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工匠精神範文大全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5.41K

  

【導語】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滿分作文,靈活運用。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作文工匠精神範文【三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工匠精神範文大全

【篇一】

夢的背後,是一張保護網大國工匠,匠心築夢。但夢的背後,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為人知的血與淚。一個人太渺小,生活能輕而易舉地將他擊倒,一個工匠形單影隻,聚不起社會的力量,中國製造跟不上工業4.0的步子,大國工匠夢的背後,工匠精神的背後,需要我們用網來保護。

墨子·尚賢中語云:“古之聖王為政,列德而尚賢。國之賢者,髙與之爵,厚與之祿,重之以令。”是也,工匠亦然,倘若以全社會之力而形成一張夢的保護網,夢不會碎。

髙與之爵。德國有許多藍領工人卻是比白領經理更令人尊敬的存在,他們靠自己的勞動和技術為生,雖是工人卻也體面得像個紳士。這是社會給予他們的肯定給予他們那雙勞動後佈滿老繭的手以崇高的敬意。

大國工匠,需要這樣一張來自社會的保護網,不受人白眼,深愛着自己的職業

厚與之祿。夢也是需要金錢為代價的,當商人等不及一個個精細打磨的手工瓷器,市場上流動的就只能是統一形態的碗和盆。何不多給工匠們一些時間,一些支持助他們圓夢?他們圓夢的時候,中國才能真正走入工業4.0,這張金錢鍛造的網,少不了。

重之以令,給予工匠們以禮遇,榮耀,就像(感動中國)所做的那樣,給予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以最光明的舞台,這是一張榮耀之網,網住的是人心,是感動,也是我們苦苦尋找的工匠精神,我想帶着如此滿滿的感動工匠們的心底也必是充滿暖意,他們定會製造出更為精良的匠心之作,匠心築夢也定會吸引更多的匠人懷揣着工匠精神一同築夢

夢需要網的保護,社會要動起來,織一張地位,財富,禮遇,與榮耀的大王,網住了工匠精神,網住了中國未來。夢的背後,是一張保護網,你我一同編織。

【篇二】

有一羣勞動者,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進名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着傳承和鑽研,憑着專注和堅守,他們成為國寶級的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技藝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準,令人歎服。他們就是中國工匠。所謂工匠,是指有工藝專長的人。工匠的特質是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地改善自己的工藝,製造的產品通過雙手的昇華,塑造着“工匠精神”。在這裏,介紹八位中國工匠。

1.胡雙錢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級鉗工技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着同一個動作,整整35年。35個春夏歲月裏,他加工過的數十萬飛機零件,從未出現過一個次品。

在C919首架數百萬個零部件的大飛機上,有80%是我國第一次設計生產的,鉗工胡雙錢打磨着大飛機上的一個個精密零件,所有工作都靠手工完成。在他加工的零部件中,的將近5米,最小的比曲別針還小。有一次,在加工定位圈時,由於零件的直徑小,零件定位直口的孔徑更小,而孔徑深度尺寸又較長,孔徑的公差要求高,通常加工完孔徑的內圓尺寸後,內徑無法進行打表測量,也沒有專用量具。胡雙錢反覆琢磨,找出了一種測量內壁尺寸的方法:用塊規加上標準的圓柱銷進行輔助測量,通過一次次打表測量,直到符合圖紙的加工要求。

胡雙錢不僅要按工作計劃加工形狀各異的零部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一次,廠裏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在現場臨時加工。胡雙錢再一次臨危受命。這個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不到一根頭髮絲直徑的二分之一。這樣的零件本來要靠先進的數控車牀來完成,但當時廠裏沒有匹配的設備,胡雙錢藝高人膽大,硬是靠着自己的雙手和一台傳統的銑鑽牀,用了一個多小時,打出36個孔。當這場“金屬雕花”結束後,零件一次性通過檢驗。

胡雙錢像一個有些過時的“老古董”,他的抽屜裏裝滿了和他同一個年代的老式工具。“只要中國製造的大飛機翱翔在藍天,我願一生做個工匠。”胡雙錢仰望着藍天這樣説。“工匠精神”是一種努力將99%提高到99.99%的極致精神。哪怕再小的細節,也要全神貫注,全力以赴。胡雙錢,一個簡單而又不簡單的“大國工匠”。35年,加工數十萬個飛機零件,從沒出現過一個次品,這令太多人震驚。要做好一件事,不難;要做好一天的工作,也不難。但是,要在35年間,不出差錯,做好每一件事,卻是難上加難。人生道理歸納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領會並身體力行,卻很艱難很可貴。“大國工匠”胡雙錢為藍天夢甚而為中國夢詮釋了最敬業的“工匠精神。

2.高鳳林火箭總裝廠的一名焊工。在中國航天,53歲高鳳林的工作沒有幾個人能做得了,他給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

極致:焊點寬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38萬公里,是“嫦娥三號”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髮絲,而長度相當於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週。

專注:為避免失誤練習十分鐘不眨眼。高鳳林説,在焊接時得緊盯着微小的焊縫,一眨眼就會有閃失。“如果這道工序需要十分鐘不眨眼,那就十分鐘不眨眼。”他的專注來自剛入行時的勤學苦練,航天製造要求零失誤,這一切都需要從紮實的基本功開始。發動機被稱為火箭的心臟,對於焊接工作來説,一點小小的瑕疵可能就會導致一場災難。因此,焊接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更需要細緻嚴謹。

動作不對,呼吸太重,焊縫就不均勻了。從姿勢到呼吸,高鳳林從學徒起就接受到最嚴苛的訓練。帶上焊接面罩,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操作動作,但是對高鳳林來説,卻是進入到一種狀態。匠心:用專注和堅守創造不可能堅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發動機。高鳳林説,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衞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正是這份自豪感,讓高鳳林一直以來都堅守在這裏。35年,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佔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專注做一樣東西,創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高鳳林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着追求。

3.顧秋亮“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

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也因為有着這樣的絕活兒,顧秋亮被人稱為“顧兩絲”。1公斤,是深海中1個指甲大小的面積上要承受的水壓。1絲,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頭髮絲的1/10那麼細。載人潛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裝配精度,必須控制到幾絲,這樣才能確保潛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緩衝巨大的水壓。

“蛟龍號”的載人球是在俄羅斯定製的,安裝的難度是在球體跟玻璃的接觸面,要控制在0.2絲以下。0.2絲,只有一根頭髮絲的1/50。用精密儀器來控制這麼小的間隔或許不算難,可難就難在載人艙觀察窗的玻璃異常嬌氣,不能與任何金屬儀器接觸。因為一旦摩擦出一個小小的劃痕,在深海幾百個大氣壓的水壓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潛人員的生命。因此,安裝載人艙玻璃,也是組裝載人潛水器裏最精細的活兒。除了依靠精密儀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顧秋亮自己的判斷。

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儀器乾的活兒,顧秋亮並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搖晃的大海上,純手工打磨維修的潛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兩絲以內,因此人稱“顧兩絲”。

顧秋亮説,10釐米的一塊方鐵,要銼到0.5釐米,為了這個,他銼了15、16塊方鐵,銼刀都用斷了幾十把。

一遍遍地銼鋼板,一遍遍地動腦筋琢磨,漸漸的顧秋亮手裏的活兒有了靈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檢,“兩絲”的名號也漸漸被叫響了。

目前在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兩個,組裝工作都是由顧師傅牽頭。4500米載人潛水器或許是他組裝的最後一台潛水器,載人艙的玻璃裝好了,他還是那麼精細,那麼專注,反覆確認它的安全性。

讓人信任一次兩次、一年兩年容易,要一輩子信任很難。顧秋亮43年來,用他做人的信念,埋頭苦幹、踏實鑽研、挑戰極限,追求一輩子的信任。

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託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

4.寧允展,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車輛鉗工高級技師。

486.1公里,這是380A在京滬高鐵跑出的時速,它刷新了高鐵列車試驗運營速度的世界紀錄。

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車輪是腳,轉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寧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腳踝。

每片轉向架的體重有1.1噸,定位臂落在四個車輪的節點上,每個接觸面不足10平方釐米,當列車以時速300公里運行時,接觸面承受的衝擊力有二三十噸。縫隙大了,車輪可能會鬆脱;如果完全焊死,轉向架就無法再打開,影響列車檢修。

寧允展負責的這道工序,不只在中國,全世界所有高鐵生產線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國際標準,留給手工的研磨空間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當於一根細頭髮絲。過去的十多年,寧允展就在這細如髮絲的空間裏施展着自己的絕技。

磨小了,轉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價值10幾萬元的主板就報廢了。寧允展的同事説,寧允展的絕活也正在這裏,他可以像繡花一樣,把切口表面這些隱約的豎線,織成一張紋路細密,摩擦力超強的網,“0.1毫米的時候,國內大概有十幾個人能幹。到了0.05毫米,別人都幹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幹”。

寧允展這雙魔術師般的手,傳承了父親的基因。他的父親是村裏的鐵匠,寧允展小時候經常跟着父親幫鄉親們打磨傢俱,也因此從小就喜歡上了學手藝。

國中畢業後,寧允展考上了鐵路技校。沒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會被萬里挑一,成為第一位學習380A型列車轉向架研磨技術的中國人,寧允展對技術的掌控和精準把握,讓日本專家都豎起了大拇指。

寧允展成了高鐵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還當上了班長。可是,沒過多久,他卻找到領導説不想當班長,還是讓我幹活吧。他説,自己對管理不感興趣,感覺還是自己擅長的東西比較拿手。

寧允展説,工匠就是憑實力幹活,實事求是,想辦法把手裏的活幹好,這是本分。他説,要把這份手藝繼續幹下去,幹到自己幹不動為止。

一心一意搞技術,不當班長不當官,寧允展似乎與當下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寧允展説,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

如果每一件中國製造的背後,都有這樣一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中國製造就能夠跨過“品質”這道門檻,躍升為“優質製造”,讓更多的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5.孟劍鋒北京工美集團的一名鏨刻工藝師。鏨(zàn)刻是指在金、銀、銅等金屬上刻出千變萬化的浮雕圖案的工藝,在我國有近3000年曆史。在2015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古老

的中國鏨刻技術,給各國元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在送給他們的國禮中,有一個是金色的果盤裏放了一塊柔軟的絲巾,看到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抓得起來,原來這塊絲巾是用純銀鏨刻出來的,而它就出自鏨刻工藝師孟劍鋒之手。孟劍鋒手裏拿的叫鏨子,敲擊不同的鏨子,就會在金屬上留下不同的花紋,因此,要鏨刻一個精美的圖案,第一步要開好鏨子。

北京APEC會議上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夫人的國禮,一個像是草藤編織,有着粗糙質感的果盤,裏面有一條柔軟的銀色絲巾,絲巾上的圖案清晰自然,賞心悦目,讓人不由得想去摸一下。為了分別作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孟劍鋒反覆琢磨、試驗,親手製作了近30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5天。

開好鏨子僅僅完成了製作國禮的第一步,最難的是,在這個厚度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有無數條細密的經緯線相互交錯,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圖案,而這需要進行上百萬次的鏨刻敲擊。下手時要穩準狠,同時又要特別留神,不能鏨透了。上百萬次鏨刻,只要有一次失誤,就前功盡棄。追求極致,這是孟劍鋒給自己提的標準,為了做出支撐果盤的這4箇中國結,孟劍鋒的右手曾經起了厚厚一層繭子。

用銀絲手工編織中國結,所有的技師想都沒敢想,準備用機械鑄造出來,再焊接到果盤上,但是,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儘管極其微小,孟劍鋒心裏卻怎麼也過不去這道坎。在他心目中,沒有瑕疵,並且是純手工,這才配得上做國禮。

孟劍鋒鏨刻的工藝品上有四個托兒,工藝標準並沒有規定它們必須是手工加工。但孟劍鋒認為,既然號稱純手工,就不能有一寸地方不是手工。即便為此要多費氣力,他也依然堅持親手打磨。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於心,這是大國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國製造的品質保障。

6.張冬偉LNG船被稱為“海上超級冷凍車”,要在零下163度的極低温環境下,漂洋過海,運送液化天然氣。在世界民用造船領域,建造一艘LNG船的難度堪比建造一艘航母,目前只有美國等少數國家能建造LNG船。2005年,我國才有了第一批16個掌握這項焊接技術的工人,張冬偉就是其中之一。LNG船的內膽是整個船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焊接工人將一塊塊薄如紙的殷瓦鋼板,像做衣服一樣,一塊一塊連接起來。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鐘,而張冬偉焊完一條這樣長度的焊縫卻需要整整五個小時。

殷瓦鋼是一種耐超低温的鋼材,薄如紙張,極易生鏽,最薄的地方用手摸一下,24小時後就會鏽穿。所以在焊接中,不能有一顆汗珠,一個手印,這就要求工人在焊接時,不僅手上準,更要心裏穩,焊工們的任何情緒的波動,都有可能直接影響焊接的質量。“(殷瓦)鋼板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跟一張牛皮紙一樣薄,後面就是一個木箱子。規範如果用得不好的話,很有可能裏面的木箱子就着火了,燒這個焊縫就是像在木頭上玩火一樣。”張冬偉如是説。

一條LNG船,殷瓦鋼焊接長度總長達130公里,雖然90%是自動焊,但還有13公里特殊位置的焊縫,需要焊工手工完成,如果焊縫上出現哪怕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氣發生爆炸,有人説LNG船就像一個會移動的原子彈。為了避免焊縫出現漏點,張冬偉要求自己在焊接過程中,不能有一絲停頓。

張冬偉:每當試航的時候,(LNG船)緩緩駛向這個大海的時候,感覺挺自豪的。手藝這個活,不是像電腦打字一樣白紙黑字你放在這兒永遠會有。手藝這個東西是掌握在手裏的,是要腦筋和手並用的,你熱愛它了,你喜歡它了你才會用心去學它,你才會追求它這個內在的東西。

7.周東紅國畫家李可染曾説過,“沒有好的宣紙,就作不出傳世的好國畫。”而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決定宣紙成敗的就是撈紙這道工序,周東紅就是一名撈紙工,國內不少的書畫家都點名要他做的宣紙。

所謂“撈紙”,兩個人抬着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一張濕潤的宣紙便有了雛形,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但是宣紙的好與壞、厚與薄、紋理和絲絡就全在這一“撈”上。周東紅説,這叫“一簾水靠身,二簾水破心”。雙手要擺到水面上,不要動,像繩子一樣吊着,然後整個手抬起來45度角,抬得齊肩那麼高。要從正中間下水,用雙手舀水往前走大概十五公分左右深度。這上下一兩,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紙的重量不能超過上下一兩的誤差,也就是説做成的每張宣紙的重量的誤差不能超過1克。周東紅説,“這三十年來,我撈的每一刀紙誤差都不超過一兩,這就是我的手藝。”

周東紅説,他不知道什麼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勤學苦練。也正是帶着這個念頭,30多年來,經周東紅撈的近千萬張紙,沒有一張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周東紅在傳統技藝上的精益求精和極致追求,讓他不僅體會着勞動的快樂,也增添了傳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豪。

8.管延安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海、澳門和香港,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施工難度的跨海大橋。工程中的挑戰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條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長度、規模、施工工藝都是我國首次嘗試,因此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技師都面臨着全新的挑戰,鉗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為要避讓空中航線和海面貨輪,大橋兩頭是橋面,中間用一條5.6公里的海底隧道連接。考慮到地質條件和生態保護,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挖掘作業,而是用33節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對接而成。一節沉管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萬噸,相當於八萬輛小轎車的重量,這麼重的東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與另一根對接,誤差要以毫米計算,可以説是海底繡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閉,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對接時只能依賴事先安裝好的各種操作設備。

管延安所安裝的設備中有一種叫截止閥,沉管對接時,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調節下沉速度,從而讓兩節隧道在深海中精準對接。同樣是安裝閥門,擰螺絲,如果是普通設備,只需要牢固穩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設備不滲水不漏水,安裝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於一毫米。這樣的間隙無法用肉眼判斷,管延安只能憑藉手感來操作。憑着手上的感覺,就能判斷一毫米的間隙,從2013年港珠澳大橋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對接到現在,經管延安的手安裝的設備已經成功對接16節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誤。管延安的技術不僅超越了當時挑中他的師傅,連兩名大學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別看管延安現在這麼牛,剛剛到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當鉗工時,滿懷信心的他,就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打擊。第一次安裝設備,幹過二十年鉗工的他輕車熟路,半個小時完成,沒想到,模擬調試時,設備漏水了。所幸只是測試,問題又很快解決,沒有造成太大損失,但上百名工友幾天的活兒白乾了,一切必須從頭再來。這一次失敗,讓管師傅認識到,港珠澳大橋的活兒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技術必須要更加精益求精。他索性把宿舍搬到設備倉庫附近,從早到晚地練習。

要找到感覺,需要耐心,更需要時間,平時半個小時就能安好的設備,在這裏需要四五個小時。為了訓練自己的手感,幹活的時候,管師傅很少戴手套。

管師傅工作的隧道內不透風,悶熱潮濕,他每天要在這裏工作近十個小時。管延安:我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這個執着,我認準的事,我需要把它完完好好地幹好,必須把它圓滿地幹好,不管出現什麼問題,我會走到底。

管延安只有國中文化,卻成為安裝海底隧道對接設備的第一人,甚至專業院校的大學生都成為了他的徒弟。能成就這一切,是管延安對技工這個職業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讓海底隧道成為他實現夢想的平台。

【篇三】

每個中國人面對世界,最引以為傲的是“中國製造”四個字。確實,madeinchina已遍佈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如何把享譽全球的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又是每個國人心中的痛。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缺的不僅僅是尖端技術和超前創意,更多的是一種兢兢業業的傳統,一種腳踏實地的作風,一種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當代風采人物評選活動已到了最後階段,併產生了最終三名候選人。更多人關注的是偉大的科學家和的攝影師,但是我將會把手中的選票留給那位從未踏足大學之路的焊接大師王師傅,因為他代表的是我們當前缺失的大國工匠精神,是我們苦苦追尋的將“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的金鑰匙。

當前我們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國家實力迅速崛起於世界。但是,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亂象,幾乎我們都能每天在電視上、網絡上都能看到造假成風、貪污腐 敗的新聞。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上不敬業愛崗、專研技術,只想着買彩票一夜暴富;部分實業公司不專注於產品升級和服務提高,卻放棄主業去搞房地產開發;甚至很多校園莘莘學子不好好學習而炒股。。。。。。雖然這些是經濟迅速發展過程當中必然出現的一些現象,但是也反映出這個社會浮誇與鼓譟之風過重,亟需王師傅為代表的大國工匠精神來改變這種現狀。

我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如何將“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也包含在我們提倡的中國夢內容中,但是由於工匠精神的缺失,在很多領域,我們仍然缺乏響噹噹的“中國名片”。要實現“中國創造”這個偉大夢想,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首先,應大力提倡愛崗敬業、勤勤懇懇、盡職盡責的大國工匠精神,讓這種精神成為時代的風向標。其次,國家注重、鼓勵技術的創新、實業的發展,讓“中國製造”升級為“優質製造”。再次,重視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培養大批像王師傅這樣的大師級技能人才,做到廣積薄發,實現量到質的變化。

我們高中生在面對大學聯考這個人生第一道門檻時,也是踏出實現我們青春夢想的第一步。我們有人在努力成為科學工作者、攝影家或是藝術家,但更多的人最終將會成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每個人成功之路不是在於進名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希望每一個人都成為每個行業中的狀元,成為一名偉大的大國工匠,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

弘揚工匠精神徵文

老王,愛崗敬業,練就一手絕活,將技藝變技術,成為“大國工匠”。他憑藉着專注、認真、堅持,把技藝發揮到極致,達到較高的境界。不是在簡單地做重複勞動,而是將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忠於它,發現其中的規律,在將“活計”做向完美的境界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孔子自述生平:“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就是將“教書匠”做到極致,終成“萬世師表”的人。

我們總想在做事時胸有成竹,其實胸有成竹是在畫竹前,認真專注地觀察竹子,日積月累後,在心裏有了深刻的印象,等到畫竹時,自然一揮而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就需要有專注、認真和堅持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是自信的來源。不僅畫竹如此,對待生活、學習和工作也該有工匠精神。日本有一家1965年創立的壽司店,只賣壽司,門面不起眼,只有10個座位。但他的主人限定客人用餐時間15分鐘,座位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儘管如此,,食客們依然堅持去吃這個“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因為這取決於這個店89歲的創始人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壽司店自創建以來,直到他70歲以前,一定是親自去市場挑選食材,會在櫃枱後重復着看似簡單的壽司製作,幾十年如一日,練就了魔術般的嫻熟手法,製作出一個個看似普通卻有着獨特匠心的壽司,成就一個小卻極有競爭力的品牌。而這嫻熟的技法需要多年的反覆練習。正如他所説:“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祕訣。”小野不是單純地在做壽司,也是在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們喜歡做工精巧的商品,喜歡高品質的物品,而這些物品的背後,滲透着工匠的精神。

德國凌美鋼筆、雙立人菜刀、菲仕樂鍋價格不菲卻備受歡迎,瑞士的軍刀、機械手錶,日本的電子產品,甚至馬桶蓋??我想,人們在追求品牌的背後,追求的是製作產品的那一份匠心,那一份工匠精神,只有在產品中注入了獨有的認真專注,把技術變成藝術,其價值才不言而喻。

我們不禁要反思,國人的工匠精神去哪兒了?一位地注重速度利潤,不重質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讓人望而生畏:粗製濫造的工程,充滿添加劑的食品??我們吃得不放心,住得不安心,走得不舒心,當這一切都和我們密切關聯時,我們應該找尋屬於“中國製造”的工匠精神。毅然銷燬質量有問題的冰箱,除了誠信,不就是一種關注品質的工匠精神嗎?正因為這樣,才有代表“中國製造”的海爾集團走向世界。工匠精神在哪兒?一念執着,一生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