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報告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情況彙報三篇

欄目: 工作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14W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情況彙報三篇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情況彙報三篇

 

下面本站的小編就給大家分享關於貧困户走訪情況報告,歡迎閲讀!

濟陽縣仁風鎮許家村貧困户走訪情況彙報篇一

在濟南市流通業供應商協會孫武虎會長等領導的安排下,我們同事一行四人於5月21日在村委吳書記及許書記的的引領下,對協會對口扶貧村濟陽縣仁風鎮許家村的35個貧困家庭進行了入户走訪調查。

經過了解,這35個貧困户中,只有4户是因缺勞動力或者是無技術而貧困的,其餘的31户是因病因殘而致貧,由病殘導致貧困的户數約佔總數的89%。這些家庭當中由於病殘的折磨,有的人已經喪失勞動能力,加上高昂的醫藥費用,使他們的生活舉步維艱。雖然政府部門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已經給這些家庭很多的照顧與關懷,但是有的家庭依舊較為困難。在走訪的過程中,有一個家庭的情況給我的印象和感觸特別深刻,在這裏略作講述。

這是一個典型的因病殘致貧的家庭,當我們在村民引領下進屋的時候,一個滿臉疲憊的女人迎了出來,年齡大約四十多歲,從她的眼睛裏我似乎看到了一絲的哀傷與迷茫,我開始誤以為她就是家裏的病人,後經工作人員介紹,才知道這個家庭的情況。她的名字叫史文英,六年前她的丈夫許明月因車禍造成高位截癱,家裏唯一的頂樑柱就這樣倒下了。這六年來史文英一直悉心照顧着她的丈夫,又含辛茹苦的拉扯着兩個孩子,大女兒今年16歲,已經上高一,二女兒8歲,上國小。不幸的是,去年她的婆婆又得了腦血栓,現在一直卧病在牀,不能自理,現在由她的公公照顧着,這使得整個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在我們交談的時候,她説現在的好心人很多,有人送他們衣服,她丈夫去年住院的時候護士長還組織人捐款給他們。她説話的時候沒有一絲的做作,那種感恩完全是自然的流露。對於目前的生活,卻沒有一絲的抱怨。

在裏屋,我們見到了她的丈夫,一個卧牀已經六年的人,現在體重不足四十公斤。在另一個房間裏,她的婆婆也正躺在牀上,由於病疼的折磨,嘴裏不時發出痛苦的呻吟。她公婆住的房屋由於年久失修,已經出現了較大的裂痕。據村民介紹,史文英曾經想出去打工掙錢,她的大女兒哭着對她媽説,如果你沒有時間照顧爸爸,那我就不上學了,我來照顧爸爸。後來,史文英為了孩子的學業,就沒有再出去打工掙錢。很難想象,這些年他們是怎麼過來的。我旁邊的女同事早已泣不成聲,而我,為了一個所謂男人的面子,強忍住了淚水。我不由得開始敬佩這個女人和她的女兒了。人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這種情況女人一走了之的也屢見不鮮。而她對丈夫不離不棄,悉心照顧至今,這種情義,這種愛要比現在年輕男女所謂的愛情深沉多少倍。而她女兒的這種孝心更是難能可貴,這種寧願放棄學業來照顧父親的舉動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到的。這個家庭的不幸遭遇彰顯出了這母女兩人的高貴品格,這種不離不棄的情義,大孝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的。

當然,在走訪中也有多個貧困家庭正遭受着病苦的折磨,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婦女患有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整個手都變形了,完全失去了勞動能力;還有一個人患有尿毒症,她的家人正在籌錢給她治療……

政府在扶貧方面已經是盡力而為,但也不可能徹底幫到每一個貧困家庭,這也就需要社會民間團體的協助。對於這些因病殘致貧的家庭,民間團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幫助他們,一方面,由愛心人士籌集慈善資金來治癒這些病殘之人,儘量使他們恢復健康和勞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搞產業項目,帶動他們脱貧致富。如果只是搞產業項目,不籌集資金治癒他們的疾病,是達不到脱貧致富的目的的。在這裏也誠懇的呼籲所有的愛心人士,能夠量力而為捐出自己的一份愛心,來救助這些處在病苦當中的家庭。也許有人會認為,這麼多人,是救助不過來的,但是您是否想過,即使能救助一個家庭,能夠籌集慈善資金治癒一個病殘之人,雖然整體上對於貧困家庭的數量上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受到救助的這個家庭,他們的感受是真切的,他的病苦祛除了,健康恢復了,他們可以健康幸福的生活了,那麼救助的目的就達到了。決不能因為説不能幫到每一個或者説受助者太多而放棄救助,這不是一個正當的理由,這也背離了慈善的本質。古語有云,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只要真心為善,相信所有的問題都會得到一個妥善的解決。

以上是本次走訪的一些感觸,也真心希望相關領導,在解決因病殘致貧的問題時,能夠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方面籌集慈善資金盡力治癒病殘之人,使他們恢復健康和勞動能力,這是脱貧致富的前提,另一方面引進合適的項目帶動他們致富。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情況彙報二

按照走訪計劃,18日下午,我在村幹部的陪同下,分別走訪慰問了困難户和五保户。

走訪慰問的第一户是特困户王新章,今年73歲,老伴已去世,目前全家五口人,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外出打工,一人獨自生活,患腦血栓病近四年,腿部有殘疾,行動不便,個人有畝地,由女兒幫着種,包括土地收入和殘疾人、低保户享受的保障金,全年收入XX元左右。在全面瞭解老人的基本情況後,我拉着老人的手,問還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時,老人連聲説:“沒有沒有,政府很關心我們,不能再給政府添麻煩了。”當我給老人送上慰問金時,老人激動得説不出話來,長滿老繭的雙手緊握我的手不放鬆。離別時,跛着腳執意將我送到門口。

來到五保老人温傳祥家時,老人正在準備吃晚飯。通過交談,得知老人今年74歲,1970年4月從蚌埠下放到姚山村,現有5畝地,包給別人種,自己平時主要以撿破爛為主,全年收入2400元左右。當我問到老人過得好不好時,他十分激動地説:“比過去幸福多了,逢年過節,上級政府都來看俺,給俺送被送糧送錢,共產黨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俺今天”。站在一旁的我感覺得出,老人的話發自內心,讓我很受感動。臨別時,我給老人送上慰問金,老人連聲説謝謝,並目送我們很遠。

近年來,雖然農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依然還有部分羣眾因孤、病、殘原因導致生活困難,説明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羣眾理解。然而通過與羣眾的座談交流,特別是通過與王新章、温傳祥兩位老人的交談,我感到他們對黨和政府的衷心擁護,感謝現在黨的好政策,大多數人是通情達理的、是很容易知足的,只是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他們暫時的生活困難,不願黨和政府。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心中有百姓,百姓有桿秤,只要我們心裏裝着羣眾,羣眾心裏也會裝着我們。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領導幹部,我們一定要堅決執行上級黨委決策,把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帶到基層,送進百姓家中,讓廣大羣眾明白黨的政策,感受黨的温暖,特別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弱勢羣體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早日走出困境,過上幸福生活。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情況彙報三

根據工作安排,我們工作組今天走訪慰問何橋、瓜圻、大廟、石竹4個駐點村的困難户。我們帶了2萬元現金和20套被褥,將要走訪40個貧困户,每個村10户左右。

陰冷的寒風中,石竹村的石書記已在村頭迎接我們。石書記是個辦事極認真的人,慰問名單是村委會專門開會定下來的,困難户所在的村民小組組長也都到場陪同慰問。我們對石書記的辦事作風感歎不已。

我們來到9組熊大爺家裏。熊大爺剛過花甲之年,但家庭不幸,長子殘疾,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次子車禍去世,留下兩個孩子,一個3歲多,一個10多歲。家庭生活基本靠低保。屋內昏暗,家徒四壁,大家眼圈立刻紅了,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不忍多待。

離開熊大爺家,我們來到4組汪只春家。説是家,其實就汪一人。汪前些年外出打工受傷,現已雙目失明。身體倒還結實,可以自理起居,但無法勞動。我問石書記,五保户每月能補貼多少錢?石書記説,現在農村低保分三類,一類對象相當於過去的五保户,補貼最高,每月150元左右。

走完石竹村困難户,已經快11點了。我們立即驅車趕往大廟村。大廟村走訪了10家困難户,其中殘疾和患有重病的7户,高齡孤老3人。村支書胡麥佑告訴我們,因病致貧的,是村裏困難户的主要部分。我們關切地詢問農村醫保情況,胡書記介紹説,鄂州實行城鄉一體化基本醫療保險,分三個檔,其中最低的第三檔相當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個人每年繳費30元,政府補貼120元,可享受4萬元醫保報銷。當然也可購買二檔三檔醫療保險,因為繳費高了很多,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第三檔。一般小病,費用夠用,大病看不起。困難户們希望政府能再多補貼一些,能到第二檔,除特大疾病外,都可以保障了。

草草地吃完午飯,我們直奔瓜圻村。瓜圻村是我們駐點的4個村最大的村,18個村民小組,798户近3000人。這次“挖萬塘”活動,他們行動最快,19口塘,保質保量完工,在蒲團鄉名列前茅,受到區、鄉兩級政府表彰。“三萬”活動開始不久,湖北日報主要領導帶隊,一行幾十人就是到這個村召開座談會,並參加修塘勞動的。村支書陳國安快人快語,一邊帶路,一邊介紹情況。

在13組梵正明家,其貧困現狀令人震撼。梵與妻子住在村民捐建的靠在路邊的兩間簡易房中,農具、柴火都堆在外屋,一張簡易木牀和鍋碗瓢盆散亂地鋪滿裏間,全部家當加起來值不了幾百元錢。我們先是送了500元錢,但走出不遠,大家心裏總覺得堵得慌,一起又返回去,送了一套被褥。這套被褥可能是他們家最好的生活用品了。

17組王燈堂家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王自己是殘疾,老伴、兒子都去世了,兒媳改嫁,3歲孫子與老人相依為命。老小兩人基本靠低保生活。離開時,老人不停作揖,連連感謝政府。

瓜圻的幾個村我們來過多次了,但在村裏穿行中,我們突然覺得和前些日子大不相同,悟了好一陣子,才發現原來村裏人多了起來,而且多是年輕人。原來,春節將近,外出打工的人已經陸續返鄉。這些年輕人在村前村後嬉戲打鬧,憑添了許多生氣,我們的心情也馬上變得輕鬆愉快。陳書記説,他們村是個窮村,低保户就有177户。村裏沒有像樣的集體經濟和賺錢項目。困難户大多是老弱病殘家庭,如果家中有人在外打工,家裏的日子就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