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年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精選四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W
品讀經典,涵括古今,學做聖賢,立志成才。讓讀書成為習慣,讓生活溢滿書香。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年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精選四篇,以供參考查閲!
2022年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精選四篇

2022年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精選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櫃裏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説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後還真有不少收穫。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説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2022年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精選

我知道他不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這句話讓我有了看這本書的衝動,我相信裏面包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改變的恐慌,同時也體現了一個母親對教育兒子的一種方法法。

懷揣着激動地心情讀完了這本書,書中那些關於作者和兒子的溝通的描寫,那些在我們中國孩子眼中新奇的教育方法,一切都讓我耳目一新,而作為兒子的安德烈更是讓我欣賞。

書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滿樂趣,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可以享受生活中的自由閒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但是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生活,也許從幼稚園開始我們就開始有興趣班,那時候父母是抱着我們偉大的前途着想,漸漸地我們長大了,學習壓力也就逐漸加重,我們身上揹負的不再是父母的那點期待,也有着為自己未來拼搏的壓力,自己也會適當加重自己身上所背的壓力,每天早早起牀,回家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還要四處奔波去上興趣班,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能有美好的未來,但是這一切的一切比起安德烈自由和愜意相差甚遠啊!也許我們不能像安德烈那樣過西方人的生活,有他那樣的 經歷,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但是我卻想説人生苦短,何不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裏過上最好的生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一切的一切都由自己去把握,人生就是要自己去過,自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

讀完這本書,也始終有這麼一個問題圍繞着我,“為什麼年齡相差三十歲,又隔着兩個不同文化的安德烈和他的母親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暢談?”但是漸漸地我明白,信中安德烈是那個即成熟又帶着幾分幽默的年輕人,而作者龍應台這是那個一直對安德烈尊重和鼓舞,這使他們之間的交談如同朋友,他們的談話有時互相鼓勵,有時互相幫助,有時也難免會有一點小爭論,但正是這樣,才讓他們之間的默契感加深,也使他們之間的感情深了,這字裏行間都體現了他們濃濃的愛和情感。

也多麼希望我的父母們也能看看這本書,希望他們也能讀懂這本書中的道理,讓他們也能感受到西方教育和西方生活。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了三十年。

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了個東西文化。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

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

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

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

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

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2022年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精選

這些書信最初的願望是龍應台想借此走入十八歲的兒子的內心世界;因為她發現,她和兒子,幾乎已經無話可説。那個曾讓她擁抱,讓她親吻,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冷冷的看着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她無法忍受和兒子成為了這樣有愛、但卻彼此不認識不瞭解不喜歡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兩代人之間,還是異國的兩代人之間,而且是好長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的異國的兩代人之間,其實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裏去了?可愛的安安哪裏去了?小鳥長大了,總會要單飛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麼温順。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小雞仔長大了,它金燦燦、毛茸茸的樣子哪裏去了?我鬢髮蒼蒼了,二十歲的青春容顏哪裏去了?

答曰,隨時間去了。

父母終歸就是父母。是那個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響他的人;是那個怕他飢,憂他寒,為他千里擔憂的人;是那個願意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快樂。

孩子終歸是孩子。是那個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個願意用自己的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的人。他真切的願望是,等有一天我長大了,要讓父母因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沒法強求自己一定會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們沒法強求何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父母不會熱衷於同樣的事情,因為經歷,你走過的路他還沒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們興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靈犀的知己。而對於父母,卻是從全心依賴到慢慢分離,交集越來越少,觀念愈發迥異。小鳥長大了會單飛,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獵,孩子長大要獨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來難免會不可思議。父母只是那個巢,而不可能是它飛行的旅伴。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成就的是——“我之為我”。

所以不要試圖清晰孩子的每一個念頭,不要追問他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祕密,否則就會陷入一種愛得深太想問,但知道問了會換來抗拒和逃離的傷感境地。

雖然這本書講述的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故事,但是我想我們身為老師,那些可愛的學生不正相當於我們的孩子麼,拿出一顆對待自己孩子的心,我想孩子們會健康成長,我們也會一點點蜕變!

2022年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精選

最近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本書的作者龍應台。借這本書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着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説亮話。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jú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説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