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散文精選】永昌府,歲月掩不住的風華作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W
【散文精選】永昌府,歲月掩不住的風華

【散文精選】永昌府,歲月掩不住的風華作文

“先有永昌府,後有涼州城”,此一説,我是多少有些自豪感的。因為我就出生在這個鎮子上,在涼州區永昌鎮度過一段美好的童年。

那時,父母親都工作在這個鎮子的中學裏,我的出生給他們帶來了樂趣。鎮子只有丁字形一條街,並不繁華熱鬧,幾家小賣部,幾處小商販,或擺小地攤的,或吆喝着的貨郎擔,似乎給鎮子增添了幾分熱鬧。父母親忙碌之餘,抱着我在小街上散步,這似乎使他們最愜意的生活。除此外,在我記憶中,他們總是與學生在一起,長年以校為家,生活單純而忙碌。

可是,鎮子是古老的名鎮,那時我真的不知。常聽父親説,古城東有碉樓墩,西有皇姑墩,北為月墩,南為府城隍廟。文化廣場應該是古城的中心,正欽宮等官署應該建在那裏。可是,我還是極其模糊,這座古城,我不知是哪朝哪代的古城。出於好奇,我借探親之際,親自前往永昌鎮憑弔這座曾經養育過我的古鎮。

去年正月,天寒地凍。我和父親來到涼州區永昌鎮,尋找這座元代古城遺址。其實,歷經時光的滄桑洗禮,古城影跡蕩然無存,映入眼簾的只是一片正在興起發展的新城鎮,沒有廢墟,也無任何標誌性建築物。在我腦海中,只是閃現過“古城南北二里,東西一里半,城周七裏,坐北向南,開南門一座,城南門額嵌有磚雕‘大元故路’四個大字”的百度記載。而那東西南北的城牆周際究竟在哪裏?那座氣勢宏偉的正欽宮為什麼要被拆除?那扇古老而沉重的城門究竟是什麼樣子?我抱着好奇,默默尋覓在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地上。經村民引領,我們來到一段城牆遺址。據瞭解,上世紀50年代初,元代永昌府城垣基本保存完好,城牆用黃土夯成,殘高約5米,厚4米,非常堅固。

殘垣依舊默默肅立,訴説着滄桑和不幸。我似乎覺得殘破的美那樣厚重,那麼令人懷舊和沉重,似乎逼得你內心沉重。它就像一顆古老的眼睛,注視着我的無知;又像卡比爾的詩,包含了幻覺、靈性、智慧和神祕吠陀經的精髓;更像俱盧城完美的藝術家的不完美的藝術作品。完美的作品,必須要靠時間的洗禮和考驗。這段殘垣斷壁,是歷史的時光洗禮而成的美學的遺憾。

其實,我是真的很遺憾於這座古城的消失,儘管我還不是史學家,不會以詩學的眼光重視他的歷史意義和地位。我只覺得,它是人類的一步足跡,是文明的一種符號,是不用花言巧語美化的一段事實。傳説也罷,史料記載也罷,永昌府城,這座元代永昌路所在地,今為永昌鎮政府駐地。建於南宋,蒙古國太宗窩闊台派次子闊端克秦鞏等二十餘州,率軍入蜀。後來闊端由四川撤軍到甘肅河西,駐紮在西涼府,成為西涼王。闊端與西藏著名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在涼州舉行了 “涼州會談”,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的版圖。闊端病死,其第三子只必帖木兒世襲鎮守西涼府。在永昌築起了新城,元世祖皇帝忽必烈賜名“永昌府”,由此人們稱只必帖木兒為“永昌王”。次年,忽必烈以永昌王新城所在地,“省西涼府入永昌路”,設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西涼州。

這是一段歷史陳跡,無須拾人牙慧,但我要思考的是歷史和現實的依存關係。大地依在,人事斐然。活着的總比死去的獅子好吧!但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現實,勇敢地面對未來真正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我想起了僅存的《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和《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它自然記載了只必帖木兒死後,闊端的子孫如何世襲,如何承嗣無人,讓一座存在了近百年的王城化為烏有。

兩塊碑,兩個人的豐碑,兩個地域性家國的印象。當我杵立在位於永昌鎮石碑村的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前靜思時,似乎看到了元朝那些蒙古部落之間的戰爭,那率領12萬騎兵的都哇圍攻高昌國,怎樣戰敗了回鶻高昌王巴爾術阿而忒的斤。那紐林的斤又怎樣成為畏兀兒亦都護之職遷到永昌路定居,抱着皇帝賜給他的“亦都護”金印,“遙領”高昌國境內的畏兀兒民眾的?那個帖木兒補化呢,他的才華、他的功勛,怎麼就感動了元文宗為其詔命製作的《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

《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與其子孫忻都、翰欒世居永昌有關。忻都,死後葬於永昌府石碑溝。忻都的兒子翰欒,在元惠帝年間任中書平章政事、副丞相,官居從一品。元惠帝追封翰欒之父忻都為西寧王,並立《大元敕賜追封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銘》於永昌。該碑座為龜跌,碑首刻蟠螭,上刻書“大元敕賜西寧王碑”8字,碑正面為漢文,碑文為元代著名文學家危素撰寫,敍述了翰欒的父親忻都公及其先輩“居官治世,克盡乃職,興利去害,屢獻嘉謀”的豐功業績。該碑由碑座、碑身、碑首組成,高5.80米,高1.60米,厚0.450米。碑正面為漢文,背面為回鶻文(蒙文),全文共32行,每行63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僅僅2016字,將一段歷史留下來了,這多麼珍貴呀。

是呀!碑刻和墳墓,似乎是兩部隱形的史書,記載了他們熱愛並可以為其造墳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也許他們對活着時的泥身充滿的靈魂毫不關心,但她們記得死後變成蛆蟲的肉體只能靠一塊石碑延續。也許,這就是歷史。以文明掩蓋戰爭,以文明掩蓋暴戾。曾經那麼大的排場,那麼大王的道場,耗費了那麼多資金,跟隨着那麼多的扈從,流過那麼多的鮮血,卻只不過是間接的承認這個事實,這個讓碑刻記錄的文明罷了。

一座古城,兩塊石碑。憑弔歷史,思緒萬千;感慨人文,幻滅煙雲。那段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只能由一段城牆和兩塊石碑見證,讓人慨歎。

俱往矣,看今朝。讓這座古城煥發生機與活力的還是今天。你看,這裏商貿繁盛,百姓安居樂業,周圍的羣眾拼命往鎮上鑽擠,有套着牛車的,有趕着驢車,騎騾馬的,騎自行車的,現在越來越多的騎着二輪三輪電車,他們嘴叼香煙,隨便將車子一放,漫步街頭,走街串店,隨意購買家用物什,然後找人多聊天的地方,説着心裏話。我走在古鎮的街上,體味這種慢生活的情趣,真的感到一種似曾相識的生活場景。永昌古城,現在變成了一座興旺發達的小城鎮,高音炮不停地唱着流行歌曲,整日人煙不斷的食府裏飄出食物的清香,各種小商品五花奪目。當然也給人一種繁華的窒息與壓抑。現在,新農村規劃的古鎮上,人煙稠密,街巷更新,門樓整潔,那些破落的青磚,裸露的泥街,早已不見了蹤跡。人煙旺,財氣盛,這是上蒼的恩賜。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交通,給這座古鎮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現在,永昌鎮成為商貿重鎮,文化名鎮了。文人墨客多出永昌,人文峻極,商賈雲集,人來車往,萬頭攢動,這是白天的景觀;晚飯後,酒徒誑語,信口開歌。街燈星點,閃閃爍爍,好像天上的街市。這裏物產豐富,地靈人傑。周邊農資吞吐大,商貿交易頻繁。那些收成的莊稼,被老百姓運來交易,商人們賺得腰滿油肥,那些買賣蔬菜瓜果、日用百貨、農資建材、五金雜貨的老闆,讓家鄉的物產,源源不斷地進入外地市場,又將外地物資供給地方百姓。永昌這地方,出文傑,也出商賈。這裏民風淳樸,百姓敦厚,人勤民信,德行高遠,知恩圖報,俊義謙和,崇敬自然。

我離開這裏二十多年了,現在看來,今非昔比,她如一杯濃茶,讓我久品不厭;她又像一朵鮮花,令人意味深長。故鄉是滲透在每個人血脈裏的記憶,不愛他,何以修身,何談愛家!永昌這片熱土,也許還是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她靜靜地矗立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讓我魂牽夢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