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十月圍城》實用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6W
《十月圍城》影片中強烈的使命感賦予了全片活的靈魂,各方人士的捨生取義令人印象深刻,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電影《十月圍城》實用觀後感範文三篇,歡迎閲讀交流。
電影《十月圍城》實用觀後感範文三篇

電影《十月圍城》實用觀後感範文

這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十月圍城》。影片雖然已經播完了,但是,只要我一閉上眼睛,心裏想的,腦海裏浮現的,全都是革命者壯烈犧牲的那一幕……

《十月圍城》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羣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是多麼的偉大,受到了多少人的愛戴!因此,我們才得以有了這天繁榮富強的祖國,這天幸福快樂的生活!

眼看着劇中人一個接一個地倒下,犧牲時的慘狀,看得我眼眶都濕潤了。那麼多革命義士,為了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那麼多的發奮,甚至於付出自己的生命。我們都生活在新時代中,都是嬌生慣養的一代,根本就不懂得這幸福生活是怎樣來的。

將軍朝聞道,草民夕死可。有人説過,革命就是用我們這一代的犧牲,換來祖國的明天,換來人們的幸福生活。這天,我看了《十月圍城》這部電影,我最後知道了,解放前的舊中國有多少烈士,多少巾幗英雄用鮮血鑄成了我們此刻的祖國?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造就了我們此刻完美的生活。儘管有些革命者只是一個小小的車伕,只是一個做生意的商人,只是一個討飯的乞丐,只是一個正在讀書的學生,只是一個只會賭錢的賭徒……但是隻要他們一心向革命的道路奔跑,哪怕貢獻的只是一份保護別人的力量,還是會對我們這天的祖國,這天的生活有着很大的成就。

看完這部影片,我最想説的一句話就是:我看的不是電影,是革命,是歷史!

這天,我們生活在幸福中,我們更要珍惜此刻的生活,用心去呵護。我們生活在蜜罐中,我們更就應為我們中國增光添彩。

記得有一次,我作業做錯了,這是一道老師強調了好多遍的題目,但是此刻我卻做錯了。我想,老師必須會罵我的,但是不給老師看的話,老師會在課堂上點名批評我。於是,我只好在辦公室門口徘徊着,猶豫着……這時,英語老師茅老師正巧從外面進來,讓我進去。當我來到老師面前時,我的心一向怦怦地跳,我開始環顧四周了,正因我怕老師的目光會把我“吞”了,要知道在所有老師當中,我最害怕的就是茅老師的眼神。沒想到,老師沒有批評我,只是對我説:“以後要仔細一點。”走出辦公室門口,我的心才漸漸地平靜下來。

這件事讓我明白,我們此刻只有好好讀書,長大以後才好建設祖國,讓我們的祖國更加飛黃騰達。

電影《十月圍城》實用觀後感範文

今天,我們去上海影城看了一部電影:《十月圍城》。電影感人肺腑,讓我熱淚盈眶(終於知道徐老師為什麼叫我們帶紙巾了)。

《十月圍城》以孫中山赴香港與十三省革命代表會談險遭刺殺的歷史事件為故事軸線,講述來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發成為保護孫中山的死士,在實現個人夢想、承諾的不經意間共同完成了關乎民族大義的偉大任務。

影片整個色調偏灰暗,本身就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再加上張學友所飾演的楊教授剛出場就被暗殺,使人感覺到整個影片危機重重,在影片一開始就讓觀眾進入緊張狀態,在這一段落,國父孫中山不是主角,負責整個策劃的陳少白也不是,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小人物們:被少林寺趕出來的臭豆腐,一心為父報仇的方紅,簡簡單單的車伕阿四,被親情打動的賭徒,還有一羣有赤誠之心的報社職員……《十月圍城》讓觀眾十分揪心。

17歲的孫文的替身重光;2米多的王覆命,從未打過架的少林弟子;拉車的阿四;瀟灑的劉公子······這些都是為“血色革命”犧牲的人。

我覺得片中最感人也最震撼人的一個鏡頭:李玉堂抱着兒子的屍體嚎啕痛哭,相信影城裏的所有小觀眾為之動容。李老闆一定在淚眼潑灑中自問,自己糾結起來的自衞隊,還有自己的獨苗兒子,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死,到死都不知道為何而死,為誰而死,到底值得嗎?片尾,孫中山安全登船離開香港,他站在甲板上回望港島,眼中噙滿淚水,説了這麼一句話:“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我想,只能由這句話來詮釋這個問題了。

電影《十月圍城》實用觀後感範文

《十月圍城》是一部虛構性的影片,尤其是影片中的刺殺情節更是在歷史上沒有記載。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張鳴稱,處於歷史末年的清廷是比較弱勢和膽小的政府,沒有系統地組織過對孫中山的刺殺活動,唯一有一絲關聯的就是“倫敦蒙難記”。在1896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被清廷政府特務輯捕入中國駐英國公使館,後來在英國外交部的干預以及輿論的報道之下,中國駐英國公使館只能放人。這個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

儘管這部影片有一定的虛構性,不過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都能找到原型,並且革命的犧牲性也通過影片表達了出來。

首先本片中最大的反派人物閻孝國給了我極大的震撼。閻孝國是一個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學生,擁有一定的民主信念,但愚忠清政,面對老師極低地評價,甚至於侮辱性質的評價,任然能夠做到尊敬老師,儘管這時候老師是自己的敵人。他知道西方人的狼子野心,認為孫文等人的革命行為是軟弱不堪的,不輕易為他人的意志而改變。但是他沒有看出清廷內部的腐朽不堪,革命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我認為閻孝國效忠的不是朝廷,而是自己的本心,自己的意志。

在本部影片中大致可以將人物分為兩種:一種人是知道革命的含義以及意義,知道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並且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另一種是市井人物,賭徒、乞丐、車伕、小販、僕人、小妾等等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他們擁有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思想,然而最終在革命這條道路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類人沒有革命的概念,他們僅僅可能就是因為聽了某人的一句話就慷慨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沒錯,就是慷慨。

這讓我想起了四川的袍哥會,雖然他們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但不可否認他們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他們的率先起義才增加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性。而四川的袍哥會是一羣什麼人,也不過是一羣混不下去的社會底層人士團結自保的社團罷了。

這些時代滾滾車輪下的小人物也有着自己的牽掛、無奈和喜怒哀樂,但是在這場即將影響全國的大革命中,他們每個人一小點點力量的集聚才造就了革命最後的成功。中國有一句古話“俠義每多屠狗輩”,這樣的故事每每令人熱血沸騰,這也是我們中國人久違的“風骨”氣質。

這部影片給我最大的印象是,市井小人物沒有主角的光環,他們卑微的生活中也有着自己的無奈、牽掛和艱辛。這部電影雖然是一羣市井小人物去拯救國父孫中山,但我從裏面看到了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化;忠孝禮儀仁!

正如國父孫中山所言:“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而《十月圍城》講述的就是一羣卑微但不卑賤的市井小人物,為中國未來所做的流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