的小説來。它是對過去歷史的再現。人物的生與死、愛與恨、對與錯,都隨着歷史遠去,當我們面對這段歷史時,有的只是驚心動魄,不知所措。

如果前輩們説我淺薄無知,只知道講好聽的話,根本就不具備批評家的素養,我會恭恭敬敬加以承認。對我寫不出來、又只知道它種種好處的作品,除了從心底表示欽佩之外,我還能怎麼辦?

只有在我學習了某種文藝理論,才能如批評家所願意看到的那樣評論這部作品。也是,如果沒有一種理論作為指導,批評從何開始?作為一名讀者畢竟要簡單得多。我是虔誠的讀者,不是批評家。我只是寫出我的讀後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