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雲南的觀後感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W

通過寫觀後感,很多人都可以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觀後感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雲南的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雲南的觀後感5篇

雲南的觀後感篇1

我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人民羣眾,無論是一校之長還是普通教師,都應該以身作則,與時俱進,為我們的社會進步添磚加瓦,為我們的祖國富強做出貢獻。

作為一名身在一線的'普通教師,工作十幾年來,聽到家長們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師,麻煩您了!我家孩子最聽老師的話。”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我們每一位老師體會到“教師”這一職業的崇高,更加明白那一份責任。每一位班主任老師帶的學生,經過幾年的耳染目濡,會多多少少與老師在一些方面比較相近或者直接效仿自己的老師,每當想到這些我都會不由的反省自己,有沒有什麼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的行為或者習慣,往往老師的一些話、一些行為會影響孩子很久乃至一生,試想:如果一位老師對工作得過且過、應付差事,那麼無形中就給了孩子們一個信號原來上班工作就是這樣的,那麼孩子們不要説等到將來上班工作,也許就連現在的學習階段都會出現應付差事、跟老師和家長“鑽空子”,那將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呀!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想要對得起自己“教師”的稱謂,為孩子們的將來負責,就要真正能做到“身正”。真正做到“身正”,是需要約束和規範的,是需要用鐵的紀律要求自己,用紮實的作風乾好工作,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才能維護優良的環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師應以崇高的品德影響和教育學生,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認為應該做到:

一、樂於奉獻,安於平凡,淡泊名利,育人為樂。在教師崗位上,沒有令人羨慕的地位和權力,沒有顯赫的名聲和財富,也沒有悠閒自在的舒適和安逸,只有不求聞達,不慕名利、富貴,甘為人梯,以平常之心,去做實實在在的事情。

二、全身心投入工作,力爭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和開闊胸懷的老師。教師雖是一種職業,但不同於工人,教師面對的是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只有發自心底愛學生,有高度責任心和開闊胸懷的教師,才會“以人為本”才能把學生成長作為目標,兢兢業業對待自己的工作,才會把自己的人情傾注於孩子們的成長。

三、學無止境,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面對思維千變萬化的學生,必須要研究教學,不斷學習不斷總結,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有學習的方法,從小小的課堂當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學會“做人”。

四、講究職業良心,盡職盡責。教師勞動平凡,沒有轟轟烈烈的宏大場面,總是默默無聞,同時教師勞動十分繁重,難以有嚴格的時空界限,早來晚走,深入到學生中去,把每一個孩子都當做自己的孩子去對待。不應進行有償家教等與“教師”身份不符的行為。五、教書育人,盡職盡責。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教書育人”,能否自覺承擔這一道德義務,是衡量師德修養優劣的重要標準。作為教師勤奮鑽研,科學施教是應有的教學素養,在教學工程中任何輕率和差錯都會對學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終身的影響。

“正風肅紀,創優環境”活動再次提醒我們教師,新的時代呼喚教育的飛速發展,呼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師,我們一定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新一代對國家和社會有用人才,無愧於“教師”的稱號!

雲南的觀後感篇2

王侯將相坐擁疆土,只關注版圖輪廓裏多了幾個郡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只在乎文藻畫卷中融入了幾分意境。展翅的鷹雁可以俯瞰山川的美好,卻無法言語;於是, 《航拍中國》“趁虛而入”,為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

?航拍中國》帶給我們更勝於“一覽眾山小”的視角。我們常年棲身於喧鬧的街頭巷尾,早已對周遭習慣甚至默然。紀錄片就是選取了這樣一片熟悉的土地,運用當下流行的航拍技巧,結合直升機與無人飛行器的拍攝,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宏大超然、新奇震撼的感官體驗,甚至有了漫步雲端、俯仰天地的神一般的感觀。更令人欣慰的是,本片雖以宏觀角度拍攝為主,仍不捨棄對細微處的特寫,遠近交織,廣角與微距相輔,讓觀眾在廣博中不至於茫然。

除了視角,《航拍中國》還有可圈可點的編排敍述,還有堪稱完美的背景音樂。

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歷來是相得益彰的。若無故事,怎知同事文中的騎樓是從南洋跨海舶來,怎知壯美秦川中那一方小山包是凝結古代人民智慧與血汗的始皇陵墓,怎知綺麗裏那一處凹陷換來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振興?受制於航拍的形式,片中拍攝無法細緻入微或是鞭辟入裏,這一部分缺憾恰由敍述進行彌補,觀眾雖無法親眼目睹,但由文字而引發的無限遐思,效果或許比直觀拍攝來的更為出眾。

?航拍中國》背景音樂誠然是點睛出彩的,賦予整部作品靈魂。音樂主體框架由王備創作,他是國內一位有實力、有經驗的音樂製作人。以片首曲為例:開始以鋼琴和小提琴徘徊作為引子,如同清晨初醒,配合開場台詞;而後鼓聲與大提琴(或為低音提琴)相得益彰,前者主導節奏,後者引領旋律,表達含蓄的律動、深沉的活力,恰與東方審美相吻合;後段是女聲高音吟唱與絃樂協奏相結合,達到網友所説的“燃”點,亦是作者及觀眾情感上的宣泄釋放點。

航拍之中的祖國山河是怎樣的?既有沉穩,又有躍動,既有濃墨,亦有多彩,總的來説,是壯美多嬌的。我們對於祖國山河的情感,同樣如此,既是含蓄深沉的,又是熱烈澎湃的。這部紀錄片的背景音樂樸素而不復雜,可謂大美至簡,從片中流出,流淌入觀眾的心田,將山川美景與觀眾心緒緊緊相系,創造出強烈的情感共鳴。

豆瓣對這部紀錄片評分達到9.3,網友評論其為“中國旅行指南”,也有説“我輩不可辜負這大好河山”,我更認同後者。其實,如需自我驚醒與振作,何必非得是《人民的名義》此類作品?《航拍中國》所表現出的祖國山川的美,在我們內心所激發出的熱愛,是一切正能量的源泉。

以未到火候的文字點評這部優秀作品,總覺得“意不稱物”,而描述其背景音樂,更是“文不逮意”。優秀的作品還應由各位親自去一睹一聽,《航拍中國》值得觀賞,去體驗那未曾感受過的壯美與感動。

雲南的觀後感篇3

作為《航拍中國》的總導演,餘樂坦言,直到看到網上觀眾評價,他才鬆口氣。畢竟,這是一個以80後為主體的新鮮團隊,能夠給觀眾帶來多大的驚喜,還是取決於團隊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語言,與觀眾是否保持了平等溝通的姿態,並且最終節目本身是否呈現出了該有的質量。

六集紀錄片中,最令人關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貫穿其中,也成為一大看點。在“新疆篇”中,綠洲文明的特色,駝隊、登山隊、轉場的牧民、城市的繁華都成為一部紀錄片中令人驚豔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須要關注。如果只拍風景,沒有人類參加,就太孤單太冷豔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在新疆,自古人類逐水而居,綠洲文明是我們看新疆的總體方向。而且,新疆位於內陸腹地,亞洲中心,與多個國家接壤,與多個文明在歷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裏,新疆這種獨特的人文特點,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全世界介紹新疆。”餘樂説。

拍人文紀錄片並不容易,更何況,還是一個50分鐘航拍的片子,要讓觀眾有耐心地看,並心生喜歡,更加不易。畢竟,社會發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劃分到不同空間,要從空中看,無法施展手腳,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還是以農業文明為主。

“所以在新疆,我們儘量以農牧業文明來展示人文環境。比如哈薩克牧民的轉場,非常適合於航拍,他們經歷了很長的路線,每個路段又有不同,整體拍攝下來,壯觀震撼。”他説。

而對於王連明,更大的感受是遺憾:“沒拍夠,還是有很多鏡頭沒有呈現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應該加入一些更有生機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體現新疆野性的元素。”他説,“新疆篇”只是一次預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電影版新疆,真正想把新疆的魅力拍出來,還得是在大銀幕上:“雖然航拍中國得到較好的反映,

但我覺得,新疆魅力只釋放了一半。還要再下點功夫,會更美,更震撼。”王連明説。

雲南的觀後感篇4

她是黨的十_大代表,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興滇人才獎等 40 多個榮譽稱號的獲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媽媽,山區女孩子的一線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華坪教育戰線上辛勤奉獻 22年,用心血和汗水為華坪教育譜寫着新篇章。她就是張桂梅。

一、全新辦學模式創辦免費的女子高中

2008 年 9 月 1 日,在張桂梅老師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 10 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後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後,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羣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着。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辦學

辦校 10 年來,3___個日夜身患重症、滿身藥味、滿臉浮腫的張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每天早上 5 點鐘起牀,託着疲憊的身軀咬牙堅持到晚上 12 點 30 分才睡,周而復始,常年如此。

辦校 10 年來,張桂梅每年春節一直堅持家訪,親自走訪了 1___名學生的家庭,沒有在賬上報過一分錢。學生來自麗江市四個縣的各大山頭,家訪行程十萬多公里。不管山路多麼艱險,她從未退縮。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她都要重病一次。張桂梅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病痛帶來的巨大的痛苦,用共產黨人的信念,支撐着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10 年來,張桂梅老師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記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忘記了別人諸多不解、非議和委屈,忘記了頭頂上的一長串殊榮,忘記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記了年齡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的實現中。她堅信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與温暖;學校就是要培養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能把自己從社會上得到的幫助再傳遞下去的學生。她曾經這樣説過:“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三、打破常規改革創新以信仰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麼走到了今天,剛開始的女子高中沒有宿舍,沒有食堂、廁所,沒有圍牆。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住在教室裏,食堂、廁所和鄰近的學校共用。困難可想而知,經常老師和學生哭成一片,教師辭職、學生不讀是常有的事。這時,在張桂梅那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的影響下黨支部率先打破傳常規,以黨建統領校建,開創了“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五個一”即“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温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黨員每週一次理論學習”、“組織黨員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並寫觀後感交流”。

張桂梅之所以為黨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鍥而不捨、堅定不移、無私奉獻,就是因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雖病魔纏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卻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

她把所有捐給她治病的錢和獎金、工資,共 70 多萬元全部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2015 年,她把十_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所有榮譽證書,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了組織,全部保留在了縣檔案館裏。她説:“是黨為她指引了一條光明的人生路,是黨為她鋪滿了鮮花盛開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麼,她就是要以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張桂梅老師為首的女子高中,從 2008 年以來走過了十個春秋,女子高中這個貧困山區女孩實現夢想的大家庭容納了 1___名成員,大學聯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女子高中畢業的八屆學生沒有一個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沒有辜負學校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走出大山,飛越大山

的夢想。張桂梅曾説過“人要有一種不倒的精神,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自信的精神,雨水衝不倒,大風颳不倒,只有我們堅持着,覺得自己能行,就不會倒,什麼樣的奇蹟都會創造”。如今張桂梅讓人熟知的不再僅僅是兒童之家的“張媽媽”了,更多的,她是山裏女孩的“老師媽媽”,她創辦的女子高中,免費為山裏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學校已真正成為山裏女孩的“夢工場”、最貼心的“家”和黨委政府聯繫羣眾的一做愛心之橋。

雲南的觀後感篇5

在雲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河岸散步,在石橋的一端突然與一個人相遇。他衣着潔淨,笑嘻嘻地望着橋下的流水,那樣子彷彿水中有他美如天仙的新娘。古樸的石橋、平靜的河水、清朗的月光,這種充滿古典情懷的場景使我對那人產生了好奇。月色給他的臉塗上一層柔和的光彩。他入神地微笑着,一動不動地望着河水。如果不是他始終如一地、毫無顧忌地笑着,我想不到他是精神失常者。他與我擦身而過,像大多數的精神失常者一樣,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種逍遙感。

我想象他為何而精神失常?這世俗生活中能制約、桎梏和誘惑人的種種事物我都想了一番卻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喪失了世俗人要為之奔波、勞碌、明爭暗鬥的職稱、住房待遇、官職、金錢、榮譽等等累人的東西。那麼他心中留下的那一點是什麼?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單純的、永恆的、執著的東西。這種東西帶給了他安詳、平和、寧靜與超然。

他的笑常常使我警覺,這使我想起了里爾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種孤獨感,有時候朋友或親人破壞了他這種孤獨感,他就會離他們而去。這種孤獨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僅存的一種古典詩意之美呢?距離產生了,客觀、清醒和冷靜的良好品質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現,而距離總是以喪失作為前提的。

必要的喪失是對想象力的一種促進和保護。許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藴深厚的地方頻頻產生過大學問家,而很大氣的藝術家卻寥寥無幾,我一直以為這樣盡善盡美的環境沒有給想象以飛翔的動力,而荒涼、偏僻的不毛之地卻給想象力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沒有了滿足感、自適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穎而出,憧憬因而變得比現實本身更為光彩奪目。

懷舊是否是一種喪失呢?我認為是。儘管懷舊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斷絲連,但就懷舊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卻是對逝去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為你不是懷戀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隻對一件事物情有獨鍾。那麼你在懷舊時,就意味着你對往昔大部分生活的喪失,你用閲歷和理性判斷出了一種值得追憶的事物,這種東西對你而言是永恆的。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懷舊情緒,這種拾取實在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喪失,而這種喪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憧憬呢?我認為憧憬也是一種喪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飛翔,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揚棄和挑戰。現實太滿或者太流於平庸了,憧憬便會扶搖而上,尋找它自己的陽光和雨露。憧憬脱離塵世,當然就是對許多俗世生活的一種喪失。

懷舊和憧憬,這是文學家身上必不可少的兩個良好素質,它們的產生都伴隨着喪失。而並不是任何人每時每刻都能懷舊和憧憬的,它需要營養的補充,也就是需要培養人的一種孤獨感——一種近於怪癖的藝術家的精神氣質。一個八面玲瓏、缺乏個性的人是永遠不會成為藝術家的,因為他們擁抱一切,缺乏問詢、懷疑、冷靜和坦誠,因而也就產生不了距離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橋上遇見的那個人。以往我會像絕大多數人一樣稱他們為精神病患者,但我現在不那麼以為了。首先我已經不敢肯定這是一種病,當然就不能説他是患者了。我們是用常人的眼光打量他們的,他們那不顧一切、徹頭徹尾的喪失令我們疑惑不解,所以我們認定他們有病。

有一個小常識很説明問題,幾乎絕大多數病的症狀都伴有抑鬱、焦慮、暴躁、驚慌的表現。而精神失常者卻表現出一種使人迷醉的冷靜、平和及愉悦,這有他們臉上的笑容為證。他們戰勝了抑鬱、焦慮、暴躁和驚慌,他們的心中也許僅存一種純粹的事物,他們在打量我們時,是否認為我們是有病的?所以我只能認為他們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説是精神漫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