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七律·長征》教案學案設計5篇 《征途賦詩》:長征教學案&學習指南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2W

本文主要針對《七律·長征》這篇詩歌的教案和學案設計進行介紹。通過深入剖析詩歌的內容和形式特點,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首重要的詩作,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七律·長征》教案學案設計5篇 《征途賦詩》:長征教學案&學習指南

第1篇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七律長征〉〉,共1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方面對本課設計進行説明。

1、課文所處地位〈〈七律長征〉〉是蘇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它是毛澤東在1935年10月寫的紅軍戰勝長征艱險而滿懷戰鬥豪情的詩篇。

2、教學目的(1)知識目標a、理清本詩結構b、揣摩關鍵字詞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學會藝術的概括和誇張手法的運用(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領會紅軍長征在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教材的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以及領會藝術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來謳歌紅軍戰士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難點是藝術的概括寫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據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再老師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採用錄音磁帶、電影等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於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採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詩文不長,但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教學上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通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及層次劃分。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藝術的概括和誇張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本課按“引入新課——師生互動學習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

2、師生互動(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節奏、重音),使學生感知課文。(2)藉助工具書及註釋讀懂課文。(3)同學合作,正音釋義。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釋義——等閒:平常,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翻騰,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開顏:歡悦(4)師生互動a、理解全詩內容及層次劃分理解本詩內容,採用讀讀議議的方法,學生提問,師生共同完成。b、分析本詩結構,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

3、反饋練習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探究練習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歸納總結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朗讀七律詩的要求:注意音節停頓、重音及韻腳,還要領會作者寫此詩的目的及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

5、佈置作業(1)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2)給本詩作畫。

《七律·長征》教案學案設計5篇 《征途賦詩》:長征教學案&學習指南 第2張

第2篇

七律 長征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1.劃分下句的朗讀停頓。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2.頷聯兩句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3.閲讀本詩回答:紅軍為什麼能把無數艱難困苦當作平平常常的事?4.選擇詩中你最喜歡的一幅畫面,談談你的理由。以下兩首一為五律,一為七絕,供同學們閲讀品味。(一)(甘肅會考題)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1.誦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 )a.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c.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d.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加強朗讀訓練,掌握詩歌節奏,學會正確停頓。)2.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點出了送別的地點,第二句則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了杜少府即將赴任之地。c.頷聯是説,詩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聯緊承頸聯而來,詩人勸慰杜少府,不要在臨別之時像小兒女一般哭鼻子、抹眼睛。(談自己喜歡的一幅畫面,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史實描述結合自己體會來談。流傳千古的名句,牢記在心,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3.這首詩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請説説它好在哪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詩的意思及情感加上合理的意譯即可)(二)(黃岡會考題)望天門山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1.詩人用________、________兩字寫出了江水的浩大聲勢,用________、________兩字寫出了江流回旋激盪之態。2.請藉助詩中表示色彩的詞語加以想象,用簡明的語言描繪出詩中的圖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3.因為紅軍有英勇豪邁的氣概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4.此題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一)1. b 2. c 3.自古以來,寫離別的詩作大多情感悲傷、基調低沉,而王勃的這兩句詩則全無傷悲之情,寫得昂揚樂觀,能給朋友以安慰和鼓勵,這種對待離別的積極態度值得稱道。(二)1.斷、開、流、回 2.略

第3篇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而《七律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據瞭解,學生在國小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能背誦這首詩,但國小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內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説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1.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知識,體會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3.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為能圓滿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於南北朝,形成於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戰鬥豪情作下此篇。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束後,就該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學生對照課文註釋理解課文內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4分鐘)

2.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的名稱,並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的畫面。(5分鐘)

3.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15分鐘)

a.首聯:首聯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閒”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頷聯: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説,你覺得矛盾嗎?為什麼?(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紅軍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頸聯:①為什麼用“雲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峭)

②“雲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麼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士渡江脱險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麼要在詩中把他説成是“三軍過後”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勝天險、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調的音樂,並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001年,大型電視連續劇《長征》播出後,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絡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瞭解長征、瞭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台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你能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課外查找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就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在班內進行交流;

第4篇

1、學會“礴、崖、丸、岷”四個生字,理解“遠征、等閒、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盡開顏、萬水千山”等詞語的意思。

2、瞭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瞭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紅軍長征路線圖。《長征》朗誦錄音。長征行軍圖片。電影《飛奪瀘定橋》片段。電視劇《長征》片段。

同學們,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國民黨*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出示長征路線示意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為粉碎敵人的進攻,於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的長征。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衝過四道封鎖線,翻過逶迤的五嶺、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越岷山,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毛澤東主席在回首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時,不禁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出示幻燈片,播放詩歌朗誦錄音)

師:但是詩歌有其自身的特點,只有讀出了詩歌的節奏,才能把詩讀的更好

師: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那麼通過自學,你還有哪些詞語不能理解?

(1)學生質疑:可能會提出“騰細浪”、“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等詞語。

師:如果還不能理解,我們還可以向別人請教。這些都是理解詩意的好方法,綜合起來使用效果會更好。

師:那麼讀了這首詩之後,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對長征的感受,你覺得是什麼?

師:不錯,在那二萬五千裏的漫漫征途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其實詩中也有一句話概括的寫出了紅軍對待長征的態度,誰找到了?

1)體會長征的遙遠:抓“遠征”一詞,學生體會,教師補充

師:那麼紅軍知不知道長征途中會遇到艱難險阻,(知道)明知困難重重,仍然義無反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氣呀!來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師:縱然是千山萬水,哪怕是千難萬險,紅軍戰士仍然是等閒視之,勇往直前,這是何等的樂觀呀!讓我們一起讀。

生:不怕困難、無所畏懼、無比樂觀……(教師板書)

2)補充資料體會體會“千山”的險峻,學生補充資料,教師補充資料。

3)師:假如你就是紅軍隊伍中的一員,請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這樣的山嶺,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4)通過“騰細浪”和“走泥丸”體會紅軍的不怕與等閒。

師:長征難,難於上青天呀!可是在紅軍戰士的眼裏,逶迤的五嶺就像——(生:騰起的細小波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就像——(生:腳下滾過的泥丸),多麼強烈的對比呀,讓我們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a(出示長征圖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疲憊的身軀被劃出了帶血的傷痕,可是紅軍戰士一直這樣認為——

b面對着飢餓和死亡的威脅,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紅軍戰士仍然沒有放慢自己前進的腳步,他們總是這樣認為——

c面對着敵人的圍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戰友紛紛倒下,紅軍戰士擦乾血淚、繼續前行,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這樣認為——

師: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懼,崇山峻嶺任我遊”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過,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豈在話下,誰來讀這一句

師:這句話的哪一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師:是呀,金沙江波濤洶湧,水流湍急;兩岸懸崖峭壁,直插雲霄。渡過這樣的一條江,紅軍戰士怎麼還會感到温暖呢?

生:因為紅軍戰士……渡江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幫助,所以心裏感到温暖。

生:(介紹橋渡金沙江的故事)沒有浪費一顆子彈,沒有一個士兵受傷,心裏非常高興,所以感到温暖。

師:是呀,不費一槍一炮,不損一兵一卒,沒有想到困難重重的長征路上,也會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紅軍戰士感到——

師:很快紅軍戰士來到了天險大渡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惡戰。(播放《飛奪瀘定橋》片段)

師:(出示帶有畫面的詩句:大渡橋橫鐵索寒)現在,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詩,我想此刻你對“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勢險要,河面寬300多米,瀘定橋的13根鐵鏈寒光閃閃,看了讓人心寒。

生:這場戰鬥非常激烈,在戰鬥中死傷了很多紅軍戰士,使紅軍戰士心裏非常難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這場戰鬥是紅軍和國民黨*打仗,而國民黨也是中國人,卻對紅軍戰士趕盡殺絕,令人心裏感到非常寒冷。

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讓我們一起讀出這種感受。

師: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兩場戰鬥、兩種心情,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兩種不同的感受。

生齊讀:金沙水拍雲崖暖(高興地),大渡橋橫鐵索寒(沉重地)

師:雄關慢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歷了無數的艱險,只要再翻過岷山,長征就要勝利結束了,戰士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悦,個個笑逐顏開,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欣喜。

師: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難到紅軍僅僅是翻越了這樣幾座山,這樣幾條河嗎?誰能用查閲到的資料回答這個問題?

生:不是。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條大河……

師:這麼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萬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紅軍的足跡,24條大河記載了英雄的歷史。除了詩中所説的自然界的困難之外,紅軍在長征的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讓我們看看毛澤東主席對長征的評價(播放電視劇《長征》片段)

師:在毛澤東主席的心中,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那麼在你的心中,長征是什麼?請拿出你的紙和筆,寫下你自己的感受。

70多年過去了,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但長征的精神卻在世代相傳。氣壯山河的長征,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功垂千秋的紅軍,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最後讓我們齊背這首詩。

第5篇

1、學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瞭解全詩大意,並背誦全詩。

3、瞭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2、學習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一、導語激趣:通過多媒體播放電影《長征》片段及主題曲導入(或投影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長征》,教師範讀),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長征的內容。

1、能流利地朗讀全詩,瞭解全詩大意,並背誦全詩。

1、學生聽錄音朗讀,聽完後,自己大聲自由朗讀全詩:

要求:對照註釋,理解全詩大意,不理解的地方註上標記以便討論提問。

(學生讀完後,提出問題,師生討論解決,然後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徵難圖”?

實際上,紅軍長征中遇到了無數艱難險阻,從中可見紅軍的什麼精神?

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徵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

紅軍長征遇到了無數艱難險阻,都被紅軍一一克服,可見紅軍不畏艱險、藐視一切困難的精神。

作為政治家兼詩人的毛澤東只精心選取了五幅畫面來再現紅軍這一偉大的革命史實,這種以個別來表現一般的藝術手法,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1)首聯中的“萬水千山”在詩中具體指什麼山?什麼水?這一聯在全詩結構上有什麼作用?體現了紅軍戰士什麼精神?

(2)頷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把五嶺的“逶迤”“騰細浪”和烏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説,你覺得矛盾嗎?為什麼?

(3)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頸聯中描繪的畫面,瞭解兩次戰鬥,用心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4)根據歷史事實,當時紅軍二、四方面軍還沒有越過岷山,尾聯為什麼説成“三軍過後”?這是一種什麼精神?

3、讀完全詩,你感覺應該學習紅軍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繼承發揚這些精神?

這首革命史詩通過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全面再現了紅軍這一偉大的革命史實,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課外查找毛澤東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以“長征”為話題寫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體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