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5W

很多人認為做廚師是一種屈才,但對一些人來説這只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家庭的責任,他們也從中體會到美食的快樂,你對此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寫一寫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舌尖上的中國》打動我們的不僅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後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廚”不僅在節目中學到了許多美食的做法而且還增添了許多(領略了)“語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媽媽正一邊看着《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一邊在照着節目炒菜。終於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興致勃勃的夾了一口,然後帶着哭腔説:“媽,菜太鹹”。海洋媽拍拍他的肩膀説:“那就讓時間沖淡它吧!”多麼幽默的媽媽啊!

説起吃,中國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歷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曉的美食不得不説---餃子。它也是我的最愛!

總聽父母説,他們小的時候,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一頓餃子。可是現在的吃貨們是何時想吃就何時包煮。我作為現在的中國吃貨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歡吃的還是媽媽包的小白菜餡的餃子。先説説餃子的形狀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小巧玲瓏”。一個個又圓又小的餃子整齊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謂“濃縮的都是精華!”煮好後的餃子更是漂亮,那餃子皮幾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綠,輕輕地咬一口,餃子餡的熱湯(清香)便溢在(滿)嘴裏,享受着湯中濃濃的美味!怎麼樣,有沒有垂涎三尺的感覺呢?這就是我家餃子的與眾不同。媽媽告訴我,這用來做餃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細選的。而且和麪也有講究,要揉得有勁道,這樣包出來的餃子餡鮮皮薄才真正好吃。

媽媽的餃子常常讓我回味無窮,因為我知道餃子不僅味美,還包着對兒女無限的愛!

每個吃貨都有自己最愛的美食和最難忘的故事,那麼你是吃貨嗎?你最喜歡中國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着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温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悦耳的説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着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説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温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自然,主食,轉化。中國人在本身所處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出了各種不同的主食,儘管主食的來源只有很少的幾種,但是中國人還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進製作方法和手段,創造出數不盡的美味食品。中國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飯,這磨礪着中國人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如何,所以中國人習慣於接受現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懶就沒人給他錢”,老人家説的就是中國人在骨子最為篤信的真理。中國人其實是最愛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當心頭事的,因為為了生存,為碗中舌尖的一口飯食,還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後繼續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的改善和創造一切有利於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爭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於自然共處的過程中幾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為的只是把自然能給予人類的事物發揮到最極致的狀態;為的只是在自然允許的條件下,薪火相傳,留給後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後樂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孫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麥稻穀,連綿不絕。

今年過年我回家祭祖,當把將餃子和酒倒進祖先墓前燃盡的紙灰時,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許祭祀祖先的真正意義在於感恩祖先,不是他們所謂的陰靈庇佑,而是他們將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綿不斷流傳下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