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報告

書香三八徵文範文六篇

欄目: 工作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89W

【篇一】

書香三八徵文範文六篇

《守望初心》通過歷史革命講述了我們的初心——爭取廣大百姓的幸福,打破地主階級制度,人人享有土地,人人當家作主,此本書的後記,作者表達了十九大報告學習的感悟,從古至今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未變,至始至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也表明了此書的誕生源自一顆初心追尋先輩的初心。

此本書的中心線圍繞着紅軍革命的主題延續,通過無數個家庭為革命犧牲的壯舉折射出初心力量的強大和紅軍革命的悲壯。此書主要以採訪紀實,鎖定賀龍家族及洪家關一帶的老百姓,通過“覺醒”、“抗爭”、“蒙難”等十三章細膩描述親情的留戀不捨與家國天下的情懷,紅軍的英勇執着與紅嫂的剛烈不屈在此書中流轉,綿綿不息,蕩氣迴腸......

以殷成福家族尋親為開篇,一位70多歲的老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在西藏成長,至土匪的消失,寺廟的羅巴喇嘛才敢將他的身世告知於他,兜兜的五角紅星讓他對家鄉的思念不減,即使從未離開過高原,時間的磨練讓他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藏族人,但身上的血脈,心裏的牽掛讓他歸鄉心切,在回家的路上跪拜、招魂,希望能將一路長征的英烈帶回家。殷成福全家八口特批全部出征,死散一半多,為革命生為革命死,如今,終於等到了親人團結相聚的一天。

春生與阿香、賀文倍和陳小妹、賀士謙和谷珍珍等等夫妻的思念,戰爭時的等待與支持、團聚時的依依不捨,渲染了紅軍的英勇,也詮釋了紅嫂的堅強。劉氏兜頭、陳氏兜屍,彰顯了跨幾個世紀都如出一轍的不屈擔當和血性英勇,此書通過幾對夫妻的生死分離,漸漸浮現當時洪家關的女人們拉開漫長而艱難的守望。

全文以紅嫂在戰爭中做出的犧牲為主要內容,謳歌紅嫂特能扛,特別是湘妹子,用紅辣椒的辣抵抗各種艱難險阻,哼着辣椒謠壯膽,燒辣椒驅寒生希望,種辣椒培養堅韌不拔的性格,吃辣椒祛除五毒八病。紅嫂不僅能和紅軍並肩作戰,做好後勤工作,還能解決紅軍的後顧之憂,照顧好老小,讓香火延綿,此佳作讓大家不僅知曉紅軍,更加客觀瞭解當時紅嫂的特殊貢獻。

“不怕女人長得乖,只在火坑歪;
不怕男兒長得醜,要在四方走”,充分表達了當時不把男兒往山趕,不當紅軍,就會被人視為沒出息的思想,“桑植有個賀文常,不怕虎來不怕狼。兩把菜刀砍鹽局,拉起隊伍幫窮人”,彰顯了賀龍將軍的勇猛,也彰顯了人民的愛戴,詮釋了為什麼大家都願意跟着賀龍將軍,“桂花開花香噴噴,香過滿院香過村。千香萬香我不香,單愛我朗當紅軍。”紅嫂的思君之情在民謠中滿溢,還有很多民謠一直貫穿着整本書的進展,朗朗上口,膾炙人口。

本書報告文學類的題材,讓我們見識了紅嫂的偉大,讓我們更加充分了解歷史,不忘黨史,不忘初心,且行且珍惜,重視女性,激發現代女性對新時代的貢獻!

【篇二】

《笑着活下去》是一本文辭犀利、個性鮮明的作品集。本書集結了27個小故事,我在書中看到了我學生的影子,他們過着北漂的日子,生活對他們來説是一場磨難,是一場洗禮;
一場傷痛,更是一場覺醒,一場成長!因為走過,累過,哭過,才會成長;
痛苦過,悲傷過,寂寞過,堅持過,才會飛翔,才會笑容燦爛。小故事讀起來親切自然,也暢快淋漓,挺過癮的。所有故事講述的這一切都只為告訴人們:人生不易,但請笑着活下去。

用自己的笑容去看待這個世界,別讓這個世界奪走了你的笑容。人生只是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我們在一天天縮短生命的距離,我們只有用寬容與愛心去拉長生命每一天,學會並懂得去面對現實生活,去面對每一個給予自己痛苦與快樂的時刻,豐富着自己人生的每一天。人生是坎坷的,人生是崎嶇的,人生也是快樂的。作者堅信:在人生中只有曲線前進的快樂,沒有直線上升的成功。只有珍惜今天,才會有美好的明天;
只有把握住今天,才會有更輝煌的明天!

作者的感悟:“不將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德。”我也有同感。我們這樣加倍努力,就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堅韌、更獨立、更自由、更坦蕩的自己。我們這樣全力以赴,就是為了有底氣擁抱自己的人生,不必委屈迎合,就是為了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用苟且將就,就為了好夢成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流着淚也要吃飯,被打倒也要重來。我相信,這樣為生活拼盡全力的你,一定會和更好的自己撞個滿懷,命運不會辜負每一個用力奔跑的人,不是嗎?願每個人都能夠一往無前,願大家始終腳步堅定,能夠在面對坎坷的時候堅持初心,不忘使命,即使被打倒也依然熱愛生活,認真努力。

餘生,願我們都加倍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人只有在佈滿陡峭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腳跟變的更穩;
人只有在佈滿荊棘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身體變的不怕傷痕;
人只有在佈滿危險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戰鬥力變的無比之強!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繹,需要盡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那生命的道路就是美的極致,每朵花都有其獨特的色彩,每顆星都有其光芒的璀燦,每縷清風都會送來愜意的涼爽,每滴甘露都會滋潤原野,都會留下不朽的詩篇。自己喜歡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
適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珍惜當下,積極樂觀地笑着活好每一天!

【篇三】

温故知新,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效果,更是一種方法、鼓勵,是一種學習方法的倡導。就是説:書要反覆讀,反覆讀能獲得前所未懂、未知的“新知”!

常人讀書在“温故”方面往往做得不怎麼好,不樂意“炒現飯”!謂之:“飯炒三遍,其味寡淡!”其實很多名家大家都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呂思勉先生介紹他早年讀經、史、子,就是第一天讀新課程要讀五十遍,第二天讀三十遍,第三天再讀二十遍,每天讀書一百遍,這樣循環漸進,每篇文章都要讀到一百遍。難怪先生成為歷史學家、古文學家!

常人讀書:求快、貪多,不重“温故知新”。

原因有多種,關鍵有兩點:一是好奇心重;
二是試錯浪費。

人心都有好奇的一面,總覺得讀新書過癮,從而養成了追逐新書新觀念的習慣,“好讀書不求甚解!”書是讀了很多,內化了多少?又技能化了多少?僅僅就是多瀏覽了一些書本,滿足了一時的好奇心而已!

還有一些書,要麼深奧難懂,要麼淺薄無含金量。讀書人因為沒有“導讀”,不知道什麼書好,什麼書不好,為了求知只好拿了自己十分有限的讀書時間去試讀,讀到一本好書就還想再讀一遍,可惜沒有時間;
讀到一本不好的書或者壞書,也要霸蠻鑽研一番,白白浪費大量時間(其實還有金錢,買書對讀書人來説並不算“便宜得很”)。

近一年來,調整知識結構,注重多讀書,卻又是“囫圇吞棗”,食之無味又消化不良。有時候讀到一些很好的書,計劃要重複讀幾遍的,結果呢都因為讀新書的好奇心強烈把時間佔完了,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温故知新”了!

讀書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讀書是為了求知,求知在於“學以致用”。

【篇四】

小時候,我有一個夢想,擁有一間大的書房,書房裏擺着一排排長長的書架,書架上放滿了大人書和小人書,書房的一個角落裏擺放着一張古色古香的大書桌和一把木椅子,閒暇時分,安然入坐,品茗閲讀,神思情往。與成千上萬個文人墨客、窮酸寒儒和仁人志士對話交流,在無始無蹤的時空裏遨遊,生活是多麼的愜意。

現實生活中,我也是朝這個方向努力,並且很快就超越了小時候的夢想。不但是擁有了一間大的書房,而且還有第二間、第三間書房,藏書達數萬冊。這還不算,還在不停地買書,以至於三間書房都放不下了。太太也對此發出了善意的“警告”,“家中六間住房,你的書房就佔用了三間,你還在不停地買書,我看你的書放到哪裏去?”對此,我也有了想法。一方面是將那些沒有地方放的書,用紙箱將它們裝起來,不擺在書架上。另一方面就是要儘量控制自己買書的速度,不是自己最心儀的書堅決不買。可説是這麼説,一旦遇到那些雖然不是自己最心儀的書,但看上去品相好,又不可能再版的書,心裏總是庠庠的,不買書的念頭隨即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最後還是買了,不過最好還是避開太太的眼光,否則的話,又要引來她的一番嘮叨。我甚至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專門蓋一棟樓用來藏書,成立一個私家書院,但這要花費很多錢,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我似乎還不具備這種實力,可能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

書太多,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又不可能新建書房,於是,書歸何處?現在成了我家生活中的一大難題。我也試圖想過幾個辦法,一是採用淘汰法,將複本和品相較差的書淘汰出去,賣給廢品店。二是部分捐贈給圖書館。但想來想去這兩個辦法都不可行。

先説淘汰法。淘汰法是指先根據一定條件和標準,對全部備選方法篩選一遍,把達不到要求的方案淘汰掉,以達到縮小選擇範圍的目的。書,讓世界簡單的人變得豐富;
書,讓世界喧囂的人返璞歸真。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過得充實富有、多姿多彩,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飄溢着濃郁的清香,閃耀出無限的光輝,怎樣才能提高生命的質量,讓生命增值呢?那就是讀書。紙質書籍是文化積累的基本載體,是知識分子一生中所讀、所思、所著、所依的生命根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所收藏的這些書大部分是古舊書籍,其中絕大多數是幾十年來,自己走南闖北,歷盡艱辛,精心從書店、古玩市場、網購以及其他途徑得到的,而現在要我從數萬冊書中,挑出一部分,作為幾角錢一斤的廢品賣給別人,説實在話這樣做心裏是很難受的,也是做不到的。先不用説花的價錢如何如何,肯定是比廢品貴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單單是自己挑書、買書所花費的精力和體力,也會使我在第一時間打消將書籍當廢品賣給廢品店的念頭。在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精心買來的書卻被拋棄,“幾毛錢一斤”賣掉了,這豈非咄咄怪事?

當年的書都是鉛印出來的,與當下的膠版印刷質量無法同日而語。那麼小的字號,多虧了當年印刷廠的那些工人師傅。但是,舊書的誕生時代,出版界是相當嚴肅的,各種環節,絲絲入扣,團隊合作,嚴謹正統,責任校對,三番五次,精益求精。所以,極少紕漏,幾乎都是濃縮的精華。首先是正版。盜版書勃興並沒有特別長的歷史。一般舊書是絕少盜版的,儘可以放心使用,餵養眼睛,滋潤心靈,舊書實在是物美價廉,沒有電磁輻射,不用消耗電力資源,而且可以反反覆覆使用,如果不是真心破壞的話,一生也弄不壞,可以説是一次投資終生受益,福及子孫,澤慧後代,堪稱仁人君子的首選。其次是書香味濃。現代人講求所謂的速度效率,以至於減少了許多生產環節,粗製濫造的書籍俯拾皆是,汗牛充棟。真正的舊書都散發着淡淡的墨香,端莊典雅,沒有今天書籍的妖媚與風騷,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好。捧讀這樣的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被古典文化浸淫,言談舉止自然瀟灑自如,魅力四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氣質,品味,審美潛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境界循序漸進,步步登高。再次是純樸端莊大方。就像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農村一樣古香古色,自自然然。沒有功利化的寫作,沒有浮躁情緒的宣泄。如涓涓溪流,曲曲彎彎,流經血液,深入靈魂。滋潤了我們的思想,純潔着我們的精神。像綠色食品一樣,營養豐富,原汁原味,老少咸宜。古舊書籍本身就像是一位大家閨秀,優雅迷人,顧盼生輝,有內涵,有韻致。她絕不會花裏胡哨,不會譁眾取寵,不會賣弄噱頭,自欺欺人。最後是有價值。舊書既然做工精細,內容充實,插圖也必然藝術含量極高,多為名人大腕所做,收藏下來的話,不僅對後人起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效果,説不定書籍本身的價值還會隨歲月的流逝而日漸飆升,在未來的某個日子裏閃亮登場,身價百倍。

書籍是無聲的教育,潤物無聲,頤養心靈,對於精神訴求高的人而言,絕對是勝過燕窩靈芝鮑魚翅的珍饈美味。儘管早些年我對待書籍有點漫不經心,吃飯時灑上飯粒,喝水時滴上水,睡覺時摟在被窩裏。但書就是我生活的一個伴兒,人在哪,書在哪。書的字裏行間,充滿着人的氣息,有些書頁上,還有看書時為主人公的命運流下的一滴滴淚珠的痕跡。當下印刷出來的書好像少女,明豔動人;
過去那些書好像垂暮老人,但很有氣質。有的書還帶着像我這樣的藏書者的體温:當藏書者在陰暗、悶熱的書肆中偶然淘得一本久久尋覓的書而欣喜若狂;
當藏書者在為買到一本心愛的書而跑過全市大小書店;
有時為湊齊一本短缺的雜誌而高價郵購。書中滲着藏書者他們的汗水,有着他們的心跳,那是藏書者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無事翻翻書時,令我驚異的已經不單是書的內容,書的價錢也成了人們買書藏書的一個重要因素。我的很多書,原始價格大多數都是幾毛錢的或者是幾元錢的,再看看現在的,都是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了。當然書的裝幀質量也非同日而語,精美的裝潢,講究的紙張,書的意義好像不是內容,而是包裝了。現在的書店也倒更像是商店,書也像其他流行品一樣,一撥一撥地來,一撥一撥地走。永遠不走的,是放在最高層,一般無人問津的,被叫做經典的書,所以人們對經典有了新的詮釋,那就是人人都説好,而人人都不看的書。

再説捐贈給圖書館。贈書是有些講究的。有些圖書館對贈書形式比較反感。所捐贈圖書可以理解為變相處理無甚收藏價值的圖書,實質屬於折扣較低的有償捐贈。可能很多圖書館人遇到這類情形。有些贈書是無的放矢,不瞭解圖書館有關圖書捐贈的政策,盲目寄發。有些圖書館明文規定,下列圖書不予入藏:1.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之規定的圖書。2.破損圖書。3.內有劃線、註記、眉批的圖書。(若為海內外孤本或為名人批註,則不在此限)4.內容陳舊的圖書。5.不成套的圖書。6.基本上不具學術參考價值的圖書。7.其它不符合本館館藏發展政策的圖書。捐贈圖書送達圖書館後,圖書館即擁有對該書的所有權和處理權。圖書館沒有將捐贈圖書寄還捐贈者的義務;
圖書館有權不知會捐贈者即對不予收藏的圖書進行處理,和今後對已入藏的捐贈圖書進行剔除。凡屬於不予入藏或被從館藏中剔除的捐贈圖書。我想捐贈給圖書館的書,大多數是舊的書,不成套,有的書裏面有劃線、註記、眉批。這些書的內容是否陳舊,是否有學術價值,還真是難以判斷。看到這些條條框框之後,我便打消了捐贈這個念頭。

如果是將書捐贈出去,它們的命運又會如何?它們會孤獨地躲在一個角落裏,獨自落滿灰塵,寂寞蠶食着它們,如同蠶食我的心。我知道即使它們擺在家裏,我也可能不會經常地去翻它,但我會經常用一種善意的眼光撫摸它們。而沒有了眼光撫摸的書,將會衰老破碎到什麼地步?或者是書成了最後的貴族,高傲地倨於書架之上,不知道它們自己有沒有想過最後的歸宿?

前些年,有一位曾經在市圖書館工作過的朋友,造訪我的書房,並順便贈送一套《孫中山文集》給我。當他看到我的藏書之後,發出感歎,“你的藏書檔次很高,你這裏有很多的書籍是市圖書館沒有的。”他接着又説“我們贈送給你的書,是你高抬了我們,書放在你的書房是一個很好的歸屬。”他説這些話時,我最初以為是客套話,是討好我的話。但從他説話時嚴肅認真的表情來看,是發自他內心的感慨,更何況他的身份、地位比較高,也沒有必要來討好我。我説這些沒有別的什麼意思,只是説在別人心目中,書放在我的書房裏要比放在圖書館好。但是我並沒有這麼認為,圖書館藏書與私人藏書各有千秋,不能説是誰比誰好。我看過當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藏書家寫的一篇文章,説他百年之後也不會把其價值連城的藏書捐贈給圖書館,他認為私人藏書要好過圖書館藏書。比如天一閣的藏書就遠比許多圖書館的藏書豐富,而且檔次也高。

對於讀書人來説,藏書也是為了讀書。讀書猶如一場旅行,一場心靈與精神上的旅行。在書中你可以領略不同的風景,放空自己的思緒,任意流淌。只有當一顆心完全沉浸在這些書香文集時,才會發現自己的知識是多麼貧乏,筆端是多麼羞澀。這些文字食糧,雖然改變不了世界,卻能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自己。在日積月累中,昇華我們的思想,滋養我們的內涵。

記得英國小説家、劇作家毛姆説過:“閲讀應該是一種享受……,有些書,既不能幫助你謀生餬口,不能教會你駕船,也不能告訴你如何發動一輛有故障的機車,但它們將使你的生活更充實圓滿而感快樂,如果你能真正享受這些書的話。養成閲讀的習慣等於為你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我説幾乎,因為我不能強辨閲讀可以緩和飢餓的痛苦與失戀的悲哀,但五六本精彩的故事,再加上一個熱水袋,卻能使任何人不在乎最嚴重的感冒。”毛姆喜歡讀書,他讀了很多的書,讀書使其在創作的道路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樹。他共寫了長篇小説二十部,短篇小説一百多篇,劇本三十個,此外尚著有遊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種。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長、短篇小説,文筆質樸,脈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致,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羣。他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不少小説還被搬上銀幕。他是20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説家之一。

最快樂的閲讀時光,是小時候什麼也不懂的時候。那是一個沒有電視,沒有電腦和手機的年代。小人書、紅色經典小説以及其他書籍,一見到便會忘情地讀,儘管有時候讀了也白讀。很多書只有印象,具體的全忘了。有趣的是故事情節,人物命運,不知道的是藝術技巧,思想價值。就像吃東西,吃就是吃,從沒想到過吃下多少大卡,多少維生素,脂肪含量有多少,多少蛋白質之類,那樣吃是明白了,也就無趣了。稀里胡塗地吃飯,沒妨礙我長大成人。稀里胡塗看書,也自然讓人受益。如果閲讀永遠是無功利的,那是一種幸福。記得曾經看過的一些書,就是這種感覺。長大以後,我自以為是一個在書海里撐篙漫朔的行人。有點滴閒適就願意拿起書,讓時間偷偷從書縫間溜走。縱然達不到林語堂想在書房天花板上撞一盞佛教油燈籠的讀書意境,卻也樂於與書相伴,“用文字醃製時間,煮字療飢”。其實,人們在成人之後的種種興趣都與小時候的閲讀經歷有關。我讀過一些天文地理的科普書籍,讓我對天空充滿嚮往,想像着每一個星星的故事,每一片雲彩的美麗,結果走在大地上有時候還會摔跟頭。對一個讀書人來説,人生不同階段讀過的不同的書,就是對時間的紀錄。

説實話,我在買書的時候從沒想到對書的後事的安排,也料不到世事變遷,讓原先可以作為傳世之寶的書,很快被新媒介所取代。現在似乎快要成了一個不需要紙製書的時代,不單獨是書,除了電腦手機,不知道人們還需要什麼。我們的下一代,似乎已經沒有人再需要書了。所有書可以提供給他們的東西,電腦上的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滿足了。我更沒有想到的是人們對於書也變得如此功利,在當下的環境中,許多人已經認為讀任何一本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書,都是對生命的浪費。他們喜歡讀電子書,電子書創造了不老的奇蹟,但也失去了生命的質感。我們撫摸紙質書的時候,書會變髒,變舊,會折損,會卷邊,會字跡模糊。會在歲月滄桑中,像人一樣衰老脆弱。電子書不論多少人看過,讀過,都風過無痕嶄新如故。電子書雖然讓人再沒有了書歸何處的煩惱,但讓人難以找到紙製書的感覺,因為它們永遠也沒有書香味。

不管社會發展如何變化,書籍在人類社會裏,仍然是最好的介質,最堅固的橋樑。互聯網的時代裏,書籍的力量依然偉大,無可取代。讀書人也好,藏書人也罷,書多了放何處,自由選擇,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都不要讓書長期塵封在書櫃裏,更不要讓融匯着人類智慧的書輕易變為紙漿,要讓每一本書繼續發出它們的光與熱,讓它們照亮人生的道路,温暖人類的心靈。繼往開來才是發展的正道。尊重傳統,汲取傳統裏的精華,這也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修養。

【篇五】

愛,是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追求。古往今來,多少人用生活乃至生命在時空裏詮釋着它。是的,生活中如果沒有愛,那與行屍走肉無異。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愛是沉重的,因為道德的缺失,讓愛的價值在充滿銅臭的環境裏顯得彌足珍貴。米豆的“一位護士寫給人類靈魂的情書”——《惟有愛》一書,好似給在迷霧中行走人們看到了一縷陽光。

《惟有愛》是日記體。它顯得真切、自然,能使讀者感覺到作者創作時跳動的脈搏,生活中愛的深沉。品讀完該書,很容易讓人想起《愛的教育》這本日記體小説。它是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的偉大之作。愛是整篇小説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裏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説以一個國小生安利柯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審視着身邊的美與醜、善與惡。這裏有讓主人公深以為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
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琵斯的傲慢無禮;
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不過,《惟有愛》與《愛的教育》不同。前者是作者工作、生活、思想、情感真實的記錄,而後者則是作者虛構的故事;
前者的愛,是對病人、家人、戀人、親人、友人的愛,也有時候的被人愛,這種愛好像是一棵大樹,蔭及旁人,後者則是受人愛,受到父母、同學、老師的愛,就如一棵小樹,接受陽光雨露;
前者畢其前半生寫成;
而後者十年心血著就。

藝術的真實是生活真實的昇華。藝術的真實並不僅僅是簡單地復刻出我們所熟悉的現實,而應該用“那一個”來洞察、精準地描摹出“愛”這一感人的字眼裏細微可感的陌生,像捅破矇住感官經驗的窗户紙。有人説:

“太陽底下確無新事,但講故事的人卻每每不同”。

我是認同這一説法的。在文學流派裏,有自然主義一派。純自然的描述,除紀實文學外,藝術的必須加工。文學既是文字對經驗世界的編織與構造,或許要更加超越現實一步——所謂生命書寫。至於“愛”的表述,無論是紀實性還是藝術性的作品,點點滴滴,在字裏行間跳躍,打動讀者,吸引讀者。也正因為是感人的愛,才會給人們留下令人驚豔的不一樣的樣本去讓人體會。

誠然,人們在閲讀時難免要在遇到或這或那愛的情境時,就會嫻熟地調動自己感官的敏鋭,捕捉生活中愛的信號,潤物細無聲,最終讓愛書寫,反哺生活,體驗自身。而生活在當下人們,便應更加地珍惜愛,愛別人抑或被別人愛。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不是説過:“愛別人是幸福的,被別人愛也是幸福的”嗎?勿庸諱言,無論是誰,熟悉的,不熟悉的,我想,米豆都是幸福的,因為在《惟有愛》中,在生活中,這個被她先生李教授親暱地稱之為“妹砣”的溈水邊長大,資江邊工作的江南女子,是快樂而幸福的。

生活是複雜的,唯有愛不變。儘管不同的人對生活理解不同,對愛的感同身受是不變的。日記裏“我”對即將辭世的病人也罷,對一般病號也罷,對同事、對女兒、對父母、對愛人、對朋友也罷,她的愛纖塵不染,如水晶般透明。雖然,護士工作平凡,但平凡中透着偉大。一點一滴,一人一事,俱往矣,如此而已。

人世間的感情是可以超越時光與對生命的限制的,想必多數作家對此篤信不疑。自古以來,愛作為文學表現的主題是永恆的。文學的震撼力也來自於它能書寫個體的情感和羣體的情緒,不論是直抒胸臆的浪漫派作家,還是沉鬱深邃的現實主義作家,書寫愛的交響曲成為不少作家的選擇。

生活和工作其實很簡單,只要用心,用愛去對待,就能放射出感人的愛的能量。日記裏對姜爹的護理,僅僅的一首《劉海砍樵》的歌,傾注的是細心入微的關懷與愛。在身患絕症病入膏肓疼痛難忍的患者心裏,唱戲可能減輕痛苦,那首歌雖然是從一個行將就木的老者嘴裏唱出,哪怕是五音不全,可他自己認為是天籟之音,有白衣天使這個聽眾的肯定,知音難覓。怪不得古有伯牙摔琴,仰天長歎之舉。當人們慨歎病魔的無情時,理解的愛,如涓涓細流滋潤乾枯的心田,讓人舒心。這不:“小劉海呀,在茅棚哪……”一曲,老人得到了滿足,是愛讓他得到了滿足。物理的距離容易跨越,而人心裏的距離往往容易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作為護士與病人,心裏距離的跨越是需要用愛來搭建彼此信任的橋樑,獲得彼此的認同與相信,這是難能可貴的。

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主要寫了一個情字。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視一切,卻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患了肺病後,便放縱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華僑凌吉士,卻又鄙視他卑劣的靈魂,終於陷於痛苦的掙扎之中。她善良果斷卻又刁蠻任性,堅強自立卻又苦悶沉淪,

嚮往愛情卻又膽怯退縮,憤世嫉俗而又彷徨人生,熱愛生命卻又悲觀絕望,想愛又不敢愛。《莎菲女士的日記》也是採用日記體寫成,這對坦露主人公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極為有利。主人公在敍事、回憶中,時而思索、感慨,時而想象、幻想,時而又出現閃念、慾望等,把這個年輕知識女性的複雜個性表現十分真切。

米豆是一個敢於追求愛的人。她不像莎菲,她生活在新社會,接受的是新思想。她敢愛敢恨。《惟有愛》中,日記裏有較大篇幅描寫“我”與先生“小李子”的愛。

如果説愛病人是悄無聲息涓涓細流的話,那麼她對“小李子”的愛,可以説是轟轟烈烈黃鐘大呂,義無反顧。“我”與前夫互相祝福微笑分手後,有過“淡淡地哀愁”,有過淚水,有過苦悶,有過陰霾。當開朗、坦誠、豪爽的“情聖”實習醫生“小李子”闖入她的生活以後,資江邊、宿舍裏、病房中,朋友家,縱然心有千千結,芳心終於被“小李子壞蛋”擒獲。渴望愛的幹凅心田,就像夏日的田野,一場甘霖讓愛的種子萌芽,生長。可是“小李子”比“我”大。人們玩笑:女大三抱金磚。“我”卻是“小李子”面前的幾砣金磚。世俗的鐐銬,好似一把無形的利刃。好個“我”:世俗與我何干。[9]頗有一點大義凜然的巾幗之舉。有情人終成眷屬,不屈服於世俗,向世俗挑戰。

也許,拿得起,放得下,這就是一個小女子的她於愛恨情仇上對待兩段感情的根由。

米豆愛朋友。日記裏那個叫詩泉的,在她的日記裏經常出現。從詩泉到醫院當護工,到詩泉自己開小店,再到她結婚生子,遷入城市落地生根,這個農村姑娘是她這個城市有工作的人的好閨蜜。她們有同樣的愛好——文學,有同樣的性格——温柔,有同樣的特徵——愛笑。她們共享彼此的喜怒哀樂,為愛,為生活,為各自心裏的小祕密以及其它的一切。這是讓人羨慕的。不是説人生難得一知己嘛。要知道,知己之樹之所以常青,它是需要愛的澆灌。日記中記載的朋友、人和事很多,有文壇的東蕩子、旦哥、同事向雷君、護士長等,當然還有秀麗、宋媽……有的出現得多,有的出現得就如流星一般。

《惟有愛》是日記體。日記的最大好處是有意義的人、事、物、情、理都可入文。可以有題目,也可以沒有;
而且,這種文體還能省卻過渡段,有助於增加文章的張力;
其中的日期還可以間接渲染環境,天氣還可以映襯心情。同時“我”的出現,就很容易使受眾與作者感情上產生共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不論任何人,都有這段似曾相識的經歷或者熟悉的經歷。文章經過作者的加工、寫作,更具可讀性、思想性、審美性。幾則日記之間,內容相互關聯,中間無需敍述的語言連接,情節的發展暗含於日記的內容之中。雖然有時前幾則日記表面上沒有關係,直到後面幾則或者是最後一則,才使前面幾則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日記發生了聯繫。米豆很會駕馭文字,200多萬字的日記,精煉成37萬字的作品,用“愛”這根線把很多人和事,就如珍珠一樣串起來,既符合情理,又有故事性,跌宕起伏,避免了瑣碎與乏味。

其實,作品中作者很少用“愛”這個字眼,只是讓讀者感悟到這個“愛”字流淌在字裏行間。正如李敖先生回答記者訪問有人説他是自由主義者一樣。他説自由主義那個定位詞彙,或者那個範疇可能太狹窄,不能夠完整地涵蓋我們。像孔子談的、《論語》裏面談的仁一樣,我們今天看不到《論語》,孔子給仁字帶來定義沒,沒有,他不給仁字下定義。真正瞭解這個仁字,什麼是仁什麼不是仁,他用各種故事和詞彙來給它包圍,事實上我覺得這樣子是最好的,因為你可能確切地把一個形象寫出來的時候會有遺漏,會有語病。李敖不愧是大師,説得多好。文學作品赤裸裸將某個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説出來,是有些大煞風景。正如一個美女,也需要漂亮的服飾打扮。《惟有愛》裏就是用那一篇篇日記一件件小事將對病人、家人、戀人、友人的愛體現出來,即使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

米豆是湖南女子作家羣中比較活躍的一個,也是創作豐收的一個。她公開出版過長篇小説《卓夢》,散文集《秋水冰心》、《情》等。作為湖南省重點扶助的長篇作品《惟有愛》,值得一讀。光是作品副標題“一位護士寫給人類靈魂的情書”就會讓人震撼。

【篇六】

看完畢淑敏老師的《温柔就是能夠對抗世間所有的堅硬》,淺淺的笑意依舊掛在脣邊,掩卷長思,心中不由感慨萬千,忍不住想對畢淑敏老師説幾句話。

畢老師是大作家,是北京作家協會的副主席,除了寫作,肯定還要出席各類活動,一定是個忙碌的人,當然是沒有時間接見我的,我也不可能有當面訴説我讀她書後的感想,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自説自話了,相當於閲讀心得吧。

《温柔就是能夠對抗世間所有的堅硬》這本書,雖然是畢老師寫的散文隨筆,但卻不難看出,畢老師是一個特別擅長講故事的人。如果畢老師看到我這樣説,估計是會不悦的,因為説一個作家會講故事,這能是誇獎嗎?的確,作家都會講故事,但未必都會講好故事,或者説講好的故事。我覺得這本文集裏,畢老師講的有些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卻能夠打動人心,屬於好故事。

就如那個在集市上寫“福”字的小女孩,當她把自己寫的一個金色的“福”字,送給那個沒有錢、卻又極想得到“福”字的貧窮老奶奶時,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雖然微弱,但卻一直閃爍在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國的上空。我相信,那一點點的星光,終究會漸漸地更加明亮起來。

愛有千萬種,最偉大的一定是來自於母愛。一個從小看到蟲子就會恐懼的女子,看到同學嚇唬她而夾在書中的類似於毛毛蟲的楊花墜兒會暈死過去的女子,當她看到小小的女兒手中拿着一條五彩斑斕的蟲子時,她會是什麼反映你能夠想象嗎?為了女兒不再像她一樣對蟲子產生巨大的恐懼心理,她告訴自己不能暈倒,不能尖叫,而是小心翼翼地從女兒手中接過來那隻蟲子。當她看到女兒看着她時,她假裝很開心地咧着嘴和女兒一起欣賞,一邊給女兒講蟲子的基本常識,一邊緩緩地把蟲子放在地上,看着它慢慢地爬走,這才發現自己全身已經被冷汗濕透了。我不禁向這位普通卻又偉大的母親致敬,她用母愛斬斷了這根可能會遺傳下去的恐懼鏈條,她保護了女兒幼小的心靈,根治了心理醫生也未能治好自己的恐懼症。這,就是母愛的力量。

畢老師的文筆非常細膩,捕捉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人與事,卻能讓人感受到人世間的真、善、美。這世間,還有比這更美好的情感嗎?!

這本文集裏有幾篇文章,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讓我看到了世界的某些角落,瞭解了生活殘忍的一面。儘管是在暖氣十足的房間裏,依然感受到絲絲的寒意襲人。這兩篇文章是《費城被閹割的女人》和《為什麼是我》,講的是女性患者在得了疾病後,在治療過程中,因為不瞭解事情真相被切除代表女性功能特徵的一些器官後,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這些身體、心理的變化給女性患者帶來的痛苦與掙扎。這兩篇文章讓我感到非常的震驚,同時覺得這樣有份量、有愛心的文字,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宣傳和擴散,應該讓天下所有的女人、男人,尤其是醫生看到,如果遇到這些器官切除手術的時候,醫生應盡職盡責,告知患者及家屬事情的真相,讓他們在明瞭真相的基礎上,慎重地做出抉擇。

同時,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何等的重要。其實,不管年齡大小,我們都應該愛惜自己的身體,保護好它,就如雞湯文章裏説的那樣,身體是“1”,愛情、金錢、權力等全是“0”,如果“1”沒有了,再多的“0”也只能是零,沒有任何現實的意義。很簡單的道理,行動起來卻並不容易。知易行難,一向是人類的軟肋。

這本文集裏除了極少數沉重話題的文章,多數文章還是輕鬆詼諧的。畢老師語言幽默風趣,文筆簡潔流暢,談笑風生間,表達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

她寫愛情、寫婚姻、寫家庭,寫男人、寫女人、寫小孩子,各式各樣的人物,在她的筆下,都是那麼的生動活潑,有血有肉,極具立體感,彷彿就是你身邊的人。

她寫性別按鈕,讓你覺得她極富有想象力,讀來讓人忍俊不禁,她寫全職主夫的從容與真性情,她告訴女人有成千上萬的丈夫可選,不要因為心目中的唯一而錯失人生的快樂與幸福,她鄭重其事地論證晚飯後誰來洗碗的真相……雖然我並不完全同意她的一些觀點和認知,但卻忍不住為她的睿智與才華喝彩。

從畢淑敏老師《温柔就是能夠對抗世間所有的堅硬》這本文集裏,我看到了她作為一個作家的良知,一個有智慧女子的風采與素養,一個人性善良、通透單純的女人形象。

温柔,是女人的重要特質之一,作者就是想要告訴我們,用女人身上天生的特質,來化解這個世界的紛擾,這也正如聖雄甘地所説,“用温柔的方式可以震撼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