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七篇合集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5W
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新中國成立72年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十分巨大的成就,是真正的國富民強。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分享的《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七篇合集》,以供參考。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七篇合集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1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敍述。
  
  這段時間是一個動盪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艱難時世,當時的辛亥革命並沒有徹底改變中國混亂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無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圖復辟帝制,同時也有一大批青年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劇情開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消息引起國民鬨動,讓在國外留學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釗等人憤憤不平,他們紛紛回國尋求一條救國之路。李大釗説:“我們必須要喚起民眾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湧流的閘門。許許多多的有志青年們參與進來發表自我的革命觀點。
  
  在新文化運動的標誌“北京大學”裏,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後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修改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化。
  
  在探索和發展真理時,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鉅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這部劇中也有很多風雲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着長辮子端着煙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勛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觀眾眼簾。並且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着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他們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成功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台。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讚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眾望。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2
  
  全劇以辛亥革命後整個中國發生的大的歷史事件相連,向觀眾徐徐展開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碰撞變革的畫卷。以新文化運動為主線,圍繞新文化運動講述了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思想逐漸覺醒解放的故事。其中,主要講述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三位文學巨擘的人生經歷,同時也介紹了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熱血青年,從懵懂到覺醒的革命之路。
  
  在那個戰火紛飛,各種主義思想滿天飛的年代,北京大學成為當時各個流派文人的夢想避難所,也使得北京大學成為了宣揚新文化新思想的天然陣地;再加上蔡元培主張北京大學應當成為思想自由,各種學術文化兼容並存相互碰撞發展的場所,不可避免的以陳獨秀為首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與以辜鴻銘為首的舊文化的守護者發生了衝突。劇中並未用批判者的視角來描述這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而是盡力刻畫其思想和個性。以現代人的眼光看,辜鴻銘的思想無疑是先進的,是貼合現今社會的主流思想的。在北大講課時,他強調:“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割掉了毛髮,穿上了西裝,滿嘴的English,洋人就會高看我們。恰恰相反,當一箇中國人西化成一個洋人的時候,恰恰會引起他們的鄙視。僅有讓他們看到,我們中國人,有着他們與眾不一樣的禮貌和精神,他們才會在心裏對我們有真正的尊重。”這與我們時下強調的弘揚民族文化不謀而合。誠然,在國家積貧積弱,被列強分割蠶食的背景下,國家和文化的革新是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但辜鴻銘堅持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堅持中國的才是世界的,他不期望傳承千年的文化有了斷層,丟掉很容易,再撿起來就很難了,這無疑是超越時代的眼光。他宣講的“中國人的精神”中關於“温良”的闡述,真是令人叫絕。
  
  他學貫中西,會9國語言,有13種博士學位,妥妥的“學霸”式人物。雖然他堅持的舊文化中有不可取的地方,但他説:“我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可是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多年海外生活的經歷使他明白西方禮貌中缺乏仁義,只知競爭,生搬西式的文化並不適合中國,一個有獨特靈魂的民族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之林。
  
  時代在發展,當時不適用的想法,並不代表此刻不適用,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辜鴻銘雖然有着封建的外殼,但他無疑是一個有着超前眼光,熱愛民族文化,致力於宣揚民族文化,讓世界真正瞭解中國的愛國者。
  
  另外,劇中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劇情凝練,是一部十分成功的獻禮建黨百年的歷史劇,十分推薦大家觀看。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3
  
  古今多豪傑,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救國、救民之水深火熱。——題記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個動盪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來,整個民眾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國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踏上了探索國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這樣一個時代,無數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國,力圖“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為了啟發民眾的思想覺悟,也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創一個嶄新的國家,陳獨秀先生首當其衝。他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創辦《新青年》,掀起了現代中國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像一滴晶瑩的露珠,落在了中國這棵乾枯的小樹苗上,使其得以復甦,甚至開出燦爛的花。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頭羊”,陳獨秀不忘初心,不負重託,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話文白話詩。
  
  “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這是胡適之説過的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我們”——中國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們回來了,他們將要獻身於國家,為國家的尊嚴、人民的生存而奮鬥!那些欺辱中國人、瞧不起中國的人們,請你們看看吧!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要醒過來了,它必須會成為世界強國,成為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一百年前的中國,有正直的易白沙、憂國憂民的李大釗、棄醫從文的魯迅;如今,有我們!
  
  我將無我,不負國家。我們身為青少年,應當好好學習,不負韶華。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待,不辜負父母和教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報效祖國。我堅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必須會強大起來的!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4
  
  適逢建黨百年,中央一套隆重推出了《覺醒年代》,詳細介紹了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中華民族新派從反封建到求共產的轉化,在影視題材裏第一次正面大張旗鼓的樹立了陳獨秀先生獨立思考、個性張揚、奮發有為的形象。
  
  從流亡日本反思國能夠愛也能夠不愛被愚忠派當做漢奸,到回國創立新青年雜誌,再到入京任教將新青年轉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從北京返滬,陳獨秀先生倡導的民主和科學,振聾發聵,一時風頭無兩,激勵國人。
  
  覺醒一詞,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有封建士紳的洋務運動,有勛親貴胄的君主立憲,有封疆大吏的東南互保,有神鬼顛倒的太平天國,有農民起義的捻軍,有不明真相的義和團,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有張騫為代表的實業救國,甚至有袁世凱為代表的軍政府復辟、張勛復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場,偌大中華,成了演練場,成了試驗田。為國,時代精英和盲流們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種種,皆以失敗告終。當那之時,知識分子的苦悶,不可為不大,竟連周樹人,也無奈的沉迷故紙堆,考據金石,以古封今,麻痺自我!
  
  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風雷激盪,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新舊交替。胡適之先生留美返國,一方面作為新青年的導師,首倡白話文、白話師,誓與舊文化舊文壇決裂並一戰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腳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釗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廠,與長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應對家中一字不識事實上的童養媳寵愛有加;辜鴻銘留着辮子養着奴才,卻娶了日本女人,説着流利的幾國外語,馳名歐美;周樹人一方面抨擊着吃人的禮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違母命,和髮妻在一個院子裏住着卻不一樣牀……凡此種種的糾結與扭捏,是時代的註腳!
  
  新文化運動,白話詩文和小説,事實上降低了文化門檻和思想表達門檻,擴展了文化和禮貌的覆蓋面,有效降低了學習成本,將文化逐步的推向大眾甚至結合工農識字班推向工農。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經的有閒階級專享。
  
  當代人説,風起時,豬都能飛上天。潮流來的時候,本着求同存異,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總要團結奮進,戰舊戰古戰當局,但潮流滾滾中,對於將來,同袍亦會有分歧。在倡導新文化反封建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甚至吳稚暉都能同仇敵愾,法國派、俄國派、美國派、無政府主義等等,都有共同的敵人,封建主義。在反封建的下一步發展上,大家產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從思想到行動上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歸根到底,是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五四運動中,李大釗最早發掘並激勵了工人的力量,接觸馬克思主義後毛澤東認真思考了中國工人階級弱小需要同盟的問題,陳獨秀在武漢演講中公然拋出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道路選擇。一代人的團體智慧,逐漸凝結,慢慢滴灌中華大地。
  
  經過了理論傳播與思考、學習與討論、學生與工人運動結合,在共產國際的幫忙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成熟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嘉興的遊船上,一個小規模的祕密社團建立了,星星之火,能夠燎原。自此,經歷28年風霜雪雨,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覺醒年代》裏,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為勞工、為大眾、為民族、為社會!觀看此劇,作為一箇中年人,我數次熱淚盈眶!我為是這個偉大組織的一員感到光榮和自豪,我願為人民的幸福、社會的提高肝腦塗地!
  
  此致我親愛的黨!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5
  
  《覺醒年代》,既是一部愛國紀錄片,也是中國一路走來的坎坷。既記錄了中國最黑暗的時代,也譜寫了在這樣黑暗時代裏覺醒者們的凱歌。
  
  在觀看覺醒年代的時候,我曾無數次落淚。因為郭心剛的犧牲;因為延年喬年的殉國;因為陳獨秀的入獄;因為看到那個時代的中國是多麼的落後;因為看到那個時代的人民是多麼的痛苦;因為看到那個時代的老百姓是多麼的愚昧;因為看到中國外交的失敗;因為看到在這個時代裏覺醒的人為中國找出路的背影………
  
  當然,它不僅僅給我帶來惋惜和憤恨,也給我帶來了鼓舞和歡欣。因為五四運動的成功;因為中國作為戰勝國成功拒籤巴黎和約;因為魯迅先生的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因為《新青年》雜誌給那個時代的中國青年帶來了思想啟蒙;因為北京大學的學生以監獄為研究室,即使入了監獄,即使成為了囚徒,即使即將面臨死亡,即使應對着一個無可救藥的國家,他們都沒有放棄,他們都在抵抗,他們都在想出路,他們願意犧牲個人,挽救那個還未覺醒的東方的雄獅。
  
  就像魯迅先生所説的,“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能夠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這樣的意志,這樣的品質,在五四運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的青年不再冷血,在那一刻,中國的青年,願為國家而奮鬥,願為國家而戰鬥,他們進取的理解着新的思想,不再被舊的思想所禁錮。
  
  然而在那個時代,覺醒的不只是學生,還有數以千計的工人。就像李大釗先生説的,他們每一天超負荷的工作着,他們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可是,他們仍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李大釗先生,點醒了,這些整天埋頭工作、辛勤勞動的工人們,工人階級,從此崛起了。
  
  而那個年代,真正趣味的在於思想上的百家爭鳴:革新派和守舊派之間的爭吵,白話文還是古文之間的爭論。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是改良還是革命,幾乎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看法。他們在北大的學校裏,他們在北京的街道上,他們在圖書館裏,他們在田間地頭,不斷地尋找和確認,不斷地爭論和辯論,一次又一次,即便是面臨着政府的通緝,即便是面臨着警察局的逮捕,他們依舊樂此不疲,最終,為那個看似“無藥可救”的中國,找到了一味良方,找到了一條出路———建黨革命。自從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那一刻開始,東亞雄獅,覺醒了!
  
  觀時代風骨,立宏圖大志,追吾輩之號召。
  
  漫漫征程,唯有奮鬥。中國在短短几十年中發展起來。那些老一輩的戰士們退下了,我們這一輩富有活力的年輕人登上了舞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志,則國志。我們必須要響應時代的號召,接過老一輩們手中的接力棒,擔起中國新時代好少年的職責,將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篇章!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6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週年,一部名為《覺醒年代》的電視劇火了,一共43集,我一個不看電視的人看的津津有味,熱血沸騰。感激教師佈置了這個作業,讓我有機會一睹先烈們的風采。這部劇經過生動再現先烈們在當時的思想與行動,來促使當下年輕人進一步的覺醒與覺悟。劇中的名場景太多,我記錄三個印象異常深刻的場景和大家分享。
  
  場景一——第3集第15分鐘毛主席的出場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啊!悽風苦雨中,蓬頭垢面的乞丐在無望的乞討,窮人的孩子在雨中哭泣,她的父母在叫賣自我的孩子,而富人的孩子卻在車中悠閒的吃着漢堡。窮苦大眾就像困在魚缸中的金魚,無謂的掙扎着。此時,一隻大步邁進的腳踏破了這一灘髒髒的死水,這攤水泥濘污濁,令人絕望,這一腳似乎預示着青年毛澤東將會讓這溝死水再起波瀾,繼而衍生出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景象。接下來的畫面,便是青年毛澤東的冒雨前行,懷裏抱着的是剛出版的《新青年》。迎面而來的暴雨代表着未來道路的艱險和曲折,他目睹舊中國勞苦大眾的不幸,在雨中堅毅前行,懷裏抱着的《新青年》意味着他已經找到了迎對風雨的辦法。
  
  場景二——第6集第15分鐘蔡元培先生北大就職演講
  
  這是一段振聾發聵的演講,即使是此刻看來,仍然閃耀着光輝。演講中,蔡元培先生講了三點。一個是抱定宗旨。宗旨要正大,而後抱定宗旨,孜孜求學。二是砥礪德行,國家的興衰跟社會風氣息息相關,而作為北大的大學生都是社會的精英,必須承擔起職責。三是尊師重友,榮辱與共。這不是和孔子教導弟子應修身齊家治國一致嗎?我查閲了資料,發現其實電視劇是做了白話文改編的,蔡先生當時的演講其實是文言文,可能是為了讓電視觀眾更好的理解蔡先生的演講,所以將文言文翻譯成了白話文。下頭是我找到的一部分演講原文:
  
  “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可是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sè)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於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苟不於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仕(任)事,;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願乎?”
  
  場景三——第15集第10分鐘魯迅先生寫狂人日記
  
  我們的課本中也有魯迅先生的文章,結合先生那張流傳甚廣的照片,留着小鬍子,表情嚴肅。所以我的印象中先生應當是沉默寡言,一絲不苟的人。可是這部劇中先生寫狂人日記的一段,讓我改變了印象,先生變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生動起來。
  
  場景開始,先生正伏在地上奮筆疾書,地上鋪滿了稿紙,顯示魯迅先生應當已經寫了很久了,他轉身仰卧,閉目沉思,臉上有疲憊,也有滿足。這時,北大教授錢玄同來訪,他看到地上的魯迅先生和滿地的稿紙,一時搞不清楚是什麼情景,心裏有幾分慌張,又有幾分期待,當他得知先生的大作已經完成時,難掩興奮之情,當場閲讀起來,還後悔沒有拿相機記錄這劃時代的一幕。他們討論小説署名應當是誰,魯迅先生爬起來,思考片刻,在紙上鄭重寫下“魯迅”兩字,這時他的眼角有眼淚溢出,他説周樹人從今往後就叫魯迅。先生的眼睛紅紅的,滿地的稿紙,這説明他通宵都在奮筆疾書,他用筆為中國社會吶喊。眼角流出的淚水應當有思念母親的成分吧,魯迅先生的母親叫魯瑞,所以他署名為魯迅。
  
  《狂人日記》出版後,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人在閲讀時,難掩興奮之情。陳獨秀説“我要親吻他”,蔡元培説“我就感覺有人用拳頭朝我這胸口猛地一擊”。可見《狂人日記》的影響力之大。
  
2021年《覺醒年代觀後感7
  
  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於人身。――陳獨秀《敬告青年》。
  
  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失敗後,歷史進入“近代”。西方列強和東方的日本陸續侵入中國,並從中不斷索取在華特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有的人採用洋務,學習西方器物,主張自強求富,有冷兵器過渡至熱兵器;有的人採用變法維新,宣傳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説;有的人則進行革命,最終推翻了清朝,結束了2000年的封建君主立憲制,但北洋軍閥又使全國陷入混戰。一時間,封建思想大肆蔓延。
  
  《覺醒年代》講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衝破舊思想的羅網,看一場有意義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舊禮教、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而之後的五四運動證實了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這部電影從另一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遊記五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個奮鬥過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側面也讓我體會到中華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與勝利的來之不易。
  
  在這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陳獨秀,他以往是清朝秀才,之後參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後流亡日本,1915年,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後改名為《新青年》,在五四運動間,影響了一代中國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形象地稱它們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的英文譯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學的英文譯音,是賽因斯)。他以往説過:“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之腦神經十之九焉。”在他看來,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齡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氣沉沉的靈魂,在於內在的思想是否“新鮮活潑”。青年應是洗滌這個時代的一把鑰匙。青年,於個人,是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那初升的太陽;青年,與社會,是葉與根問那惜惜相通的脈搏;青年,於時代,是對國家的職責與牽掛。
  
  李大釗的《法俄革命比較觀》,他滿懷信心的説:“試看將來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魯迅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發現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都是人吃人,併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胡適發表了提倡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時的領袖。在這個社會動盪不安,國家內憂外患的時代,革命者們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訴諸“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愛國已經成為每個人心中最小公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