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報告

碧江區瓦屋鄉脱貧攻堅調研報告

欄目: 工作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54W

碧江區瓦屋鄉脱貧攻堅調研報告

碧江區瓦屋鄉脱貧攻堅調研報告

 

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碧江區瓦屋鄉脱貧攻堅調研報告,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基本情況

瓦屋鄉位於碧江區東南部,距城區37公里,是湘黔兩省四縣(區)7鄉鎮交界地,全鄉區域面積115.25平方千米。轄瓦屋、司前、克蘭寨、丁家溪、蘭坪、溪坎6個行政村(社區),共72個村民組3388户11470人,屬省級二類貧困鄉鎮,有深度貧困村2個(丁家溪、溪坎)。主要居住着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88%。全鄉耕地總面積13800畝;林地面積13383畝,森林覆蓋率72.2%。

瓦屋鄉有建檔立卡貧困户660户2451人。2014年來,共脱貧566户2172人。其中,2014年脱貧43 户209人;2015年脱貧 121户562人;2016年脱貧67户265人;2017年脱貧335户1136人。截至目前,未脱貧户94户279人,2018年擬脱貧54户147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科學謀劃+壓實責任”明方向

提前謀劃,精確規劃脱貧攻堅“線路圖”,圍繞“户脱貧、村出列”目標,倒排工期,責任到人,掛圖作戰。

1. 在精準識別上下功夫,鎖定“幫扶誰”。精準掃描、科學識別。按照“四看法”評分要求,堅持“組內最窮、村級平衡、鄉級把關、區級統籌、羣眾公認”原則,嚴格履行“一申請一比對兩公示一公告”程序,鄉黨委書記、包村領導、包組幹部、駐村工作隊層層審核把關、簽字負責的原則,及“四有”人員慎重納入的要求,堅定不移抓牢“精準”這一核心,精準“掃描”每一個貧困户,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户660户2451人。動態管理,精準進退。實行“精準進退”,不搞“固定受益”,提高退出準確率。實時掌握貧困羣眾實際情況,及時更新貧困信息、動態管理,有序脱貧,杜絕貧困“終身制”。一是對照國家脱貧要求,嚴格審核把關,對落到貧困線以下的及時納入,符合脱貧標準的嚴格按程序退出,做到識別精準、退出精準,應進則進、應扶則扶,確保“貧困在庫、脱貧出庫”;二是強化痕跡管理,實行貧困户脱貧檔案幫扶政策明白卡、貧困户基本信息卡、幫扶工作記錄卡、貧困户收益卡合為貧困户脱貧檔案卡“四卡合一”,做到幫扶措施落實情況明明白白、貧困羣眾每項實際收入清清楚楚;三是完善信息檔案,對所有建檔立卡户建立信息檔案,做到一户一檔、一户一袋,對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殘疾人户和無勞動力户等“五類”重點人羣建立“二級檔案”,做到“客觀有的、袋裏裝的、牆上掛的、系統錄的、羣眾説的”“五個一致”,進入、退出有據可查。2014年來,全鄉共脱貧566户2172人。

2. 在幫扶機制上用心思,明確“誰來扶”。緊緊扭住“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幹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關鍵環節,壓實緊壓實鄉村兩級、第一書記、駐村幹部、幫扶責任人責任,按照一包到底原則,把扶貧脱貧責任落實到人頭。一是強化區、鄉、村三級聯動機制。鄉級成立了脱貧攻堅指揮團,由聯繫鄉的縣級領導任團長、鄉黨委書記任副團長,各村成立指揮部,由聯繫村的縣級領導任指揮長,形成區、鄉、村三級聯動體系。二是狠抓脱貧攻堅隊伍建設。千斤重擔眾人挑。區直部門下派了6個脱貧攻堅32名駐村工作隊幹部,與鄉包組幹部、村兩委組成“三支隊伍”,由包村領導或村級總負責人統籌開展脱貧攻堅各項工作;認真落實“54321”幫扶機制,全區9個區直單位與鄉6個村(社區)“結親戚”,有328名幹部與全鄉660户貧困户“結對子”,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三是用心用情傾力幫扶。通過“交心式”走親,“連心式”結親,“貼心式”搬遷,每一名幫扶幹部注重對貧困户進行“感情投入”,與貧困户同吃同住同勞動,真正融入羣眾,真情實感、真心實意為貧困户解難解憂,用實際行動贏得羣眾的認可和支持,區交通局幹部戴紅蓉因病犧牲在瓦屋鄉蘭坪村幫扶路上。四是強化幹部監督管理。完善責任體系,壓緊壓實責任,明確“三支隊伍”總負責人、包村領導、駐村工作隊、包組幹部、村兩委、幫負責人各自職責,層層傳導壓力;突出痕跡管理,幫扶責任人入户時間、幫扶內容一一記入到户檔案,做到幫扶台賬、幫扶記錄明明白白。

3.在精準施策上開良方,着力“怎麼幫”。分類施策,精準滴灌。嚴格按照“五個一批”及“三真三因三定”要求,聚焦“三率一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以“十大全覆蓋”工程為抓手,投入真金白銀,分階段、抓重點,打好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逐户制定幫扶計劃,對症下藥,在項目、資金、政策上因户施策、精準滴灌。一是“有能力”的“扶起來”。根據貧困羣眾致富意願、勞動力實際,能就業的,通過推介和鼓勵到廣東、浙江、上海等沿海城市從事建築、輕工製造業等行業務工,或組織、協調和動員到碧江經開區新興優勢企業貴州好彩頭食品有限公司、百麗鞋業等城區周邊企業就近務工,實現“一户一人務工,全家不用受窮”;對願創業的,從資金、技術、服務等多方面入手,扶持發展致富產業,確保家家有一個致富產業,户户有一份穩定收入。截止目前,全鄉共引導和鼓勵貧困户家庭成員到省外務工237户478人;組織貧困户就近務工108户211人,其中燈塔工業園區就業25人。二是“扶不了”“帶起來”。針對無勞力户,或無償還能力的,以產業扶貧資金、“精扶貸”等入股平台公司或合作社,享受入股分紅。全鄉共有349户貧困户通過“精扶貸”貸款5萬元入股碧江錦投公司,享受年分紅3600元,累計享受3年;投入400萬元產業扶貧基金入股城投公司,利益聯結覆蓋丁家溪、司前、蘭坪、溪坎4個貧困村所有貧困户。三是“帶不了”的“保起來”。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因病、因殘、因教育等致貧的,編制嚴密的政策保障網,在落實國家普惠社會保障政策基礎上,進一步落實省、市、區各項惠民政策。

(二)“安居工程+人居改善”強基礎

1.打好安居扶貧硬仗,實現户户有其屋。一是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原則,聚焦“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建檔立卡貧困户,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積極宣傳動員人居環境較差、安全隱患突出的貧困户家庭按照程序申請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6年來,共有66户309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到條件較好的銅仁城區居住,併為搬遷户聯繫工作崗位解決就業問題,實現搬得出、穩得住。二是落實生態移民政策,33户貧困户享受了生態移民優惠政策。三是嚴格執行“三最兩就”原則(“三最”,優先幫助住房最危險、經濟最貧困農户,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安全問題;“兩就”,採取就地、就近重建翻建的改造方式)實施危房改造工程。2014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342.05萬元,實施危房改造835户。四是爭取“五改一維一化”財政專項資金5000餘萬元,按照“應該盡改”要求,整鄉實施改廚、改廁、改圈、改水、改灶、房前屋後硬化、房屋維修“五改一化一維”工程,打造了司前村屯裏組全區“五改”試點。全鄉共實施“五改”2595户,覆蓋所有貧困户及大部分非貧困户。

2.打好基礎設施建設硬仗,實現寨寨村容美。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以美麗鄉村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為抓手,打通全鄉所有村民組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一是完善道路設施。投入4500餘萬元,整鄉推進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累計硬化道路18條60餘公里,目前全鄉通組公路實現全覆蓋,硬化率100%;投入800餘萬元實施產業路20餘條30餘公里;投入財政“一事一議”資金1500餘萬元,實施整鄉聯户路3000餘户110餘公里,覆蓋率達100%。二是完善人飲、水利設施。投入資金1672.39萬元整鄉實施安全人畜飲水工程23個點,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爭取財政農發資金1600餘萬元實施4個平壩村全域溝渠、機耕道、防洪堤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實施垃圾污水處理工程。投入資金200餘萬元,建設污水處理池6個;投入資金880萬元,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建設智能垃圾收集點88個、垃圾中轉站1個,家家户户累計發放垃圾桶4000餘個、果皮箱600餘個,覆蓋率達100%。四是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啟動實施總投資2.8億元的旅遊接待中心項目一期工程,其中克蘭寨集鎮道路修復、油菜花田園觀景台、生態停車場等工程已竣工並投入使用,戲台、旅遊接待中心主體工程已完工。

(三)“發展產業+培訓就業”促增收

1.打好產業扶貧硬仗,實現家家有產業。一是按照“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有增收項目、人人有增收門路”的要求,深入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改革”,全面推廣“公司+合作社+貧困户”模式,定位“一村一品”打造特色產業,打好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殲滅戰。截至目前,全鄉共爭取財政扶貧資金1941.2萬元,實施產業項目24個,依託司前大壩省級現代高效農業園區,打造了丁家溪村梅花鹿養殖基地,目前為止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基地,現養殖梅花鹿300餘頭;培育發展了溪坎村蜜蜂養殖基地、克蘭寨村500畝白枇杷種植基地及杜仲肉牛養殖場、蘭坪村生豬養殖、司前村菜油加工、瓦屋社區木柴加工廠。全鄉形成特色種養殖為主導、加工服務業為支撐,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產業扶貧模式,村集體經濟從空殼村到全覆蓋,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利益聯結覆蓋全鄉所有貧困户。二是以農旅一體發展為主線,立足打造“西南地區最大農業公園、銅仁懷化城市後花園、湘黔邊貿重鎮”目標,依託萬畝司前大壩省級現代高效農業園區,舉辦“油菜花”觀光月系列活動,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現旅遊創收600餘萬元,帶動發展農家樂15家。三是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林業。截止目前,全鄉退耕還林4281.95畝,荒山造林7649畝,人工種植紅豆杉12萬畝,羣眾累計享受公益林補貼資金339.02萬元。

2.打好就業扶貧硬仗,實現户户有門路。一是以“就業一人,全家脱貧”為目標,舉辦農村種養殖技能培訓,對建檔立卡貧困户中有勞動力的,實現技能培訓全覆蓋。截止目前,全鄉投入培訓經費14.24萬元,舉辦各類培訓達20場次,253户接受技能培訓,215人考核合格,81人實現就業增收。二是通過“就業+”模式,針對貧困户設立公益性崗位100個,其中護林員58名,環衞工1名,保潔員42名。通過就業讓貧困羣眾有穩定收入。三是因地因户制宜,不斷完善服務機制,培育小買賣、小庭院、小養殖、小作坊“四小”經濟,實現貧困户增收脱貧26户115人。

(四)“公共服務+政策兜底”固保障

1.打好公共服務硬仗,實現村村環境美。圍繞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村美“五美”要求,本着處處是景、全域旅遊的理念,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提升羣眾獲得感、滿意度。投入資金600餘萬元,高標準打造了高巖田、小路、陳家寨等美麗鄉村;投入資金2125萬元,實施村寨亮化工程,全鄉安裝太陽能路燈2160餘盞,覆蓋率100%;整合財政“一事一議”資金,實施消防通道16公里,硬化村組活動場所40000餘平方米;投入資金1.2億元,實施“7·4”洪災災後重建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建設司前大壩防洪堤觀光步道、彩砂路、乳峯山觀景步道、克蘭寨風雨橋、文化長廊等旅遊配套設施;投入950萬元實施克蘭寨傳統村落修繕、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投入180萬元實施劉氏宗祠(鄉愁館)修繕項目,投入360萬元實施克蘭寨生態博物館建設項目,不斷健全和完善公共休閒、健身、文化、娛樂設施;投入1.8萬元整鄉推進村級衞生室升級工程,配備村級醫生6個,建檔立卡貧困户100%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病患者100%享受慢病管理服務;新建了瓦屋中心幼兒園,羣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2.打好保障扶貧硬仗,實現人人有保障。按照“應保盡保”的要求,聚焦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等方面,編織扶貧兜底保障網,不折不扣抓好政策落實,確保每一户貧困户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全鄉483名建檔立卡貧困生享受教育資助。截至目前,按照國小、幼兒園600元/學年、國中1000元/學年、高中3000/學年、中職3500元/學年、大學3700元/年的補助標準,累計發放教育兜底資助資金122.67萬元,全鄉無一名16歲以下適齡兒童因貧輟學,因學致貧返貧情況發生。按照大病住院人均不超1000元醫療費用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醫療扶助”四重醫療兜底保障,最大限度解決貧困户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截止目前,我鄉建檔立卡貧困户住院、慢病、門診通過新農合報銷費用達486.13萬元,371户貧困户享受民政醫療救助99.95萬元;累計為貧困户繳納合作醫療687人次,共計資金12.6萬元,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户參合率100%。投入資金38.29萬元,對因種種主客觀因素造成教育、醫療等政策未享受的羣眾進行“補短板”。同時,認真落實貧困户高齡補貼、殘疾補貼、大病保險、臨時救助、養老保險等惠民政策。

(五)“鄉村治理+感恩教育”增動力

一是狠抓環境衞生整治。開展村與組與組之間環境衞生評比,通過評定“清潔文明村寨”“最清潔之家”,以先進激勵後進;實行老百姓家家户户“門前三包”和環境衞生“五看法”制度;嚴格實行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二是強化鄉風文明建設。利用村寨文化牆,幹羣連心一起“繪製”美麗家園,讓村莊屋舍白牆上隨處可見的儒家經典名句、風土民情年畫,生動活潑,圖文並茂成為傳播文化、道德的無聲講堂。三是完善《村規民約》。通過院壩會,家庭會一對一進行村宣傳;通過“最和諧之家”“最勤勞之家”“好婆婆”“好媳婦”“好相鄰”等評選活動,激發羣眾自治激情和自治管理能力,引導和激勵羣眾樹立良好家風,營造良好村風,培養良好衞生習慣,處好鄰里關係、家庭關係,營造最美和諧鄉村。四是強化感恩教育。用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通過羣眾會、院壩會、家庭會等形式講政策、話發展,喚醒羣眾感恩意識,羣眾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瓦屋鄉脱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566户2172人如期脱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20.51%降至2.33%,4年來貧困户發生率下降了18.18%,初步實現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户住有所居、學有所教、業有所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玩有所去的目標,為決戰脱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一)統攬統籌力度不夠,未形成合力。雖然成立了鄉級脱貧攻堅指揮團,由聯繫鄉的縣級領導任團長、鄉黨委書記任副團長,各村成立指揮部,由聯繫村的縣級領導任指揮長,初步形成區、鄉、村三級聯動體系。但鄉級脱貧攻堅指揮團和各村級指揮部聯動機制發揮不夠,有個別村級指揮部重形式輕實效的現象,部分村級三支隊伍未形成工作合力,各自為陣。

(二)幫扶責任壓實不夠,未發揮全力。雖然落實“54321”幫扶機制,全區9個區直單位與瓦屋鄉6個村(社區)“結親戚”,有328名幹部與全鄉660户貧困户“結對子”,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但仍存在部分幫扶幹部“入村不入户、入户不入心”,幫扶目標、措施、責任不明細和具體,沒有熟悉掌握脱貧攻堅各項惠民政策,沒有結對宣傳好各項政策的落實,沒有真正履行幫扶工作責任,存在有的幫扶幹部找不到事做的現象。

(三)基礎設施統籌不夠,未發揮效果。雖然2016年來,共實施66户309人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計投入資金1342.05萬元,實施危房改造835户; “五改一維一化”投入財政專項資金5000餘萬元,實施“五改”2595户,覆蓋所有貧困户及大部分非貧困户。但部分項目實施效果較差,特別與羣眾生產生活密切的“五改一化一維”和“危改”項目,改造後沒有達到羣眾期盼的的效果,甚至羣眾的意見都集中體現在“五改”和“危改”方面。例如溪坎村2017年脱貧户黃某某“五改”效果差,使用不方便,羣眾不滿意,同時,還存在多重享受政策的現象,例如蘭坪村獅子坪組劉某某,既享受易地扶貧搬遷又享受“五改一維一化”政策,造成資金浪費羣眾意見大。

(四)產業發展輻射帶動不夠,未真正形成增收門路。按照“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有增收項目、人人有增收門路”的要求,瓦屋鄉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941.2萬元,實施產業項目24個,發展梅花鹿養殖300餘頭、種植白枇杷500畝等產業,全鄉退耕還林4281.95畝,荒山造林7649畝,人工種植紅豆杉12萬畝,羣眾累計享受公益林補貼資金339.02萬元。但真正貧困羣眾參與發展產業較少,真正見效產業和增收較少,真正實現產業分紅的更少,也沒有形成長效增收產業。甚至存在部分產業還未見見效,就提前覆蓋貧困户分紅的怪象。

四、下步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精準識別,確保精準退出。按照“組內最窮、村級平衡、鄉鎮把關、區級統籌、羣眾公認”的原則,採用“一申請一比對兩公示一公告”,實行“五級審核”鏈條式把關,逐户逐人比對信息。紮實開展對象識別“回頭看”,對重病户、殘疾户、低保户等“五類人羣”進行重點走訪,摸清每家每户信息,做到識別“不漏一村、不漏一組、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確保對象精準。狠抓精準退出。結合實際制定“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退出認定標準,採用一看屋裏擺的、二看身上穿的、三看牀上鋪的、四看櫃子裝的、五看鍋裏煮的“五看法”檢驗脱貧成效,嚴格按照“一評議一公示一公告”程序,確保貧困退出標準具體、程序公正公開。狠抓分類管理。規範建立貧困户“一户一檔”“一户一袋”及非貧困户重點人羣“二級檔案”,做到客觀有的、系統錄的、袋裏裝的、牆上掛的、嘴上説的“五個一致”,確保脱貧軌跡清晰、脱貧成效真實。

(二)進一步壓實責任,形成幫扶合力。一是建立一支永不撤退的脱貧攻堅幫扶隊伍,由縣(區)級主要負責人任雙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設縣(區)脱貧攻堅指揮中心,負責縣(區)級脱貧攻堅工作頂層設計、統籌調度和督促指導。脱貧攻堅指揮中心“一旬一調度”、脱貧攻堅工作團“一週一研判”、村級脱貧攻堅指揮部“一天一總結”,強力推進脱貧攻堅工作。二是圍繞脱貧攻堅總體工作和階段性工作任務,明確幫扶人總體和階段性具體幫扶任務,讓幫扶幹部知道“怎麼做,做什麼”,做到“入村入户,入户入心”,真正發揮幫扶作用。同時,加大幫扶培訓力度,提高熟悉掌握各項脱貧攻堅政策能力,並明確幫扶人加強幫扶對象各項工作的監管、對接和各項政策落實,真正提高羣眾對幫扶工作的滿意度,體現幫扶成效。

(三)進一步整合資源,堅決打贏四場硬仗。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核心指標,統籌各級各部門項目資金,統籌實施好“四場硬仗”各類項目,確保項目不重複建設,資金不重複浪費,積極探索“村級”項目實施模式,以村為單位組織羣眾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危改和五改一化一維等工程項目,發揮羣眾的主體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切實改變貧困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提高羣眾滿意度。

(四)進一步嚴格督查考核,真情關懷激勵。對脱貧攻堅工作進行拉網式督查,跟蹤問責問效。各級幹部層層簽訂責任狀,層層傳導壓力,確保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精準,對不嚴不實、工作不力、作風漂浮的嚴肅追責問責。堅持問題導向,定人、定責、定時整改省市脱貧攻堅督導反饋問題,逐項銷號,減少問題存量。同時,研究制定《脱貧攻堅一線幹部職工關懷激勵實施細則》等激勵機制,激發幹部幹事活力。