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範文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38K
思想的解放造就了大批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帶來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的進步從根本上決定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範文5篇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範文5篇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1
 
  讀史使人明智,五百年來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着今天,也影響着未來。人類五百年的歷史是漫長而又極其複雜的,這裏僅僅從另一個角度,稍作窺探。
 
  葡萄牙、西班牙,都是依靠民族獨立的強大國家力量和海洋優勢,通過香料貿易和殖民掠奪,而成為世界性的大國;荷蘭,是在四百多年前,依靠海洋貿易和商業制度上的創新而奪得世界霸權。它們的大國之路,對中國的參考價值已經不大了。
 
  而以英美法德日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大國發展之路,以及蘇俄的強大之路,對正處在綜合國力快速上升中的中國,有着巨大的借鑑意義。
 
  首先比較它們的經濟制度。
 
  由荷蘭首先開創的一些現代商業制度,比如股票交易所、銀行,在英國的手裏發揚光大。英國通過海戰奪取了海上霸權,但真正使其獲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卻是由首先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飛躍,及其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而美國,則在二十世紀早期,代替英國,成為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早期由英國開創的自由經濟模式,在經歷了幾個世紀之後,帶來了重重矛盾,而美國,受蘇聯模式的啟發,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重新確保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健康發展。法國則大多是借鑑英美的經濟體制,沒什麼特別可言。
 
  蘇俄的大國之路,則充滿了跌宕起伏。沙皇時期的農莊經濟模式,決定了它決不可能在與已經實現工業化了的歐洲大國之間的較量中勝出。但伴隨着十月革命而來的蘇聯,採取了高度集中式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而且有馬克思主義這個強大的理論支持,使其經過一個五年計劃即邁入了工業化大門,工業生產能力巨增。儘管計劃經濟使蘇聯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但是,卻使其擁有了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造就了蘇俄的大國之位。
 
  與上面兩種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德國和日本,它們都採用的是英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但是,卻是由國家來推動、引導經濟的發展,從而克服了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弊端,都搭上了工業化的末班車,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考慮到蘇聯經濟體制的最終垮台,總的來説,在國家指導下的自由發展的經濟制度,是相對較好的經濟體制。而美國在大蕭條期採取的經濟恢復措施,包括增加國家支出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對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都依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其次,比較這些大國的政治制度。
 
  儘管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在成為大國的過程中,都是向着更公平、民主的方向發展。但是,它們的政治體制依然差別巨大。如最後一集《大道行思》中,被採訪者,法國戴高樂基金會主席伊夫·蓋納所言:“一個國家的體制應該適合那個國家和人民的情況。英國人的民主和法國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中國的政治道路,只能從自己的歷史中去反思。從漢初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國家統一,中央集權,軍事強大。一個散亂的國家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而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複雜的地域、民族關係,註定了唯有中央集權,統治階層具有強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夠保證國家的統一;更進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幹預經濟的運行。這也正是當今的中國,要確保台灣不獨立,堅決打擊**等分裂勢力的原因。
 
  軍事力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自從近幾年中國海軍的新型核潛艇成功試射8000公里射程的潛射洲際導彈之後,美國的航母艦隊已經不敢輕易到台海遊蕩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強大的軍事威懾,特別是核威懾,不僅可以保證我們自己不受侵犯,還讓我們具有了在國際政治上發言的話語權。
 
  同樣,西方執意推銷的多黨制,對於中國來説,也看不到任何的好處。專*制固然有其弊病,但是,比較起來,“亂”則是更讓國家內耗的情形。而且,一黨的內部,也可以形成多種力量制衡,同樣可以保證黨的健康發展。況且,七千多萬黨員中,畢竟大部分還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只有具備這麼強大羣眾基礎的共*產*黨,才有能力領導中國的大國之路。
 
  最後,比較這些大國的文化。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發展進步的保證。無論是英美法德還是蘇俄,在它們國力崛起的過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後推動這種上升的力量——文化。無論是科技上的發明創造,經濟上的探索發展,還是管理上的開拓創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藴。
 
  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中國人具有發展所需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很高興地看到,僅僅通過三十年的發展(真正全速發展的只是近十五年),依靠技術引進和創新,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量的回國留學生,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而最近幾年,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表現,則更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不僅僅是美國,中國也已經可以輕鬆駕馭大國之間的微妙關係,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術之高超,甚至更勝美國一籌。比如最近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由局外人到作為重要利益方而參與斡旋,就體現了高明的國際政治策略。
 
  而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隨着眾多孔子學院在海內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這不僅讓更多的人聽到了中國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國正統文化的強盛。這是世界公認的,僅有古希臘先哲的思想可與之比擬的超人智慧,它定可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給我們指點迷津。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徵一段對話中的摘錄。先人早已告知我們,要學會從歷史中去吸取教訓,避免走錯路、彎路。帶着五千年積澱下來的智慧,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已經學會了突破各種困擾,只求發展“發展”之本身,拋棄了不必要的意識形態束縛,中國的大國之路必將穩步向前!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2
 
  在大洋彼岸,存在着一個"日不落帝國"----英國!英國,它的經濟發達,適合旅遊,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那種骨子裏散發的貴族氣息,吸引着許多外國遊客前往這個神祕的國度。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大國崛起》英國篇,看過之後,我越發的對這個"日不落帝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身為一個大西洋彼岸的小小島國,他卻有勇氣對抗當時的海上帝國西班牙。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用自己的一生去捍衞這個國家,而她的子民也沒有讓她失望,一個新興的海上強國----英國,崛起!
 
  "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這兩個稱謂其實可以概括為英國最偉大的成就。首先來説第一個:英國在打敗西班牙之後,逐漸開始壟斷海上貿易。特別是在伊麗莎白一世的統領下,發展本國經濟,進行資本累積成為振興英國的頭等大事。這個使命即使在女王死後,查理一世即位也沒有荒廢。所以在英國發展初期,對殖民地的擴張和侵略從來沒有斷過,乃至殖民地遍佈全球,對於本國國民來説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以至於有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的工業革命對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還處於閉關鎖國狀態時,英國已經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機器開始代替手工,這在當時的清朝時無法想象的。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瓦特蒸汽機的發明都在一步步的引領着世界走向新時代。從此,世界人民開始走向工業革命化道路。
 
  英國除了在經濟上引領潮流,在政治上也同樣帶來了新的改革。頒佈給英國又一次洗禮,乃至對整個歐洲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中首次提到君主的權力不是至高無上的,人民的權力才是至高無上的。這點,在當時世界也是史無前例的。查理一世的死證明他想統治人民,控制議會,控制法院,控制人民在英國這個國家是行不通的,踐踏了人民的權力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查理一世的死對那些君主專制的國家,以及那些想實行君主專制的國家一致命打擊。
 
  同時,英國的文化,戲劇也深深的影響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們考究。
 
  總之,《大國崛起》英國篇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這個"日不落帝國"!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3
 
  古代的篝火還在燃燒着,照亮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天空,三國紛爭的刀馬繼續演繹着大漢的壁畫裏的故事,明清時的繁華承繼着唐宋的詩詞裏的輝煌,還有那些數不清的星火無一不在顯示着他與眾不同[注:跟大家不一樣的身份——這是一個大國,一個名副其實[注: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的大國。
 
  當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鬱鬱葱葱[注:形容草木蒼翠茂盛。也形容氣勢美好蓬勃。]時,他屹立着;當古埃及春分日的第一縷晨光照到獅身人面像時,他微笑着;當古印度的婆羅濕怒張着妙目站在蓮台上時,他安詳着。是的,從沒有人能質疑他,也從沒有人懷疑過他,因為誰也沒有料到那一聲汽笛會使這個幾千年古國堡壘的崩塌,就如同被歲月風化了的雕像,瘋狂的被蠶食着。所謂的金身、羅緞在此時幾乎成為了一種罪惡,一種任人宰割的理由。緊接着就是烽火、鮮血。然後,不屈的人民開始了漫長的抗爭。但是,災難、戰爭、貧窮、落後、欺辱如同無法癒合的創傷狠狠的烙印在每一個國人的心底。
 
  可是,當天安門上那火紅的旗幟不可阻擋地冉冉升起,迎着十月的金風舒展,一個偉人用他那濃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時,中國人沸騰了。他們吶喊着,彷彿要把心底積壓的鬱氣全噴發出來。當一個明媚的春天裏,一個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後,圈出了中國人一個嶄新的時代,圈出了無數機遇和財富,又圈出了多少國人的萬丈豪情。而那位老人銅鑄的雕以他慣有的慈祥,笑看國人解放思想,邁着大步走向輝煌,參觀的人彷彿還能聽見他那四川口音: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其實,自21世紀來,中國已由原來的不習慣關注、評論到坦然接受。因為我們崛起了,強大了,就像一頭已經覺醒並開始施展雄心的雄獅。我們不是那個藍灰的海洋,憑票吃飯的國家了,現在的我們有自己的色彩——多麼熱情莊重的中國紅;我們不是那和處處受排擠沒有發言權的國家了,現在的我們可以在國際上投出自己神聖的一票;我們也不再是那個孤零零的站在起跑線上一個人的奧運了,現在的我們可以在頒獎台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相擁而泣——為有這麼一個強大的祖國而驕傲、哭泣!
 
  長城在烽火裏毅然挺立,現在的他以全新的姿態笑迎着四海賓朋。
 
  黃河在炮聲中洶湧咆哮,現在的她以母愛的慈祥哺育着兩岸眾生。
 
  大國正在崛起,大國已然崛起。就讓我們舉杯高呼,共同祝福這片土地:
 
  美哉,我東方巨龍與天不老!
 
  壯哉,我亞洲雄獅與國無疆!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4
 
  對於之前幾百年的歷史,我們永遠是旁觀者,既是旁觀者,那當然“清”,於是乎,有了央視濃縮9個大國的500年興衰史的12集電視記錄片。用電視畫面展現曾經的大國興衰,顯然沒有浩瀚的歷史典籍來得深刻。但是,電視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轉變形象地將歷史上曾經的輝煌、榮譽、血戰前行和繁華散盡形象地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將歷史反思從精英的書齋挪移到草根大眾思考的有益嘗試。央視將9個大國的500年興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濃縮,絕非大眾娛樂的電視劇快餐,而是品讀歷史的鏡鑑和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
 
  《大國崛起》講述九國曆史,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霸權的欣賞。例如,第1集談到葡西遠航探險時講道:“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範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紀錄片稱頌:西班牙伊莎貝爾女王為了資助哥倫布的遠航,“甚至賣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寶。但是,她由此贏回了更加輝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第12集)第7集不無讚賞地強調:日本“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畢竟亞洲出了一個有能力建立殖民地的國家!第12集講道:“有歷史學家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上擁有過世界霸權的只有三個國家:荷蘭、英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請看,霸權國家的功勞多麼大!
 
  《大國崛起》不厭其煩地向觀眾展示:大國“擁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榮耀”和“豐富多彩”的稱霸故事。
 
  葡西的崛起,確有其偶然性,偏偏是他們開創了地理大發現的紀元,因此他們的強盛是理所當然的;而荷蘭的崛起,則是通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一步發掘,正如該集標題“小國大業”。但是,我想説的是,荷蘭儘管曾經盛極一時,但是其興盛必然是一種畸形的現象,因為以荷蘭之國土與人口數量,它是絕對支撐不起“大國”這一名號的,因為其客觀上的侷限性,決定其在軍事力量上是無法與後發國家抗衡的。而標題所謂之“小國”甚貼切,“大業”則令人歎為觀止!英國,這個給予牛頓以莫大的榮耀、對斯密緻以最深厚的師長敬意的島國,即使在專制的王權之下,仍然存在着一部《大》;即使戲劇家對女性的輕蔑被搬上舞台,也沒有阻止女王在台下就座;必須感歎,一種寬容與積極的人權觀念是那麼不可攻破地紮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一種對科學精神致以最崇高膜拜的儀式在這個國家被那麼隆重而持久地演繹着。法國的先賢祠,希拉剋總統對大促馬的貢獻所作的評價,相對於那種單調的生平簡歷、並貫以諸多“偉大的”、“卓越的”、“優秀的”、“永垂不朽”等等一類格式化的八股文而言,希拉剋總統以及他的國家,對於先賢的敬仰,只怕國人要汗顏於自己的盲目崇拜了。德國總理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反納粹的積極鬥士,在二戰中被殺的波蘭的兩百五十多萬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麼是大國?敢於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堪稱大國!在日本這一集的最後,這一句帶有濃重色彩的白話,確也是個實在話。
 
  當然大國崛起的原因很複雜,值得中國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僅從一個側面談一些自己的粗淺認識。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5
 
  一個大國,它的標準當然是經濟發達,社會穩定,民眾與領導者之間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尊重。但是一個大國的形成並沒有這麼容易。
 
  荷蘭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國,它們臨近海洋,能夠便利地貿易、交流,但是隻有地理位置的獨特優勢,是不能讓兩個佔地面積極小的國家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強大凝聚力。荷蘭的恩裏克王子以國家的名義支持航海家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不再是個人的孤立冒險,而是成為有計劃有組織的國家戰略;西班牙的伊麗莎白女皇在和哥倫布的談判中,接受了一個有航海抱負的平民的要求,為了資助哥倫布的遠航,女王甚至賣掉了自己皇冠上的珠寶。這就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凝聚力,自上而下的一股團結力量,使兩個在歐洲邊緣的國家成為了大國。
 
  但是,在很多國外學者談論大國崛起之謎時,都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影響力。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的確,莎士比亞的作品能夠提高羣眾文化素養,也能提升國家人文精神,使當時的英國成為一個文化豐富的國家。英國的牛頓定律打開了英國走向工業大國之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展示了新的經濟秩序。所以,一個國家良好的思想、文化可以使國家崛起,也可以影響世界。
 
  當然,國家的崛起也有另一種答案,就是體制創新。17世紀,一個相當於兩個半北京大的荷蘭憑藉一系列完整的商業制度,締造了一個稱霸全球的大國;英國靠推行自由貿易建立市場,使用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讓經濟騰飛;當美國這個新興國家利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稱霸了許久,而突然經濟落寞時,則用政府無形的雙手來干預,使經濟漸漸回暖。所以體質的健全和創新能使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保持穩定。
 
  我們回頭看一下我們的中國,在19世紀,20世紀,為什麼中國屢屢遭到歐洲國家乃至亞洲國家的欺凌?我認為首先是咱們國家思想的問題,那時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信奉封建思想,而這種思想讓國家閉關鎖國、不接受新的思想、文化、技術,讓我們的經濟發展停滯,與世界國家拉開了長長的距離。其次是體制問題,國家壟斷經營,不給市場一個自由的空間,使得經濟發展緩慢,無法入流,無法跟上世界其他國的腳步。所以打開國門,向發達國家學習,無疑是後發國家走上強國之路的開端。
 
  大國崛起,是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有一個經濟與政治的現代化的過程。而只有在不同時期,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時代的需要,做出正確判斷的國家,才能獲得歷史的青睞。大國之所以難解,因為每個大國的發展模式都是不能簡單地複製和模仿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前我們是學習蘇聯,學習它的計劃經濟等等,但是如今,我們必須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中國還要走的路很長,我們要摸索出一條新的路是艱難且冒險的,但是隻要我們中國人團結一致,上下一心,我們離成為強國的夢想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