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正青春的觀後感6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11K

想必很多人在觀看影片後,都會寫觀後感,寫觀後感也是鍛鍊自己的機會,大家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可以聯繫自身的實際情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正青春的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正青春的觀後感6篇

正青春的觀後感篇1

一直想看《致青春》,據説是一部反映我們那個年代大學生的故事的影片。帶着好奇的心情,終於觀看了。

結果影片與想像中相差甚大。感覺更像是致女人的青春、女人的付出。影片中的鄭薇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子。為了愛情付出一切。兩段愛情裏,愛情都被現實所擊敗。而那個叫做阮莞的女孩子,更是因為執念獻出了生命。唯一一個現實的女孩子捨棄了愛情選擇了金錢嫁給了五十多歲的老男人,給兩個小孩當後媽。而那個中途輟學的假小子到最後完全捨棄了自己的過去,一切都籠罩在光輝的新生活裏。這就是致青春裏四個女生的結局。所以我更覺得這是一部關於女人的故事,而非青春。

影片所有的故事都圍繞着這在我們上大學的那個年代,現實中很難想像有那麼多愛情故事,有那麼多為愛執着的人。大一的時候有女孩子談戀愛,會被認為不務正業。如果因此影響了學業而掛科,不僅讓我們覺得恥辱,而且很難理解。到大二以後,即使有同學戀愛了,但也是積極進步,共同上進的模式。也許當年也有男生像影片裏的張天然一樣,一直默默喜歡着某個人,卻始終沒有表露。但看看現在的我們,基本上沒有因為愛情而耽誤了一生,或者執念一生的。那些電影裏的故事終究只是電影。

正青春的觀後感篇2

你走進電影院觀看《致青春》了嗎?《致青春》成就了一部概括性強烈的大學生活的羣體記憶,從入學到畢業,除了沒關注學習,其他基本上道盡了校園內的酸甜苦辣。更多關於《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觀後感盡在。

有句話常被提起,那就是“如果電影是一把刀的話,被雕刻的就是我們曾經流逝的時光”,這句話用在趙薇導演的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後簡稱《致青春》)上,特別恰當……基於影片濃郁的懷舊色彩,以及片中甲乙丙丁各色人物的輪番登場,《致青春》成就了一部概括性強烈的大學生活的羣體記憶,從入學到畢業,除了沒關注學習,其他基本上道盡了校園內的酸甜苦辣。

這是一段被定格的時光,雖然講述的是別人的故事,但似乎每個角色都能在自我的回憶中找到類似者,在影片中配比着角色一一對號入座,當然,似乎誰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當年的回憶。毋庸置疑的是,《致青春》將引發集體懷舊熱潮。

當未來的憧憬,一點點變為對現實的`追索,我們這一代人,就唯有從回憶中尋找曾經的熱血與真情。那些散落在歲月之路上的葉片,有的早已枯黃斑駁,有的早已隨風飄散,《致青春》的價值在於,能帶觀眾重回曾經的青春,或許是曾經的經歷,或許是幻想的情節,但電影如一根火柴,劃亮之後,點燃了記憶,喚醒了早已沉睡的情節,甚至重新勾勒出對青春的回憶,一幕幕的悲歡離合,重新成為內心的迴響。即使影片結束,火柴熄滅,但萌發出的青春情懷,卻不會那麼輕易退卻,憶起的人和事,也不會在短時內忘記,被勾憶起的曾經的青春,無論酸甜苦辣風霜雨雪,如今回想起來,就如欣賞一件雕塑品一樣,都只留下騷動的青春,都只留下幸福的味道。

正青春的觀後感篇3

學校組織我們六年級的學生觀看一部青春勵志片——《飛揚的青春》。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主要説兩個支教老師到山區幫助那些貧苦的孩子。而那兩個支教老師分別叫封老師和嬌嬌老師,這兩個老師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他們捨棄城裏榮華富貴的生活,來到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山區裏,這又是何苦呢?而他們雖然在城裏長大,但一點也不怕那些困難,並勇敢地戰勝了它們。

這部電影中有很多感人肺腑的片段,而真正打動到我心裏的故事就是封老師來到山區裏吃的第一頓飯的場景。封老師坐在一個板凳上,一手拿着筷子,一手端着飯碗,看着一個由蘿蔔和火紅的辣椒混合在一起的菜,不停地嚥唾沫,因為他實在難以吃下眼前這個不知名的菜,可在飢餓的威脅下,他還是用筷子夾起一個蘿蔔慢吞吞地塞進嘴裏,他忍着辣味臉上露出了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只有不停地吃着白米飯才能壓制住辣味。突然,他發現在那白嫩嫩的米飯下,掩蓋着幾塊很珍貴的肉。封老師的目光一下子變得呆滯了,眼中含閃着淚光,比之前更快速的吃着米飯了,而一隻有幾個髒兮兮的孩子看着封老師的一舉一動。

看完這部電影,我應該反思一下,那些山區的孩子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着自己的夢。回想這些年,除了抱怨和後悔,自己究竟還收穫了什麼呢?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剩下的卻只是追分追名唄。影片中的孩子們珍惜新老師,珍惜新知識,於是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回報。而瞧瞧如今這穿戴整齊的自己,是否知道珍惜呢?如果懂得珍惜,還會和老師、父母頂嘴麼?還會在自習課上悠閒得談天説地麼?

青春正飛揚,珍惜彌珍貴。

正青春的觀後感篇4

誰説青春是一場盛大的狂歡,誰説青春本該飛揚跋扈。

氣少輕狂或許是我們經歷的太少,我們沒有瀕臨倒塌的教室裏上過課,沒有在某個暴風雨來臨前夕去疏通水道……相比而言,我們的生活太過幸福以至於不知足,這樣的我們怎麼會懂大山懷抱中一雙雙飽含期待的雙眼?

如今的我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怎知哪些衣食不足的孩子們如何度日?能不能在你嫌棄今天的飯菜不可口時想一下那些每天活在飢餓中的孩子們,在你嫌棄家務太累時想一下那些在農忙時節放棄學業下田農作的孩子們,在你嫌棄去年買的衣服款式過時而不想一下那些只有單薄衣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孩子們,與之相比,我們哪裏還有不知足的理由呢?

我們儘可以抱怨我們的出生有多麼平庸,我們沒有權沒有勢,只有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家庭,時不時的父母就帶我們下頓館子,買幾件新衣服,生日了有大蛋糕,節日了有水果糖和愛吃的巧克力,這一切的一切在我們看來都習以為常的事情,殊不知是有些人夢裏才能出現的場景。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為什麼不知足呢?讓自己活得簡單快樂不好嗎?是,我們沒有錢一身高檔品,但是我們至少沒有在冬天凍得發抖,我們沒有錢每天山珍海味,但是我們至少每天家常小炒也是一種滿足啊!

難道一定要經歷過滄海桑田才會懂得知足二字該如何詮釋?

知足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因為知足,青春才得以綻放最絢爛的色彩,才可以飛揚跋扈,了無牽絆。

正青春的觀後感篇5

看了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想到了年輕的自己。 還記着曾經剛認識某人徹夜難眠因為一閉眼睛,看見的都是她的笑的 那種感覺,那時候的自己是幸福的。 曾經最遺憾的事情是大學四年一直喜歡一個女孩但是都沒有説,那時 自己和現在沒什麼變化,天天瞎忙,做着自己都不知道在幹嘛的事情 ,更不會和女生説話(到現在都忘了我根本不會和女生交流,但是曾 經怎麼有女友的)。好在,畢業後一年的去年夏天我有機會給那個女 孩表白了,也試着追過,不過,時間不對。錯過了就錯過了吧,至少 沒有遺憾。

我個人認為,青春就是那個自己不會太權衡後果,不受太多羈絆,自 由自在,那個很真的時候。

有一句台詞不錯:

鄭微後來和前男友重新見面的時候,説:“其實我們自己都在變成自 己討厭的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實在太多了,曾經我甚至不想來美國留學, 但是我必須來。

我討厭投機,但是我必須做。我不想經歷太多時刻變化的金錢利益, 但是我必須適應。 我不想天天泡圖書館,我也想自由自在的旅遊,輕鬆一些,但是我必須珍惜時間。我不想畢業後那麼快的回到國內,但是我必須回。我不想這個時候就已經和同齡人沒有共同的語言,但是我已經out了。我不想對別人封閉自己,但是我習慣了。我不想變得有攻擊性不想總是習慣於批判和衡量,但我已經成這樣了。

有人告訴我,有投機能力真好。但是實話實説,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隱居田園與世無爭,和家人好好的分享快樂幸福的時間。但是經歷告訴我,越是想要寧靜的生活就必須要自己去爭去搶前,爭取足夠的條件來捍衞平靜的生活。

命運從妥協的那一步開始,就再也無法回頭,一步步的更加的身不由己。

正青春的觀後感篇6

女孩子通常為愛情不管不顧,男孩子卻不行,這是一種文化的制約。

男性通常需要通過外界的肯定才能獲得安全感,才能確認自身的價值。所以,男人是非常脆弱的動物,他永遠帶着一個厚厚的盔甲生活,為了保護他那脆弱的不堪一擊的自尊心。

很少男人可以拋開盔甲生活,很少男人可以愛女人勝過愛他自己,很少男人可以不做社會傳統價值觀念的人質。

所以,繞了一大圈之後的陳孝正回來了,他要重新愛鄭薇,他決定要過一種真實的生活。這個結局很好,這就是人的成長。

我們從小被很多觀念、教育、父母和社會等等因素所催眠。我們通常只是在執行外界給我們的指令而不瞭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那些真性情的人無疑是人羣中的一個異數。真性情的人通常都比較可愛,因為他們更接近於真實。

電影中的鄭薇義無反顧地去追求愛情。那就是青春,青春就是盲目的。青春的盲目就在於“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反正我喜歡你。”所以電影裏有一句話這樣説: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

電影裏最愛愛情的是誰?我認為不是那個可以片甲不留的女人施潔。而是老張。“我懷揣着對你的愛,就像一個竊賊懷揣着贓物一般,不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種愛是非常高貴的,它不染纖塵而兀自開放。這種愛是最自由的,不為外界所幹擾,它可以一直開放而永不凋謝。

對於一個成熟的人,當你愛一個人愛到一定的程度,你會心生敬畏,你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可以讓對方幸福嗎?”當你對這個問題不能給予肯定的答案的時候,你是不敢去愛的。

我們愛一個人總是想要得到,請問,你到底是愛對方還是愛你自己?你一定要認真想一想這個問題。

真正的愛,成熟的愛,一定是以對方的需要,對方的幸福為最高原則的。

只有成熟的人才可能享受真正的愛情而不被愛情所困擾。

獻給《致青春》,獻給逝去的迷惘歲月。

Tags:觀後感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